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维管理是时下 IT 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 IT 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现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无法IT设备,有些公司甚至还需要有自己公司的系统、网站、网络店铺等相关衍生产品,因此IT运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IT运维呢?
什么是IT运维
一、什么是企业IT运维
IT运维的工作层次来分,又分为硬件运维、桌面运维、系统运维、数据库运维和应用运维。他们运维的设备,小的从个人电脑,大的到数以亿计的高精尖计算设备(比如大型机 )。根据公司 IT 系统规模的不同,运维团队小至一人,大至数百人。
二、企业IT运维现状
IT运维与企业的IT建设情况密不可分。一般企业IT运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有IT团队,自给自足,自己运维;一种是自有IT团队支持,与多个IT服务商共同合作维护企业IT系统,即部分外包式;还有一种是完全外包式,也就人们常说的外包公司。其中第一种占了极少数,而第二种则占据绝大多数。
IT运维的几种情况
对于部分外包式管理,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部署又分软硬件和网络及其他几种情况:如硬件部分,由IT外包服务商提供维护,主要是一个换件周期问题,企业IT管理者选择IT外包服务商负责桌面管理部分;网络部分,主要是由企业IT人员自己维护,IT外包服务商提供协助。
而对于实力强、业务复杂的企业,则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几个具体环节的运维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
三、IT运维的发展趋势
IT运维发展趋势
1 IT运维自动化、智能化
通过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对集成层数据、存储层数据以及应用层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目前很多产业在运维自动化、智能化的成果还在不断迭代和优化中,它确实能够为我们运维带来很多的优点和优势。同时,自动化运营平台还具备标准化、流程化、智能化、模块化和自动化等特点,正是基于这些特点,IT运维也由复杂变得愈发简单,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研发运营一体化
研发运营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包括精益管理、敏捷等理论,通过持续交付、持续集成的工具链,还有一些轻量级的IT服务管理。基于这些理念和工具共同打造了从研发运营一整条的流程体系,其实更多的是解决了我们以前从开发到部署到后期的运维运营这样一个互相割裂、烟囱式的状态,使我们的IT运维更加有效率,迭代更快,反馈更快,更好地满足内部的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这也是研发运营一体化理念的价值所在。
3双态IT运维
在传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一方面保证现有业务运转,另一方面去适应这种新的IT技术的变化,就产生了两种IT运维模式。目前,很多行业一直在提到的“双态运维”,一个是稳态,一个是敏态,一个追求业务稳定的发展,另一个追求迭代、快速、变化的诉求,于是有了这两种运维方式。
IT运维管理
4数字化
我们以前在构建各种信息化,打造很多系统很多平台,但往往也构建了很多壁垒,导致我们很多信息系统不通,业务是割裂的,组织也是割裂的。数字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更底层的数据加算法构建新的服务去打通我们的业务,重塑我们的组织架构,使我们未来的IT价值体系与业务更加充分融合,这就是数字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说白了就是它在优化它的资源配置,优化我们的流程体系,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未来的智能化社会,这就是数字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对于IT运维您是如何理解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统一监控平台,说到底本质上也是一个监控系统,监控的基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回归到监控的本质,先梳理下整个监控体系:
① 监控系统的本质是通过发现故障、解决故障、预防故障来为了保障业务的稳定。
② 监控体系一般来说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检测、告警管理、故障管理、视图管理和监控管理6大模块。而数据采集、数据检测和告警处理是监控的最小闭环,但如果想要真正把监控系统做好,那故障管理闭环、视图管理、监控管理的模块也缺一不可。
一、数据采集
1、采集方式
数据采集方式一般分为Agent模式和非Agent模式;
Agent模式包括插件采集、脚本采集、日志采集、进程采集、APM探针等
非Agent模式包括通用协议采集、Web拨测、API接口等
2、数据类型
监控的数据类型有指标、日志、跟踪数据三种类型。
指标数据是数值型的监控项,主要是通过维度来做标识。
日志数据是字符型的数据,主要是从中找一些关键字信息来做监控。
跟踪型数据反馈的是跟踪链路一个数据流转的过程,观察过程中的耗时性能是否正常。
3、采集频率
采集频率分秒级、分钟级、随机三种类型。常用的采集频率为分钟级。
4、采集传输
采集传输可按传输发起分类,也可按传输链路分类。
按传输发起分类有主动采集Pull(拉)、被动接收Push(推)
按传输链路分类有直连模式、Proxy传输。
其中Proxy传输不仅能解决监控数据跨网传输的问题,还可以缓解监控节点数量过多导致出现的数据传输的瓶颈,用Proxy实现数据分流。
5、数据存储
对于监控系统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存储供选择
① 关系型数据库
例如MySQL、MSSQL、DB2;典型监控系统代表:Zabbix、SCOM、Tivoli;
由于数据库本身的限制,很难搞定海量监控的场景,有性能瓶颈,只在传统监控系统常用
② 时序数据库
为监控这种场景设计的数据库,擅长于指标数据存储和计算;例如InfluxDB、OpenTSDB(基于Hbase)、Prometheus等;典型监控系统代表:TICK监控框架、 Open-falcon、Prometheus
③ 全文检索数据库
这类型数据库主要用于日志型存储,对数据检索非常友好,例如Elasticsearch。
二、数据检测
1 数据加工
①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比如日志数据的清洗,因为日志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密度较低,因此需要从中提取有用的数据。
② 数据计算
很多原始性能数据不能直接用来判断数据是否产生异常。比如采集的数据是磁盘总量和磁盘使用量,如果要检测磁盘使用率,就需要对现有指标进行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到磁盘使用率。
③ 数据丰富
数据丰富就是给数据打上一些tags标签,比如打上主机、机房的标签,方便进行聚合计算。
④ 指标派生
指标派生指的是通过已有的指标,通过计算得出新的指标。
2 检测算法
有固定规则和机器学习算法。固定算法是较为常见的算法,静态阈值、同比环比、自定义规则,而机器学习主要有动态基线、毛刺检测、指标预测、多指标关联检测等算法。
无论是固定规则还是机器学习,都会有相应的判断规则,即常见的< > >=和and/or的组合判断等。
三、告警管理
1 告警丰富
告警丰富是为了后续告警事件分析做准备,需要辅助信息去判断该怎么处理、分析和通知。
告警丰富一般是通过规则,联动CMDB、知识库、作业历史记录等数据源,实现告警字段、关联信息的丰富;通过人工打Tags也是一种丰富方式,不过实际场景下由于人工成本高导致难以落地。
2 告警收敛
告警收敛有三种思路:抑制、屏蔽和聚合
① 抑制
即抑制同样的问题,避免重复告警。常见的抑制方案有防抖抑制、依赖抑制、时间抑制、组合条件抑制、高可用抑制等。
② 屏蔽
屏蔽可预知的情况,比如变更维护期、固定的周期任务这些已经知道会发生的事件,心里已经有预期。
③ 聚合
聚合是把类似或相同的告警进行合并,因为可能反馈的是同一个现象。比如业务访问量升高,那承载业务的主机的CPU、内存、磁盘IO、网络IO等各项性能都会飙升,这样把这些性能指标都聚合到一块,更加便于告警的分析处理。
3 告警通知
① 通知到人
通过一些常规的通知渠道,能够触达到人。
这样在没有人盯屏的时候,可以通过微信、短信、邮件触发到工作人员。
② 通知到系统
一般通过API推送给第三方系统,便于进行后续的事件处理
另外还需要支持自定义渠道扩展(比如企业里有自己的IM系统,可以自行接入)
四、故障管理
告警事件必须要处理有闭环,否则监控是没有意义的。
最常见还是人工处理:值班、工单、故障升级等。
经验积累可以把人工处理的故障积累到知识库里面,用于后续故障处理的参考。
自动处理,通过提取一些特定告警的固化的处理流程,实现特定场景的故障自愈;比如磁盘空间告警时把一些无用日志清掉。
智能分析主要是通过故障的关联分析、定位、预测等AI算法,进一步提升故障定位和处理的效率;
1 视图管理
视图管理也属于增值性功能,主要是满足人的心理述求,做到心中有底,面向的角色很多(领导、管理员、值班员等)。
大屏:面向领导,提供全局概览
拓扑:面向运维人员,提供告警关联关系和影响面视图
仪表盘:面向运维人员,提供自定义的关注指标的视图
报表:面向运维人员、领导,提供一些统计汇总报表信息,例如周报、日报等
检索:面向运维人员,用于故障分析场景下的各类数据检索
2 监控管理
监控管理是企业监控落地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前5个模块都是监控系统对外提供的服务功能,而监控管理才是面向监控系统自身的管理和控制,关注真正落地的过程的功能呈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配置:简单、批量、自动
覆盖率:监控水平的衡量指标
指标库:监控指标的规范
移动端:随时随地处理问题
权限:使用控制
审计:管理合规
API:运维数据最大的来源,用于数据消费
自监控:自身稳定的保障
为了实现上述监控六大基础能力模块,我们可以按如下架构设计我们的统一监控平台。
主要分三层,接入层,能力层,功能层。
接入层主要考虑各种数据的接入,除了本身Agent和插件的采集接入,还需要支持第三方监控源的数据接入,才能算一个完整的统一监控平台。
能力层主要考虑监控的基础通用能力,包含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加工模块、数据检测模块、AI分析模块。
功能层需要贴近用户使用场景,主要有管理、展示两类功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功能场景。
另外,考虑到数据的关联关系,为未来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监控和CMDB也需要紧密联动,所有的监控对象都应该用CMDB进行管理,另外,还可以配置驱动监控为指导理念,实现监控的自动上下线,告警通知自动识别负责人等场景,简化监控的维护管理。
为了统一监控平台能够在企业更好的落地,我们需要配备对应的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指标管理体系。
指标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
监控的指标体系是以CMDB为骨架,以监控指标为经脉,将整个统一监控平台的数据有机整合起来。
贯穿指标的生命周期管理,辅以指标的管理规范,保障监控平台长久有序的运行。
从企业业务应用的视角出发,一般将企业监控的对象分为6层,也可以根据企业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基础设施层
硬件设备层
*** 作系统层
组件服务层
应用性能层
业务运营层
前言: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设施,它就像加油站一样为电动汽车提供着前行的动力,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广阔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充电设施的建设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一、分散式充电桩运维管理现状
1运维业务服务单执行流程。当服务人员在现场服务过程中发现有需要更换的元器件时,服务人员需按照部门规定在钉钉软件内提交备品备件领用申请,提交片区经理审核通过后,该领用申请转至物资管理员处审批,物资管理员在收到申请后,需要核实该元器件故障原因、能否维修、备品仓库内是否有库存等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本部门有库存可以发出的元器件则按时发往现场用于更换;对于本部门没有库存的元器件则提交领用单去公司仓库领用或者提交申购单进行采购,到货后再通知服务人员可以发出并请服务人员联系客户进行二次处理;对于需要返修的元器件,需要由服务人员将故障元器件寄回公司,物资管理员接收到故障元器件以后联系采购部门人员进行返厂维修处理。
2备品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在制造业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库存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库存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及生产供应链,如果企业库存水平过高,会占用过多流动资金,仓储成本和材料呆滞风险也随之增高,如果库存水平过低,则会有生产缺料导致生产经营中断和产品延期交付的风险。任何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未知故障,所以公司必须存有一定数量的备件,这一部分备品备件也是企业库存管理环节中的重要节点部分,库存过高则占用资金成本,库存不足则会影响企业售后运维效率,影响客户评价。由此可见,科学的、智能化的库存管理模式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未明确该部分元器件的具体应用项目,加之由于未实行智能化管理,运维业务部并不能知晓申购的元器件已经入库,等到需要使用该部分元器件时才发现自己部门提交的采购的备品备件已经被生产管理中心领用出库用于新项目的生产,导致运维业务部无法及时领用备品备件,只能等待原生产用采购订单中的同类型元器件到货后才能领用并发给客户,直接严重影响现场运维业务效率。仓储部门对于仓库的管理依旧采取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经常出现错记、漏记等现象,不仅如此,由于不实行智能化仓储管理,无法对库存情况实时核查,也无法掌握备品备件的出库频率,从而无法智能预测哪类元器件使用频率低库存多暂时无需采购,哪类元器件使用频率高但库存低。
二、分散式充电桩运维管理
1运维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流程简洁化可视化。1)明确流程再造目标。根在优化过程中,要从业务执行流程入手,同时也要注意到运维业务相关流程,从业务流程全局考虑,确定流程再造的目标为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2)梳理原业务流程,分析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方面要明确整个运维业务流程中有哪些参与者,直接参与者如运维业务人员、运维业务部经理、销售人员等,间接参与者如仓库管理者、备品备件采购员、成本核算员等,从参与者那里获取流程再造优化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原业务流程的分析,找出原流程中多余的参与者和流程中不合理、不科学、可简化的流程节点。3)进行数据整合。先是把流程参与者提出的需求进行汇总分析,寻找到问题存在多的流程节点;之后要结合公司运维业务的历年数据,分析这些流程节点是否有有存在必要,对无必要的流程节点进行剔除可行性的讨论。4)提出初步优化方案。在这一步骤,主要是根据前期的各项分析和讨论结果,提出明确的、可执行的优化方案,形成可视化的优化后流程图,使优化再造后的流程清晰明了。以运维业务执行流程的优化方案为例。首先,明确各部门职责,确定岗位任务。将原流程中客户服务需求可由多部门接收的情况进行改进,明确客户服务需求的接收部门为销售部门,运维业务部门不再直接从客户方接收服务需求,所有的服务需求和工单均在执行完审批流程后接收自系统。所有的销售人员不再只是单纯的营销者而转为客户经理制,销售人员不能营销来客户和业务以后就放手不管,而是要了解客户和维护住客户,每名销售人员明确自己的主管客户和项目,在接收到客户的服务需求时能及时判断客户项目信息,结合客户提出的需求,填报准确的服务需求申请。
2 创新运维业务模式,多种模式共存。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应用不同业务模式。一是部分区域保留原有运维模式。客户多为公交公司、客运场站这类的大企业客户,设备使用率高,对设备运行状况要求高,仍采取原运维业务模式,主力安排业务熟练、技术水平高的运维人员负责该类区域的运维业务,既能保证业务效率又能保证业务质量。二是采取业务外包的运维模式。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充电桩设备集中投放,且主要为城市内的出租车提供充电服务,该地区业务的特点是设备多,使用率高,但是设备地点相对集中在某几个大型充电站内。对于这类区域,可采取业务外包的运维模式,将运维业务外包给当地有资质的公司,签订一揽子运维业务合同,明确由外包公司提供人员及所需器具。采用外包业务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快速高效的对运维需求做出反应,大大缩短服务人员的到场所需时间,以主要业务集中点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
3提高产品稳定性,降低运维业务成本。公司产品稳定性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客户和运维人员的诟病,一方面近年来国网加大了对充电桩故障率的考核,客户对于运维及时性和运维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产品的正常运行已经多次对重要元器件进行了批量更换,增加了运维业务成本。当发现故障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应该首先分析故障现象,初步判断故障原因和类型再给出处理方法。所以,我们从所有已发生故障进行分类入手,分析故障类型,根据不同故障类型实行相应的故障处理方法。第一,由运维业务部牵头,整理近三年来全部运维业务中的故障消缺数据,对故障类型进行分类,区分程序缺陷、元器件故障、不合适型号批量更换、行业标准升级等不同类型。第二,对接采购部门,核实更换量较多的各种元器件的价格,确定供应商是否可提供免费更换的机会。第三,根据前期数据分析和对接结果制定不同故障的不同维护方式。程序升级或程序缺陷类故障,需由产品开发人员协同配合,增加产品程序远程升级功能,运维人员在产品增加此功能后可以实现在公司内对产品程序升级,一来避免了人员出差产生费用,二来可以固定某几个人对程序升级,保证升级效果稳定。对于需要更换元器件的故货至现场后进行更换;若厂家不能提供免费备件,则执行备品备件领用流程。第四,对于产品选型问题造成的故障,要联合产品开发人员共同对产品故障进行分析,由运维服务人员提供故障现象的数据支撑,产品开发人员则负责从技术角度分析原因。
结束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物联网、大数据等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都得到了十分普遍地使用。在企业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已成为许多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洪峰,李红霞,陈志刚, 等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方案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45(6):142-
回答: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简单计算到初级办公,到现在的大型应用系统,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基础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线路、服务器、桌面电脑等)则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障,就好比是高速公路,路通则信息通,因而基础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现代企业各项活动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基础网络的运维,各企业应用多种管理手段、技术手段对IT运维进行提升,比如划分职能科室(组)、职能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现场管理等岗位)是管理手段,应用ITSM(IT服务流程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管、活动目录服务等系统是技术手段。其中有的职能重复,有的系统交叉,本文以的笔者所在企业IT运维现状为背景,探讨IT运维的发展模式,旨在优化大型企业IT运维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 IT运维现状分析
不同企业IT运维方式大不相同。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大不相同,比如银行系统,由于计算机普及应用较早,地域分布较广,计算机应用及运维发展较快;而某些大型企业,由于管理者偏重主营产品,忽视在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上的投入,因而IT运维服务处于较低水平。
同一个企业IT运维方式也存在差别。同一企业,如果规模较大,二级单位较多,由于管理方式差别,运维模式也有较大不同。比如有些企业维护人员多,有些少,有些企业采用传统方式运维,有些企业则重视应用先进的管理系统等,这些原因造成同一企业内部的差别。
2 理顺思路,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IT运维的目的
IT运维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基础网络平台,为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第二个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客户端与计算机相关的故障能快速地得到解决;第三个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处理基础网络的故障。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企业在基础网络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
分析企业目前各个应用系统
基础网络是为应用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出哪些系统是属于基础网络的,哪些系统是属于企业应用类的,比如某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中,ERP、MES、LIMS等系统是属于应用服务类系统,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而网管系统、桌面安全、ITSM、数据存储备份等则是属于基础网络类的,其中ITSM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接口的,其它则是作为IT基础管理系统。对于应用服务类的系统我们要分析其可能故障,并理清解决的流程;对于基础网络类的系统,我们则要将其置于流程之中,理清如何协作才能更好地为用户层的应用系统服务。
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传统的运维框架很简单,基本是负责人制,碰到运维方面的问题时由负责人分配工作,这样的方式初期运作简单高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作业方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分配工作难、耗费人力多、处理问题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大等,所以企业迫切需要新的IT运维模式。
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基础IT运维相当重视,近几年相继在各分公司推广部署桌面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网管系统等,各分公司也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上做了一些很好的系统,比如某大型企业应用的ITSM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些重复,但各有侧重,那么如何使各系统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合适的IT运维框架则是必要的。笔者从某大型企业IT运维现状出发,提出一种IT运维架构,仅供讨论,如图1所示。
图1中ITSM为用户服务接口,内控则是管理接口,用户端的问题进入ITSM系统后,按问题分类或业务分工进入相应的基础网络系统或应用系统处理,各系统也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运维架构,比如防病毒系统可以建立。
图1 IT运维架构
如图2所示的运维架构。经各系统处理完后反馈给用户并进行归档,内控则对整个运维过程进行规范化控制。
图2 防病毒体系的三级运维架构
3 优化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
分析IT运维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IT运维所需处理的故障种类很多,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内部网故障还是外部网故障、系统问题还是病毒问题、用户端问题还是服务器端问题,网络设备问题还是应用系统问题等,列出工作中已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的问题,通过分析,然后再来建立我们的流程,是建立合理流程的依据。
结合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IT部门一般按专业划分科室,比如网络、系统、应用开发、工业控制等,这种划分是以水平层面来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基本都是这种方式,而新的基础IT运维系统要求以专业及技术水平来进行竖直层面的分工,比如ITSM要求一线处理现场基础问题,二线处理复杂问题,经理处理全局问题及疑难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在水平与竖直两个层面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经过结构优化后,建立各个系统的运维流程,图1的运维架构显示,各个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因此相应的流程必定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
4 防患于未然,注重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各系统的管理办法、推广预知维修思维。正如象设备维修由最初的事后维修发展到预知维修模式一样,IT运维模式同样要注重预知维修,即是在问题出现之前,根据一些监测系统(比如网管系统)、日志记录系统等发现异常现象,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某大型企业的MES、ERP、IC卡等系统,要求7 X 24 h工作,任何一次小小的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信息系统故障率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预知维修,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建立各个系统的管理办法,其中要包括异常监测和应急处理等内容,一些关键系统必须有日报,周报或月报。ITSM系统中的常见故障和经验汇总功能即是预知维修思维应用在现代管理上的体现。
建立完善的文档资料。网络系统里的资料再详细,也有出故障甚至丢失的可能,维护良好的文档对于IT运维很有帮助。资料整理除了要求全面,清晰外,还需要满足两个原则,一个是动态更新,过时的资料会误导对事情的了解及判断;第二个是让一个新人能看明白,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新人(具备专业知识)通过资料能了解现状,则说明这是一份高质量的资料。比如,企业网络连接的文档资料,好的文档的关键不是把每个连接到各个图形的工作站(假设保持最新信息)都进行归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网络互联(拓扑、交换机和路由器)、服务器、网关和防火墙上。路由器和交换机没有必要用图形(类似设备的图形)表示,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五边形、圆、方块和矩形)表示即可。例如,总使用一个八边形表示一个核心层交换机、用五边形表示汇聚层交换机、用正方形表示接入层交换机。
5 分清责任,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不同的岗位工作方式不同,比如有的现场维护,有的远程处理;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待遇,比如ITSM系统中一线技术人员与事件经理责任不同,待遇应该不同,因此企业应当推出相应的奖罚、晋升制度,以激励员工进步。本文着重于运维模式,对此不作进一步探讨。
6 结语
企业为优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采用多种基础网络维护系统和生产应用系统,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也对IT运维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运维模式要求一个清晰的运维架构和合理的工作流程, 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企业在适应新的系统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心态难适应、组织结构难协调、奖罚制度难改变等,这对很多企业是一个挑战。
1、深层次的IT资源监控 当IT资源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快速的定位故障的根本原因以及故障影响哪些业务部门、哪些业务。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是否有成型的解决方案等等。要想能快速的定位故障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就要做到对IT资源深层次的监控。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的监控,通过指标来量化资源的健康程度。当资源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定位到问题关键性能指标。
2、建立对业务影响范围的判断机制
当资源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需要快速的了解他会对哪些业务部门,哪些业务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合理规范的机制来判断。并且当同时出现几个故障时,系统能判断服务所影响业务的重要性,以此来判断恢复故障的优先级。另外我们还得有KPI报表,统计服务的可用性。
3、自动关联同类故障
当资源出现故障时,如果能自动关联同类故障,那么将大大的提高我们处理故障的效率,提升IT服务的水平。通过知识提交、审核、发布、查询等功能自动沉淀IT部门日常运维中的工作经验,帮助各级支持人员提高技能水平,简化IT服务任务,同时降低对具体个人的依赖。并且知识库要和FAQ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提升运维的效率。
4、拓展IT服务途径,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运维人员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点,统一受理用户的咨询、服务请求、故障报修、投诉等情况。并且当用户能通过FAQ查询以前出现过得同类故障。这样用户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以上就是关于桌面维护,对有数百人的机构如何技术支持全部的内容,包括:桌面维护,对有数百人的机构如何技术支持、如何做好运维监控、充电桩运维差距分析怎么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