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白光的灯有很多种
航空障碍灯里只有高光强航空障碍灯,3-7度发光扩散角度,白色,白天20万CD,黄昏2万CD,晚上2千CD,安装在150米以上。
LED灯源
LED被完全封装在环氧树脂里面,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半导体晶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P型半导体,在它里面空穴占主导地位,另一端是N型半导体,在这边主要是电子。但这两种半导体连接起来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形成一个“P-N结”。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这个晶片的时候,电子就会被推向P区,在P区里电子跟空穴复合,然后就会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这就是LED发光的原理。而光的波长决定光的颜色,是由形成P-N结材料决定的。
白炽灯
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摄氏度以上的白炽状态(灯丝一般采用钨丝,熔点约3000摄氏度左右),这时候组成灯丝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会被激发,从而使得其向较高能量的外层跃迁,当电子再次向低能量的电子层跃迁时,多余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同时产生热量,故称之为白炽灯。
形象点说就是: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象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为防止极高温度的灯丝被氧化烧断,一般将灯泡里面抽成真空或充入其它惰性气体。理论上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
荧光产生的原理:
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另外有一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扩展资料:
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 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
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可以激发附着在反射极上的磷(荧)光体,使它们发出橙色的荧光,两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就近似地呈现出白光。
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了轻质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
石油的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淡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所以,发光颜色,随石油或者沥青物质的性质而改变,不受溶剂性质的影响。而发光程度,则与石油或沥青物质的浓度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荧光
现在家用的照明大致有三种发光原理。白炽灯:用电流加热钨丝,钨丝高温发热,产生光辐射。这种原理本质上不能称为发光,而是黑体辐射,辐射波长恰在可见光区。
荧光灯:包括灯管、节能灯、日光灯等等,是现在室内照明的主流。这种灯结构的共性是一个封闭的玻璃管,里面有几小滴汞,玻璃管内表面涂有荧光粉。通电后汞蒸发成蒸汽,电弧击穿汞蒸气,汞被激发发出紫外光(254nm),这个紫外光再去激发玻璃管内表面的稀土荧光粉发出可见光。三基色荧光粉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出白光。黄粉多一点发光颜色就偏黄。具体颜色可以通过荧光粉调节。节能灯就是使用更高效的高压电路和更高效的荧光粉,使得荧光灯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
LED:发光二级管是最近十几年新涌现出的照明光源。日亚公司在解决了蓝光GaN半导体技术问题之后才实现了实用化。原理是GaN-InGaN半导体电致发光。这种半导体发出的是蓝紫光,还要在LED灯珠上涂覆YAG:Ce黄色发光粉,蓝黄组合成白光。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发光原理的点灯,主要用在室外光源,往往功率很高。比如高压钠灯、氙灯、氩灯、氪灯等等。这类灯的原理是用高压电弧击穿气体,气体收到电弧激发发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