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IT部门成为企业的价值中心

如何让IT部门成为企业的价值中心,第1张

近年来,中国铁路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期,在《铁路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节能环保技术作为主要发展的领域,全面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提高铁路节能环保和科技水平。2007年,铁道部关于加强《铁路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铁路运输能耗总量增长幅度低于换算周转量的增长幅度; “十一五”末期,铁路牵引成品油耗量比“十五”末期下降90万吨。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信息技术的支撑。

“铁路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节能环保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得细致。铁路IT绿色除了控制IT本身的能耗外,以信息技术支撑铁路运输业务降耗更为重要。”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工程部副主任朱涛对铁路行业的IT绿化有着直接深刻的感受。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铁路行业面临着应用信息技术为业务降耗与控制IT本身的能耗两大问题。“铁路过去主要依靠人工管理,近30年来逐步运用计算机对运输组织和生产作业进行管理,建设了一大批应用系统。可以说,计算机与IT技术已经渗透到铁路各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生产一线现场以及机车车辆、线路信号等装备与设备上。”在感慨铁路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的同时,朱涛坦承,随着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投产使用,IT系统本身的能耗也相当惊人。

据了解,铁道部下设18个铁路局,铁路局管辖着众多的站段,纵向形成了多级的数量众多的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朱涛表示,面向集约化管理的需求,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大规模集中化的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将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一方面可以减少机房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设备更新可以大量减少服务器的数量。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绿色标准,统一规划绿色信息化方案。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铁路IT绿色的根本和基础”。朱涛如是说。

据朱涛介绍,在信息化建设中优先选用绿色节能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已成为业界共识。铁路在实施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整合及升级改造过程中,也将积极贯彻绿色IT的理念,优先选用能耗低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使得IT本身先绿起来。例如,随着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老旧设备的整合更新,陆续将旧有分散的、独立的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更换为更加环保的新技术架构和平台的新型设备。同时,注意使用分区、虚拟等新技术手段,控制服务器的数量,减少机房空间,降低日常运行能耗。

小处着手

做得细致

“从小处着手,把绿色做细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在铁路行业,无论是信息化的推行,还是日常工作的一些小节,把绿色做细的精髓都贯穿其中。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各部门房间内的空调温度调节器旁都有这样一张小纸条: “温度不低于27摄氏度”; 每个会议室的出口,也都有这样的提示: “离开后请关闭所有电源”。

在配置PC客户端设备时,朱涛认为,“量体裁衣、循环使用”也是从小处着手、做得细致的一项具体实践。曾经有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很多政府事业单位,PC机设备是两年一小换,三年一大换,要换全都换,换就换最好”。这样做显然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根据实际需要,以‘好用、够用’为原则,追求适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PC客户端办公设备的配置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 据朱涛介绍,“研发类、技术管理类、日常管理类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对设备性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向信息中心生产一线岗位倾斜,为研发类岗位配置较高性能的设备,已经成为单位内部的共识和惯例; 从研发岗位更换下来的设备并不会直接舍弃,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及设备性能,部分状态良好的设备可由管理类岗位继续使用,由此实现了设备使用的良性循环。

提高设备的可管理性是铁路将IT绿色做细的另一个要素。“除了在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外,实现服务器、网络和客户端等设备的集中管理控制是铁路信息技术部门一直在不断尝试的事情。”朱涛表示,“铁路是具有分散、联动行为的行业,除服务器设备可以相对集中外,工作岗位设备分散设置,实现对设备的规范养护和全面管理困难非常大。工作人员下班后不关机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没有关机的电脑一直处于耗电状态中,长此以往,不考虑设备使用寿命的因素,只是累积起来的设备耗电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如果能借助新技术,提高设备的可管理性,实现对设备的集中管理、远程监控,对降低设备能耗、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与英特尔公司已经联合设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它基于英特尔公司提供的主动管理技术,为铁路实现设备集中管控创造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绿色运输

铁路的“IT绿色”,除采用绿色IT设备和技术降低IT本身的能耗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铁路整体信息化水平,带来运输生产组织的高效,从而实现铁路运输业务的能耗降低,实现更加“绿色”的铁路运输。

铁路的日常运输生产组织主要由调度指挥部门牵头负责并组织实现,建立科学先进的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是实现绿色运输的一项重要技术保障。朱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组织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借助个人经验; 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智能调度指挥一直是铁路运输调度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的努力目标和艰巨任务。在运输调度部门的直接组织下,铁路信息技术部门正在致力于将人工管理经验沉淀汇集,并形成知识库,尽快建成智能型的铁路综合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精确运输组织,为绿色运输、绿色铁路提供技术支撑。

在节能环保的新趋势下如何衡定一个系统的效果呢?朱涛认为:“过去对系统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用经济效益来衡量; 而在当前的绿色环境下,可以考虑用能耗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效果,这在一定范围内有可能是更恰当的方法。因为从经济指标分析会有局限性,而能耗指标是综合性指标,它能够从多个方面反应问题。如果该方法得到验证后确实可行,这一评价标准很可能在未来的系统建设与发展中成为决策的关键条件。”朱涛表示,“如果这样的想法可以尝试并在条件成熟时落到实处,虽然在系统建设阶段会有更多的成本投入,但这一成本所带来的长期直接效益和间接社会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能够促使IT绿色在各行各业迅速推广,并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先导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调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及公司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促进了生产经营过程的集成化和科学化,从而成为各公司降低成本、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结合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中国石油出台了统一的“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F5(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项目便是“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一项,目标是建立集成的监控管理平台和统一、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提高中国石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性能,从而保证中国石油各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彻底改善IT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IT服务支持成本。

被动的传统IT运维管理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调查发现,在导致IT基础设施出现故障的原因中,源自技术或产品方面的因素其实只占了 20%,而因为运维管理方面的原因则占到80%,可见IT系统运维及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企业每年对IT部门投资都不少,但是得到的效益却没有体现,问题仍然时常发生,感觉好像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企业的IT运维部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部门,因为IT运维就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还有IT部门的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IT运维管理还处于传统模式,即无相应的运维监控软件或者是仅仅单独使用某项监控软件而没有联合使用。这种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是孤岛式的管理,是与业务应用没有联动的管理。

1被动管理

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救火式的管理。通常是用户先于IT人员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到IT部门要求解决问题。这是由于传统的IT管理采用人工方式管理基础设施,网络管理是从各种IT基础设备出发的,仅仅是保障各类IT设备如服务器、数据库、存储设备、交换机等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不采用任何管理软件,仅仅靠运维人员定期轮询,或者执行某项命令来检查设备,在系统规模较小时,只要参与运维的技术人员足够负责,人工运维方式是可以满足日常运维需要的。但是,当应用系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这种运维方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轮询一遍要花费几个小时,这样,轮询周期越长也就代表越需要更久才能发现故障。这种被动式管理IT导致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2 无关业务、孤岛管理

有些企业虽然采用某一种或几种监控软件来监控IT基础设施,但这些监控软件都各自独立运作,没有进行对业务的整合监控。如果用户投诉业务应用不畅通,很难定位故障源,到底是网络、应用程序、数据库还是其他后台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各部门踢皮球,都说自己所负责的设备正常

好一些的IT主管会把各个部门集合到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根源。传统的IT运维管理方式是各类设备的管理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关联性。处理故障不便于追根溯源。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在专业应用系统赖以生存的各基础设施支撑单元上很难做到专、精、准的多面手角色,加之由于管理范围的界定和监控手段的限制,运维人员很难直接判定问题是出在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还是应用系统自身,故障难以定位将直接导致业务恢复时间的推迟,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服务质量。

将IT运维与业务相关联

IT运维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IT运维工作是无形的,怎样把这种无形的运维变为有形、甚至量化,这就要把IT的运维与业务相关联。传统的IT运维管理中,基础设施的运维工作不能和业务相结合,仅仅是在设备管理的层面上。这就导致IT管理的成绩没有体现。想想看,如有业务应用不正常,那网络或者服务器之类的任何一种基础设备的正常运行又有什么用呢业务应用是“1”,设备是“0”,没有了正常通畅的业务应用,那其他的都是空谈。只有在业务应用畅通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管理才有意义,才能体现IT运维管理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企业IT:部门了解用户使用感受,关联真实用户感受和系统性能,指导问题事件定位和原因诊断 。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首先是基础架构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采购一些硬件和应用软件。随着采购的不断扩大,企业的IT组件不断完备,IT系统初具规模,这就产生了IT运维和管理的要求,即网络和系统监控(NSM)阶段,监控网络连通性和系统可用性,此阶段主要还是对IT设备的监控。随着企业业务日趋复杂,IT系统进一步扩大,这时就产生了对IT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的需求,上升到第三阶段,即IT服务管理(ITSM)的阶段。以上三个阶段都是IT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阶段,对业务的顺畅起辅助监控的作用。

企业业务系统对IT系统依赖的不断增强,企业开始关心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管理IT,也就是到达第四个阶段――IT与业务融合的阶段,即BSM(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业务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目标对IT服务进行调整,以确保IT能够支持业务目标,从而直接产生业务价值(如图2所示)。

如今各类重要的IT应用系统相继在中国石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IT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尤其重要,例如ERP、OA、邮件、门户等各类重要的系统如果出现中断,都会给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除了需要对各类应用系统部署冗余的设备以备保证其高可用性,同时也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进行关联管理。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是由底层的各类基础设施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业务模型,将与某个业务相关的底层IT基础设施关联起来,该业务模型能够有效地定位故障根源。这样ERP的管理员只需要关心ERP业务的可用性,而没有必要去关注每台主机的性能参数和启动的进程,不但大大节约了运维时间,而且也提高了运维效率,使故障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了。

基于BSM的IT运维

当前中国石油IT运维管理的需求就是从业务出发,建立基于BSM解决方案的新型IT运维。

新型的IT运维管理系统要做得到的就是基于BSM架构的业务管理。

首先,要实时掌控最终用户对IT服务的使用体验,根据制定好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来管理业务服务的质量,这样就可以根据业务影响和SLA来对IT服务进行管理。

其次,通过端对端的应用交易时间测量,实现业务要求端对端的可见性;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测量业务服务的响应性能,主动帮助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便在问题对用户造成不利影响之前,及时得到隔离、诊断和修复,把它们对业务的干扰降到最低。

第三,提供业务服务、应用及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解决方案通常会基于一种称为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来实现。通过服务依存关系映射技术,来展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样就增进了对各种IT元素的掌控和理解。

第四, 借助业务服务与IT基础设施的依存关系,对告警事件进行管理。当IT系统的组件产生告警时,结合收集上来的底层的IT系统告警事件,对它们进行过滤、关联、聚合,根据对业务服务影响的严重性,来进行排序处理。

传统意义上的CMDB是服务流程中的一部分,是ITIL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以业务为核心的IT运维中,CMDB也是业务建模的主要工具。CMDB通过自动发现工具收集和一定范围的IT基础架构基础信息,包括配置项和关系,建立IT基础架构模型;并通过端到端的业务服务拓扑图来可视化展示业务系统所有部件和关联关系。

把这四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以求满足下列功能:

1 通过基于角色的业务视图,提供业务流和服务的可见性;

2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

3 设置和检测业务过程的SLA,了解应用性能对业务的影响;

4 24×7小时端到端监控,从浏览器到后台实时监控所有交易;

5 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

6 主动发现和按优先级管理关键业务问题;

7 通过自动把业务和底层运营信息建立关联来缩短平均问题修复时间;

8 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

9 通过联合的CMDB,来为IT环境提供一个“统一的真实数据”视图,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主动的、以业务为中心的BSM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极大地改善业务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降低服务突然中断带来的风险。

提升IT部门的作用

以前,IT运维部门救火队式的混乱状况导致无法判断IT运维总体表现的好坏。而IT部门又是公认的成本中心,这就导致了在很多企业中IT部门总是承受着很多批评,IT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高。

而现在,IT运维部门实现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处理故障;IT运维管理与实际的业务应用挂钩,IT运维部门的工作由无形化为有形;促进IT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这一切既有利于IT人员发挥其工作热情,也有利于IT部门在整个企业地位的提升。

中石油的IT运维管理就是要基于BSM模式来建设,F5项目就是要实现基于业务来管理IT,也就是要提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性能,降低支持成本,对基础设施的规划进行最佳的决策和采用更好的系统支持策略。同时,获取与业务运行相一致的信息技术服务与实践,整合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管理等关键业务,从而服务于数据大集中趋势下数据中心运维模式的建立和各专业应用日常运维的需要。

一、实现对各种IT基础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对机房里的设备运行、负载情况了如指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尤其是比较大型的集团公司,许多设备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光靠人力去巡检设备是不现实的,需要管理系统进行智能管理。

二、通过对IT基础设施可用性的了解,可以明晰资产,根据确凿的数据报表,合理做出升级规划与恰当的投资决策。许多企业的IT投资是逐步进行的,IT系统新旧不同、厂家不同,IT部门对现有资产缺乏统一的认识与管理,因此,只有了解企业的IT现状,才能对未来的IT投资做出正确的规划。

三、通过资源有效配置,能够让企业的网络系统和各项资源最大程度被使用,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体现。

节约成本,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高企业内部收益率,创造价值的体现。IT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分支,只有把内部的管理做到规范,才能为业务部门提供高水平的IT服务,从而以IT驱动业务。 透明化的运维管理才能创造价值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意味着IT部门要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业务部门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但是,如何管理如何融合业务如何创造价值这是摆在企业CIO面前的首要问题。业界谈论颇多的BSM理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目前也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

ServiceHot ITSM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帮助。

1、降低IT成本

2、提高服务质量

3、提高客户满意度

4、改善治理并降低风险

5、增加竞争优势

6、提高灵活性

7、提高新IT服务的灵活性

在IT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保证项目以业务需求为目标; 在系统交付时,进行充分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在运行阶段,保持对系统的监控,这是进行IT系统质量管理的关键。 IT系统作为银行业务的有力支撑,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改善IT系统来节约实施和维护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增加收入。但是,随着IT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使其真正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逐渐成为各家银行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IT投资预算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IT系统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建设,制订出从业务需求到开发、测试、部署以及产品和系统上线以后的实时监控等一揽子规划,并且开始着手购买各种软件和工具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大多数银行,每年的IT预算有限,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面临不小困难。笔者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趋势,根据自身在银行方面质量管理和控制项目支持的经验,提出一个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建设的建议,以供广大银行的决策者及相关人员参考。

测试工具的选择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于IT系统的功能性要求和性能性要求都比较高。对于银行IT系统,功能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客户交易必须正确记录,决不允许错记、漏记,如果发生错误,对于客户是经济损失,对于银行来说则是信用的损失。性能上为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各种渠道上都需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如果客户存取一笔款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么客户对于银行的抱怨是无法想象的,很有可能使这位客户转而投入其他银行的怀抱。从技术上说,对于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质量都必须通过测试来进行验证,这是保证IT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投资可以优先考虑两个方面: 测试管理工具和性能测试工具。

软件测试目前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并且大家也普遍承认,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因为其中涉及到测试需求的选择、测试案例的设计、测试执行的管理以及缺陷跟踪的流程等多个方面和环节,如果还停留在依靠手工处理、电话或者邮件通知、人工收集数据、使用Office软件来进行统计的阶段,那么工作量相对来说是很大的,而且不能及时反映整个测试阶段的进程和情况,因此在准备进行测试时,选择一个业界承认的优秀的测试管理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一个好的测试管理的意义在于:

● 能快速学习测试管理工具中附加的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

● 能有效地进行测试资产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 能理顺并完善适合本企业内部的测试管理流程,并且映射到测试管理工具中;

● 能促进各个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协助;

● 能方便地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和图表处理,有利于了解项目测试的情况。

在选择测试管理工具时,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以上要求来考量测试管理工具是否适合和满足本企业的要求,同时要考量测试管理工具的平台性,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同时要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等平台特性,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IT建设架构中,真正地成为企业IT建设的基础。

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投资当然是以性能测试为主。原因一方面在于,IT系统的性能问题不易发现,在测试期间只有少量用户使用,往往不会暴露出存在的性能瓶颈,只有上线了以后,千百个分行支行网点的用户使用、并发量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可以模拟这种大批量的用户并发使用。另一方面,性能测试要衡量的指标有很多,依靠工具更加易于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测试人员发现和定位性能问题。

选择性能测试工具要考量的指标一般有:

● 是否易于创建测试脚本。如通过录制就可以完成,不需要或者需要很少的手工编制;

● 是否能够精确地模拟现实中系统上线后的运行情况;

● 是否能够在压力加载的同时,收集被测系统的资源消耗情况,并且这些数据是真实准确的;

● 是否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模块和报告生成能力;

● 是否能够和测试管理工具很好地集成。

性能测试工具的价格往往很昂贵,在购买时可以考虑先购买部分功能和模块,然后再分阶段逐步完善。

在自动化功能测试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购买,然后仓促地、大范围地在系统功能测试中使用。因为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的优点在于通过可重用的脚本和模块,简化脚本创建和维护的工作,同时通过重放,在回归测试中将测试人员从重复性的单调 *** 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缺陷修复和功能变更后的模块测试。由于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目前大多是通过录制生成脚本,如果以单独一次测试来和人工相比,往往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能够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于,通过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测试生命力相对持久的系统。例如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等,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该系统的功能测试脚本,可简化该系统变化相对不大的模块的功能测试。

在选择功能测试工具时,需要考虑的最主要指标是工具的简单易用性,因为就实际经验来说,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往往由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如果 *** 作简单,脚本可维护性好,结果报告清晰明了,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体上,第一阶段可以考虑优先购买和实施测试管理工具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同时可以考虑选择一到两个相对修改不会很大的系统来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录制功能脚本,进行自动化功能测试前期的积累。

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如果前一阶段我们的目的是选择测试管理工具和测试工具,同时选择固定的人员,组建相对独立的测试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积累,那么第二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基于本企业内部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控制和管理测试工作,加强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将测试工作和测试团队纳入到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同时可以考虑在本阶段将设计、开发和测试集成起来协同工作。

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测试管理工具的开放性和集成性,一方面通过它实现与设计、开发、部署等过程良好集成,例如将设计需求快速转变为测试需求,通过测试管理工具管理 单元测试 等;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具提供的功能或者二次开发,建立关键性能指标,从测试管理工具中提取数据,展现测试项目和测试工作的全面视图,例如缺陷的趋势图(每天新增加的缺陷和处理完毕的缺陷)、测试案例计划和执行分析图、测试项目总体进度图等,这样就能通过完善系统质量的衡量指标,逐步建立起质量的评估体系来。

在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由于经过第一个阶段自动化功能测试的积累,已经具有很强的脚本编制和功能组件划分能力,因此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首先,可以大大简化后期脚本的维护和自动化功能测试的运行; 其次,可以利用框架,快速构建新的系统的自动化功能测试; 再次,可以充分利用业务人员对于业务的熟悉,让他们加入到自动化功能测试过程中来,便于他们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 最后,具有一个良好的框架,将来可以快速建立基于业务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测试方法,推动回归测试和冒烟测试。

性能测试在这个阶段可以继续深入,一方面通过工具进行针对应用开发代码的性能诊断,协助开发人员发现和定位代码方法级别的性能瓶颈,另一方面要收集各种测试的结果数据,建立起性能和硬件配置的估算模型,充分保证在硬件投资上的最合理支出,提高投资回报率。

该阶段还需要加强的是设计、开发和部署时通过建模工具、配置工具、变更管理工具、运维监控工具、帮助开发人、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协同工作,高效率地完成应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关键环节的管理。由于中小型银行系统主要以外包为主,这里就不做细致的阐述了。

该阶段要注意的是,由于开发以外包为主,所以更需要加大测试方面的投入。因为完善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论、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并不能绝对保证开发出具有优秀功能和性能的应用系统,更何况系统的参数配置对运行的性能影响同样巨大,因此功能和性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最终还是要通过测试来检验。这就好像一个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生长氛围,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一样,是否有能力能够胜任工作,还是需要通过考试等测评方法来衡量他的综合素质才可以下结论。

促使IT系统和业务目标的统一

银行业IT系统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为银行业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为银行IT系统本身并不会为银行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是依靠其支撑的业务运营来实现的,因此IT系统从设计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其要为业务运行服务,要帮助达成业务目标。

但是实际应用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过于理想化、开发管理不善等各种问题和各种变化,往往导致最终完成的系统与业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有时候是很大的,甚至可以称作鸿沟,而IT系统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机制,消除这种鸿沟,使IT系统真正能够满足业务目标的需求。

要消除这种鸿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需求和项目管理。这里的需求指的是业务需求,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保证应用开发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都以业务需求为目标,使项目最大化地满足业务需求,实现业务价值。

● 质量保证。通过测试保证应用系统在功能上满足业务需求。

● 性能验证。通过测试验证应用系统在性能上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 服务水平管理。应用系统上线后,通过实时监控等手段保证应用系统能够满足服务水平协议,使最终用户能够通过应用系统实现业务 *** 作,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

● 变更生命周期管理。在应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使需求变更被控制在管理范围内,并且能够按照需求的这种变更快速地组织开发、测试和上线后的监控,使这种变更还是依照业务需求进行。

可以看出,需求和项目管理、变更生命周期管理两方面都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助,只有建立起全面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才能很好地实现,而质量保证和性能验证就是前阶段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从功能上和性能上保证应用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服务水平管理,虽然目前银行运维部门大多已经具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监控Unix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等底层应用基础架构运行的状况,但是银行是以业务为主导的,最终这些软硬件的运行是要保证业务功能的实现,因此银行监控观念和侧重点应该有一定的转变,即最关键的应该是监控业务功能是否能够正确实现,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正常流转。举例来说,网上银行系统被不小心修改了登录页面,导致页面出错,这时候传统的监控工具看到的情况是Unix *** 作系统正常、数据库正常、网络正常,但是客户却不能使用网银系统,如果使用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监控工具,就可以监控到这种错误,并且报警,同时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定位到是应用级别出现了错误,从而帮助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选择这类监控工具一方面是要考虑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的用户 *** 作,另一方面是能够将业务流程和底层应用基础架构映射,将业务流程的失效定位到应用基础架构问题。

至此本文介绍了银行IT系统质量管理建设各阶段要考虑的方面,如果我们把银行应用系统比做一个人,那么各阶段的建设可以形象地总结如下:

● 测试先行。就像人定期的健康体检一样,以检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

●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饮食习惯、作息起居、日常锻炼等方面来提高人的机体的整体免疫力。

● IT管控,消除IT与业务需求的鸿沟。真正明白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从精神、心态等方面来全面调节生理和心理,使自己具有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

(作者单位:美科利公司技术顾问)

1、降低成本(误解:桌面虚拟化=瘦客户端)

降低成本是很多人对桌面虚拟化所带来好处的第一反应,不过这个成本需要具体的分析。如果片面的认为桌面虚拟化就是降低成本,则有可能产生一种误解(其实,并不排除参与调查的人也有这种误解)。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桌面虚拟化有降低成本的功效,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初始成本方面,桌面虚拟化其实会考验很多IT主管的心情。

若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VDI方式的改造,要先对后台的系统进行虚拟化改造,然后再向你现有的PC终端交付虚拟应用或是桌面,而 *** 作系统的镜像虽然在后台只保留一份,可是授权许可仍然要试你的桌面数量而定,这方面与物理桌面没有什么区别,可你要额外的付出桌面虚拟化的相关软件和许可费用。这时就需要主管人员下很大的决心,因为这是一笔额外的投资,并且要把你的IT架构做一个重大的改变。可能你会觉得VDI的这种方式的确不便宜,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你能体现出虚拟桌面在成本上的巨大优势,但这是一个“长线投资”,非常考验主管人员在TCO方面的关注能力。所以,在初期桌面虚拟化并不等于降低成本,它的成本优势需要慢慢显现。

很多人认为,如果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IT架构,那么桌面虚拟化的初始投资将会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不用购买更贵的PC机,只需用瘦终端代替,当然后台的虚拟化成本仍要承担。但这其中则隐藏着一个重大误区:桌面虚拟化=瘦客户机。

事实上,桌面虚拟化有很多种承载方式,瘦客户机只是其中的一种,采用不采用它完全要视你的应用需求而定,对于简单的任务工作者,瘦客户机已经足够,但对于公司里那些移动办公人员,他们更愿意用表现和管理性能强大的电脑来承载虚拟桌面或应用。比如基于英特尔二代酷睿i5、i7博锐技术平台的商务笔记本,它为企业在保证员工自主应用环境和企业统一化办公环境之间提供了良好的平衡,无论在处理性能还是GPU加速方式都可以大大提高桌面虚拟化的体验,并分担后台数据中心的压力,从而降低数据中心一端的投资成本,就这一点来说,似乎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体现。

总之,桌面虚拟化能降低成本并没有错,但不是因为简化了终端,而是在于长远的TCO衡量,不要因为这一所谓的明显优势,而误入歧途,反而影响到员工最终的应用体验,这对于桌面虚拟化的部署是得不偿失的。

2、便于企业IT对终端桌面的集中控管(误解:桌面虚拟化=没有自己的个人桌面)

企业的IT部门,尤其是大企业的IT部门,对于企业的IT设备管理可谓是相当头疼的,比如那些有上万人员工的企业,有分支机构的企业,每个员工有自己的电脑,IT要为每台电脑的运行负责,哪个电脑能装什么软件,不能装什么软件,IT部门必须要十分清楚,而且有些软件只能是IT人员来安装,员工不能自己安装,桌面和应用出了新补丁,也要由IT部门来统一升级,这对于员工和IT 部门来说都是不方便的。

借助于虚拟桌面,IT部门将所有的桌面管理收到了后端的数据中心,足不出户即可对桌面镜像和相关的应用进行管理和维护(即使是不用虚拟化刀片PC),而这种管理与维护对于前端用户来讲是透明的。比如上万个员工都是用同一个桌面,那么管理人员为这个桌面镜像打一次补丁,那么上万个终端的桌面也就全部更新了。

再比如Windows 7迁移,IT只需在后台将桌面镜像更新为Windows,上万个前端桌面,包括海内外分支机构的桌面都可在十几分钟内全部升级到Windows 7,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同理,IT只需在管理平台上设置一些应用的访问权限,即可指定不同级别的用户所能使用的企业应用程序。

因此,虚拟桌面为企业IT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管理手段,而这种集中管理的快捷性,是以往物理桌面不可比拟的。况且,这也将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企业IT部门的你可以想想如果IT亲自去分支机构去维护桌面,是不是需要成本呢

但是,是不是不少人会担心,桌面虚拟化之后就没有自己的个人桌面了。这其实也是因为瘦客户机引发的误解,如果只用瘦客户机,那么的确没有本地桌面,但其实虚拟桌面完全可以与本地的个人桌面并存,这就是体现出全功能电脑的优势了。你可以在本地桌面上再接收一个虚拟桌面或应用,两者互不干扰,再或者如果是英特尔的酷睿i5、i7博锐处理器平台,你的笔记本可以在本地做Type1类型的虚拟化(性能要明显好于Type2类型的虚拟化),比如CITRIX的XenClient,就可以在当前4500多万台英特尔平台笔记本(2009年之后出品)上生成多个Type1虚拟机,一个用于个人应用,一个用于商务办公等等,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全能型平台对于桌面虚拟化的价值。

3、让企业的数据与IT系统更为安全保证业务连续性

桌面虚拟化少不了应用虚拟化,而应用的执行是在后台的数据中心里,那么应用所产生的数据也就在数据中心,而不是在用户终端的存储设备上,所以即使终端受损或是丢失,企业的应用数据也不会遗失,这极大的提供高了企业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尤其是一些设计公司、技术公司等,桌面虚拟化将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此外,即使你丢了电脑,也可以迅速的用另一台电脑继续办公,因为数据都在后台,并且由于桌面虚拟机在数据一侧,可以享受到数据中心的灾备支持,做到“永不停机”,从而也就保证了业务连续性。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IT可以在后台对桌面和应用进行集中的维护,在木马、病毒的防护上肯定要比传统分散的物理桌面要强得多,而传统的物理桌面由于也会接入内部网络,所以一个终端出问题,就可以殃及整个IT系统。对此,桌面虚拟化显然有良好的免疫能力,即便镜像文件受到感染,影响的也是虚拟机,可以更快的清除和恢复。

4、杜绝因兼容问题产生的IT系统故障

现实中,应用程序之间的兼容性所引发的故障一直是困扰企业IT的问题,在一个物理机上装不同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不同问题,这些琐碎的问题也将极大的占用企业IT部门的资源和精力,而通过桌面虚拟化,将企业的应用与桌面镜像进行有机的打包,可最大限度的杜绝应用之间的冲突,因为每个应用都打包自己的配置信息,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个应用来说,其配置都是独享的,不受其他应用影响,从而保证了最大的兼容性与稳定性。

5、提高商业合作效率与生产力

对于大企业来说,与其他商业伙伴进行协同工作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企业的一些外包服务、协同的资料处理、临时的多公司人员集中办公等等,由于每个公司的IT架构与系统并不见得相同,所以也就为这种协同办公带来了诸多困难。而通过桌面虚拟化,企业可以为这些业务生成相应的虚拟机,部署相应的桌面和应用,但数据则可以透明的向后台集中,等协作结束后,只需新关闭相应的虚拟机就可以了,无需为其再单独购买IT终端,这无疑也就意味着提高了生产力。

另一个提高生产力的要素在于,桌面虚拟化的平台无关性,这个平台无关有人为属性,也有物理属性,人为属性是指,你用的可以不是你自己的电脑,只需上网登录你的账号就可以访问你的桌面和应用,从而实现“让应用如影随行”,比如你正在休假,没带电脑,可公司又有急事找你,怎么办去个网吧,登录公司的虚拟桌面的账号就没问题。平台无关的物理属性在于,即使不用PC,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是非Windows系统的电脑,不管是iPhone、Google Phone还是MAC、iPad,都可以通过终端软件接受虚拟桌面和虚拟应用,当前的3G网络也让这种应用体验大幅度提高。

以上就是关于铁路精耕IT绿色 绿色IT全部的内容,包括:铁路精耕IT绿色 绿色IT、业务应用:IT运维管理的核心 把业务指标分解到it运维中、如何让IT部门成为企业的价值中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5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