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数据存储的架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传统大数据存储的架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第1张

说一说对互联网系统和传统企业IT系统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现在被炒的很火热的互联网,云计算架构,其相对于传统的大型企业系统架构,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分布式的架构去替代原先的集中式系统架构。

打个比方,原先的大型企业系统架构,就好像一架大型的民航客机。作为出行来讲,飞机无疑是最舒适最快的交通工具,同时安全性也很好。但飞机却也不是人人都能坐的。首先:做飞机要经过换领登机牌,安检等若干道手续,乘客必须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机场办理各种手续,而坐火车大巴则随到随买随上车,方便的多;其次:坐飞机很多东西不能随身携带甚至不能托运,火车大巴则相对宽松;还有:机票很贵坐飞机花销很大而且飞机运载能力也不如火车。当你有数万数千人要一次性到达某地时,一两架飞机的运载能力根本不够,要调动成批飞机的话整体成本又太高。最后:虽然飞机很少出事故,飞机一旦出现事故的话危险级别往往都会很高。

但是,以前除了飞机之外,就只有火车,大巴这种交通方式选择了。相比之下,这些方式虽然收费低廉,乘车,携带物品都比较方便,但是速度实在太慢而且受外界因素诸如雨雪等等的影响太大,乘坐也不是很舒适。只能满足那些相对时间宽裕,或者囊中羞涩人群的出行需求。

于是,为了满足更多人,更便利更高速的交通运输需求,新的交通运输模式—动车/高铁就出现了。它和火车最大的区别是:火车只有一节车头有动力,后面能拖几节车厢跑多快基本就是看一个车头有多强劲。但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一个车头再强劲也有个极限,发展空间也就那点了,实在难以有太大作为。动车则不同,它每节列车都独立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连在一起各节车厢动力系统就是一个叠加递增的关系。所以理论上越多节车厢接在一起就可以拉更多人跑的更快,是一个无限扩展的系统!而且因为动车可以搭载的乘客很多,所以均摊到每个乘客头上,坐动车的速度可以某种程度上接近坐飞机,但成本要低很多。

现在互联网,云计算的系统架构其实和动车的理念相类似,就是分布式系统的架构 – 将任务分解交由每个小计算单元进行分布式的并行处理,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理论上性能可以无限线性扩展,任何一个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整个系统没有单点故障。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简单把大型企业核心架构,或者说就是大型机,RISC系统比作飞机;而把互联网,云计算的系统架构比作动车。现在,就可以做些很有意思的讨论了。

还是来说说稳定性和可靠性:就说2012年吧,飞机也好,动车也好,新闻里面都有报道过出现严重事故,可见没有一种系统是完全稳定可靠不会出现任何宕机风险的,但是其概率都是非常非常小的。从整体来讲,都是很稳定很可靠很安全的选择。只不过各自对于如何防灾冗余的策略还是有些不一样。先说飞机,因为飞在空中,万一出了事情没有后备可用,所以能采取的方式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飞机自身个部件的冗余度,设计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小概率事件。哪怕发生某故障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只要有可能,也要把应对措施设计进去。这也是飞机造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对携带物的要求会那么多的原因。而动车则相对简单:反正多拖几节车厢又不影响我速度,那我就尽量多拖些备用车厢跑着呗。万一某节车厢出事了,就把里面乘客挪到备用车厢里,车照样跑得欢。然后等到了站再去更换检查有问题车厢也不迟。

回到IT世界也是一样。分布式系统基本都是基于x86的PC服务器。单就一台服务器而言,虽然性能可靠性在不断加强,但肯定还是不如RISC系统的。但是没关系,咱可以用数量来弥补单机冗余度的不足啊。设计没你好冗余度没你考虑的多我就多拉几台呗。坏了几台没事,应用任务再分配到别的空闲机器上就好了。坏了的机器也不用马上修,反正没坏的机器加起来也够用。等到故障机器到了一定数量我再一次性批量检修更换部件效率更高。对于用户来讲,即使我坏了100来台服务器只要剩下的服务器还能正常工作,应用就不会受任何影响。谷歌,Facebook那些超大型数据中心现在的工作思路大致如此。这么做看起来是个很简单有效,很聪明的方法,但其实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我觉得这个架构好处是实现原理简单,而且扩展性d性比起RISC架构来好处不言而喻。但其实这个架构里面也存在着无谓的资源浪费可能性。例如拿存储而言,目前Hadoop类的多副本分布式存储很火。一份数据存三份,发现有数据损坏立即找空闲空间恢复。听上去很简单很容易实现很高效,但如果你真的坐下来仔细算算账,你就会发现:

1 当你数据量不大(小于PB)的情况下这种一份数据存三份方式的成本其实比现有任何商业存储方案的成本都要高。

2 这种方式下每台服务器的CPU利用率都很低,而现在市面上的大存储容量服务器,CPU配置都很高。所以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对于CPU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或许对于数据量适中的企业来说,用EC CODE这种以计算能力换存储的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会比多副本方案更经济实惠。

3 这种方式很容易让IT运维人员产生一种习惯性思维 – 即要提高系统在线时间就多买些服务器就好了。因为服务器多了分布性好了自然冗余度就高了。于是不必要的服务器采购就这么产生了,每个数据中心也就又多了很大一笔不是很必要的电费开销。

其次,我觉得分布式架构的某些故障很可能会产生连锁效应,导致更严重全局瘫痪。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的故事。里面有个很著名的桥段就是庞统献连环计,铁锁连舟。起始时使曹 *** 万余战船连成一体稳如平地进可攻退可守前后都可照应看似完美,但唯有一个命门就是怕火攻。而诸葛亮周瑜正是利用这个命门,解东风火烧赤壁把曹 *** 百万大军杀的丢盔卸甲。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其实我觉得也有类似“命门”。大型机或者RISC系统之所以那么贵,其实很多时候用户在为千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的“万一”买单。而互联网,现在的公有云架构,在设计之初,基本的考虑思路是大用户,大并发,然后尽量减少TCO。所以很多时候,设计架构时会先把那些“千万分之一”排除在外,暂时不予考虑。而系统上线之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用户量暴涨,精力往往又会去专注扩容方面了。搞不好就会把一些“命门”漏掉,于是乎万一正好遇上“东风”吹到了命门上,后果估计会比曹阿瞒更惨。因为IT世界里还没有那么仁义的关云长会在华容道上放曹 *** 一马。

其实从最近Facebook,Amazon、谷歌的几次宕机事件来看,已经有些那个苗头了。好在那些互联网领头羊们应该是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已经在积极修补“命门”了。

最后,我想说互联网,云计算的业务类型其实和传统企业的业务类型不一样,所以大型机,RISC系统处理的任务,运行的计算并不一定都适合移植到分布式系统架构上来。还是以交通运输举例:我要去美国,目前还是只有飞机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当然你可以说我坐动车也可以,无非是多转几趟跨国列车。但那毕竟很勉强,速度不快,费时费力还不省钱,毫无意义。人家直接飞过去就行了,你却要绕着太平洋海岸线跑一个大圈来兜,何必呢

那么以上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其实我觉得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两个字:运维。分布式系统,要保障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合理有效的扩容,关键不在系统的软硬件,而是在系统搭建之后的运维和持续的对系统的改进修正!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热衷于各种开源架构如openstack,Hadoop的开发,应用场景探讨。但个人以为这些开源系统的特点是搭建简单,维护艰难!要想把这些架构和技术真正投入企业成熟应用,在运维管理上投入的成本可能要比RISC大得多。因为这些系统架构更分散,出现的不可预估性更多,同时也更需要有人来理清何时用分布式架构,何种场景还是需要传统架构。那么可能有人要问,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走分布式系统这条路吗当然有!原因也很简单:分布式架构给了我们处理海量请求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d性;同时分布式架构也使系统具备了更好的扩展能力和更多业务创新的可能性。

说了这么多,基本要讲的也就讲得差不多了。怕前面说的有些散稍微总结下我想说的观点:无论传统RISC架构还是现在流行的分布式架构,虽然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靠性的系统。但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稳定不会宕机的,要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运维管理很重要。分布式系统相比传统RISC架构有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巨大优势,但也存在资源浪费和故障隐患危险。在这一方面,分布式系统架构还需要多向传统架构的运维管理学习借鉴,提升自身的忧患意识和故障预警处理能力。

通过国外的Nutanix、VMware(vSAN),中国的SmartX等超融合厂商的案例描述中看到,他们所替代的产品大量的是老牌存储厂商EMC、HDS等公司的存储产品。所以,用户采购超融合并不必须替换原有的服务器品牌(比如Dell)或者虚拟化品牌(比如VMware),只有存储(比如EMC)是一定需要替换的。所以最重大的区别是存储架构不同,超融合使用的是分布式存储,它可以很好地基于X86服务器构建一个易扩展、高可靠的存储资源池,这是超融合的基础,也是核心技术点。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 物理融合及管理融合:超融合架构把服务器、网络及存储进行了融合,并且搭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进行维护;而传统架构则是全部分离的。

2 存储架构:超融合采用分布式存储,传统架构使用集中式存储。

3 网络:超融合使用万兆以太网,而传统架构多使用光纤交换机。

4 可靠性方面:可以看出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构的优势非常大,但其实这里的优势都是分布式存储本身应该具备的。

1) 数据冗余模式:超融合拥有跨节点2/3副本,而传统架构则是RAID5/6。

2) 冗余度:超融合最多可坏两个节点(3副本),三副本可以带来比双控更好的冗余度;而传统架构则是一个控制器。

3) 管理的粒度:各家实现不同,有的是基于资源池设置两副本或三副本,有的厂商,比如SmartX,是以卷为单位,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个资源池上分配不同副本策略的卷,用于不同安全级别的VM。

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数据分析、云服务等应用的迅速普及,对数据中心提出革命性的需求,存储基础架构已经成为IT核心之一。政府、军队军工、科研院所、航空航天、大型商业连锁、医疗、金融、新媒体、广电等各个领域新兴应用层出不穷。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数据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资产。作为数据载体和驱动力量,存储系统成为大数据基础架构中最为关键的核心。

传统的数据中心无论是在性能、效率,还是在投资收益、安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兴应用的需求,数据中心业务急需新型大数据处理中心来支撑。除了传统的高可靠、高冗余、绿色节能之外,新型的大数据中心还需具备虚拟化、模块化、d性扩展、自动化等一系列特征,才能满足具备大数据特征的应用需求。这些史无前例的需求,让存储系统的架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基于大数据应用需求,“应用定义存储”概念被提出。存储系统作为数据中心最核心的数据基础,不再仅是传统分散的、单一的底层设备。除了要具备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等特征之外,还要有虚拟化、并行分布、自动分层、d性扩展、异构资源整合、全局缓存加速等多方面的特点,才能满足具备大数据特征的业务应用需求。

尤其在云安防概念被热炒的时代,随着高清技术的普及,720P、1080P随处可见,智能和高清的双向需求、动辄500W、800W甚至上千万更高分辨率的摄像机面市,大数据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读写性能、可靠性、扩展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功能集成度、数据安全性、数据稳定性,系统可扩展性、性能及成本各方面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存储架构如下:

(1)基于嵌入式架构的存储系统

节点NVR架构主要面向小型高清监控系统,高清前端数量一般在几十路以内。系统建设中没有大型的存储监控中心机房,存储容量相对较小,用户体验度、系统功能集成度要求较高。在市场应用层面,超市、店铺、小型企业、政法行业中基本管理单元等应用较为广泛。

(2)基于X86架构的存储系统

平台SAN架构主要面向中大型高清监控系统,前端路数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一般多采用IPSAN或FCSAN搭建高清视频存储系统。作为监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端监控数据通过录像存储管理模块存储到SAN中。

此种架构接入高清前端路数相对节点NVR有了较高提升,具备快捷便利的可扩展性,技术成熟。对于IPSAN而言,虽然在ISCSI环节数据并发读写传输速率有所消耗,但其凭借扩展性良好、硬件平台通用、海量数据可充分共享等优点,仍然得到很多客户的青睐。FCSAN在行业用户、封闭存储系统中应用较多,比如县级或地级市高清监控项目,大数据量的并发读写对千兆网络交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应用FCSAN构建相对独立的存储子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面对视频监控系统大文件、随机读写的特点,平台SAN架构系统不同存储单元之间的数据共享冗余方面还有待提高;从高性能服务器转发视频数据到存储空间的策略,从系统架构而言也增加了隐患故障点、ISCSI带宽瓶颈导致无法充分利用硬件数据并发性能、接入前端数据较少。上述问题催生了平台NVR架构解决方案。

该方案在系统架构上省去了存储服务器,消除了上文提到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隐患。大幅度提高存储系统的写入和检索速度;同时也彻底消除了传统文件系统由于供电和网络的不稳定带来的文件系统损坏等问题。

平台NVR中存储的数据可同时供多个客户端随时查询,点播,当用户需要查看多个已保存的视频监控数据时,可通过授权的视频监控客户端直接查询并点播相应位置的视频监控数据进行历史图像的查看。由于数据管理服务器具有监控系统所有监控点的录像文件的索引,因此通过平台CMS授权,视频监控客户端可以查询并点播整个监控系统上所有监控点的数据,这个过程对用户而言也是透明的。

(3)基于云技术的存储方案

当前,安防行业可谓“云”山“物”罩。随着视频监控的高清化和网络化,存储和管理的视频数据量已有海量之势,云存储技术是突破IP高清监控存储瓶颈的重要手段。云存储作为一种服务,在未来安防监控行业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存储设备不同,云存储不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软件、接入网络、用户访问接口以及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层软件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服务。

一般分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以及访问层。存储层是云存储系统的基础,由存储设备(满足FC协议、iSCSI协议、NAS协议等)构成。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系统的核心,其担负着存储设备间协同工作,数据加密,分发以及容灾备份等工作。应用接口层是系统中根据用户需求来开发的部分,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访问层指授权用户通过应用接口来登录、享受云服务。其主要优势在于:硬件冗余、节能环保、系统升级不会影响存储服务、海量并行扩容、强大的负载均衡功能、统一管理、统一向外提供服务,管理效率高,云存储系统从系统架构、文件结构、高速缓存等方面入手,针对监控应用进行了优化设计。数据传输可采用流方式,底层采用突破传统文件系统限制的流媒体数据结构,大幅提高了系统性能。

高清监控存储是一种大码流多并发写为主的存储应用,对性能、并发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该存储解决方案采用独特的大缓存顺序化算法,把多路随机并发访问变为顺序访问,解决了硬盘磁头因频繁寻道而导致的性能迅速下降和硬盘寿命缩短的问题。

针对系统中会产生PB级海量监控数据,存储设备的数量达数十台上百台,因此管理方式的科学高效显得十分重要。云存储可提供基于集群管理技术的多设备集中管理工具,具有设备集中监控、集群管理、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的监控、主动报警,图像化系统检测等功能。在海量视频存储检索应用中,检索性能尤为重要。传统文件系统中,文件检索采用的是“目录-》子目录-》文件-》定位”的检索步骤,在海量数据的高清视频监控,目录和文件数量十分可观,这种检索模式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采用序号文件定位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云存储可以提供非常高的的系统冗余和安全性。当在线存储系统出现故障后,热备机可以立即接替服务,当故障恢复时,服务和数据回迁;若故障机数据需要调用,可以将故障机的磁盘插入到冷备机中,实现所有数据的立即可用。

对于高清监控系统,随着监控前端的增加和存储时间的延长,扩展能力十分重要。市场中已有友商可提供单纯针对容量的扩展柜扩展模式和性能容量同步线性扩展的堆叠扩展模式。

云存储系统除上述优点之外,在平台对接整合、业务流程梳理、视频数据智能分析深度挖掘及成本方面都将面临挑战。承建大型系统、构建云存储的商业模式也亟待创新。受限于宽带网络、web20技术、应用存储技术、文件系统、P2P、数据压缩、CDN技术、虚拟化技术等的发展,未来云存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在IT方面普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本文给出了应对此类烦恼的建议和忠告。 任何企业都希望成长与发展,小企业希望发展成为中型企业,而中型企业则希望成长为大企业。但是,企业在做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在信息化方面,中小企业遇到成长的烦恼尤其明显。我们听说过许多公司的发展因信息支持系统不够完备而无以为继的糟糕经历。

就像孩子总需要新衣服一样,成功的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时,可能会远远超出IT部门的支持能力。正如新添子女的父母向比较有经验的家庭学习对待孩子的技巧一样,希望确保IT基础设施能跟上发展步伐的中小企业同样能得益于大企业已获得的宝贵经验。

那么,大企业到底拥有哪些经验呢?本文的几位IT专业人士供职于IT服务外包公司,他们根据经验总结了6条基本经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学会战略性思维,不要根据眼下的需要来做决定,而是要根据一年半载后想要达到的目标来做决定。

不断变化的IT需求“会异常迅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IT工程外包公司Technisource管理服务部门总裁John Baschab这样认为。

为IT留出预算

这对于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很难,但却是至关重要的,确保IT方面有足够的预算。致力于中小企业IT服务的BC Networks公司总裁兼CEO Dave Brewer说: “中小企业不知道如何为IT编制预算或者规划。大企业可能每年为每个员工编制的IT预算多达1万~2万美元,中小企业为IT留出十分之一的预算都很难,除了资金紧张外,缺乏远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Brewer表示,中小企业很少为支持或者培训留出足够预算,结果往往是,员工并不了解最新软件,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工作效率。Brewer的忠告是: 每年为每个员工编制的IT预算要达到其薪水的10%~15%。

然后,要采用某种方式来了解你是否从投资的技术中得到相应回报。“不要一味地增加预算,而是要拿出某种财务模型,以便能够知道是否得到了投资回报。”国际系统集成咨询公司Ciber副总裁兼地区主管Dan Hoover建议。

Hoover认为,大企业的IT部门通常都使用投资回报分析或者其他某种投资评估方法,中小企业虽然没有评估投资回报的正规方法,但可以使用简单的投资回收期分析。为了进行这种分析,公司应当先列出与某项技术投资有关的所有预期成本(软件、硬件、公司内外资源、通信费用和工作空间等); 然后,它们应当预测所有预期财务效益(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库存持有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等),并且加以量化。

Hoover说: “如果你的成本在头一年就能收回,那么这个项目就值得认真考虑; 如果投资回收期超过一年,最好转移目标。”

对未来IT进行规划

要是你没有为希望实现的目标做好规划,那么为IT划拨再多资金都无济于事。Brewer表示,未来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分配预算。

电子数据系统公司负责基础设施IT外包团队的副总裁Kevin Karcher说: “中小企业的思路往往是更换系统。他们在采用技术或采购产品时,只是为了填补目前的空缺,也就是替代原有的、不再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

问题是这些企业在购买时,不管新机器上使用哪些版本的 *** 作系统和软件,只要能用就行。结果一堆不匹配的系统不仅管理起来困难,而且培训起来也比较难。“这显然不是战略性思考。”Brewer说。

这种行为模式的另一个危险是,中小企业最后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堆拼凑的系统,而且是一堆拼凑的廉价的系统。根据眼下需要来做出采购决定,往往会导致不加选择地购买产品。这也就意味着,贵公司的网络组成包括: 性能不太可靠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消费级防火墙以及不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其他技术。

Karcher表示,大企业几乎不考虑这类所谓的单点解决方案,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集成上,这样就可以让它们获得同类中最佳的应用系统。通过研究、规划及了解业务部门的需要,大企业的IT部门更能够获得并集成来自多家厂商的领先技术。

如果中小企业一开始就注意集成,不但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应用系统,还能获得标准化和一致性。Karcher说: “确保流程规范是必须的,即以一种同样的可重复的方式有效地处理例行事务。标准化统一定义了流程、角色和职责,而这种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让企业变得更加高效。”

让IT人员成为

管理团队的成员

IT人员的影响力绝不仅仅体现在采购最佳设备方面。Hoover说: “中小企业老板需要把IT人员看成是管理队伍的成员,让他们参与到有关公司业务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如果让IT经理及早参与有关经营方向的讨论,他们有机会满足企业在时间和成本方面的预期目标,IT部门甚至会想方设法通过使用技术来改进经营方向。Hoover说: “大企业的IT部门能用技术降低人工成本、缩短交付时间,还为企业规范了流程。”

Baschab认为,IT人员经常接触众多厂商,包括互联网提供商、管理顾问、硬件供应商、人事服务公司、电信及数据通信提供商等,这意味着需要管理与外部厂商间的关系,这就是管理方面的内容。Karcher同意这一观点,他说: “如果IT团队里面没有能够与业务团队和决策者进行沟通的人员,就赶紧找一个吧。”

显然,中小企业并不总是有钱聘请得起专门的IT经理,所以要找准时机。Baschab认为: “如果中小企业的收入在3000万~5000万美元,就有必要聘请。良好的IT治理可以节省20%的开支,一旦企业收入达到了这个范围,就能省下足够多的费用来支付IT经理的薪水。这时候,IT治理就会开始获得回报。”

保证基础设施

稳定可靠

想知道如何分配IT预算,就要了解哪些系统必须正常运作。Baschab认为:“应当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IT上。金字塔的最低层是饮食之类的生理需求,也就是IT系统和基础设施,这些是公司的立足之本,包括备份、安全、灾难恢复、互联网接入及电子邮件等。”

其中一些系统是在后台运行,除非它们出现故障,否则人们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另外一些系统则好比是电力――你每天都使用,一旦你有需要,它们就必须正常工作。它们要像电话那样可靠运作,也就是说,用户期望它们能随时待命; 就像人们拿起话筒就能打电话。公司的员工期望电子邮件、打印机、传真机、即时通信、电视电话会议、备份和恢复等都是这样的。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需求与大企业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规模不同罢了。Baschab说: “中小企业的防火墙需要与《财富》100强公司的防火墙一样安全。大公司可能有数百个网络设备,而中小企业可能只有两三个,但必须做到同样安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维持公司业务顺畅运作的IT系统尽可能可靠,譬如说,要有冗余的互联网连接和备份方案,以应对电子邮件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除此之外,Karcher提到了安全和隐私,中小企业要了解需要遵从的法律以及无意造成的错误可能带来哪些风险。“这对面向全球开展业务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Karcher说,“在其他国家有许多不同的安全要求需要关注,全世界有许多新的隐私法规需要遵守。”

Hoover忠告,你还要知道哪些部分对贵公司来说最关键。这些IT设施需要你完全了解,并且需要亲自管理; 有些部分没必要亲自管理,譬如求助台服务、服务器监控、灾难恢复等,这些都可以外包给专业厂商。“这就好比维修管道,贵公司内部没有管道工,需要时才从外面请来。”Karcher解释。

以营销传播公司为例,他们希望自己掌握用来为广告和营销客户设计方案的IT设备和软件,但是可能会决定把用来向客户开票的账单系统外包出去,因为设计方案是其核心竞争力。

选择厂商要明智

Hoover说: “IT硬件、软件和服务的供应商是确保自己成功的关键,必须处理好与这些厂商的关系; 还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预期目标要明确。”

管理厂商关系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知道现有的这家厂商何时再也满足不了你的要求。Brewer建议: “随着贵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你要知道何时换一家新厂商。中小企业往往习惯与同等规模的厂商合作,却没有认识到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公司就可能错失规模定价(scale-pricing)的优势,也得不到相应级别的专长和帮助。Brewer给出的经验法则就是:“应当找规模比自己大一点的厂商。”

Hoover同意上述观点,他说: “现在选择的余地很大,选一家比自己大一点的厂商,才能向对方取经。”

在向对方取经之前,要明确自己的预期目标,不要以为厂商明白你的要求。Karcher说: “买家如果说不出自己的要求,是件不好的事情。要告诉厂商你目前的状况、态度以及要处理的优先事项。”

不断学习

如果贵公司想以大企业为榜样,就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IT人员进行教育。“应当对同行业其他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有所了解。”Hoover说。

与来自其他非竞争性公司的IT队伍进行交流,有很多好处: 深入了解情况,听听对方在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IT团队和行业组织也是获得宝贵信息的一个来源,Hoover提到了数据管理协会、信息管理学会等。

如果这样做行不通,还可以借助互联网。Hoover说: “现在,网络上有足够丰富的信息,互联网是一大平衡器,你能够掌握与大企业一样丰富的信息。因而,中小企业研究分析的能力并不逊色于大企业。”

这一切听上去像是吸收知识,事实上的确如此。“没必要每件事都做,要注意基本规则――学会战略性思考,贵公司现阶段在技术方面至少要稍稍保持领先地位。”Hoover强调。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比较少,这样高层管理人员更清楚地了解IT方面的现行情况。领导能一眼看清楚整个业务环境,从而进行相应的决策。这方面要比大公司更灵活,而且往往能更迅速、更轻松地采用新技术。

如果结合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优势,再学习大企业IT部门的经验,就能确保你为成长和成功做好准备,减少成长的烦恼。

一、主体不同

1、云计算架构:多数数据中心云计算架构的这层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现用户所需的内容和服务体验,并会利用到下面中间件层提供的多种服务。

2、传统架构:指的就是说相应的系列性的抽象模式,可以为设计大型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特点不同

1、云计算架构:云架构是划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软件服务层三个层次的。

2、传统架构:在软件架构所描述的对象就是直接的进行系统抽象组件构成。连接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就是做到把组件之间所存在的通讯比较明确与相对细致的实施描述。

三、优势不同

1、云计算架构: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和开发团队的建设,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

2、传统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计算架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软件架构

相比传统FC SAN架构,超融合架构有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不再使用专有的存储硬件和网络,而是使用标准和易于维护的 x86 服务器与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核心是分布式存储,每个服务器就是一个存储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配置SSD盘作为缓存,缓存容量远大于传统存储的易失性内存,且多节点并发带来更强的聚合性能;

逻辑上看,存储不再是由RAID构成的不同存储空间,而是一个统一可d性扩展的存储池,并且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分布式存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统一的资源池内性能和容量都可以按需配置,而且数据可以自动均衡;

计算虚拟化和存储部署于同一服务器节点。

通过以上架构的对比我们看到,超融合架构的变革首先是分布式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代,其他更多的优势(例如基于x86服务器构建、并发与易于扩展)都是基于这种替代而带来的。

当然,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这种独有的部署模式,进一步简化了用户的 IT 架构,降低了使用成本和运维难度,这些价值也大大的加速了用户对分布式存储模式的接受。

以上就是关于传统制造企业IT架构和互联网企业的IT架构,之间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传统制造企业IT架构和互联网企业的IT架构,之间的区别、辨析传统it部署架构和云计算机基础的关系、传统大数据存储的架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2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