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要弄懂的KPI和OKR是什么

管理者必须要弄懂的KPI和OKR是什么,第1张

在保证本公司产品开发和运营的前提下,对技术部做出如下改进建议

负责产品的下一代产品设计以及实现,负责新技术的学习以及研究。先行开发团队需要尝试快速有效的产品迭代方式,

之后在团队中进行普及。

随着市场业务的推动,我们在开发现有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迭代的过程,产品具有超前的开发研究有利于产品的

整体规划和实践,先行研发团队,在保障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开启新版本的设计与实现。针对目前的移动端开发技术

选择使用React-Native进行项目实践性研究。

先行研发团队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学习探索,需要在业务上不断的优化,需要在资源上面不断的优化。

技术部将优化人员分配,进行市场探索。在保证公司产品顺利研发以及运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团队承接业务的尝试。

提高公司盈利,促进员工团结,改善员工待遇,磨练研发技能。

技术一部需要抽调部分人员作与市场对接,其中包括,客服,设计,项目经理,参与项目部团队建设。

项目部组建的原则是协调没有的角色,比如客服,合理安排现有人员的资源使用。

分配相关人员进行市场对接,通过需求判断合理安排部门负责人进行需求设计以及开发

跟踪。

tips: 通过签订开发合同,约定支付方式,以及开发要求

技术部门承接的工作,有 30% 给予公司账户, 70% 用于技术部建设(通过员工介绍:员工可以获取 10% )。分红方式使用KPI绩效方式进行平均分配,分配周期为 3 月。KPI绩效通过周评的方式进行,KPI总分为100,其中

开发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占30分,(工作安排是否按时完成)

项目质量占25分 (严重bug1个扣5份,普通bug扣3份)

修复缺陷引起的问题 20 分,(修改缺陷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每次-5)

工作态度占15分 (迟到,早退 每次-2分。态度恶劣一次-5分)

建议或意见 10分 (在工作中技术和业务上面能够提供有益的建议,每次+2)

结算分红时候,根据KPI的平均值判断员工分配资金的比例

0-58 : 0% (不及格的员工将不能享受分红)

59-69: 55%

70-85: 85%

85-90: 90%

90+ 的根据分数,每2分享受+2%,比如:91-92(92%),93-94(94%)

分红奖金沉淀部分流入下次分红奖金

KGI 重要目标达成指标

KPI是通过设置、抽样、计算和分析组织内部过程输入输出端的关键参数来衡量过程绩效的客观量化管理指标。它是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经营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1,含义不同;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KGI则是目标达成指标。

2,具体表现不同

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

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

而KGI侧重于结果,是公司战略达成的最终点。

扩展资料;

KP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这些关键过程领域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些关键过程领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能力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并且指明了一组相关联的关键实践。实施这些关键实践就能实现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从而达到增加过程能力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KGI

百度百科——关键绩效指标法

德鲁克曾经严厉警告过管理者的一句话:只要我们的经理人一天不放弃将绩效评估用于控制员工,绩效管理注定就不会成功。对此,我一直没有想太明白绩效管理离开KPI考核外,到底还能如何做。

在细致了解KOR原理之后,我发现这个困惑确实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我个人感受:OKR并非彻底否认KPI,而是对工具的升华。相较于KPI考核,OKR的实施更具难度,但意义也正在于此。事实上,管理是不应该是建立在基于高控制的惰性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信任和责任感的勤勉之上的。

关于OKR的高明之处,以及与KPI工具的差异,笔者以表格对比形式列示如下:

《KPI与OKR对比解读表》

为何谷歌、英特尔、领英均放弃KPI,转向OKR

“绩效主义(KPI)毁了索尼”,SONY前常务理事、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土井利忠(笔名“天外伺郎”)在他的文章中如此写道:“它让研发人员为了外部动机工作,丧失了内在的创新热情;那些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被忽视,为了完成业绩考核,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

1何为KPI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KPI是一种衡量作为员工的我们表现好不好,以及公司整体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与公司的整体策略和目标密切联系。

1)KPI的意义

对员工来说,KPI就意味着:1 在指定的时间段内,我要完成哪些任务;2 这些任务,我分别要完成到什么程度;3 根据完成了哪些、各自完成的程度来拿钱。也就是说,完成了KPI拿钱拿奖励,完不成爱干嘛干嘛。于是乎领导KPI一定,员工振臂一呼,大家拼命干活。所以永远记得一点,KPI之所以威力强大,且广受欢迎,就是因为:“你考评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2)KPI是双刃剑

KPI从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却也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企业目标太多,会衍生一系列的KPI,若领导层如果选了错误的KPI,就意味着员工会执行错误的指令,后果显然很严重。

其次,有些事情值得去做,但在做出来一部分之前无法测量,也因此无法制订KPI。没有写进激励机制,那创新就显得困难了些。

其三,没有人对最终结果负责,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过程负责。那么,为了KPI上几个数字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就难免会发生了。

总之,有效的KPI往往是与策略目标紧密相联的,对员工个人、部门、公司整体都是如此。但如果一个公司选的KPI和他的目标并不一致,这就好比让邮轮往错误的方向拼命开,结果很可能是——泰坦尼克号。那么,到底该如何驱动一个上千乃至上万人的团队一起有效的工作OKR理论被提出。

2何为OKR

OKR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OKR的思路源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德鲁克忠诚信徒,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格拉夫,打着“HOM(High outputManagement)”的大旗,发明并推行了OKR。同一时期Oracle的老板Larry Ellison,在Oracle搞了个MOKRs(Mission,Objectives,and Key Results) 。

JohnDoerr最早也Intel效力,对OKR这个工具深以为然。1999年,John Doerr((已经是知名风投KPCB合伙人的,谷歌的董事)把这套流程带给了谷歌的Larry和Sergey。

在谷歌成功实施,OKR方法被其它知名IT企业借鉴,这些公司包括Linkedin、Zynga等,OKR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IT公司认同。并且谷歌在所有它所投资的企业,都要专门进行OKR系统的培训和实施。

目前除了谷歌、英特尔、甲骨文、领英之外,国内的豌豆荚都开始使用OKR的管理模式。

3OKR的执行程序

1) 设定目标:

(1)全员设定。公司、部门、管理者和员工均从战略开始设定自己的年度目标和季度目标。

(2)从上至下。目标的设立顺序应该是公司到部门到组到个人。因为个人自己想做什么,和管理者想他做什么一般来说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那他可以通过先查阅上层的目标,在自己想做的事情范围内找到能对公司目标有利的部分,将他拿出来和自己的管理者进行讨论,做权衡取舍。很有可能的是,自己想做的东西甚至会变成公司今后改变的发展方向。

(3)目标共识。目标必须是在管理者与员工直接充分沟通后的共识,没有达成共识的目标不能算作目标,目标的设定以达成共识为终点。

(4)目标具体可衡量。例如,不能说笼统地说“我想让我的网站更好”,而是要提出诸如“让网站速度加快30%”或者“融入度提升15%”之类的具体目标;不能说“使gmail达到成功”而是“在9月上线gmail并在11月有100万用户”。

(5)有野心的目标。一般来说,1为总分的评分,达到06-07是较好的了,这样你才会不断为你的目标而奋斗,而不会出现期限不到就完成目标的情况。

(6)目标不能过多,员工通常每季度制定4到6个,目标太多会令人焦头烂额。

2)针对每个目标设定其KR(关键结果)

(1)目标要有年度KRs,也有季度KRs。年度KRs统领全年,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及时调整,调整要经过批准;季度KRs则是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的。

(2)可以调整的是KRs,目标不能调整。措施和方法(KRs)可以不断完善,且KRs的设定也应是管理者与员工直接充分沟通后的共识,以员工确认为主。

(3)KR是须具备的特点:必须是能直接实现目标的;必须具有进取心、敢创新的,可以不是常规的;必须是以产出或者结果为基础的、可衡量的,并设定评分标准;不能太多,一般每个目标的KR不超过4个;必须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3)推进执行(从关键结果到“行动计划“)

(1)每项关键结果就会派生出一系列的任务,交给不同的同事负责。

(2)关键结果负责人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项目经理,来组织协调大伙。

(3)关键结果的项目经理是团队非常重要的成员,他们应能够调度和影响企业资源。如果他还不具备这个权力,就把这个权力给他;至少,项目经理和企业决策者之间应当保持绝对通畅的沟通。

4)OKR回顾,与绩效评估

(1)每个员工在每个季度初需要确定自己本季度的 OKR,在一个季度结束后需要根据自己这个季度的工作完成情况给 OKR 打分——这个打分过程只需花费几分钟时间,但结果不直接与绩效挂钩。

(2)真正的绩效评估会在每半年公司会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主要是 review(复核)员工过去半年的业绩,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变更 Job Ladder(业务职级)和薪酬。

(3)所有的个人绩效评估的成就内容及级别都是全公司共享公开的,一方面可以做到更为公平和透明,另一方面也给每位同事提供了更好学习和成长自己的样本,激励大家在工作中更高质量的挑战和要求自己。

4哪些公司、部门适合OKR

1) 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和高科技公司。

乔布斯曾说:1个好的工程师能抵1000个一般的工程师。好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结果常常不能预料,但他们的内在动力对工作结果影响很大。而用工时间、专利数量作为KPI的绩效管理方式,只能让公司获得一堆昂贵却无用的的创新成果。而反过来,一套鼓励冒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管理方式会更对工程师这样的知识型工作者的胃口。

2) 中等规模以上的公司和层级较多的公司

就是在公司人数超过100人的时候引进OKR管理的。同时,相对于扁平化的公司,那些层级多的公司更适合OKR,它能解决部门之间的内耗或者方向背离问题。

3) 业务转型公司

这种公司,创新的压力都落在公司CEO一个人身上,其他人都只是执行。撇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谈,转型期的决策失误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是致命的。更好的创新可能需要来自职阶末端的年轻公司人对生意的理解,这些创意需要有机会被讨论,OKR就提供这样一个沟通方式。

5OKR设置的技巧

1) O别设置太多。

一个季度之多设定3个左右的O,每个O下面设定KR的指标也最好别拆过4个。

保证每个人手上OKR工作单的篇幅都简介明了,没有篇大论。

2) O需要有挑战性,KR必须具体。

OKR的精髓就是鼓励员工突破自己的能力,很都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就不要写了,需要跳起来才能实现的O,才是合格的O。

打分有多重形式,有用数字打分的0-1,1-5,也有像LinkedIn这种简明又有创意的公司,用颜色来打分。

最佳的OKR不一定是100%完成,四分之三完成就很好。高分并不一定受到表扬,如果本期目标制定野心不够,下期OKR制定则需要调整。低分也不会受到指责,而是通过分析工作数据,找到下一季度OKR的改进办法。

3) 跨部门合作要写进OKR清单里。

部门的O都能支撑公司的O,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必要但不充分。

特别是市场、运营和产品技术部门,这些部门需要和得到多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因此这些部门在制定OKR时应该提前和可能涉及的合作部门沟通,把双方的工作写进彼此的OKR清单里。

4) 第一次使用OKR,就把它成是沟通工具好了

切记,别急于将其用于考核员工和控制员工。

6公司推行OKR,你该如何适应

1)观念上从“公司要我做什么”变成“我想做什么”

OKR是那些喜欢主动工作、想要在工作中有更大发挥空间的公司人的福音,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公司人都能立刻适应这套体系。假设你原来是个被动工作者,主动工作的意愿不是很强,那么这种“自己找事做”的工作方法可能会让你有点痛苦。对于这类公司人来说,当公司把KPI拿掉,用OKR做管理的时候,你必须尝试从单纯的执行者,过渡成某种程度的规划者。

2)一开始别太担心自己定的OKR不够有效

OKR的目的就是发挥公司人自身的主动性,促使其思考为了达成某一个特定目标,自己可以在里面实现哪些内容,因此发挥你的想象是有必要的。当你制定了个人OKR后,和你的上司沟通,ta会结合整个部门的OKR情况来判断你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能促成最终目标的实现,如果偏离太多,部门主管也会帮你指出并要求你做出调整。

3)若在执行中发现KR有问题,及时跟你的主管沟通

OKR是一种灵活的、可以随时调整的管理方式,因此它接受执行过程中的修订,这与KPI指标必达的性质不一样,如果你发现跟主管讨论过后才确定的OKR在执行时仍然有不切实际之处,或者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增加了新的渠道、竞争对手,你都可以马上跟你的主管沟通,调整季度开始时制定的工作清单,避免盲目执行,最后做无用功或错失市场机遇。

4)多阅读其他部门、同事的OKR,获得工作灵感

OKR信息是对全公司透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岗位的公司人可以了解其他同事、主管、部门的努力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工作。所以公司人可以多了解那些跟自己的业务相关、平行品牌或者纯粹是自己感兴趣的部门及同事的OKR,或许可以从中借鉴创新工作的方法或寻找到跨部门合作的机会。

IT运维工程师岗位职责为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提升业务部门网络办公效率,提升IT服务意识,IT运维工程师按照SLA协议承诺受理公司用户提交的IT服务请求,包括用户使用网络、服务器、电脑终端及周边设备等设施过程中软硬件维护、事件处理、 *** 作指导、资讯指导等,提供规范、稳定、持续、高质量的IT可用资源和服务。

一、分担部门KPI指标,实现部门SLA承诺

1、事件管理通过主动积极服务或热线电话和邮箱受理等公司用户提交的IT服务请求;及时记录所有用户的事件,保证记录完整率达标;在SLA承诺的时间内响应用户的事件,响应及时率达标; 对用户事件进行规范的分类、分级,并按事件级别不同要求进行响应和处理;在承诺的时间内处理用户事件,或按规范传递给高一级技术支持,保证事件处理及时率达标;综合运用服务规范、沟通技巧和专业技能处理用户事件,并记录处理过程及方案,保证事件处理平均时间达标; 规范跟踪用户事件的处理进展,最终关闭事件或提交BUG立项,保证事件解决率达标;定期抽样回访用户和汇总用户意见,进行自我批判和持续改善用户满意度,保证用户满意度达标,用户投诉率在承诺范围以内;承诺日平均事件处理数量,主动接管处理事件,高峰期需要灵活调整事件平均处理时长; 运维值班人员按规范跟踪突发事件以及通报相关人员,保证跟踪正确率达标;对本岗负责的事件跟踪处理,根据事件处理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将各类隐患消除在可控范围内;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完成有记录;

2、配置管理 IT资产配置管理:对IT资产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分类统计、预购、选购审核、转移审核、报废审核,保证配置管理正确率达标;建设案例库:累积和提炼工程师的事件处理经验制作成案例,并持续丰富运维案例库供查询,案例覆盖已知事件的比率达标,不断提高运维工程师工作效率; IT系统配置信息管理:定期更新网络及应用系统描述信息及技术支持信息配置,保证最新;

3、问题管理对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疑难、重复发生的事件,纳入问题管理流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可能解决的方案,需要修改网络或应用系统配置时提交变更申请触发变更管理流程。

4、发布管理运维值班人员按规范统一发布信息部网络及应用系统正式公告、变更公告、特殊公告等,正确率达标;

二、其他运维工作承担新员工导师工作,辅导新员工快速熟悉公司文化、环境、工作岗位及提升技能,为新员工顺利通过试用期提供保障;持续反省自身的工作、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可改善之处,积极对部门运作提出改善建议; 积极参加公司重点应用项目的培训并按事件管理规范提供支持,如SAP、OA系统等;应部门发展需要在不影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其他项目支持,如网络、服务器,程控交换机等;共享个人的技术经验,主持运维内部讲座; 积极参加信息部各类培训,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对重点维护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并记录,巡检及时率和正确率达标;

三、其他工作担任IT讲师,应其他部门邀请提供IT技能培训,提高其他部门办公人员的IT *** 作 水平; 贯彻执行公司理念,积极完成上级分配的临时任务;

1、管理思维的不同OKR属于自我管理,来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而KPI是一种绩效考核工具,属于控制管理。来自工业化时代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原理。

2、在概念上的不同OKR中的“K”“关键”与KPI的“K”“关键”,其含义不同,OKR要求我们将一定时间内最优先的要求明确出来,将完成目标最重要的瓶颈选择出来,KPI要求我们将重要的指标选择出来。

3、侧重点的不同组织绩效管理有3个环节,包括绩效生产、绩效评估、奖惩机制,OKR作用在绩效生产环节,KPI作用在绩效评估环节

4适用的业务种类不同OKR更多适用于知识密集型业务,KPI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业务,知识密集型业务通过KPI管理效率相对较低,KPI定出来意味着对于某个业务流程如何运作达到预期结果是已知的,然而知识密集型业务是如何成功运营尚未知的内容,使用OKR会更加科学。

5制定的方式不同OKR是通过管理层和团队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地制定,使得上下结合,做到全方位对齐,而KPI是由公司管理层自上而下的确定,强调组织目标的分解和关键工作指标的衡量。

很多外国很好的管理制度,到了中国都有水土不服,就像KPI绩效考核一样,到了中国执行得很不好,甚至还不如用本土的人治管理方法,那是为何呢?为什么国内学平衡计分法和KPI的热情非常高,效果却往往有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清楚KPI管理模式所要求的具体管理条件和理论前提。理论是在假设前提下成立的(假设前提,是指分析和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设定前提是思维严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也是管理科学的本质精髓之一。一次,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的煤灰,请问他们中间谁会去洗澡呢?一位学生回答说:“当然是那位满脸煤灰的人喽。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很脏;而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我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另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看到另一位很脏时,觉得自己也很脏;但是脏的人看到对方很干净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人跑去洗澡了。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错的,两个人都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前提不正确,结果肯定没有意义!离开了既定的前提条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便毫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在不同假设前提下会有不同的结论。管理问题也一样。KPI的使用前提广东佛山一家陶瓷企业,市场销售业绩连年徘徊在5000万元左右。该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老板的三亲六戚遍布企业各个管理要位,企业中人浮于事,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非常突出。各个机构山头林立,企业内耗严重,并且导致企业价值观非常混乱,很多事情只有老板亲自过问才有成效。为了实现企业的二次飞跃,老板下决心对企业实施变革。经过流程改善,企业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希望借此来提高生产经营绩效。但是,企业应用一段时间,发现成本不降反升,一些中层也,最终不得不恢复老样子。究其原因,是企业在运用KPI考核方法时,机械地套用管理工具,没有能充分认识这一方法使用的假设前提。比如仅仅看重考核二字,但却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和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将“计划赶不上变化视为天经地义,自然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引入先进管理工具或者时屡见不鲜。怎么才能实现管理工具同中国具体管理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国企业在导入KPI方法中需要注意哪些具体的使用前提?假设一:企业存在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组织目标,显然,这一工具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但是中国有多少企业是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企业自身不知道何去何从,又何谈绩效考核?假设二:员工的职责是明确的。职责明确不仅仅是绩效考核的前提,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既然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那么很显然必须要求员工的职责是明确的,然而该企业显然也不具备这一条件。在这家陶瓷企业中,由于建材需求的快速升温导致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因人设岗、多头领导、越级指挥的现象比比皆是。老板是董事长兼总经理,老板娘管财务,老板娘的妹妹管采购,老板娘的妹夫管市场和销售,还有其他亲戚于企业各个角落。老板娘下车间指挥工人,老板亲自过问营销,多头领导不仅干扰了中层领导权威的建立,更是影响了基层员工的价值标准。像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实施绩效考核?假设三:管理者存在客观评价下属工作绩效的动机。既然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那么很显然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存在客观评价下属工作绩效的动机,也就是说要敢于肩负起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然而这样的前提条件能否具备,对于很多企业依然是打问号。在很多传统的国企,“息事宁人是很多管理者的基本哲学,当管理者了解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和任免,就自然不自然地把表现欠佳的下属也给予一个不错的考核结果,而表现出色的下属的考核结果也没有脱颖而出,对于考核结果的审核或者审批从来就是走走过场。这样执行绩效考核只能流于形式。假设四:企业愿意支付一定的考核成本。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越精细的管理就需要支付越多的管理成本,绩效考核也是如此。要想让绩效考核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就得花钱又花时间。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否值得投入成本进行管理在于该项管理获得的效益可以高于所投入的成本。而绩效考核是否值得花大力气去推行,很多企业管理者为此感到困惑,因为对于绩效考核的投入和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绩效考核所带来的效益是个未知数,而且如何准确计量绩效考核所带来的效益也是一个难题。一个企业实施KPI考核,短时期带来的动荡甚至业绩下滑是正常的,这也是企业应当付出的成本之一。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已经用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期望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讲,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经济的。所以,企业应该为绩效考核支付财务成本,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为绩效考核支付时间成本。假设五:企业现有的薪酬水平或者职业机会对于被考核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kpi绩效考核表 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表示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期望自己的工作结果能够在薪酬或者职业发展上得到回报,如果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都漠不关心,很难想象绩效考核系统会发挥出什么作用。在执行绩效考核时,有些管理者总是抱怨说绩效考核的结果很难兑现,通过考核结果要是增加了收入大家皆大欢喜,但是收入降低了那人肯定会辞职。因为辞职容易但是引进并不容易,所以时间长了以后,绩效考核就难免流于形式了。对于这样的企业,绩效考核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现有的薪酬水平或者职业机会对于被考核者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应该重新审视薪酬水平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改善绩效考核体系。中国企业在学习一种理论与方法时,首先要明白其前提是什么,特别要考虑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偏好与文化、法制经济政策、商业观念等多方面差异。让KPI真正发挥作用考察国内外企业的KPI实践,为了实现绩效考核的预期效果,有的是使用行为锚定评分法,而有的是使用关键事件法;有的是每个月进行考核而有的是每年进行考核;有的是由直接上级进行考核,而有的却实行360度考核,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然而,真正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都具备以下特征:特征一:把实现组织目标视为绩效考核的最根本出发点。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绩效考核也是如此。从管理控制理论上讲,绩效考核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是保现组织目标的有效管理控制手段。组织通过绩效考核体系把组织目标分解成为个体绩效目标,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来衡量组织现状,并将现状和未来目标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只是其中的一项资源)和管理机制,不断地缩小差距,最后实现组织目标。所以说,实现组织目标才是绩效考核的真正出发点。特征二: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应该考核什么?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就是“德、“能、“勤、“绩。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都会发生变化吗?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准确衡量出这种变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扩大了绩效考核的外延,“德、“能、“勤、“绩是员工全面考核而不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就是要考核“绩和“效,也就是说考核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所以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根据不同的职位来合理设置,也就是说要把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当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特征三: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谁对绩效考核应该负责呢?很多人都把责任归咎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实这是对绩效考核的。不可否认,人力资源部是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部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建立和一套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评价下属工作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所以承担的不是直接责任而是间接责任。只有各级管理者才知道组织的目标,知道如何把组织目标合理分解成个人目标,才能实现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各级管理者才能全面了解下属的职责履行情况,才能使考核结果不偏离客观事实。所以说,组织各级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特征四:对员工绩效通过量化方式来进行考核。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员工的绩效,仅仅得出是否理想的定性判断是不够的,而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定量描述。同时,现代管理技术(例如IT技术)的成熟也为定量衡量员工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就是希望可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复杂度就是体现在如何量化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如何准确识别员工实际工作绩效和预定目标的差距?如何准确衡量两个员工之间工作绩效所存在的差距?这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组织部门所负有的最重要职责。特征五: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直接运用于员工薪酬调整或员工职业发展的决策中。绝大部分实施KPI的企业都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等级和职业发展机会直接挂钩,他们希望员工能够对绩效考核有足够的重视,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薪酬调整和决策可以体现决策依据的充分性。其实这样的安排还有更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相挂钩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效益,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时可以分担部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塑造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文化。总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管理离不开特定的人性、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素质、行业、企业家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前提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经验特别难于被复制。为什么国内学通用、学丰田的热情非常高,效果却往往有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清楚通用、丰田管理模式所要求的具体管理条件,也就是丰田、通用模式的理论前提。理论是在假设前提下成立的(假设前提,是指分析和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设定前提是思维严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也是管理科学的本质精髓之一。理论是大量案例的归纳提炼,理论抽象就是寻找个案共性的过程。对个案的研究也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理论的假设前提。假设条件不一定和现实条件完全符合,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条件设定,并据此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方法,而不应该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很多企业在导入管理工具时,往往没有深入思考这些管理工具具体使用的和系统要求,管理者一厢情愿地霸王硬上弓,将有限真理化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结果往往是误入。即使套用了科学的管理工具,引进了先进思想,但是最后往往是事倍功半。这体现了中国人欠缺思维的严谨与科学态度。因此,中国企业在学习一种理论与方法时,首先要明白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什么?特别是要考虑不同行业间的差异,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偏好与文化的差异、员工成熟度的差异、基础管理的差异、法制经济政策、商业观念的差异等。学习这种严谨的科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我们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和方法,指导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促使我们在学习思想和方法时,深入了解和认识理论特定的存在条件,做到更有效的学习。

以上就是关于IT技术部改进计划全部的内容,包括:IT技术部改进计划、什么是KPI 和 KGI 有什么不同、管理者必须要弄懂的KPI和OKR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775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