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成立不到一个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又有了新消息。
12月14日,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 智己汽车正在与
宁德时代共同开发“掺硅补锂电芯”技术。双方将共享技术专利,并协同完成各项整车严苛测试,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应用该电池技术,并量产搭载该技术的动力电池。
智己汽车筹备组副组长刘涛表示,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现在行业领先水平将高出30%-40%,
最高可实现约1000km的续航、20万公里零衰减。由于成本原因, 1000km左右续航的产品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推向市场。
“智己汽车”是上汽、阿里、浦东新区三方合资打造的全新电动汽车品牌,于今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三方共同投资了智己汽车的创始轮融资,
投资总规模达到百亿级。
“囿于成本原因,1000km左右续航的产品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推向市场。”刘涛进一步补充说,这款电池将通过电芯材料配方的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以及全铸铝电池包壳体封装技术,结合BMS端云协同管理,保证电池安全。
在自动驾驶落地方面,刘涛表示,在安全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智己汽车的自动代客泊车功能预计
将于2021年底在上海部分商圈落地,2022年拓展至其它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2021年底,智己汽车还将实现Door to Door
Pilot(家到公司、商区的自动驾驶)功能,它将融合智能泊入泊出、城市智慧领航、高速智慧领航等技术。预计2022年上半年,这些功能覆盖一线城市的大部分道路。
在车辆充电方面,刘涛透露,
智己汽车将在首款产品上搭载无线充电技术,最大功率11kW。用户下车后,通过手机APP让车辆自动代客泊车,车辆将自动寻找可无线充电的停车位,停入车位后自动补能,“充电效率接近有线充电”。
据上海汽车报11月报道,
智己汽车的首款产品将是一款轿车,预计2021年上路。在轿车之外,智己汽车同时还规划了SUV和概念车等。刘涛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目前规划的产品聚焦纯电动汽车,不涉及混动产品。
据了解,智己汽车的数据驱动中心、智能驾驶中心连同用户运营中心、品牌运营中心都落户
张江智能园区的核心区,办公地点位于张江智能园区C位。毗邻大名鼎鼎的阿里“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及多家国内尖端科创公司,智己汽车未来也将作为首个入驻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的科创企业,享有区位优势、政策、土地、人才等红利。
与众多国内外科创巨头为邻,不只为智己汽车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也同样为它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和行业顶尖的合作资源,这些都是其他车企尤其是初创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此外,在浦东新区的规划中,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浦东新区到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4500亿元,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达30%。因此智己汽车落户浦东张江,未来必将获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
目前,智己汽车项目成员已有200多人,其中半数来自上汽集团内部。关于首轮100亿人民币融资的用途,刘涛表示,智己汽车将专注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主要聚焦于品牌、产品研发、数字化渠道三个主要领域打造核心能力。此外,智己汽车的重点是打造数据驱动中心的核心能力,将通过与阿里达摩院的深度合作,探索AI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创新技术,挖掘并深度解析用户大数据。
1、汇顶科技(603160):汇顶科技是一家基于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面向智能移动终端市场提供领先的人机交互和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并已成为安卓阵营全球指纹识别方案第一供应商。
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一加等。
2、士兰微(600460):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应用系统和方案。
士兰微电子已在其体系内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研发能力,包括芯片设计研发、芯片制造工艺研发、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研发等。
3、兆易创新(603986):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存储器及相关芯片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公司拥有180余件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专利73件,研发人员比例占员工总数70%,确保了公司产品以“高技术、低功耗、低成本”的特性领先于世界同类产品。
4、韦尔股份(603501):上海韦尔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半导体器件设计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总部坐落于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深圳、台湾、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
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5、中科曙光:曙光公司,又名中科曙光,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曙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曙光系列产品的问世,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国产芯片概念集体走强 大港股份、江化微等涨停
近日,智己 汽车 在朋友圈又刷了屏。
一个多月前,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三方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智己 汽车 ”正式启动。
一个多月后,1月13日,智己 汽车 在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和英国伦敦三地同步发布全新高端智能纯电动 汽车 品牌:“IM智己”。
作为上汽集团最高级别的高端纯电项目,智己 汽车 可谓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纯电动品牌,对内是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由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其目标是打造”中国特斯拉”;对外则依靠阿里和上海张江高科共同联手,坐拥百亿资金支持。
对于智己 汽车 而言,不止是想做“中国特斯拉”。在品牌发布会上,智己 汽车 还表达出想成为一家伟大的用户企业,其更深远的目标是希望“在人工智能的伟大时代,与用户共生,定义智能 汽车 时代该有的样子,成就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
从这场品牌发布会上,可以看出,作为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后来者,智己 汽车 的野心,则是既想有特斯拉那样的 科技 属性,又想有蔚来的服务标签。
但也许智己 汽车 并不会成为“中国特斯拉”,也不会成为第二个“蔚来”。
作为一家刚刚发布品牌的新创车企而言,向上对标是一种前进的方向。毕竟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代表企业,特斯拉和蔚来已经成为所有新创车企,以及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学习的榜样。
之所以说智己 汽车 不可能成为“特斯拉+蔚来”,主要源于其与二者的基因完全不同。
不管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智己 汽车 ,还是东风 汽车 推出的高端品牌岚图,其CEO基本都不用考虑钱的问题。而蔚来、小鹏、威马这些公司,到今天为止,都不敢不考虑钱的问题。这就会直接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
同时,还有很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是职业经理人能够做到和感受到的。比如,蔚来 汽车 李斌能够放下架子,走进车主当中,与车主们喝酒聊天;在特斯拉最困难时期,马斯克甚至睡在了特斯拉工厂的地板上......
线性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淮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于蔚来 汽车 李斌、威马 汽车 沈晖、理想 汽车 李想、小鹏 汽车 何小鹏而言,哪个不是把这家企业的成功与否当作他的生死之战,都是把自己的身家、名誉都投进去了。”
这种经历生死挣扎而产生的品牌理念和影响力,内在的东西是很难学到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创始人对一家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提到特斯拉,就会直接想到马斯克,提到蔚来就会想到李斌。那么,提到智己 汽车 你会想到谁?
也许有些人会说,提到智己 汽车 时会想到上汽,而或会想到阿里巴巴。这也并非坏事,如果上汽和阿里巴巴的品牌影响力,能够直接带动智己 汽车 的品牌发展,对于智己 汽车 而言,绝对是非常可观的先天优势。
但不可否认,创始人的IP或者说企业老大的IP,对一家新品牌的车企而言,也尤为重要。在这场品牌发布会上,却没有出现智己 汽车 的CEO,也许是故意而为之,后面会重点亮相。
整体来看,智己 汽车 尤其是自身独有的特点,也不应该长成“特斯拉”、“蔚来”的样子,它应该有它自己该有的样子,就像品牌发布会上反复提到的“智能 汽车 该有的样子。”
那么,智能 汽车 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智己 汽车 通过产品、技术,全面进行了阐述。
根据知己 汽车 宣布,全系标配93kWh电池,高配选用115kWh电池,全球首用的掺硅补锂技术,可实现单体300Wh/kg能量密度,全新架构带宽内最高可支持近1000km的续航。
与蔚来、广汽埃安此前宣布的续航能达到或超过1000公里不同,智己 汽车 在1000公里前加了一个“近”。不过,从一方面来看,1000公里已经是高端纯电动车的新竞争点。
这里多提到的掺硅补锂技术,也就是在一定的循环下通过补锂的技术让负极损失的锂有效的补上。实际上这次智己 汽车 发布的掺硅补锂技术,与特斯拉之前对外公布的“百万英里电池”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只不过宣传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
根据特斯拉“百万英里电池”的相关信息资料显示,这种电池是一种锂离子电池,采用新一代“单晶”NCM 532正极和一种新的先进电解质,可以使电动 汽车 持续行驶100万英里(约160万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该电池能够实现量产上车,就算整车报废了,电池还能够继续使用。
智己 汽车 刚发布的两款新车都将搭载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采用“掺硅补锂电芯”技术的电池,并可做到20万公里零衰减(NEDC工况),还具备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功能。
智己 汽车 产品体验主理人胡世闻在接受钛媒体等媒体群访时表示,上汽很早就开始和宁德时代的合作,并合资成立了上汽时代和时代上汽。这两家公司中一家生产电池,一家专注电池管理。上汽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是专利共享,宁德时代最前沿的 科技 技术都会让上汽首用,所以掺硅补锂这个目前最前沿的技术,是智己 汽车 全球首用。
关于最近行业内热议的固态电池,胡世闻认为,很多品牌之所以都想做固态电池,主要是因为这是最尖端的电池技术。
从目前对固态电池的观察了解,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实际上还有一段路要走。胡世闻认为,对于尚处于发展期的技术,比如固态电池技术,应该保持对用户负责审慎的态度。
智己 汽车 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电芯材料配方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以及M.A.S一体成型铸铝电池壳体封装技术;同时结合BMS 7 24小时端云协同管理,检测到电池异常时,提前报警并禁止使用,防患于未然,可以达到永不自燃的最高安全等级。
纯电动 汽车 能够实现“永不自燃”,此前并没有一家车企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智己 汽车 真能做到,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项。
在自动驾驶方面,智己 汽车 表示,在国家法规允许及高精地图开放的情况下,2021年底智己 汽车 将具备点到点“零接管”的自动驾驶能力,同期还将在一线城市特选商业中心应用自动代客泊车和唤车功能,2022 年起逐步向一线、新一线城市优选商超拓展。
根据智己 汽车 发布的数据来看,这套自动驾驶的硬件技术是基于搭载英伟达Xavier (30~60 TOPS)、标配15个高清视觉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的视觉融合解决方案,搭配IPD智能驾驶域控制器。
同时,兼容激光雷达软硬件架构冗余方案。支持英伟达Orin X(500~1000+TOPS)和3个激光雷达的升级能力。
胡世闻向钛媒体透露,该激光雷达方案的视角超过300度。得益于它的探测角度更广,对于车辆加塞的应对表现更好。尤其是三颗激光雷达的方案,更会优于一颗激光雷达。
在胡世闻看来,激光雷达对于算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智己 汽车 首款车型上搭载的英伟达Xavier芯片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架构,就已经完全可以覆盖激光雷达的布局。
与蔚来ET7上直接上激光雷达不同,智己 汽车 在首款量产车上或不会采用激光雷达,只是提前预埋下冗余。
根据智己 汽车 的说法,后续激光雷达进入商业化量产成熟期,其将具备在量产车型上立即升级激光雷达系统的能力。
现阶段,不管是蔚来、理想、小鹏,还是传统车企长城、上汽,以及智己 汽车 ,都是将自动驾驶的硬件先堆起来,然后通过软件的不断迭代进行演进,简言之,就是基于中国特色路况和驾驶习惯,通过Data-Driven核心算法架构,进行自动数据记录、上传、标注、模型训练和迭代更新。最终各家比拼的还是数据收集和验证能力。
随着越多越多的车企将硬件前置软件收费后, 汽车 智能化比拼的就是2年以后的体验,即便是1年内交车的,软件也不会全部推出,都会给自己留足时间去OTA。
在智能硬件逐渐成为标配后,智能座舱底层的 *** 作系统将成为新的差异点。智己 汽车 的另一个杀手锏或许是其智能座舱。
根据斑马智行副总裁、首席信息官徐在百人会(2021)线上论坛上透露,斑马智行为智能座舱打造的 *** 作系统,已经在今年率先应用在智己 汽车 上。
徐强表示:“该智能座舱OS采用多核异构分布式融合架构,可实现云、边、端计算、存储与服务的一体化融合。其采用SOA软件架构分布异构融合,将实现服务原子化,主动服务用户。”
所谓的SOA“原子化”软件架构,是基于服务的软件架构将车辆功能的不同能力进行拆分形成模块化的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协议联系起来。在服务层,各种服务可随意组合调用,消除了硬件之间的壁垒,打造与众不同的融合体验。
智己 汽车 称,OTA直达“原子”层,包括底层控制器都可结合车辆感知、分析能力,根据实时场景来优化控制策略和程式并进行即时推送更新,为用户提供完整、实时的深度智能化体验,真正能够实现全车OTA。
简言之,也就是有了斑马智行这套智能座舱OS,智己 汽车 在交互方面将会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在这场品牌发布会上,智己 汽车 还对外宣布了两款定型车的交付节点:首款纯电动轿车将在2021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接受预订、2021年底上市、2022年交付,而第二款车型是一款纯电动SUV,计划在2022年上市。
作为一家新创品牌,在新车落地速度上,以及技术、资金储备上,智己 汽车 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发布会上展示的产品配置,是智己 汽车 整个产品架构层面的配置露出,其中绝大部分会在首款量产车上应用,一部分会在未来两年陆续投放在量产车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