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如何诊断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第1张

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行政色彩浓厚、制度不健全、开发培养人才不够、薪酬分配体系不科学、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成熟、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战略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如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劳动者素质等;也有内部因素,如组织架构、制度框架、管理理念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认识不到位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旧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和轻程序轻理性的中国文化的积淀,依靠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管理意识,在我国企业中依然很普遍。其表现在管理工作中偏好高度集权,只见“事”不见“人”,把“人”看作“成本”,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在收入分配上,简单粗暴,习惯“一刀切”,不重视发挥薪酬体系的作用;在工作安排上热衷于“控制――命令”方式,不重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二)理论滞后,缺乏人本主义管理的基础

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步接受了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并开始把管理的中心转到对人的管理上来,并由此形成了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可惜的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滞工商业的发展,工商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有所改变,但管理思想始终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未取得跨越式发展,直到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管理思想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思想,按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则要求进行的,未能形成一个自己独立的管理理论体系。由于管理理论的滞后,造成观念的滞后及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的落后,制约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致使许多企业违背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开发原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表现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行政色彩浓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战略,不愿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缺乏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流失。比如: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真正的人才却因这种用人制度而大量埋没。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作出合理的、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

(四)投资不足,削弱人力资源竞争力

我国不少企业的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主人却不见其然,他们认为,技术带来的不菲收益是那么明了、直接,而人力的培训却需要大量且长期的投资,况且“人往高处走”的定势有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后,去攀别的“高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为别人做嫁衣的结局。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行为必然导致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员工缺少培训,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削弱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瓶颈。

(五)定位太低,人力资源部门难有作为

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沟通困难,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对企业经营的业务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缺乏对企业的洞察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象,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人力资源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造成考核制度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善等问题。

明确自身对HRMIS的整体需求

注意软件系统设置的灵活性、开发性和扩展性

根据预算,选择相应层次的HRMIS供应商

注意HRMIS软件运行的稳定性金和易用性

明确企业在实施HRMIS中的资源要求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是作为工具来应用,它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工考勤、薪资计算等等,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无疑极大地提高了HR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是许多企业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的首要目的。2)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 (5分)

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应该是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完美融合,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可以在软件中诠释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与业务流程,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被用来定义HR部门的工作内容,优化和规范其业务流程,从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

 3)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5分)

一套合理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将为HR管理者带来另外一个好处:由于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企业所有员工的人事、考勤、绩效、培训、薪资、福利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持。

 4) 实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 (5分)

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HR部门之外的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self-service),比如企业高管人员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等;对直线经理而言,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修改属下员工的考勤记录、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管理等等;对于普通员工,可以在网上查看本月薪资明细、累计福利、内部股票价值、内部招聘信息、各种人事政策、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等等。自助服务的提供,使得HR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HR部门对企业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了全面人力资源管理。

1、 请结合实际简要分析诺兰阶段模型图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具体单位的背景介绍,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诺兰模型的六阶段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普及阶段

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作用。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目前的应用开始走向正规,并为将来的信息系统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

这时,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

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

逐一条学习曲线,深入地理解这条曲线,将会有助于组织更有效地管理这个进化过程。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诺兰阶段模型的作用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其基本思想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组织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诺兰阶段模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诺兰阶段模型对当代高校信息化的适用分析[1]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正在并将继续引发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高校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高校信息化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其中信息化阶段划分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将以高校信息化的阶段划分为探讨的中心,借鉴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中的诺兰阶段模型。

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个以教育信息化为切人口、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被各个高校重视和实施。但是,目前中国的高校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诸如盲目投资、哄而上,没有规划,各个部门之间不能系统化,耗资卜大、收益低下等等。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思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是针对高校信息化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路径向前发展的现状不无关系。如果路径清楚r,相信将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

诺兰阶段模型在2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和提出的,总结的是发达国家组织信息化的经验。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可以认为高校也是适用该模型来规划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经历的几个必然阶段。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诺兰阶段模型提出的时间尚处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期阶段,在过去的3年中,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日算机系统功能之强大,使用之方便,网络之快捷,用户群之庞大,还有f言几白技术设备价格之低廉都是诺兰所在时代所无法预见的。所以诺兰阶段模型最好的用法是要与时代相结合,而且从该模型的描述中,也可以发现诺兰进行的阶段划分过于细致。综合上述考虑,本文将在借鉴模型基础上,给出4个更适合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高校信息化阶段划分模型,并对各个阶段的作用、做法和可能出现问题做相应的构想。

案例二:诺兰阶段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2]

一、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全球化,中国的企业该如何面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如何促使本企业的信息技术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因此,了解企业进行IT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把握企业仃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IT潜力是非常重要的。诺兰阶段理论是分析企业信息化历程的重要工具。

二、诺兰阶段理论为企业的IT定位及发展策略提供了一个模式,回顾我国企业IT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企业IT的发展历程与诺兰的阶段理论有着较好的吻合。如图2所示,中国企业的IT发展始于微机时代,并经历了五个阶段。微机时代的各个阶段逐一地为中国企业所经历,并进而展开了网络时代的前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企业处于一种试验性引人新设备的思路下,谨慎而有节制地投资ITIT的支出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是一段较为稳定的上升时期,反映在管理层次上实际上是对新技术的加深认识和消化的阶段,也是第三阶段扩张前期准备。

第三阶段以IT支出的猛烈上升为显著特征,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扩张短时间内就得到实现。然而,IT开支的突变导致系统不稳定,在系统内聚力的作用于下出现负反馈式的猛然降速或停滞。

随后的第四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应用的调整,企业IT支出处于一种在一定振幅内的徘徊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系统调整收到成效的企业的IT支出重新上扬,进人第五阶段。应当指出,这次上升是一种趋于稳健的行为完全不同于第三阶段的急剧态势。从诺兰阶段模型看,这是企业IT向网络时代发展的一种过渡行为。

1阶段1:引入(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企业微机应用的领域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用于生产控制上,另一类则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主要是财务处理,用于代替手工劳动。比较来说,生产的压力导致前一种类型的r发展在长期看来是比较平稳的。而管理领域的IT应用是基于改善生产和管理环境、提高效率的见望及维护企业形象产生的,管理者初期对IT发展的支持是荃慎的、试验性的。计算机应用通常是由几个人的小组来进行管理的。小组成员负责从购置、安装、调试到应用中的维护、升级全过程,成员一般均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

2阶段2:传播(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IT应用的逐渐推广,最初只在生产控制上使用IT的企业开始所注意力转向管理领域,而原先用于管理领域的IT则向其它领域扩展,例如开始使用电子数据表格、档案管理及生产设计(CAD)等。由于多个部门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开始分布于组织的各个机构,这种微机的分散式管理已是从数据处理时代开始以来,计算机硬件管理的最大变革。进一步,企业IT小组的规模扩大了,地位上升到科室的层次。但是,企业具体的IT应用仍单纯地强调技术含义,而不是从提高企业运作和管理效益的角度出发。

3阶段3:扩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IT在企业内继续渗透,企业内各部门基本都开始使用计算机,如人事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电算化及物料管理等。对多数企业的IT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是计算机应用急速膨胀的阶段,许多企业正是利用这个契机使本企业的IT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上,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对IT应用的管理仍是各自为政,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仍缺乏交流,企业范围内对IT发展的全局引导和控制,只是任其在企业内部“蔓延”。在整个企业IT成长的过程中,阶段3是发展剧烈又相对短暂的时段。

4阶段4: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至90中末期)客观分析,阶段3的企业IT投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很多投资属于“赶时髦、走形式”,投资不少,却鲜有成效,导致了阶段4的IT紧缩。企业领导也在IT管理趋势于失控的情况下,开始加紧对IT项目的控制。阶段4有两个重要转变,一是IT在管理上的应用从替代企业低层的手工 *** 作和基本数据管理向中高层的管理控制转变。二是企业对IT的管理从硬件向信息过渡。高层领导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处理数据,如何才能把数据转化为对企业经营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总之,阶段4是企业总结和反思IT应用的经验的阶段,是致力于彻底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阶段。而对一个正在发展IT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本阶段是不同企业拉开差距的关键阶段。

5阶段5:集成(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至今)经历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各项IT应用逐步完善,IT的发展开始恢复向上增长的趋势,基于网络计算的时代到来了。这个时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各子系统纷纷冲破了部门之间的阻隔开始进行数据库级的沟通,IT应用的重心从基层管理移向了高层管理。单独的IT部门经理职权已不足已统筹管理各个部门之间IT的联络和协调。进而,组织中出现了相应的副总裁,兼管全企业的IT规划。这时,企业形成了对IT部门有效的考核体系。IT部门的职责中心发生了显著的转移,维护成了运营的重点,外包和二次开发也扩大和加深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是组织间系统(Inter一Organiza-tion Systems,IOS)。从90年代末起,随着Extranet和Intra-net的推广,部分企业在实现内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开始考虑供应链上信息流的畅通,这就标志着IT的发展已经进人了网络时代的第二个阶段—组织间系统。在供应链的思路下,企业已不再孤立的运作,而是把其作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等手段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连接起来,企业开始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配合默契,而这种默契需要企业之间在信息上保持适当的交流和联络。当这种运作机制使企业间的关系从原来的利益竞争和对抗演变为利益共享和分担,由界限分明过渡到模糊时,虚拟企业也就随之诞生。

三、中国企业IT成长的关键因素根据阶段理论分析可见,综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r的成长:企业战略因素;中层领导的支持;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企业对计算机/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1第一类:企业战略因素它描述了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及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资金投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1998年,(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CSC)针对“IS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广泛调查中,“使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是世界各地区的CIO所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对IT管理的战略指导是信息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的一次性建设问题,还涉及企业中的许多人和活动。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它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需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IT的应用应当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规划,然而在某些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更迭,对IT的管理机制和态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策的不连续性致使不少企业出现巨资进口设备弃置不用、人员闲置、部门随意合并等一系列恶劣情况。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第二类:中层领导的支持

它描述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企业所做出的决策必须要与实际 *** 作人员紧密联系尽可能地接近市场。IT的发展引起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改变,使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变为水平型,原来在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 *** 作人员之间完成协调、交流作用的中层组织必然会也必须逐渐消失。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担心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会受到影响,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担心,中层管理人员必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强大阻力。如何取得他们的支持是企业更好地进行IT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的环节。

3第三类: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它代表企业的信息部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IT在企业内应用的深度。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程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有一定的IT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灵活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信息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整个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只有硬件水平的提高是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实际的信息化程度的。企业既可以通过招聘引进新鲜血液,促进信息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通过IT部门职员的自身学习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原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信息部门的进化。

4第四类:企业计算积了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它概括了企业对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以及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的地位和职权。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地位和职权是体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企业的IT组织学习的逐步深人就一直伴随着IT部门负责人的地位的逐步上升。另外,企业如何管理、控制和指导信息部门的工作,如何对信息部门进行业绩考核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部门,所完成的工作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实际绩效也难以衡量,它不像生产部门那样有产出、利润率等可以衡量其工作成效,它主要是实现了一种辅助的功能,它能给企业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但在实际中很难量化IT的投资收益情况,很难分清利润中哪些是IT带来的,从而导致了一些人的盲目乐观和另一些人的盲目悲观,这都是应该避免的错误态度。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部门,衡量IT的绩效是企业中IT管理的一个关键。

将诺兰阶段理论应用到我国企业之中,这将有助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识别企业的独有特征,进而有效地借助阶段理论来控制企业的IT发展策略。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涉及企业“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因而采用的方法与一般经营诊断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诊断多采取如下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通过设计问卷来了解企业员工的意愿。依据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目的,可以设计出调查对象不同、结构不同、调查内容不同的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加工、分析、核对后所提出的相应的改革措施,员工也易于接受。经验表明,人们对他们能影响的决定是支持的。

调查问卷法可以用来诊断企业运营状况,也可以用来分析单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果,是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问卷调查法,调查面较大,属抽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的进行一般先作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的编制一套结构性的问句,并由回答人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独立填写,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最后由调查人员汇总整理。

问卷调查中必须注意如下6点:

(1)问句贴切,用词正确,所问之处与调查目的相一致。

(2)一问不能两答,语义明确,不要含糊其辞。

(3)不用威胁性的语句。

(4)问句排列要合乎逻辑,便于回答者思考。

(5)问卷回收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

(6)要作问卷信度分析。

二、量表调查法

量表调查法是一种标准化的等级量表,通过组织测评、员工测评、自己测评等多种途径,对人员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方法。

量表调查法的优点是调查项目设计严格,调查的问题明确,被调查对象的意向选择比较规范,计量方法统一而又合理,调查结果便于计量,便于比较分析,如表3-1所示。

三、面谈调查法

面谈是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一名优秀的诊断人员只需与少数人进行面谈,便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状况有较准确的概念,并对组织运转状况有较准确的认识。因此,面谈是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人员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即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有关报表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综合,揭示某方面的变动趋势。由于统计分析手段较客观,所得出的数据也较有说服力。

五、个案分析法

寻找和选择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单位进行人员组织、结构、功能、发展规划和人力开发方面的研究,力求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应用上的可 *** 作性。 人员功能测评是人员业绩考核的工具,一般要求采用“多层测评法”,即评定时,既要求有足够的评定人数,又要求评定人分层取样,保持一个合理结构, 人力资源诊断还要求评定人在没有外界干涉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进行评定,以保证充分发扬民主,从多种角度摄取信息,防止评价的片面性。

六、图像描绘法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目的在于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最终需通过诊断人员、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三方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诊断人员将分析结果加以量化成图像,让全体人员参观,听取诊断人员的解释和评论。显然,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比刻板的说教更易于让员工理解,也较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相反,大量的文字和数据则往往使人不知所措,因而缺乏说服力。

七、德尔斐催化法

这是一种诊断企业的新方法,其基本步骤是由诊断人员对企业有关方面获取数据或数据抽样,然后分析这些数据,并作出带有几个探索主要方面问题的初步报告,再将可供选择的处理观点制成一览表,要求对此提供反馈或不同意见,当那些步骤得到最大限度回答时,即可最后定稿。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应用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等。下面是我整理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欢迎大家阅览。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1

摘要:

龙岩市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龙岩经济的增长,而且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龙岩市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导致其发展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本文就如何突破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龙岩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其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其内容有:

一是在计划的指导下,从事工作分析,制定出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二是根据工作分析,企业家要招聘员工并配置员工。在配置员工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匹配,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的途径。

三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考核,肯定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纠正失误,并就员工下一阶段的工作达成上下级的共识,以便形成下一轮的工作计划。

四是在绩效评估后,要对员工进行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有缺陷的员工要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

五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情况,适当修正或者重新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为企业下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再次奠定基础。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市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企业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家族式”管理,这种模式在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员之间同心协力,能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的事,不计较工资多少,全力打拼,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是投资者与经营者融为一体,实现二者的统一,有利于企业初期发展。

三是对员工的管理比较灵活机动。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初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缺乏。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还没有对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方面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市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企业人事部门,未能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规划,企业需要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时,无法及时获取使用,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严重,稳定人才难度大。据笔者对龙岩市东肖开发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了解,许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工资出得高,何愁在市场上招不到人才。可是他们偏偏忘了,企业经营、管理出现偏差,员工待遇降低时,骨干技术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留下的人员也会有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在心理产生动揺,引发员工“跳槽”的现象,加快员工队伍流失,进而严重影响了士气和组织气氛。据笔者2015年调查10家龙岩市民营企业员工跳槽情况,个别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30%,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造成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难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巨大危机。

4、人员招聘手段单一,且不规范。从每年的龙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中可以发现,企业招聘员工时,人事劳工人员直接面试后确定是否录用,基本看不到哪家民营企业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虽然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再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只看应聘者的学历,无法了解其实际能力。同时,更看不到哪家民营企业设有详尽周全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每年的“春风行动”招聘会流于形式。因此,很难招到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

5、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龙岩市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一是学历不高。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都不高,有的老板连小学都没毕业。

二是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懂得运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仅靠经验管理模式。

三是综合管理人才少。一些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企业综合管理知识。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有计划地对本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引进、收储、调配,通过培训、开发、采取激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作,以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民营企业老板应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摒弃那种“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事科,只要管好工资、做好考勤、管好员工劳动纪律就行”的传统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纽带、桥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了,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持。

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及时做好人才的引进、储备、开发、利用等规划工作。同时,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开发管理。

3、制定有效措施,稳定员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民营企业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建立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要注重选择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员,对那些经常“跳槽”人员,要慎重录用。

二是制定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可以稳定员工,而且还能增强企业招聘时的`吸引力。

三是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

四是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为员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应用现代人事招聘手段,做好引进人才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应用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等,重新考虑招聘工具和方法,各取其优,构建企业招聘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招聘体系的综合技术组合模型。以招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具体的招聘 *** 作流程和模式,通过对企业现状分析、供给需求预测、条件分析、方法设计、结果评价等程序,对设计的招聘系统进行检验与印证,并对招聘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企业只有真正意识到招聘环节的重要性,重视对看似平常、细微烦琐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才能确保所选人才的质量,进而促进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加大员工的综合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培训促发展的思想。民营企业老板们要转变因员工获得培训后,害怕他们又离开企业,这种花自己的钱为他人培训人员的“为人做嫁衣”的观念。培训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接受培训是企业员工的权利和要求,二者的结合必将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如果不让员工参加培训,就无法提高他们的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就无法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更谈不上转变观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再次是企业老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抓好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宏卫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参考,2005(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2

摘要:

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进行说明;再指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能够解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改革开发和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强。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遭受的瓶颈和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关键和迫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企业的职位安排,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因此,必须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加强和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企业要在考虑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选择、分配、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控制人力资源活动,使其为民营企业的效益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以战略管理的手段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更高的企业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发挥和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意味着对企业所有员工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分工,不仅能够将每一个员工置于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对员工进行严谨有序的管理,员工能够各司其职,提高员工对待自己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这些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养成良好企业文化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和实现了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价值。

(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调动和发挥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认真工作的热情,提高企业员工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在市场和同行之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对于提高企业受益,以及企业今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有的民营企业中的重要成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企业所有者的亲朋好友,并且任人唯亲现象较为严重,对这些有亲属关系的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高。这就很容易造成高层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决策层和领导层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还难以在下属和企业中树立威望,影响到企业决策和规定的落实,有时还会挫伤企业职员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企业职员招聘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做的不足:企业招聘过程中靠拉关系和裙带关系,招聘有亲属关系的职员;招聘门槛设得太低,或者应聘者文凭和资格审查不严格,使得一部分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入公司,拉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招聘的对象有限或者招聘的方式不科学,使得相当一部分有真才实干的人进不了企业,或者被分配在了不合适的岗位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企业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规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用长远的目光制定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然而由于经验的匮乏或者资金的不足,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或者是战略的可行性不足。当企业内部职位发生空缺时,企业相关负责人不是从内部进行提拔,或者从较多人数的职位中进行选调,而是采用重新招聘的方法,这就容易导致企业职位的冗杂,而且人才的招聘也会花费掉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企业的发展和成本的控制都是不利的。

四、如何解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1)适当提高企业员工招聘门槛,并对应聘人员的文凭与资格状况进行仔细严格的考察,从源头提高企业职工的质量,严禁任人唯亲的现象,避免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进入企业;

(2)在应聘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根据被应聘者的实际情况,对其专业技能和优势进行分析,并据此将其分配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3)对企业职员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改善员工工作态度的同时,使企业员工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还可以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和交流,并定期选派企业优秀职员外出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职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为企业发展服务。

五、结语

解决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涛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118-120

[2]陈慧媛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1):127-128

[3]张文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9):220-221

;

1、对HR定位不同,大企业(我理解为WORD500)定位为战略合作部门,小企业定位为职能事务部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职责、资源和权力、作用是不同的。

2、职责来源不同:大企业是从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来逐层剖析剥离出人力资源的战略和核心职能的,然后才是制度体系和执行层面的东西,小企业依据运转需要确定HR工作内容,比如有的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没减少培训支出,那么HR的培训工作量就会降下来。

3、工作产出衡量指标不同,这其实也是有前面两条导出来的,比如,大企业衡量招聘工作主要指标有:速度、匹配率、流失率,小企业一般就是速度,可能会兼顾质量但有些不会把这项指标具体落实下来。

4、职能重点不同,大企业更注重组织发展(组织安全和持续)、员工培训、战略薪酬绩效、员工关系,做到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服务分离开来,小企业更注重招聘、薪酬核算、人事管理等。这里的组织发展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比如领导力测评、培养,接班人计划等等,可做的真的非常多。

工作流程、人员配置、分工等各方面应该都会有些不同,表面看起来这些大小企业的人事部工作内容差别不到,实际上性质完全不同。我是根据自己的一些感受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包括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在不同的公司会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块。资源管理是在需要时高效和有效地开发组织资源,包含一系列支持企业IT治理的资源管理产品集合,主要包括资源组和资源目录。

您好,智慧365小编为您解答:

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 -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代理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谈及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推荐你看下《人力资源管理必读12篇》这本书(毕竟没有专业基础谈别的容易扯到蛋)。

其次,我想说的是,现代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非仅仅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它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尤其是企业各级主管的重要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对各种有限资源所实行的一种培育、发掘、利用和协调的活动。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与实现特定目标有关的各种有限资源,它们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对有限资源不仅是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其潜力,有效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特定目标。在企业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最能动的资源,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其它资源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管理从概念上讲,就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确定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规划)、吸引潜在员工(招聘)、挑选新员工(甄选)、教导员工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为将来做好准备(培训和开发)、向员工提供报酬(薪酬)、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绩效管理)、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员工关系)。从管理职能上看,人力资源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力资源配臵(包括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转换等)、培训与开发(包括技能培训、潜能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福利(报酬、激励等)和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

我认为,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一方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在这人才贵得离谱的今天,“雇用两难”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其实人才就在你身边!许多专家都提到过,用人应该用合适的人,而并非一定要追求十分尖端的人才。所以,选好人、用好人不仅是老板们的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部情况

调查中发现,除较大的企业外,许多中小型企业的企业主对人力资源部门理解还停留在普通的人事部,甚至是行政部下面一个工作岗位的状态,他们认为就是招一些人和辞掉一些人而已。这种类型的企业很多,小型的公司、贸易型的企业一般不设人力资源部门。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情况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建立人力资源部门成本的问题、管理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门主要从事招聘、培训、员工发展、薪金福利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要求和期待的提升,部门角色的转变逐渐具备了外在的条件,当然这与人力资源部门本身不满足于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有着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在未来的世纪中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将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但着眼于目前的现实,人力资源部门最终完成这种转变还要有相当长一段路好走。

据了解,该集团人力资源部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功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功能部门内又有招聘、培训、薪资福利、组织发展、信息系统部门、员工关系、保安部以及员工服务等八大职能;另一大块在业务部门内部,业务部里面的人力资源部分主要负责根据本业务部门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这次调查,笔者主要以中小企业入手,然而像信泰集团这样建立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不多。调查结束显示,我省民营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认识和培育。

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知道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和作用。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竟然不知道该部门的职责和作用。

我认为,人力资源部门是现代企业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在全球化和高度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中,要想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流程性职能,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实施战略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训工作;二是绩效考核;三是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培训工作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管是新人,还是老员工,统一思想、与时俱进,都是企业管理所要求的一部分。在此次调查中,一个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提出:培训虽然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并逐渐演变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科学的培训将不断提高企业经理和员工的个人技能,促进他们适应技术和经济环境的飞速变革,提高处理更新、更具挑战性任务的能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要做好培训工作首先要对受训者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最好是设计问卷,也可以与受训者直接沟通,作为需求调查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有针对性得有的放矢,为避免走进培训误区。

绩效考核是促进工作效率,减少内耗的主要措施之一。关于绩效考核,目前很多企业认为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应该是关乎整个企业,绩效管理应成为部门经理、员工个人、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工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笔者认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部门。但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完成。由于绩效考核面比较广、现成案例比较多,在这里笔者重点谈六点注意事项:一是:绩效考核的目的要明确;二是:考核实施工作要分步骤进行;三是:考核指标或要素的选取和设计工作要根据实际需求;四是:关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工资改革要慎重;五是:绩效考核的配套组织体制要健全;六是: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思想。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因此,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地认识人、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凝聚人、造就人、培养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人才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因而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而要把品德、知识、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以人为本,必须努力营造尊重人的社会环境。要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为人创造最大价值提供最优条件,要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和观念,营造出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最大价值。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细致、非常系统的工程,必须因企业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理论只能作为思想指导,切莫按部照搬。

以上就是关于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问题、如何诊断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768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