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元素和MXene

钛元素和MXene,第1张

副族指的是III B族到II B族的各族元素。其中钛位于IV B副族。在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依次是钛Ti、锆Zr、铪Hf和钅卢Rf。其中Rf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本文不予介绍。

Ti在地壳中质量分数为0.56%,位列第10。自然界有钛铁矿 、金红石 、钒钛铁矿、钙钛矿 和榍石灯。Zr主要有锆英石 等。

钛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为 ,常见的氧化钛为IV,此时内层 轨道电子全空。此外,钛还可以表现为 +3 的氧化态。

钛失去四个电子所形成的氧化物大多数是共价型。不过通常认为 是离子型。

二氧化钛 在常温下是白色,加热后变成浅黄色。二氧化钛是带隙宽度为 3 eV 的半导体,需要 400 nm 以下的紫外光才可以激发。二氧化钛不溶于水和稀酸,微溶于碱,属于两性氧化物。

钛酸盐有钛酸根离子 ,例如 ,具有“压电效应”等物理性质。(一眼丁真,鉴定为:不如钙钛矿)

四氟化钛、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的熔点分别为284℃、-25℃、39℃、150℃。四氟化钛是离子化合物,所以熔点高。四氯化钛常温下是无色液体,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

钛除了+4的氧化态之外,还有+3的氧化态。+3的钛因为 电子构型而具有颜色,一般是紫色。

TiN 和 TiC 都是简单立方晶体结构,TiN 有离子键倾向。

TiN 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由金属键、共价键和离子键混合而成,同时具有金属晶体和共价晶体的特性。其熔点高达 2955℃,属于原子晶体的范畴。TiN 在 660℃ 以上的温度中才会被明显氧化。

MAX 相相属于六方晶系,通式为 ,其中

MAX 相综合了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许多优点,包括低密度、高模量、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抗热震性、抗损伤容限性以及优良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等。

在 MAX 相的基础上刻蚀去除 A 元素,可以得到通式为 的材料,这种二维材料的结构与石墨烯(Graphene)相似,故而被称为 MXene。

MXene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是最典型的 MXene 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Ti3C2 在 DMSO、DMF、NMP、PC、乙醇和 H2O 中都能形成稳定分散溶胶(图 1-6)。进一步对各种溶剂的性质进行总结分析,发现 Ti3C2在各种溶剂中的分散性能强烈依赖于溶剂的表面张力,Ti3C2能够在表面张力大于 40 mN/m 的溶剂中形成稳定溶胶。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MXenes,是一种新兴二维层状材料,有望用于电化学储能和光电子应用。 Mxenes中电荷传输的基本理解,对于这些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仍存在争议。虽然理论研究指出了有效带输运,但器件测量揭示了,热激活的跳跃型输运。

今日 德国马普高分子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Hai I. Wang,Mischa Bonn团队 Wenhao Zheng 一作在Nature Physics上发文,报道了通过结合超快太赫兹和静态电输运测量,实现了区分短程和长程输运特性,给出了两种模型Mxenes电荷输运的统一图像。研究发现,在MXene中,带状输运主导了短程的、薄片内的电荷传导,而长程的、薄片间输运,通过热激活跳跃发生,并限制了电荷在MXene薄片中的渗透。对片内载流子散射速率的分析表明,对于半导体和金属Mxenes,主要是因为小耦合常数(α 1)的纵光学声子散射。这表明在Mxenes中形成了大极化子。因此,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MXene自由电荷极化子性质的深入了解,并揭示了MXene材料中,片内和片间传输机制,这与基础研究和应用都非常相关。

Band transport by large Fröhlich polarons in MXenes

Mxenes,Fröhlich极化子能带输运

图1:MXene样品的电荷传输测量模式和表征。

图2:半导体和金属MXene样品的静态太赫兹电导率(吸收)和超快光电导率。

图3:Nb4C3Tx Mxene温度相关太赫兹和电学测量。

图4:半导体和金属Mxenes的太赫兹电导率谱和推断散射时间。

该项研究,权衡了MXenes电荷输运机制理论和实验研究之间的争议,并提出了Mxenes电荷输运的统一图像。通过结合太赫兹和静电传输测量,实现了区分短程和长程传输特性。研究发现,带状电荷输运控制着MXene中的片内电荷输运,而片间输运通过跳跃发生,并成为电荷通过MXene薄片网络渗透的限制步骤。此外,通过分析遵循Matthiessen定律的载流子散射,发现对于半导体和金属Mxenes,载流子-LO声子散射,在片内载流子输运中占主导地位。由此产生的小载流子-LO耦合常数(α 1)表明,在Mxenes中形成了大极化子。该项工作,揭示了MXene中自由电荷的极化子性质,并揭示了MXene网络中的片内和片间传输机制。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2-01541-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2-01541-y.pdf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2-01541-y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82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