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有赞大裁员,互联网大厂开启裁员之路!

京东、有赞大裁员,互联网大厂开启裁员之路!,第1张

这几天互联大厂们裁员的消息又多了起来。

3月26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有赞icon裁员部分部门裁员70%以上!

3月28日,关于“京东裁员”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京东部分部门裁员10-30%。

曾经号称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刘强东,在2019年京东物流连续亏损、账面上的钱只能够维持两年的时候,刘强东便“出尔反尔”,话锋一转,称“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以此为由打脸曾经的自己,开始了大幅裁员。

疫情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出现了裁员现象。何为裁员呢?李国庆说辞退10%以上就可以称其为裁员,辞退10%以内的员工可以看做是内部优化。

互联网大厂们这一波来势汹汹的减员潮,基本都是辞退10%以上的员工(可能是一个事业部),所以都可以称作裁员。

互联网公司大量裁员的直接原因是收入增速的降低和利润的大幅度降低,2021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增速均有所放缓,而利润大多停止了增长,已经公布2021年业绩的腾讯、京东、美团皆是如此。

如果我们往深处再思考一个层次,会发现它们裁员的深层次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问题。

这些互联网大厂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采用规模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即: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上市-再扩张-垄断市场-攫取垄断利润。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滴滴打车和美团,它们在几年的时间内烧了数百亿,上市垄断行业后开始收割用户。

这种模式的发展靠的是流量,流量即收益,靠的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的手段。这种模式奏效的一个前提是流量的不饱和性。然而,当前互联网的流量增长已经到顶,这一点已经是行业的共识。

所以,采用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的互联网大厂们在经历数年的狂奔后,积攒了大量的员工,他们的员工数量动辄就是几万、十几万人,再加上部分员工的老龄化,雪上加霜的是辅以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使得其在没有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也许还要加上去年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外资撤资引致的融资难的因素),很难支撑其内部成本的高位运行。

此时,为了盈利,甚至说是为了活下去,互联网大厂们开始选择进行裁员。

所以这轮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是由其发展模式决定的。要想杜绝或者大幅减少这样的裁员潮,必须改变这种规模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去采用组织能力驱动增长型的发展模式,我们把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企业称为知识型企业。

组织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运作能力三个方面。总的来说,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和运作能力,提升技术能力是关键,所以也可以把组织能力狭义得称为技术组织能力。

中国技术组织能力最强的企业无疑是华为了。 2021年华为营收比2020年减少2546亿元(29%),但依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2020年为1419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在昨天(3月28日)召开的华为业绩发布会上, 对于记者关于困难之下华为是否会裁员的问题,郭平表示,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的基础,将持续加大在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纳,2022年计划招聘1万多名应届生。

这次华为并没有出现大量裁员的消息,估计以后出现的概率也很低。因为对于华为这样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每个优秀的研发人员都是财富,是一种资产(德鲁克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是资产而不是成本)。华为也不是不裁员,而是每年都要对10%的中高层和5%的基层员工进行末位淘汰,以保持内部组织的活力,可见华为辞退的只是“劣质资产”。

在规模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下,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金,最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员工;而对知识型企业(技术组织能力驱动型模式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型员工,且知识型员工要比资金重要的多。

与华为不同的是,这轮裁员的互联网大厂们,它们还不是知识型驱动型的企业。

但是您可能会说互联网可是高 科技 啊,怎么能说互联网大厂们不是知识驱动型企业呢?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大厂们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模式创新的手段,他们只是在应用西方已有的技术,在系统软件、基础软件等方面毫无建树,所以怎么可以将他们称为知识型企业呢?说得不好听一点,它们就是互联网行业里的“搬砖的”。

所以,尚不属于知识型企业的互联网大厂们面临经营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剥离掉最不重要的生产要素——员工,裁员也就成为必然。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

2019年2月,戴姆勒就曾表示,受贸易战、电动 汽车 开发成本上升、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公司将采取成本缩减措施。当时还是研发总监、董事会成员的康林松就主导制定了该项计划。2019年11月,戴姆勒宣布要在2022年年底前裁员10000人,这是该公司第一次公布成本缩减计划下的裁员数字。

而后,在2020年初的年报会议上,集团公布了大幅削减物资和行政费用的措施,以及缩减14亿欧元人事费用的计划。14亿也就意味着,将有大约15万人被裁掉。

现在,成本缩减计划继续升级,再次增加10000人的裁员名额,并且措施更加具体。德国《 汽车 周刊》称,这家 汽车 制造商计划将IT服务外包出去,同时缩减研发部门岗位。

三叉星徽品牌照耀下,戴姆勒与“没钱”二字不应该放在一起。事实上,在2019年,戴姆勒就曾发出三次盈利预警,全年净利润下跌幅度超过六成,仅剩27亿欧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这背后最主要的是因为两项非常规现金流出:因涉及“排放门”事件,戴姆勒付出了11至15亿欧元的政府和法院诉讼费用,德国政府也为戴姆勒开出了87亿欧元的罚单;因高田气囊召回,戴姆勒在2019年第二季度息税前利润亏损了16亿欧元。

本就处于缩减成本的关键时期,又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市场需求大幅下滑。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戴姆勒集团销量下跌了286%,全球市场仅有中国是正向增长。更关键的是,因疫情全球市场大面积停工,直至6月15日,戴姆勒的全球工厂才全部复工。

前不久,宝马宣布裁员6000人,沃尔沃裁员4100人,特斯拉则调薪、推迟发放奖金……疫情之下,市场需求放缓,车企为保利润和持续发展,不得不借助成本缩减手段,来尽量抵减利润快速下滑的冲击。

在当下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环境中,没想到最先倒下的竟然是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企业在202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从腾讯阿里到百度爱奇艺,从抖音快手到滴滴京东,这些互联网大厂在2022年不约而同的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

连一贯宣称不开除的一个兄弟的东哥都开始了裁员,不过确实没有开除员工,因为京东给离职人员的是一份毕业须知。东哥说:“让一万个兄弟离开,我自己心里这道坎很难过去!”在面对巨额亏损的财务数字时,东哥还是挥泪开除了1万多名员工。

更早一点,港股上市的互联网电商中国有赞,已经裁掉了20%的员工。作为微信生态第一股的有赞,在上市之后连续亏损,市值跌去了700多亿。在2022年裁员超过1500名,有的部门整体被裁掉,有的部门超过70%的人员被裁掉。

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大厂裁员的风格,很多时候整个部门都被裁掉了。不仅员工被裁掉,主管经理甚至总监都会被拿掉。

其实就像东哥所说的,京东是一个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进行裁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很大的关注是因为以往互联网企业都是疯狂的扩张招聘,没想到连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了裁员。

中国互联网企业从2000年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20多年里,互联网企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着。从早期的BAT,到现在的抖音、快手、京东,一个个千亿级别的企业在这20年里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了全球唯一可以与美国的互联网企业相媲美的存在,不论在社交领域还是电商领域,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垄断了国内的市场。甚至还出现了TIKTOK这样全球的社交软件。

在高速的发展之中,互联网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于是互联网企业的人员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在早期高增长的环境下,人员的急速扩张带来业务的迅速增长。虽然会出现亏损,但是在高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忽略了盈利的能力,一个个千亿级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

但是到了如今,经过20年高速增长之后,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了高速增长的环境。从互联网大厂的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增速显著放缓,甚至出现了滑坡。在失去了高增长的光环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前提。

互联网企业从成长性行业走向了成熟性行业,这个拐点在2021年不知不觉的出现了,于是在2022年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裁员。

比如京东,在2021出现了28亿元亏损之后,开始了万人大裁员。在以往京东一直都是亏损的,亏损的金额超过百亿元,不仅没有裁员还在招人。但是今年亏损了28亿元却开始了裁员。

比如中国有赞2019年员工2900名,到了2021年底达到了6000多人,2年的时间人员增加了1倍。但是与此同时,公司的业务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连年的亏损在股市上表现为股价暴跌,在现实中则是投资人失去了信心。为了自救,只能够裁员缩小支出。

互联网企业是这20年的风口,如今风口消失了,原先飞在天上的,现在时候落地了!

以上就是关于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海外|成本缩减升级,戴姆勒计划再裁员10000人、京东、有赞大裁员,互联网大厂开启裁员之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9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