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收音机能听单田芳的评书吗

半导体收音机能听单田芳的评书吗,第1张

能听

人们为什么如此爱听他的评书?有人说:听单田芳的评书,像是在看电影。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评书是口头文学,是诉诸听觉的艺术,为什么能产生视觉的效果?无他,这是细节刻画的结果。

细节,就是细枝末节。作为文艺作品,故事结构是框架,是“骨头”,而细节就是“肉”;光有“骨头”没有“肉”的文艺作品,是无法感人。细节刻画的好,形象就生动逼真,就能够传神,就可以产生画面感;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连接起来,在人的脑海里呈现的不就是“电影”吗?例如,在《千古功臣张学良》这部书中,单先生讲说赵四小姐跟随二姐和二姐夫到蔡公馆去参加沙龙舞会的一段,就非常精彩。单先生通过初中学生、年仅17岁的赵四小姐的眼睛,看到的蔡公馆的豪华,是对环境的细致刻画,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让听众看到了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形象。

对赵四二姐的刻画,也是通过一些典型的细节动作来讲述的——

“二姐从舞池回到包厢,打开小摩登皮包,拿出小镜子,对着镜子擦擦汗,重新化化妆,喝点饮料,乐声一起,又下去跳舞。”就这么几句,把一个喜欢这种生活场景,又非常投入的少妇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听众的眼前了。

再如,张学良和赵四相识之后,有一次两人在北京一个高尔夫球场意外相遇,当时有张学良的朋友端纳在场,张学良对端纳说:“你要是有事就先去办吧,我陪赵四小姐说会话。”

端纳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把双肩一耸肩,指着一件事就先走了。

“耸肩”,是西方人的典型肢体动作,我们看西方国家的电影,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人正在说会,其中一个人忽然将两手一摊,双肩一耸,脸上做出一种表情。这种西方人比较典型的习惯动作,单先生没有忽略,用这个耸肩的细节,使端纳这个洋人活了起来,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细节刻画的魅力。

当然,作为评说艺术,单是注重细节的刻画是不够的,它需要综合诸多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评书艺术的完美构建。作为评书表演艺术家,除了舞台上的发科卖相、倒口、埋包袱、抖包袱这些基本的表演功夫外,单先生评书的语言也是非常好的。他的叙述语言,简明扼要,事情交代得清楚;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另外,单先生的评书,故事结构也编排的好,不松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最后一点,是幽默,听单先生的评书,听众会常常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介绍一个姑娘:“这姑娘人样子长的好,眼光自然就高。”

我想,上述这几个艺术特色,综合起来,就是人们爱听单先生评书的原因吧?

小时候三年级时休学了一年,住在爷爷家。那时候爷爷每天一下班回家,就会打开半导体,我便坐在爷爷身边,跟他一起听评书。

记得第一次听的是单田芳老师的《薛家将》,单田芳老师的嗓音其实并不好听,但不知为何,就是有一股魔力深深的吸引着我。

当时,对于薛仁贵误射薛丁山,薛丁山最后又误射死薛仁贵的宿命感到惋惜;也被薛丁山和樊梨花之间的恩怨情仇深深吸引;对只比薛丁山小几岁却一直追着他认爹的薛应龙忍俊不禁。

之后又听了《隋唐英雄传》,三板斧的程咬金,空锤大将齐国远,飞檐走壁的侯君集,至今都历历在目。

还有《三侠五义》《薛刚反唐》《大明英烈》《窦尔墩传》《水浒外传》《杨家将》《岳飞传》等等,当然还有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等各个评书大师,陪我度过了最美好的一年。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十多年了,呆在他身边一起听评书的日子,也成了我对爷爷最美好的回忆,成为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因为评书,我喜欢上了讲故事,之后的学生生涯,小说代替了评书,成为了我课间休息最美好的调味剂。

可惜现在的评书对于95后,00后,10后好像变得越来越远了,最后希望评书这个传统国粹可以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谢邀答!

您还会听评书吗?还记得您最喜欢的那部评书?

说到评书,让我想到了一段山东快板,当时那真是一个脍炙人口,前面的一小段记得大概是这样说的:火车站里有火车,火车里面有旅客,旅客们手里提包裹,不是上车就下车,今天咱不把别的唱,唱就唱一段山东快书叫《紧急停车》…好多年过去了,这段山东快书我一直还有印象。不知这算不算你说的评书之类,一看到难忘的评书,我就想起了这段。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对60后,70后,甚至80后的人们曾留下美好的记忆。

在电视机还稀缺的年代,家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也是很奢侈的。记得那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刘兰芳老师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袁阔成老师的《三国演义》等等。就像现在追剧一样,曾给童年留下了美的留记。

随着电视机进入家庭,评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听,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偶尔听听评书的也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但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评书还是很亲切的,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能静下心来听上一段。

评书是我们70.80后的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听的很少了!

记得以前的电视节目都有《评书联播》,现在被各大综艺所占据!耳熟能详的比如单田芳老师、田连元老师等,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今非昔比,随着时代的更替,学评书的,说评书的少之又少,不得不说,评书开始走下坡了!

但是挡不住我对《评书》的热爱!

记得毕业那会儿,刚刚参加工作,师傅带着我,每天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听评书,师傅有个收音机,很古老的那种,时间一到,我们师徒俩就心照不宣的坐到收音机前!惊堂木一拍,开讲啦!

听评书也算是师傅带着我入门的,记得最喜欢的是单田芳老师讲的《大明演义》,它是由: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这三部书剪接而成,内容稍加改动。也就是从朱元璋起义(乱石山七雄结拜),到朱棣登基这一段 历史 故事!

内容也异常精彩,再加上单田芳老师那滔滔不绝惟妙惟肖说口,那听的是如痴如醉。

尤其喜欢常胜将军常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二子),打仗足智多谋,人称无敌大将雌雄眼,满肚子坏水,吃饭那就是甩开腮帮子、颠起大槽牙就一顿造!还有世外高人张三丰,一身武功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单田芳老师把《大明演义》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饱满,而且不论从眼神,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都说的那是相当到位,这部评书堪称经典!

单田芳老先生说的评书《乱世枭雄》听过三遍,好听极了,现在又在听。怀念单老。

喜欢单田芳的隋唐演义

这部书估计很多喜欢隋唐英雄的人都读过,谁的武功最厉害,是李元霸还是宇文成都,是罗成还是金银铜铁八大锤?一个个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听过这部评书后,田里坊间,都会讲程咬金的三板斧,罗成的罗家q!

没怎么听过评书,

但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按名次应该是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为第一应该当之无愧,第一他的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最多,《隋唐演义》《明英烈》《百年风云》《七侠五义》《白眉大侠》脍炙人口,可以说他的评书作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都好听,他的《明英烈》让人忘记了吃饭,他的《白眉大侠》就连上下班的工人一手扶着自行车,一手拿着半导体,他本来一集评书就讲不点事,但听着却听完这集想下集,可见其评书之功力深厚,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一点不假,可以说单田芳是评书的标志性人物!第二当属田连元,田连元的《刘秀传》让人认识了他,后来的电视评书才真正展示其评书才华,《杨家将》、《瓦岗寨》、《水浒传》等讲的栩栩如生。第三要数袁阔成,其在这四人中辈分最高,《三国演义》是其经典之作,开创了新评书的先河,但其除了《三国演义》等少数作品外的其它作品远不及前两位。第四便是刘兰芳,其主要是文革后说了《杨家将》,老百姓经历了10年文革后终于有了娱乐,而后刘兰芳基本没有好作品,而且她的评书灌口没有新意,声音虽然洪亮,但没有抑扬顿挫,有时好像在唱戏,唱京东大鼓。以上是评书四大名家,其实已经去世的叶景林的评书说的不错,要比刘兰芳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59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