华尔街投行唱空芯片股? 半导体产业信心依旧

华尔街投行唱空芯片股? 半导体产业信心依旧,第1张

8月9日,摩根士丹利将美国半导体产业股票评级从“与大盘同步”下调为该行的最低级别“谨慎”——意味着其分析师认为该板块在未来12至18个月将跑输大盘。同时该行指出,芯片厂商库存已逼近十年最高水平,半导体行业周期出现了过热迹象。

8月10日,高盛将芯片龙头股英特尔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高盛认为,英特尔的下一代芯片技术被一再推迟,说明其制造技术存在问题。

上周五,美股半导体股集体下跌,费城半导体指数跌2.47%。其中,英特尔、AMD、高通、英伟达和博通等主要芯片股跌幅分别为2.57%、0.21%、0.4%、0.65%和2.01%。设备和材料方面,应用材料和泛林跌幅分别为2.1%和3.46%。

华尔街投行纷纷担忧

年初至今,费城半导体指数ETF已增长12%,同期标普500为7%。在过去5年中,费城半导体指数已上涨近200%,同期市场整体则为70%。

“半导体产业周期已有过热的迹象。”摩根士丹利分析师Joseph Moore表示,“周期性指标已经亮红,任何交货期的收缩,以及或是需求放缓都会导致剧烈的存货调整。”

摩根士丹利表示,该产业的芯片库存已至10年高点。受此影响,该行给出的美国芯片股下半年EPS中位数较华尔街同行给出的平均预期低了2%,2019年更是低了4%。

“考虑到我们所见——半导体公司身处一个过热的产业周期的风险,我们对较大范围内的公司采取了较为保守的预期。”个股方面,Moore及其团队将半导体设备与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应用材料公司评级从“高于平均”下调至“平均水平”,并对安森美半导体进行了相同 *** 作。

与摩根士丹利担忧整个芯片产业不同,高盛近日对芯片股评级的调整更多针对的是英特尔在先进制程升级上的不作为。“我们认为英特尔在其10纳米制程技术上的挣扎正在分流其在一系列产品上的竞争优势。”高盛分析师Toshiya Hari表示,英特尔在生产工艺上面临的问题可能远比目前所见的要严重,这可能会在市场占有率和支出层面对该公司产生持续影响,尤其是其正面临一个日趋壮大的台积电代工生态圈。

同时,由于认为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AMD将在未来2年显著侵蚀前者在服务器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高盛将AMD的评级由“卖出”上调至了“中性”。“英特尔在新产品上的延误将允许AMD不仅在客户端CPU市场(包括电脑、平板设备等),还将在高利润的服务器CPU市场获取更多的份额。”Hari表示。

近期,英特尔曾表示其10纳米芯片将在2019年假日购物季发布,相较之下,AMD将在今年下半年就推出其7纳米工艺产品。

行业协会表示乐观

华尔街投行的“唱空”和半导体产业的乐观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在今年6月发布的春季市场预测中表示,半导体市场将在2018年和2019年继续保持增势,市场规模分别增至4630亿美元和4840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2.4%和4.4%。

“这反映的是(半导体产业)所有类别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是存储产业26.5%的增速,模拟集成电路以9.5%紧随其后。”WSTS表示,“在2018年,全球所有地区均预计将会增长。”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亦对WSTS的预测表示赞同。SIA表示,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在2018年4月达到了376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已连续13个月实现超20%的同比增长率。

“尽管这其中有存储方面的显著增长的拉动,但非存储市场产品的销售额依然在4月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同时所有地区市场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SIA主席兼CEO John Neuffer表示。

半导体行业资讯机构IC Insights于8月9日公布的年中报告显示,WSTS定义的33种集成电路类别的销售额和出货量在今年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存储领域的DRAM和NAND Flash继续分列第一、第二。IC Insights预测DRAM销售额将在今年同比增长39%,达到1016亿美元,成为史上首个年销售突破10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单品。

集邦咨询拓璞产业研究院经理林建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包含手机在内的泛消费性产品的生产与通路情况来看,2018年半导体产业已有着“淡季不淡”的情况,而这主要可能是因为提前拉货。

“过往半导体产业下半年需求旺盛,但在预期供需紧张、有涨价和缺货可能的情况下,厂商上半年提前备货是可能的。”林建宏表示,“但‘淡季不淡’与备货需求实则互为因果,当前我们判断厂商很可能是在提前备货,但最终结果还是要看下半年的表现。”

不过林建宏认为,由于NB终端、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在上半年的出货量同样优于预期,半导体产品的实际库存量也就未必会偏高。

林建宏认为,摩根士丹利所指出的全球库存逼近十年最高水平,从数字上来看确实需要注意。在他看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诱因:材料涨价,导致原料占比因此升高;IC制程复杂度提升,生产周期拉长,也会造成存货金额占比上升;IC涨价的预期,导致通路存货备货量可能上升。

不过他也指出,上述诱因中仅有最后一点可能造成较大的供需反转,前两点导致的存货金额上升对于供需而言仍在健康水平范围内。“设备销售额与扩厂速度关联较高,设备销售衰退可以是成长趋缓的支持,但不直接反映供需的反转。”林建宏表示,“我们预计,在不出现重大市场异变的情况下,半导体产业2019至2022年将稳健实现3%至4%的年复合增长率。”

推荐阅读>>>

国产芯片热火朝天 是不是也想搭上这班顺风车?

评级滑坡 英特尔败走芯片战场

近日,标普全球评级在官网宣布,将于3月15日开盘前将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小米和箩筐技术公司从标普道琼斯指数中剔除。

据此前报道,富时罗素于3月5日宣布将小米从富时全球全盘指数(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及富时全球含A股指数系列(FTSE Global China A Inclusion Indexes)中剔除。决定自3月12日开始生效。

扩展资料

美国将小米列入制裁名单

今年1月,美国官方将中国公司小米列入“与中国军方有关的中国企业”制裁名单。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在5日报道,小米此前被美国以“涉军”名义“拉黑”,居然在一定程度是基于这样一个荒诞的理由。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国防部的一份资料显示,美国当时对小米做出这一认定,部分是由于小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曾于2019年受到中国政府的表彰。

从报道给出的信息,这个被美国认定为“涉军”的奖项,是由我国工信部等多部门颁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人选名单”。这一奖项的评选和颁布,均没有解放军有关单位的参与,且从该奖项的评选要求看,雷军也是因为“科技创新”这一理由入选的,和“国防”没有什么关系。

但美媒报道提到,美国国防部在文件中称,在这个奖项的基础上,考虑到小米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正在展开“投资计划”,因此,美国“有充分的理由将小米集团列入制裁”。

美国多元化、大集团化,跨进世界500强一直是近年来我们企业界追求的目标,而且在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面目,迷失了发展方向,但其本身却浑然不觉,或许几年前的韩国现代破产事件已渐渐为人淡忘,但近日美国500强第七名安然公司的突然崩塌又再次把我们拉到对企业如何发展的深入反思之中,解析安然无疑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很多现实意义。最大的一家公司倒闭了。安然公司因为不能偿还公司欠下的数十亿美元的债务,已经要求联邦法院对其保护。安然是一家能源贸易公司,买卖电力与天然气。同时,它还拥有或控制其它几家经营几种不同产品的公司。

安然请求破产保护其自身及其下十四个公司。根据破产法,公司与其债主——公司或银行——磋商其新的信用度的同时,还可以继续其业务。

随着安然的财政问题浮出水面,安然在十月开始出现破产迹象。其股票价值很快下降。星期四收市时每股股票36美分。大半年前,安然股票每股卖到八十多块美金。

安然将会在法庭保护帮助下继续开展业务。然而安然已经解散了四千员工,公司员工有两万一千多人。大多数解雇人员原来是在侯斯顿西部城市德州的总部工作。上个星期,安然解雇了大约一千一百欧洲员工。这些行动引起员工公愤,因为公司的退休计划已经损失了十亿多美金。许多员工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作为退休计划的一部分而投资到公司的金钱。

据报道说美国司法部已经开始对安然公司活动进行司法调查。劳动部说该部门正在研究安然公司是如何处理退休计划的。

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在调查安然的财务。国会委员会已经宣布他们将会举行听证会,调查安然的倒闭和该公司高层官员的投资活动。

安然公司已经对Dynegy公司提出司法控诉。安然说Dynegy早前同意与安然联合。安然说此举将能挽救公司。安然说Dynegy公司拒绝承认一项合法的业务协议。安然正要求法庭促使Dynegy支付100亿美元以作赔偿。

安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贸易商。它的倒闭正影响许多国家的能源市场,包括德国、英国与印度。据报道说之前借贷予安然的公司和银行至少损失50亿美元。

从安然公司倒闭看企业文化

文化之一:“只能成功”诱人作假

安然公司副董长克利福德.巴克斯特去年5月悄悄辞职,在受到一番赞扬之后默然离去。他同时也带走了出售他10年来在休斯敦的这家大型贸易公司积聚起来的股票所得的数百万美元。

他在安然公司所任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副董事长。像安然文化的其它许多方面一样,这种表象与现实并不相符。安然公司的内部人士称这一职务为“d射座椅”,也就是该公司的上层管理者在被迫辞职之前暂坐的位置。

在安然,失败者总是中途出局,获胜者会留下来,指望获得做成最大交易的那些人可以得到数百万美元的奖金。在巴克斯特之前,已有三位高级管理人员在几个月内相继离开的董事长肯尼思.莱。

这是安然公司的“赢者获得一切”这种文化的缩影。该公司过去的和现在的一些雇员说,必须保持安然股价持续上升的压力,诱使高级管理者在投资和会计程序方面冒更大的风险。他们说,其结果就是虚报收入和隐瞒越来越多的债务,从而造成了-用前经理玛格丽特.切科尼的话来说-“一座用纸牌搭成的房子” 前安然公司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部门负责人福里斯特.霍格伦说:“驱动力是一种非凡的形象,并且使其业绩记录不断上升。”

文化之二:人被轻视“只重结果”

巴克斯特永远不能就安然公司倒台前发生的情况和他所担心的事情作证了,警方认为,25日巴克斯特走进了他的奔驰汽车,举起手q对准头部,扣动了扳机。当局宣布,这名43岁的百万富翁已经死亡。警方认为他是自杀,但不肯公布他留下的一张便条上所写的内客。

安然公司是一个“炼人场”,那里的经理为年岁的增长而忧愁,担心上司认为他们太弱。有些人还担心,对董事长最看好的候选人给予得不够多,可能使自已的事业前途多舛。有些人甚至从要求他们对“联合之路”组织提供大量捐款的信中嗅出了威胁的味道。前安然公司雇员萨莉.艾森说:“今天你受到了青睐,明天就可能失宠。你知道谁得势,谁失势。你希望继续与这个组织联系在一起。为此,你肯去做你所能做的一切。”全球变化同仁公司的彼得.富萨罗说,直到去年秋天,安然公司还在吹嘘它的“压力锅”文化。去年8月份,该公司发表了一项对安然公司的深入分析。

富萨罗的报告说:“安然公司如果不再需要什么人,这些人就会被取代。”报告引用了该公司的一项年度报告中的一句话—“我们只重结果.”

安然公司的一些前高级负责人说,对高级管理人员来说,他们的升迁往往取决于争夺对公司的战略及将励之控制权的高层斗争的结果。作为一名高级管理者和安然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的盟友,巴克斯特因接连三的升迁而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安然公司倒闭给我们的提示

多元化、大集团化,跨进世界500强一直是近年来我们企业界追求的目标,而且在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面目,迷失了发展方向,但其本身却浑然不觉,或许几年前的韩国现代破产事件已渐渐为人淡忘,但近日美国500强第七名安然公司的突然崩塌又再次把我们拉到对企业如何发展的深入反思之中,解析安然无疑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很多现实意义。战略管理的失败决定“巨人企业”的命运

一、解析安然

一夜之间,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子公司、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被誉为“华尔街宠儿”的美国安然公司日前轰然崩塌,它的倒下,无疑将成为破产案中的典范。

当然安然公司破产的原因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套用一句老话,叫犯了盲目冒进的机会主义错误。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致命的。

二、战略方向性失误

成立于1985年的安然公司,以电力、天然气产品起家,后来又扩展能源零售交易业务,并涉足高科技宽频产业。安然旗下事业包括电力、天然气销售、能源和其他商品配销运送,以及提供全球财务和风险管理服务。恰恰是这家自称为“规避风险的专家”的安然,没有规避自己倒闭的风险。

无视决策风险是当年如日中升的安然决策者们犯下的根本错误。当年的安然公司,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公司学习和羡慕的对象,正所谓达到了企业发展的“自由极限”,人才、资金、科技、社会环境……安然几乎可以呼风唤雨,正是“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心态,让管理者们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从而胆敢无视决策的风险。在决策者看来,根本不用担心决策的失误,所有决策都必将成功,决策于是成了“只需要在各种到达罗马的路途中选择最近的一条”,如此简单。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号角让许许多多的科技公司飞一样地发展,所有关于企业发展的规律和教条都被冠于“传统”和 “保守”的高帽,安然的决策者也不甘心传统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于是急功近利挺进到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最前沿。“高速电信网络业务是运用复杂而先进的网际网络线上的交易平台,实现实时获取市场信息,加上具避险功能的财务机制的支撑。”这一模式虽然至今还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但对安然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大多数的专家同意:安然破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公司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而转向了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犹如荞麦农场种苹果,苹果虽然熟了,荞麦农场已经垮了。安然的错误是无药可治的,只有倒闭破产一条。

因为安焄是在巨无霸企业的战略方向上出了问题。

三、轻视举债风险

市场是无时无刻变化着,要求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最好是适当超前地抢占市场,安然失败的结果当然不是它没有考虑到决策风险,美国企业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规避金融风险”为著称——这是它的主要创新业务。

也许正是这种规避风险的“专家企业”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骄傲自大,轻视举债风险,特别是企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风险,它对美国社会经济大气候变劣显然没有做充分估计。安然和环球电讯算是豪赌“科技未来”的典型。稍懂金融资本的人都知道,在市场上,负债经营是正常的,债权人把资产的使用权对债务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有条件让渡,原因是对债务人的经营有好的预期。一旦债权人对企业发展前景或经营状况失去信心,将会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中断。所以在美国经济一帆风顺的时候,安然是华尔街股市的宠儿,即便有不正常的举债,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怀疑,而随着美国总体经济趋于衰退,市场需求降低时,债权人的金融风险就凸现了,许多以前可以不被重视的风险开始放大,安然也就难以维持原有的财务状况,更无法“创新”更高明的衍生工具取信于人。所以只好宣布四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亏损高达6·38亿美元。1997年以来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余谎言也自然无法再遮掩下去。根据安然最新公布的资产490亿美元和负债 312亿美元,直接导致融资给“安然”做期货交易的银行面临大量坏帐的财务危机,于是谁也挽救不了安然,只有破产才能把剩余的财产保全。

四、企业文化的迷失

办一个企业究竟是为什么?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战略管理。如果说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决定形式,安然的决策层显然是鄙视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合理性。

在谈到安然公司破产问题时,通用的前任总裁韦尔奇就点出安然对企业文化的鄙夷:“通用过去与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用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种鄙夷企业的后果正是安然的高层把做实业时的理念及“专注战略”完全转移,狂妄而草率地过渡到了金融投资的所谓创新事业。1997年安然的业务扩大到天然气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2000年“商品交易”占安然销售的近90%,这些合约形式包括利率掉期,金融衍生物和其他复杂的金融商品。然而这种所谓的 “创新”就在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很难对这些新的合约收益加以确认。这就是“安然陷阱”。毫无疑问,杰夫·斯基林进入安然已经把安然的企业价值观扭转了,特别是1997年,年仅36岁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为安然CEO后,开始了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新一轮的“超常规”扩张,这时的安然已经从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沦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对冲基金”。

新的企业文化和传统行业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于是就出现了“未能披露其宽频服务业务的需求下降,而且由于许多参与者缺乏信誉,其创建宽频交易市场的努力没有成功的事实”;“未能及时冲销由其首席财务长管理的某有限合伙公司进行投资的价值,从而事实上虚报了其营运收益报告”和“未能根据美国会计法则冲销受损资产”的结果。

狂妄的企业决策者鄙视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规律,正是安然战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http://news.sina.com.cn/z/eron/index.shtml)

另附:

1.安达信公司的违章行为

在安然黔驴技穷之前,助纣为虐的机构中遭人诟病最多的当属安达信公司。在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叨陪末座的安达信,在能源领域审计中可谓一枝独秀。在未替安然公司验账之前,安达信便已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开拓经年,维系了一大批客户。攀上安然这一高枝后,安达信更是效尽鞍前马后之劳,在休斯敦的100多名安达信员工对安然几乎是有求必应,要知道,安达信每年要从安然身上赚取5000万美元以上的审计及咨询服务费,而且安达信还要用安然这块牌子去敲别人的门、去套更多的狼。

安达信不仅涉嫌违反财务准则做假账,更严重的是其雇员毁坏了部分有关安然公司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电脑文件、书信、审计报告、存档文件等。美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特纳指出:“我无法想象审计师毁坏资料。这使人怀疑他们是否已构成犯罪或故意妨碍司法调查。”安达信欲盖弥彰的拙劣行径引得天怨人怒,公司高层也不得不过河拆桥、挥泪斩马谡。1月15日,安达信公司休斯敦首席合伙人大卫·邓肯除名,指责他对销毁有关安然公司的数千封电子邮件和其它文件负有责任。安达信首席执行官约瑟夫· 贝拉尔迪诺指出:“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这是必须要做的正确的事情。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维持公司整体的信心。”安达信和安然公司总部人士是否在毁灭文件中上下其手,至今仍是一团迷雾。邓肯的律师目前拒绝回答问题。

但是,这些举动是否足够呢?贝拉尔迪诺面临的真正棘手难题是涉及安达信的审计丑闻每天不断,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信誉——最终还可能触发刑事调查,如干扰司法等。调查人员正在更广的范围内追查安达信在安然倒闭案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安达信在虚增了安然公司赢利的不列入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合伙经营项目上知之几何?国会调查人员透露,安然公司经理谢荣·沃特金斯去年 8月份给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莱发出了一份备忘录,提醒他注意财务处理方法。随即,沃特金斯致电安达信公司一位合伙人,向他通报自己的看法。这便意味着,安达信在知情的状态下依然我行我素,丧失了一家职业会计师事务所应具备的起码的 *** 守。除非贝拉尔迪诺能向雇员、客户、调查人员证实:安然是个孤立事件,安达信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有限,否则的话,世界上将会剩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http://www.e521.com/cjkx/haiwai/0215105259.htm)

2.“安然事件”纪要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 是怎么赚钱的。

3月5日,《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指出安然的财务有“黑箱”。该文指出,安然2000年度股价上升了89%,收入翻倍,利润增长25%,18位跟踪安然公司的卖方分析师中有13位将其推荐为“强力买进”,它的市盈率为竞争对手杜克能源公司的2.5倍,也是 S&P500指数市盈率的2.5倍。《财富》质疑道:“没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钱到底是怎么挣的!不管是极力推荐安然的卖方分析师,还是想证明安然不值得投资的买方分析师,都无法打开安然这只黑箱。”

5月6日,波士顿一家名叫“Off Wall Street”(以下简称“OWS”)的证券分析公司发表了一份安然分析报告。该报告建议投资者卖掉安然股票,或者做空,主要依据是安然越来越低的营运利润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安然的营运利润率从1996年的21.15%跌至2000年的6.22%。按照OWS公司的分析,安然在2000年第四季度的利润率为 2.08%,到2001年第一季度进一步降到1.59%(尽管第1季度的收入为5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倍)。在此期间,高盛、美林的卖方分析师仍强力推荐安然股票。

7月12日,安然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财务状况,每股净利润为45美分(比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好3美分),营业收入比上一季度稍低。

7月12日的电话会议上,一位分析师问到安然与其众多关联企业之一LJM资本管理公司的几笔交易对第二季度利润的贡献有多大,CEO斯格林以“哦,我们和LJM只有几笔微不足道的交易”搪塞了过去。然而实际上,LJM的总经理是安然财务总监,与LJM的交易是导致安然最后崩溃的导火线之一。那次电话会议之后,媒体和多位买方分析师进一步分析、追踪报道安然的内幕。

到8月中旬,也许是已发现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安然CEO杰夫·斯格林突然辞职,此距他接替肯尼思·雷担任CEO仅八个月时间,这更加剧了媒体、分析师与其他多方的质疑。但安然断然否认斯格林的辞职说明任何问题。大多数华尔街卖方分析师此时继续推荐安然股票。

8月30日,著名投资网站TheStreet.com发表分析文章,认为安然第二季度利润很大部分来自于两笔关联交易。TheStreet.com相信,安然在通过关联企业间的高价交易人为制造利润。如果不靠这两笔“对倒”交易,安然第二季度每股利润可能只达到30美分左右,而不是公布的45美分。

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度的财务状况,称营运利润每股43美分,但如果扣除10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费(one-time charges),每股亏损84美分。有意思的是,号称是为了响应肯尼思·雷对改善公司透明度、增强信息披露的承诺,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确实增加了几项新内容,但同时又把以前的明细款项去掉,使其季报反而更加含糊。

接下来的几天,《华尔街日报》连续披露安然许多关联企业的细节。比如,安然财务总监法斯托是安然关联企业LJM、LJM2及其他一些同类实体的主要股东或总经理;他仅从LJM和LJM2获得了300多万美元的报酬。等等。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TheStreet.com网站进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马林二号信托基金(Marlin2)和Osprey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34亿美元,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该文详细分析了这些复杂合同对安然的负债率和股价潜在的致命性风险。该文指出,为兑现这些合同条款,安然可能将不得不大规模增发股票。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安然竞争对手迪诺基能源公司(Dynegy)提出9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协议,也同意一次性注资安然15亿美元,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安然公司信用评级从“BBB-minus"调低至“B-minus",即垃圾股,也是最低的投资评级,并将安然从其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100种股票指数中剔除。

同日,安然公司创下了个股交易的天量。该股的交易一度使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系统在12时30分到14时10分之间瘫痪,成交量为345681696股,是平时该股交易量的近17倍,股价也由4.11美元跌至0.61美元,大跌85.16%。

11月30日,安然股价收于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规定,安然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安然在9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总资产达618亿美元,这使得安然破产案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例。

12月5日,安然公司获得了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近1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维持重组运作,并将裁员4000人。(根据美国破产法,如果公司和其债权人签订了重组资金计划,该公司仍可继续运作。--编者)

12月6日,美政府改革委员会成员、民主党议员亨利·维克蒙(Henry Waxman)致信美国白宫官员,就能源管理部门与破产的安然间可能的联系和接触进行问讯,从而使对安然调查案不断升级。

1月9日,美司法部官员透露,对破产能源巨擘安然进行刑事司法审查。发言人表示,已在全国招募组建一个律师特别小组对该案件展开调查。1月10,与安然有着密切联系的美总统布什正式宣布,支持对安然展开彻查,展开刑事审查程序,司法部长因曾接受安然捐款回避。

更多其他资讯请浏览 http://www.mo-mode.com

参考资料:http://www.js618.com/2006-3/2006318102529.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510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 2023-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