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IT项目管理中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需求变更风险。需求变更是软件项目经常发生的事情。一个看似很有“钱途”的软件项目,往往由于无限度的需求变更而让项目承建方苦不堪言,甚至最终亏损。预防这种风险的办法是项目建设之初就和用户书面约定好需求变更控制流程、记录并归档用户的需求变更申请。
进度风险。有些项目对进度要求非常苛刻,但对于进度要求不高的项目,同样要考虑该风险。项目进度的延迟意味着违约或市场机会的错失,预防这种风险的办法一般是分阶段交付产品、增加项目监控的频度和力度、多运用可行的办法保证工作质量避免返工。
质量风险。有些项目和用户对软件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项目组成员同类型项目的开发经验不足,则需要密切关注项目的质量风险。一般需要经常和用户交流工作成果、采用符合要求的开发流程、认真组织对产出物的检查和评审、计划和组织严格的独立测试等。
技术风险。在软件项目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技术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项目组一定要本着项目的实际要求,选用合适、成熟的技术,千万不要无视项目的实际情况而选用一些虽然先进但并非项目所必须且自己又不熟悉的技术。如果项目所要求的技术项目成员不具备或掌握不够,则需要重点关注该风险因素。
在应对IT项目的风险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解决,比如8Manage PPM,能够对项目进行全程的风险跟踪,自动检测项目各种系统性风险及其影响,包括项目计划,成本,资源以及质量的风险,并且能根据现有影响自动推测最终的影响,做到自动监测超时和超支风险、自动监测使用不恰当资源与资源短缺的风险等工作,并提供集成的风险登记表和预警提示,使项目人员可清楚地知道若不及时恰当地管理这些风险的严重性。同时,8Manage支持记录用户自定义风险并跟踪风险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系统会自动根据风险发生几率的高低和采取行动前后风险的的影响来分类和评估每个风险,以便项目人员更快速有效地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来避免风险,为IT项目的成功研发保驾护航。
从普遍角度上说,一个有效的项目管理要从几方面入手。
1 项目范围
明确定义好项目管理范围,才能有效配置相应资源。
2 项目计划
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国内大部分项目经理都是根据上级指示做事,没有仔细做过项目评估,这就导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可控因素,影响了项目的执行结果。
3 项目资源
包括设备,材料,资金,人力资源等。关键是资金和人力资源,一个是保持适当的现金流,一个是保证有足够的人去做该做的事。
4 风险预估
包括对用户及对自身评估两部分。对用户主要涉及其信用度,财务状况,技术能力/经验等方面;对自身主要包括足够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置是否足够,经验是否丰富,有否做过同类项目,用户的付款条件对项目管理造成的风险是否可控?
以上是针对工程类项目,针对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范围/风险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用户对项目的具体及特殊要求。
内容来源于ITSS符合性评估落地工具-云雀运维!!!
摘要: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由于客户通常不能确定最终解决方案的全部功能和需求,所以范围变更是经常的事。对此,项目经理和项目小组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本文分析了出现范围变更的原因,提出了范围变更管理需要进行的任务,最后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变更控制手段来管理项目范围变更是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关键字:IT 范围管理 变更控制
一、前言
范围管理(Scope Management)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专用词汇,它的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包含且只包含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对项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以保证顺利完成项目的所有过程。
一般来说,确定了项目范围,也就确定了项目的工作边界,明确了项目目标和项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对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如果不能明确的定义和有效的控制项目范围,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项目实际需要包含,客户因不能提供完整、详细的描述而未能明确定义范围,从而导致项目最终解决方案的不可用;另一方面,项目范围的蔓延或频繁变更,从而影响项目成本、进度。
以笔者主管和参与多个项目的实际经历来看:范围蔓延是非常可怕的事,客户总是想把所有的需求都在一个系统里实现,从而导致项目成果的臃肿和不切实际。客户有种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开发人员)做好了先放在那儿,即使不用也好,以后万一用上了呢?”。还有,客户在项目进程中,尤其是到了项目后期,不断对移交的系统提出修改意见,甚至有时刚刚重新设计完成开始更改,客户又要求改回去或改成另一种模式。“无底洞”是国内大部分项目经理进行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共同感觉。
“项目为什么总是做不完?!”
二、原因分析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承担者,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有限资源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让客户和公司都满意是最终目标。
但是让客户满意就是不断满足客户无穷无尽的需求吗?这样会不会导致项目的最终失败呢?我们应该分析范围变更出现问题的根源原因。
1、签订合同时缺乏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熟悉的人员参加,导致项目目标描述不清,为后期的实施工作带来困惑。
2、客户和项目组均希望将项目做好。但是客户可能对信息系统项目缺乏全面的了解,项目组对客户需求细节的了解也不充分,而且双方对实现需求的方式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而双方在项目初期又均未意识到这种沟通上的不畅,导致移交系统时才使问题暴露出来。
列举几个笔者碰到的具体问题:
A、IT项目的客户往往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有了它,自己只需要输入几个参数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而实际上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性。
B、某客户知道自己需要一个库存管理软件,但是,是引进新的库存管理思想还是沿用目前的模式却还没有考虑好,而开发人员已经到位,于是要求项目组先按目前模式做。当后来客户想要更改管理方式时,问题出现了,设计的更改导致大量模块的重写,工期不可避免的延长。
C、某客户要求“方便”的查询设备位置,于是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个界面可以按各种条件来查询设备的所在位置。当移交系统时,客户发现与预想的不一样,原来客户的“方便”是指用图形化界面的方式直观的表现。项目组只好延期几天来开发这一功能。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3、 项目组人员不能区分客户真正需求和镀金需求,全盘接受客户的变更请求。当然这样做也是为让客户满意,但是实际上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三、范围变更管理首先,签订合同时就需要明确定义项目的范围,这当然需要熟悉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人员参加合同谈判。合同中定义好的项目范围可以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其次,合同中的项目范围应该还只是粗线条的约定,必须进行细化和深入。编制范围说明书和范围管理计划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范围说明书应该包括项目论证、产品简介、主要可交付物、验收标准等。另外必须为项目组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需求的调研,并提出工作分解结构(WBS)和需求分析报告。WBS可以为项目执行绩效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一个基准。
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和客户的深入交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是由于双方的误解通常使交流难以进行。AMT的刘立军先生总结的Why、What、How方式可以非常有效的使沟通顺畅。简单的说,在项目初期,项目经理首先需要考察客户做这个项目有什么用处,就是“为什么”,这样才能真正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系统的设计;接下来需要总结出整个项目是“做什么”,并能概括出各个子任务,让开发人员对项目内容的大方向有很好的把握;最重要的当然是“怎么做”了,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而言,这个阶段多花点时间绝对值得。其中也有些小技巧:需求分析报告应以客户认为易于翻阅和理解的方式进行编写,同时也要有助于开发人员开发出真正需要的系统;项目组成员就需求分析报告给客户详细的讲述,并达成共识,沟通手段在这里很重要;另外,需求确认之后,让客户方管理层书面签字,作为终止需求分析过程的标志,但是绝不是作为拒绝范围变更的手段。四、行之有效的变更控制一个项目的范围计划可能制订的非常好,但是想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项目经理和项目小组必须意识到范围变更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会让你的系统更健壮、更实用。客户通常不能一开始就确定所有需求,而且情况会随时间而变化,如果不能包容变更,那么最终解决方案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价值。
但是如果变更失控,后果也非常严重,甚至于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根据1995年斯坦迪什公司的研究结果,最可能引起IT项目失败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缺乏用户参与、不完整的要求和说明、易变的要求和说明,这几个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范围变更管理有关。
因此,必须进行范围变更管理。潘东先生认为:“变更控制的目的不是控制变更的发生,而是对变更进行管理,确保变更有序进行。”
为执行变更控制,必须建立有效的范围变更流程。这个流程应该包括确认变更、评估变更的商业价值、分析变更对项目的影响,以及提交给项目发起人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执行变更。
但是仅有范围变更流程尚不足以真正控制变更,这是因为项目组的外部有许多压力,同时与缺乏行之有效的变更控制手段密切相关。本文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目前流行的变更管理思想认为在范围变更流程中有四个关键点必须严格控制,既:谁有权确认变更、什么样的变更需要执行、变更的影响多大、客户是否接受变更的代价。
1、谁有权确认变更:
不应当为节省时间而允许客户的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直接联系,这样无法控制变更。必须事先明确客户方有权提出变更请求的人员和项目组有权受理变更的人员,变更请求必须有书面材料。
在笔者参与实施某大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感受颇深:项目经理曾提醒我们,客户出钱请我们来做实施,这应该算是“公对公”的事情,如果有用户以“私人感情”为由要求范围变更,开发人员可以拒绝。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当时用户如果发现由于业务变化而引起的需求变更,需要向客户方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客户方项目负责人审批后移交实施方项目经理。
这样对所有的变更,双方的项目负责人都能做到心里有数。而且用户在递交书面变更申请时比较慎重,一般都在自己科室内部经过讨论后进行,这样减少了因用户内部看法不同导致的反复变更。
2、什么样的变更需要执行:
不是所有的变更都需要修改,更不是所有的变更都需要立刻修改。必须对客户提出的范围变更进行审核,来决定哪些变更需要修改和什么时候修改。
客户一般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不甚了解,他们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可能由计算机来解决会很复杂。因此项目经理和项目小组要冷静的分析:用户到底想要实现什么目的,抓住本质的需求。如果用户建议很难实现,可以和用户进行沟通,询问用户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其目的。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一般来说用户的镀金(Golden Plating)需求可以延期解决甚至不考虑。用户的新增需求如果不是影响到核心业务的实现,也可以安排在现有功能的完善之后。
3、变更的影响多大:
项目组成员都要认识到变更都是有代价。必须评估变更的代价和对项目的影响,并且要让客户了解到变更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一起判断变更是否依然要进行。
例如笔者参与的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需要某项重要数据,原本计划从已有的相关系统中读取,但是需要对该系统做变更。用户认为很简单,但是经过评估,发现需要对该已有系统做重大变更,变更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远超过在本项目中另外开发。最终决定在本项目中另外开发,并用接口的方式从已有系统读取基本信息数据。
4、客户是否接受变更的代价
上面在代价评估和与客户讨论过程中,客户已经参与进来。这时需要客户一起判断:“修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能接受由此引起的……(进度延迟、费用增加、性能下降等)吗?”
一般来说,如果客户认为该变更是必须的(非常有可能变更是其上级领导提出的),就会接受这些后果,通过与客户的协商,项目组可能会得到回报或者即使没有回报也不会招致公司和客户双方的埋怨。如果客户认为该变更虽然有必要但是可以暂缓,双方签署备忘录后留待以后解决。如果客户认为该变更可有可无,多数情况下会取消变更。
这时,比较稳妥的做法是让客户对于明显的变更做出确认,一般是签字确认。这样即可防止频繁变更,也让客户认识到变更带来的工作量加大是项目延期的原因。
项目主管必须学会如何对范围变更进行控制,控制客户需求的增加或频繁变更,保证项目健壮的进行。
最后,变更进行时必须保证最终方案的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对所有变更进行跟踪和验证,确保变更按要求完成。
结论范围变更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败有重要影响,造成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为一点:就是没有执行好范围变更管理。范围变更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项目目标、范围说明书、WBS等,最重要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变更控制手段。事先要严格定义,事中要严格执行。变更控制流程中有四个关键控制点:授权、审核、评估、确认。在变更过程中要跟踪和验证,确保变更被正确执行。
什么是项目管理?
经过人们长期探索总结,项目管理在发达国家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并广泛应用于IT、金融、服务、航空航天以及工程等诸多行业。由于其诱人的高额年薪以及广泛的就业前景,项目管理目前已经成为超越MBA的最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 项目管理无疑将会是未来二十年中最热门的行业。那么到底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定义有很多,按照教科书的理解是:项目管理是在运作方式和管理思维模式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内外,去完成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包含很多层面:团队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流程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资源等。
笔者的理解是:项目管理,就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利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照计划的成本和计划的进度,完成一个计划的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很可能会发生变更,那么成本和进度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项目主管如何解决问题?
按照白猫黑猫理论,评价项目管理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项目是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现在的项目实施一般都是主管负责制,项目主管重任在肩,要达到项目成功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笔者就要经常思索以下问题:
如何在选择余地不多的情况下,组建一支得力的项目组?
项目组成员的挑选非常重要,假如在一个关键的岗位安排了一个不合适的人选,这个项目很可能会出师不利。当然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不一定能顺利选到优秀的人才并组建成一只能战斗的队伍。笔者就碰到这种最恶劣的情况:项目组只有主管有经验,别的成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主管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管理,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培养这些新手,让他们能尽快进入预定的角色。
如何界定项目成员工作的范围和定义他们之间的工作接口?
这个问题就是俗语说的"派活"。要把活分出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项目主管首先需要对项目组成员非常了解和熟悉,知道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次要对项目情况非常清楚,并能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划分和功能模块的细化,并结合每个人员的特点指派具体的任务;最后要重点注意的是,尽量让组员之间的工作接口简单和接口定义详尽,避免将来产生互相推诿和扯皮。
如何准确衡量项目成员的工作量?
做过主管的人都碰到过这种问题:分配给甲的工作,要求一周完成,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没干完;分给乙的工作,要求一周干完,但是他一天就干好了。实际上现在的项目管理中,工作量的衡量往往靠主管的经验来加以主观判断,而且这种判断也不是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最终导致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加和项目风险扩大。
如何在不打扰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沟通?
现在很少有单q匹马就能把项目全部搞定,往往需要团队来完成,那么团队的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人的眼里,技术人员都普遍比较孤傲,不好管理。主管不仅仅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还要擅于感情交流,帮助解决项目组成员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他们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良好的上下级和同级关系创造了融洽的工作气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如何评估项目执行状况,随时掌握项目进展?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如果靠员工的报告来掌握项目进展是不够的。事实上,员工都愿意报喜不报忧,在项目初期就出现的问题苗头,如果不能传递上来,将在后续阶段造成大的纰漏。笔者认为除了要定期听取项目组成员的报告,还要专门有一个品保组来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品保组就像廉政公署一样,不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专门给别人"挑刺",或者写一些测试程序来发现问题。
如何与客户单位沟通与协作?
有时候,项目都已经执行到最后阶段,客户单位突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让主管非常为难。一方面要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对系统做太大的改动,影响进度计划。这种情况往往是与客户的沟通出现了问题,说明在需求阶段做的不够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与客户有密切的联系。
如何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限制条件下,按时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成功与否受太多的风险因素影响。所谓“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是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损失。项目开发是一项可能损失的活动,不管开发过程如何进行,都有可能超出预算或时间延迟。很少有人能保证开发工作一定成功,都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需要进行项目风险分析。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重要的是要量化不确定的程度和每个风险的损失程度。潜在的问题都可能会对项目的计划、成本、技术、产品的质量及团队的士气产生负面的影响。风险管理就是在这些潜在的问题对项目造成破坏之前识别、处理和排除。
如何在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保证甚至提高交付结果的质量?
笔者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按计划按预算完成了,但是系统不稳定,某些关键技术指标不能满足国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没有划分清晰功能模块和接口关系,成员相互指责,最终难以定位不稳定的根源,;没有成立质保组,没能很好地实施项目过程控制;过分注重项目的时间进度,忽略或隐瞒了前期的小问题。
如何成为优秀的项目主管?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项目主管首先是一个乐观而自信的人。他凡事都从正面考虑,不把失败当失败,反而将其看作成功之母,吸取经验教训,在那里跌倒又在哪里爬起。优秀的项目主管不一定要很有经验,但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与他人良好沟通,鼓舞他人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IT项目管理的特征探讨
IT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紧迫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下面分别讨论一下这些特点含义和项目管理的相应对策。
紧迫性
IT项目的紧迫性决定了项目的历时有限,具有明确的起点或终点,当实现了目标或被迫终止时,项目即结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项目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有的项目时间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市场时机稍纵即逝,如果项目的实施阶段耗时过长,市场份额将被竞争对手抢走。
在开始一个项目前,主管就必须明白项目的时间约束。具体到每个人、执行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都必须明确时间要求。一旦没有按照进度完成,必须要有充分的客观理由,否则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独特性
IT项目的独特性在IT服务领域表现得非常突出,厂商不仅向客户提供产品,更重要是根据其要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也需要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一定的客户化工作,因此可以说每个项目都有区别。
项目的这种独特性对实际项目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主管必须在项目开始前通过合同(或等同文件)明确地描述或定义最终的产品是什么。如果刚开始要提供什么没能定义清楚,或未达成一致,则最终交付产品或服务时将很容易发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商务和名誉损失。即便是定义清楚了项目的目标,但是客户单位仍然会经常调整实现指标,这种变更很难控制,这就需要项目组与客户单位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否则改来改去,永远改不完。
不确定性
IT项目的不确定性是指项目不可能完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预算由规定的人员完成。这是因为项目计划和预算本质上是一种预测,在执行过程中与实际情况可定会有差异。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风险”,使得项目不能按原有的预测来运行。
针对不确定性,在项目管理中就要注意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科研工作,特别是国家级的项目,往往有一个“后墙不倒”原则。也就是说,设定一个项目的最终完成时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时间进度的安排就没有计划。在具体实施中,这种方法的最终结果是要么后墙倒了,要么后墙勉强没倒,做出来的产品满足不了质量要求。
还有一种不好的做法是过度计划,即将项目中非常微小的事情都考虑清楚才动手,但如此“详细的计划”其实是在试图精确地预测未来,也是不切实际的,在执行中会发现难以与实际一致,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仍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且往往没有现成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必要的工具方法,掌握整体过程和关键要素,灵活面对,妥善解决。
几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项目管理有一些规律,但是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照搬硬套肯定会事倍功半。下面三个案例就是笔者在管理中遇到过的,现在拿出来一起探讨。
管理新手的重要性
一个项目组除了主管,全是新手!其实能有几个项目主管会如此幸运,项目组成员全都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很多人认为,新手加入在短时间内对项目毫无益处,不仅帮不上忙,还需要别人来传帮带。笔者认为恰好相反:新人的加入是将会给整个项目组带来一些新鲜的想法,挖掘和引导这种的想法对新人的培训和很快的上手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公司花了钱招来的新人往往经过了人事部门的过滤,都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主管可以先给他们分配一些具体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非常关键。
在培训新人时就应该注意:
项目内容培训,让他尽快了解项目组的工作内容,项目的方向、目的,用到的知识、技能;
给他在项目组中的角色做个定位,明确他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告诉他项目组管理方面须注意的问题,让他尽快融入到项目组里来;
尽量与目前项目组的工作结合起来培训,如让他尽快熟悉项目已经完成的工作,告诉他以后的计划,以及他马上要做的工作等等;
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的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
管理文档的重要性
让项目主管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当一个重要成员半途离开项目组时,才发现他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可用的文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项目组的成员也是在动态调整中,文档就是成员之间交接的重要工具。很多主管很容易陷quot;重技术实现,轻文档"的误区。他们总是认为项目实施时间紧迫,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在项目收尾阶段突击写文档。要是项目周期稍长,到了最后,成员还会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实现细节吗?没有文档的项目铁定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从过程控制的角度看,项目的实施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文档的管理控制。通过文档来显示表明每个基线,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达到项目的风险最小化。
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笔者最初的几个项目都没有管理平台,所以没有量化的概念,管理手段非常落后。去年笔者在公司率先引入了微软PROJECT2000作为核心的项目管理软件,并根据项目的需求,以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Network)为基础,建立了内部的INTRANET项目管理平台。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达到了以下效果:
使用PROJECT2000建立项目计划信息共享门户,使技术人员、主管随时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任务信息,并通过建立状态报告,达到了解技术人员各自工作完成情况;
利用研发内部网站、电子公告板等共享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
根据项目计划,建立动态提醒机制;
建立项目数据管理系统(Data):对与项目有关的数据和与数据有关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电子文档管理系统(Document),对图纸、文件、资料等文档,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有序地组织,实现充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实现了通过IE浏览器访问项目文档功能;
建立数据记录体现变更控制记录,项目文档记录。
结束语
就中国现状而言,项目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尚待开发的领域,很多项目管理人员和笔者一样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
从现实来看,只有那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大型企业才对项目管理提出要求;从教育来看,项目管理的系统教育基本上就是空白,甚至目前中国还没有项目管理这一学科设置。同时,在中国,你所能够获得的有关项目管理的出版物以及资料都极其有限。
好在国内的教育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各种PMP的培训班广告也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体中。那么我们是否都需要这个一个证书呢?
曾记得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谈到的解牛的庖丁,在外人看来,技艺高超的庖丁解牛时,一招一式,轻松自如,姿势优美,其节奏如美妙音乐的旋律。而庖丁自己在历经多年的实践后,解释他的高超技艺的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欲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因其固然quot;
项目管理还是有"天理"可循,假如有机会还是应该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多看书多学习,最终会达到所谓的管理艺术。(IT工程技术网)
在项目管理中,需求是为了成功完成项目而必须完成的一组任务或条件。它包括产品功能、行为、服务甚至是流程。这些需求的目的是确保资源和公司的长期目标在项目结束时保持一致。
一般情况下,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业务需求:指业务的总体需求,旨在实现项目。属于这一类的需求是更基本的、与组织的长期目标相一致的长期需求。
解决方案需求:更多以产品为中心,并深入研究。它们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非功能性的,确保产品的最终结果既满足产品需要做的事,也满足产品应该做的事。
利害关系人需求:描述了关键人员,他们在里程碑上签字,完成工作,最终确定可交付成果等等。有时他们可以是客户、团队成员、业务伙伴或关键领导。它需要一个坚韧的项目经理来确保所有利害关系人的需求在整个项目中得到很好的平衡。这对于良好的利害关系人管理必不可少。
你也可以定义适合项目的需求类别。
8Manage PM提供了一个用于项目需求管理的平台。系统自动侦查需求的变化,并把需求变化与项目的各个阶段关联,以此提醒用户,让用户更好地了解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系统也能自动追踪需求依赖及间接变化,让用户尽早了解其潜在影响。
该企业级工具拥有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准确捕获和传达需求、目标、进度和相互依存关系的能力。团队可以使用该系统来缩短周期时间,提高质量,减少返工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证明合规性的工作。
无效的需求管理流程,或更常见的是不采用任何需求流程,已被确定为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从项目生命周期开始就实施的需求流程的投资最终会得到回报。
正所谓知易行难,目标管理并不仅仅是管理目标这么简单,它有一套完备的目标体系。它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一种对时机、风险、分寸的把握和判断的能力。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他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相互结合使用。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目标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任务与目的,给各层级人员从上至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各层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管理方法。
去掉繁复的理论体系的包裹,目标管理其实很朴素,手段其实很简单。它需要做好三件事--目标设定、制定计划并控制、度量目标达成度。也就是说,项目启动前要有目标和计划,项目进行当中要有控制,项目结束之后要对目标进行度量。目标管理的关键点在一头一尾,头是分层级设定目标,尾就是考核、评价和奖惩。
因此,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
项目管理者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确定了项目总体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团队以及各个员工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所以,目标管理量化了目标,从而使目标具体化、可视化。
(2)目标分解与考核量度
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过程不重要,结果重要。可能管理过程是松散的,但结果却是受到控制的。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明确,只有每个员工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项目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总的来说,目标管理加大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力度。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3)目标管理的优点
一是目标管理对项目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例如,对于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可量化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任务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二是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团队的职责分工。例如,由于项目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4)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项目运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一是IT项目内的许多目标都难以定量化、具体化,或许多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或项目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使项目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IT项目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二是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同时每个团队、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会忽略了相互协作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三是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IT项目管理中有哪些常见的风险,如何规避全部的内容,包括:IT项目管理中有哪些常见的风险,如何规避、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范围变更管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