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上午9点,中关村丹棱街5号微软大厦,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王坚等中国IT界的技术大佬,以及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近200位院友“同框出现”,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正式成立:沈向洋担任会长,李开复和张亚勤任名誉会长,他们都是这家研究院曾经的院长。
坦率地讲,夹杂在繁芜的科技资讯信息流之中,这很难称得上是一条惹眼新闻,至少相比上述大佬的同框,几天之后张亚勤和沈向洋出现在乌镇的那一张饭局合影要更为被媒体所追捧。
但科技记者无法忽视的是,多年来,在稿子中描述圈内大佬过往履历时,“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高频词汇。翻看人物图谱,这里是阿里云之父,前金山CEO,百度总裁,小米总裁,海尔CTO, 联想CTO……互联网高管,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一线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院系负责人的上一处居心之所;这里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办事处”关系不大,它更像是一座拥有18年校龄的“大学”。
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有人喜欢这么说。在院友会成立仪式上,院友代表阿里巴巴CTO王坚感喟:没有人可以绕开这个机构去谈论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科技史。
一切得从往事谈起。
九八年的召唤
九十年代初——在最不可一世的岁月,来自西雅图的软件巨人却为创新乏力所困。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麦尔伏德在1991年建议盖茨成立带有“军备竞赛”属性的创新研究院,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以主动迎合技术世界的不确定性。这年,微软首座研究院在雷德蒙成立。
六年之后,麦尔伏德送给了盖茨第二个建议:将研究院开到中国。理由颇为机敏,到1990年代为止,美国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每年诞生计算机博士最多的地方——直至被中国超越,这被麦尔伏德视作中国IT业态苏醒的前奏。
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37岁的语音识别专家李开复博士成为首任院长。18年后已成谈资的插曲是:当得知李开复要以“研究院”作为这座机构的后缀时,沈向洋博士大笑,“叫个‘所’都大了”——2001年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则是后事了。
至少在1998年,沈向洋有充分的理由自嘲。现任院长洪小文后来回忆:“研究院建立前,我到北京参与最初一批员工招募。有些候选人是国内高校博士生,我们只能通过固定电话联络,那时学校里通常一幢宿舍大楼只有一部电话,经常需要麻烦宿管老师或同学帮着叫人来接听。没有几个网站,没有太多信息资源,因而沟通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同步基础信息,效率比较低。Email倒是能用,但拨号上网资费昂贵又不稳定,实时在线不大可能。”
1998年,每小时8块钱的上网费和4块钱的电话费让上网属于奢侈消费;这一年,配备Windows 95的个人电脑也实属高大上的新锐电器;在更为宏大的叙事里,这一年,中国GDP刚突破万亿美元大关,IT产业所占比重仅约为48%。
然而同样在1998年,互联网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迎来破茧之日,一批互联网明日巨星集体相约九八: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创立;中国则更是普遍把这一年视作商业互联网元年:2月,张朝阳创办搜狐;6月,刘强东成立京东;11月,腾讯诞生;12月,新浪上线。
机遇与挑战在1998年显得尤为冲突——但考虑到成立研究院的愿景,天平似乎更偏向挑战一端。
早在筹备阶段,比尔盖茨和里克·雷斯特博士——微软全球研究院体系的缔造者,就为研究院确立了三条宗旨: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关键产品之中,以帮助用户改善计算体验;着眼于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研究,助力微软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和对未来计算的美好构想。
所以你可以想象李开复说服海外精英归国的不易,上述宏愿与当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格格不入。不过事实美好的一端也成为18年后院友会成立仪式上李开复追忆的画面:“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有位同学叫沈为民,写代码非常厉害,我说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在国内都是在纸上写代码,老师则用脑子来运行这个程序。当时给我的感触是,如果能在纸上培养出沈为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肯定还有很多,一起做研究院一定能做出来。我当时也是抱着这样乐观的心态就回来了。”而中国的人才也是当年比尔盖茨所看重的。
后面的事情令人欣喜,研究院开始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崭露头角,尤其2002年,他们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长久以来这种国际大会鲜有华人身影。
有人后来回忆,当年前去知春路希格玛大厦(研究院旧址)“朝圣”的年轻人一定会颇为失望,一切看上去与其他企业别无二致,除了目光中的这位“理工男”可能刚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
人工智能的延续
如今十八年过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的愿景已兑换成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的4000余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脱胎于这里的技术也转移到微软产品矩阵中——Office,Windows,Bing,Kinect,以及小冰,Cortana,SkypeTranslator等人工智能产品,都有亚洲研究院的身影。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还是个模糊概念,甚至不被学术界普遍承认的岁月,研究院就已将其视作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1999年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时即确立了最初的几个研究中心:语音组,多媒体组,图形图像组——如今它们都更像是人工智能概念的一部分。
李开复多年后坦言:中国如今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研究院很早开始便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众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中国今天的成就真的应该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
不过,这种“感谢”对于研究院来说,似乎也意味着成长的烦恼。几年前开始,中国科技公司就积极网罗人工智能领域的精英,可以想象,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最密集的人才聚集地成为了被挖的目标。
事实上,研究院早已熟悉了人才的流动——这也是成立院友会的原因之一。
十八年前,这个国度最顶尖的技术头脑纷纷从美国的高校和科技企业来到微软;十八年后,技术后辈有了更多良禽择木的可能——聪明的大脑不再浓烈地聚集一地,而是稀释在各个地方。他们有些人继续留下来从事自己最热爱的研究,有些人选择离开去领导更大的团队做产品开发,有些人选择到大学任教,有些人则选择在中国这片创业热土圆梦。
命运自有时。如今研究院的愿景落在了醉心于科研的技术信仰者身上。说来宿命的是,就像某种轮回,当人工智能的概念挥别往日的“扭捏”而摇身蜕变为技术界的狂欢,这里的研究员或许比十八年前的前辈更为幸运。他们赶上了人工智能的黄金年代,可以肆意挥洒禀赋,紧跟这一技术的变迁孕育更多可能,且已收获颇丰。
随意摘取几例。去年底在ImageNet计算机视觉识别挑战赛——这一行业标杆属性的赛事上,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凭借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使用了一种深度高达百层的神经网络,这要比过往任何成功使用的神经网络层数多5倍以上),获得图像分类,图像定位以及图像检测全部三个主要项目的冠军。几乎同一时刻,他们在另一项图像识别挑战赛MS COCO中的图像检测和图像分割项目上同样登顶——而一年过去,今年10月,他们在MS COCO图像分割挑战赛中获得第一名,成绩比第二名高出11%,且相较去年第一名的成绩也有飞跃进步。
在用户一端,承载技术的是应用——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近些年最令人欣喜的地方。
去年,在中国登陆的Skype Translator实时语音翻译技术,就凝聚了研究院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多领域的成果,让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而在风靡全球的How-Oldnet(识别中人物的年龄)、Captionai(智能识图网站)等应用,同样基于研究院深耕多年的人脸识别技术。
当然,谈及人工智能应用,刷屏无数的小冰是绕不开的名字。抛开插科打诨不谈,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它与其他行业的嫁接空间。譬如今年9月,小冰就进驻了“敦煌研究院”微信,摇身变为“敦煌小冰”,言谈之间告知人们关于敦煌的一切知识。嫁接得以实现,一项关键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自主知识学习技术(Doc Chat):一种基于检索与排序直接从非结构化文档中选取句子作为聊天机器人回复的方法。这一技术也已运用于今年8月发布的第四代微软小冰跨平台商业解决方案,可让小冰更轻松地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完成更多嫁接可能。
尽管换了“标题”和讲述者,但这里与人工智能从十八年前开始诉说的故事仍在继续。
基因传承
故事得以延续的前提是传承,研究为先,自由开放的环境与体系得以让这里相对纯粹的“传帮接带”。
事实上,那些离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这段纯粹的职业生涯。而当他们追忆微软岁月,“感谢”与“传承”总是并列出现。“在现在的创业路上,研究院的文化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公司文化,感谢研究院,感谢当年指导我们的Mentors,感谢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们。”已在创业的蔡东翔院友这样说道,“希望Mentor文化可以在院友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传承。”
同样作为院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朱军则将传承细化:“我在研究院实习3年多……现在还清晰记得,第一天面试时问我‘为何读博士?’,这成了我现在面试学生必问的题目。Harry(沈向洋)的‘work hard, play harder’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现在也拿来教育学生。”
传承仍在继续。在不少院友看来,如今,院友会的成立可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分享经验与资源,甚至在某些奇特的瞬间感到从未离开过一样。这有点像是管理界颇为盛行的联盟关系,当人们离开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同事联络网”成为这个地方的支持者和外部资源,并将它身上的基因散播到更远处。
好吧,也许正如罗振宇所说: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无限游戏则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而不是让谁赢,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也正是那些“老公司”的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一席“流动的盛宴”,留给技术世界的真正财富。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微信公号:李北辰)
对话――IT两会特辑 12月1日~2日,2007中国“IT两会”――中国IT财富(CEO)年会、中国信息主管(CIO)年会将在北京召开。本届CEO年会的核心议题是“重估中国本土市场”,CIO年会的议题是“IT、业务创新与科学发展”。为此,本栏目特设“IT两会特辑”,采集CEO及CIO们的精彩观点,敬请关注。
(记者 吴萍摄影记者 杨立航)系统集成商群体一直是我国IT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就经历了从辉煌走向沉寂的过程,他们的分化是悲壮而又富有成效的,一部分企业转型做软件,另一部分企业转型做渠道,还有一部分经验沉淀比较丰厚的企业走向了高端IT服务与咨询,他们很值得研究。
近日,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与曾经是系统集成领域的翘楚,而今成功转型IT服务提供商的太极公司总裁刘淮松,就本土企业做IT服务提供商的现存空间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把业务做“厚”
太极20年发展,从做小型机到做系统集成,再到今天的定位于IT服务,业务做得越来越“厚
重”,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孙定: 我们知道,再过几天,太极就要庆祝20岁生日了,回首这20年发展,你认为太极走的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刘淮松: 20年d指一挥间,太极从“初涉IT”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向上的IT服务提供商。这20年走的路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87年创立的时候,我们的核心产品是2000系列小型机。在原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围绕小型机的硬件、软件、外设、售后等全系列服务。
1993年是太极公司的转折点,当时的IT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布式计算的出现,使PC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的集中计算模式被取代,小型机不再主导市场了。太极面临新的选择,是做PC,还是做行业?经过深思熟虑,太极决定转向行业服务。最先切入的是通信平台,然后我们又进入到了金融政府、冶金等行业。
2000年以后,太极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系统集成业务进一步转向IT服务。在做系统集成业务、与行业用户的接触中我们发现,用户关注的并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项目能否做好,而是哪个厂商能够提供一个IT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而这一块业务在2000年的时候,恰恰还是国内的空白。
孙定: 服务是眼下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很多公司也都愿意把自己说成是IT服务公司,这样仿佛身价倍增。而事实上,IT服务不是一项简单的业务。从太极自身的体会来看,做系统集成与做IT服务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刘淮松: 系统集成与IT服务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就客户端而言,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系统集成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客户项目的独立性比较强、边界比较清晰; 而做IT服务,客户不但关注某个项目是否成功,更关注IT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成功,这里的核心是对孤立的项目进行统合,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已成为最关键的。
其次,IT服务对一个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集成业务相对简单; 而IT服务则要求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体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这就给IT服务企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让服务产品化。除此以外,如何让服务产品具有个性化,即让IT系统与不同类型客户的业务紧密结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要IT服务商有丰富的行业积淀,有“懂行”的专家团队,我们把这叫做“知识库”积累,这很重要。
孙定: 我们知道,近年来太极业绩非常好,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这与太极转型IT服务有关吗?国内企业做IT服务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创新,太极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的,目前的业务已经做到了哪些领域?
刘淮松: 太极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是每3年翻一番,2000年我们的收入是两个多亿,今年我们的收入会超过10个亿。
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IT服务商,我们也不会急功近利,也许在投入期我们会看到利润的减少,但长远看,这是量的积累,是长期规划。目前我们就正在筹建一个600平方米的解决方案中心,把我们的解决方案模型化,让客户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解决方案的作用,在项目建设中少走弯路。像这样的投入,都是我们的后续储备。
目前太极最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政府信息化,我们已经为国家二十几个部委提供了IT服务。政府信息化之所以看重太极,跟太极多年来积累的客户信赖度有关。另外,我们的政府信息化产品也比较成熟,在这个领域的实施团队经验丰富。除了政府部门以外,能源、冶金、金融、教育等行业也是我们这几年拓展得比较好的行业。
占领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IT服务,跨国企业只是抢得了局部的高端市场先机,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IT服务还需要懂得中国文化、更具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来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属于我们。
孙定: 一般来讲,提起IT服务,客户都会率先想到那些大的跨国企业,像IBM、HP、EDS、埃森哲、安达信等这样的国际IT服务与咨询公司在客户那里都很被认可,太极能否感到来自于他们的竞争压力,我们的空间到底在哪里?
刘淮松: 的确,在IT服务领域国外企业确实抢了一些先机,近几年,IBM、HP等过去以硬件为主的企业,也在通过并购等手段向IT服务转型,在中国市场,一些大行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电信、金融等领域的ERP项目的咨询和实施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优势是全球化的经验,在欧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承担了许多运维建设项目。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存在软肋,他们对中国国情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理解不透,所以政府以及广大的中小企业市场是他们的短板。外企在IT服务领域所抢夺的先机,只是局部的高端市场的先机。
我们与外企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竞争与合作并举,在合作中我们向外企学习全球化的理念与经验,他们也通过与我们的合作,更多地了解本土管理与文化,并可实现用户投资的降低。
孙定: 本土企业做IT服务,从行业经验积累,到咨询团队建设,再到平台和技术架构的支持包括Call Center的构建等,难度非常大,你用什么办法使太极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刘淮松: 我们总结了三方面的IT服务创新:
一是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的“知识库系统”建设。首先,我们把以前做过的项目按不同的行业进行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不同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型,使我们的服务越来越体系化。其次是技术体系创新的积累,这也是知识库的一部分。我们有一个技术架构E化平台,其中囊括了太极20年来积累下来的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二是方法创新,即在管理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目前,我们已经在IT咨询、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IT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总结出了太极的独特方法论,尤其是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
三是文化创新。IT服务企业最重要的是人,企业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包括员工有没有客户导向的意识,企业有没有协同工作的氛围。目前太极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三个核心服务理念、三个责任”等公司文化,营造IT服务氛围。
以上三方面创新相互促进,其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出一体化的IT服务价值链,一般来说,客户找到太极以后,每个环节上的服务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孙定: 你一直在讲“知识库”建设,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提供IT服务有什么关键作用?
刘淮松: 我们的知识库是围绕着行业来做的,目前的重点在政府公共服务行业,以后会向其他行业延展。一般来说,我们是从项目的统合做起,之后经过专家的梳理、提升,整合成对以后的业务拓展有用的数据库。
举例子而言,在医疗系统建设中,我们最早做过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通过知识库的总结归纳,我们简单形成了一个业务模型。而今年,我们又陆续做了5个省卫生厅的应急系统。这样,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面,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帮助下,我们会很快地切入其他类似系统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在卫生应急领域成为国内最强的服务商。
最迟后年一定上市
上市是太极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目前正在运作阶段,明年就会提交申请到证监会,最迟到后年太极一定会上市。
孙定: 我们知道,太极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上市对于太极而言有什么意义?太极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或时间表?
刘淮松: 到目前为止,太极这20年的发展,都是以技术模式推动自身发展为主,这种模式很稳健,但还是有些慢。如果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我们就会发展得更快,同时也会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机制更加先进。
上市以后,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大,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将业务延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可以从目前的内生式增长模式一步跃为外延式增长模式,这是我们非常渴望实现的。因此,虽然业界普遍认为上市是把双刃剑,但太极还是认定了要走上市这一步,实现技术加资本的“双轮”驱动,这个战略是不会变的。
具体的规划是,今年是我们做准备的阶段,明年我们就会提请申请到证监会,在国内A股上市。如果明年不成功,那么后年一定会成功。
孙定: 前一段时间东软在A股集团整体上市遇挫,这会不会影响太极上市的积极性?
刘淮松: 不会的。东软是集团整体上市,他们向证监会申请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因此在审批上存在风险。而太极的风险没那么大,这5年来我们的股份制改革已见成效,不会有不稳定的政策因素。而且一个企业上市能否成功,关键还是业务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公众对太极这类公司还是挺认可的,像东华合创、中软等在股市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股价也都不错。
太极经过这几年的成长,业务做得更“厚重”了,我们感觉自信心更强了, 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采访手记
企业之“厚”道
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那是因为厚道是一种做人的优秀品质,厚道的人更值得信赖和依靠;同样,做企业也要讲“厚道”,一个厚道的企业同样会更多地博得社会的信赖和依赖。如果只知道在外边“吹喇叭”,内部业务却没什么“真才实学”,企业不但活不长久,就连在它那里工作的员工也会常常表现出忐忑不安的精神状态。
遗憾的是,现在不“厚道”的企业真不算少,就好像一种传染病,大家都拼命地去“忽悠”,广告说得天花乱坠、活动做得花里胡哨,更有甚者,连市场数据都是勾结好了调研机构人为做大的。看多了这样的企业,心里难免也有些浮躁。
而这一次跟太极总裁刘淮松交流,内心却体验到了一种少有的平和,那是一种很踏实的感觉。他本来还算是一个能言善语的人,但交流中他并没有夸夸其谈,只是问到哪里说到哪里,而从容淡定的氛围却弥漫了整个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我们一定要问他,做企业怎么才能保持他那样一种良好心态,他的回答是――要淡定。
记得7年前,在太极还忙于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曾经与刘淮松总裁有过一次交流,那时谈的更多的是体制改革话题,当时太极的业务还是以系统集成为主,处于重新定位的阶段。今天跟那时候比,刘淮松更显得从容了许多,我想这一方面缘于太极的体制改革已经产生效益,另一方面也应该缘于太极内部业务的进一步夯实、基础架构的进一步“增厚”。也正因为如此,刘淮松才能很自信地跟我们说:“我们不愁没单……”
从太极目前的业务看,定位于“IT服务提供商”是更上一层楼,系统集成商走过20年风雨历程,产生了多种分化,而能像太极这样依靠多年经验的积累,专注于为行业提供IT服务与咨询,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升华;同时,太极也做了很多工作使其业务不断变得“厚实”,包括已经开展的“知识库”积累和正在着手建设的解决方案体验中心,这些都是企业丰厚实力的手段。目前在中国市场,非常缺乏本土高端IT咨询公司,太极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当然,摆在太极面前的挑战也很严峻,太极目前的角色还属于“国家队”(其政府资源比较雄厚)。但国家队有两大特点,一是实力可以代表国家水平; 另一个是,非市场化的资源支持占优势。也就是说,“国家队”所特殊享有的资源支持,会不会在另一面削弱太极参与充分竞争的能力,如何避免?这恐怕是刘淮松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吴萍)
总裁感悟
要有平静的心态
“做IT心态很重要,最高的境界是‘身在其中’而又所有欲念都‘荡然无存’,要承受力极强,遇到天大的事也要气定神闲,事情来了就要想对策,办法总是有的。”
一走出校门就在太极的孵化单位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进而又到太极工作的刘淮松,经历了从国企体制改革到市场化运作一个公司的全过程,这期间太极风风雨雨走过了20年,而刘淮松浪里淘沙,始终站在前台,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业界广受赞誉。在谈到做IT什么素质最重要时,刘淮松道出了以上感悟。
“我就是干事的人,历史给予的担子,不能回避。”这话初一听好像有些无奈。这些年,体制变换最艰难,从整齐划一到分散经营,再到统筹整合,太极经历了几个轮回的改变。世纪交替之际,面对如此复杂的改制和业务重新定位,事实上,他是实实在在“不能回避”,因此这句话中有着很重的历史责任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平静的心态”的确是太重要了。
回首太极20年走过的路,刘淮松认为,“2002年的改制之路走得太对了”。也正是那时,太极明确了要从国有走向市场、对小而散的业务进行重组,这一举措决定了太极能够获得今天的发展。从那时走到现在,刘淮松认为太极已经“从局促走向从容”,业务体系已经形成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做品质、做经营,实现资本加机制的双轮驱动。在这个过程中,“平静的心态仍然是最重要的”。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美国、印度和爱尔兰的信息产业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报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中国计算机报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联合发布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
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
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6�1微电子技术,互联网�6�1电子商务,通讯�6�1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
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排名居前10位的职位薪资状况下表,表格同时还列出了IT业与各行业总体薪资状况相比较的情况。
学历经验决定薪资 MBA平均年薪近9万
学历与经验是决定IT人薪情的两大因素。学历上看,基本符合学历越高年薪均值越高的趋势,MBA薪资均值达到了88721元,逼近9万元,超过博士位居首位;博士其次,为83341元;从第三位开始依次是硕士77580元;本科53361元;大专33727元;大专以下20697元。
从工作经验看,同样符合薪水与经验积累成正比的原则,工作3年和5年也分别能实现薪水的一个飞跃。工作1年者平均年薪为36380元;3年者为53987元;5年者达到了69300元;10-15年可以达到74074元。
另外,目前国内IT企业的薪资水平与外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外企工作的中国雇员的薪酬仍是业内高薪标志。但与最初进入中国不同的是,目前国外IT公司已经比较了解中国的薪酬水平,薪酬给予趋于理性。同样的,中国IT企业的国际化脚步已经加快,在薪酬方面,也在逐渐向国际公司看齐。目前两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今年薪资小幅增长研发职位涨势较好
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职业专家分析认为,IT业的总体薪资预计年内不会出现大幅提升,增长幅度将在10%-15%左右。
由于研发人才短缺凸现,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纷纷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预计研发类及技术类人员的薪酬将超过项目管理类人员,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将在11万元左右;另外,受IC芯片产业发展的拉动,系统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的薪酬也将有所增长,未来这一领域的资深技术人才的身价也将飙升;互联网的复苏则同样使其从业人员的薪资迎来回暖。
行业发展催生新机新岗位有高薪优势
行业变化可以为职场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IT业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也不断地为业内人士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G、芯片、互联网、游戏等已成为2005年IT职场上的关键词,蕴藏者大量的职场机会。此外,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引发新的工作岗位产生,但由于人才短缺,这些岗位也成为高薪聚集地。目前,游戏技术人员、支付平台产品策划、邮箱产品运营人员、竞价BD经理、即时通讯产品高级技术人员、无线业务媒介策划人员等新兴职位的薪情均十分红火。以游戏技术人员为例,目前游戏产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一名游戏公司市场经理的年薪已达到26万,而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的年薪在30万元左右。
另据中华英才网统计数据,今年IT兼职市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市场极为火爆。目前IT业对兼职人才的需求已经占到整个兼职市场的25%左右,雄居兼职需求第一把交椅。而由于兼职一般以短期的项目工作等形式出现,IT兼职从业人员的薪水也水涨船高。
虽然2005年IT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薪资水平较去年却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总体来说,在IT行业中,有很多细分的行业,而不同的细分行业,其薪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呈现出高低两极分化,冷热不均的状态。
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月薪上万元的,占有较小的比例;月薪在5000-8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14。3%,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1。25%,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8。7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5。6%;月薪在3000-5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9。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6。8%,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6。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7%;月薪范围在3000元以下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4。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26。7%,计算机软件行业占35。3%,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33。2%。
相反,2005年将出来的一些IT就业亮点,如需求旺盛的网络安全人才、游戏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研究人员等,薪资会相对较高。就拿网络游戏人才来说,最为缺乏的游戏设计、开发与编程人员,只要具备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掌握C或C++编程,熟悉Win32/VC++开发平台或Lunix/Unix开发平台;熟悉TCP/IP、Socket编程或MySQL、Oracle数据库;有良好的面向对象设计、分析能力、规范的编程风格;有个人作品和良好英文技术资料阅读能力者优先。这类人员月薪一般都有万元以上,属于“金领”一族。此外,游戏策划人员、美工等也是热销的职位。有经验的策划人月薪也能达到上万元,而资深的美工如果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俱佳,最高月薪能达到2-3万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维持在4000-5000元。
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IT行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在就业形势利好,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IT人,每一个求职者就只有凭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了。
IT培训市场状况
随着IT业的发展,我国的IT培训业也得以迅速成长,其中,个人IT培训在整个培训市场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其健康发展影响着中国IT教育及培训市场的全局。因此,个人IT培训如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悉,国内IT人才的培训模式目前主要有学历教育,厂商教育,职业教育三种。学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讲究的是理论和系统,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厂商教育是一种产品销售的前期行为,严格的说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商业行为,侧重对产品,技术的培训;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注重实践,注重人才在就职,技能,岗位方面的训练,是一种应用教育。但是,除了阿普泰克,NIIT两个印度模式之外,国内始终没有出现本土化的IT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的“IT工程师”T型人才“培训计划”意在填补这一空白。据介绍,这一培养计划将IT人才标准锁定在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培训力量的参与也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软件人才供应和人才结构。
职业通用派的典型代表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教育与清华IT工程师认证培训,北大青鸟直接引用印度的培训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而诸如M icrosoft认证、Cisco认证、Oracle认证这样的厂商派培训,由于随着其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不愠不火。受利益的驱使,目前这类培训认证不时暴露出一些考试“黑幕”。
事实上三大流派的培训分别面向不同需求的人群,因此在招生上也形不成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职业通用派培训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包括高中毕业生,可以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计算机“入门”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根据学员实际需要,部分培训机构还能给有基础的学员提供高端的IT培训。
对于厂商派培训认证,则是对厂商的技术使用者的能力认证,培养某个厂商产品的技术专家,更多的是面向厂商产品的应用。微软认证是最具代表性的厂商派认证,这类培训对培训对象的起点有较高要求,需要对该厂商的产品和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使得一些初入门者觉得高不可攀。以目前参加认证人数最多的M C SE认证来说,参加者一般都是微软产品技术的使用者或准备使用者。而要考一个MCSE证书,如果参加专业辅导班,大约需要5天时间的课堂培训日,每课堂日的培训费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另外还需要大约500元的考试费。当然正如前文是所提到的考证黑幕,目前市场上也可以找许多低于这个价格的培训,但消费者在选择时就不能不考虑培训商所能提供的培训质量了。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说,时下IT培训认证机构铺天盖地地扩大授权中心,这种盲目的“圈地”,将袭扰目前IT培训认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黑”机构有机可乘。IT培训认证市场不顾质量、只重数量的苗头值得重视。授权点越铺越大,多了就难管,培训认证质量就会因此而下降。教育虽然也是产业,但它与其他行业不同,更应强调社会效益。
以上就是关于这里是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全部的内容,包括:这里是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IT服务厚积薄发:厚积薄发、中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