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渠道是怎样炼成的
渠道的发展源于零售终端的发展,而零售终端的发展则源于消费需求的发展。因此,市场消费特性和零售终端是确定渠道结构的基础,渠道细分化的从根本上源于消费需求的日益细分化。
在渠道的细分化时代(如批发流通渠道、分销渠道、团购渠道、专卖渠道、专营渠道等),企业不能再用单一的思维来看待渠道的拓展。实际上,企业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渠道拓展模式却并不了解。
九大关键职能下的角色定位
在渠道细分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每一种渠道都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需要有针对性的渠道拓展模式,并非全部交给经销商去拓展这么简单。构建渠道价值链的前提要搞清楚厂商在以下九个要素中的角色定位,分别是:合作关系、贸易条件、谈判、合同、铺货(接单)、送货、结算、支付、由谁维护。
下面我们分别论述不同终端模式之下的拓展方式:
针对KA渠道拓展方式有三种:经销商拓展、厂家直营、三方联销,在经销商拓展模式中,九大要素都由经销商承担,在厂家直营模式中,九大要素都由厂家承担(物流也可以由经销商承担),而在三方联销模式中,厂家和经销商共同承担九大要素,由此共同实现对KA的高效拓展。针对分销渠道的拓展,也有三种模式:大流通模式、深度分销模式、分销联合模式。
大流通模式下,经销商完全承担渠道拓展,深度分销模式则由厂家承担主要职能,经销商沦为配送商,而联合分销模式则分别由厂家和经销商承担相应的职能,共同实现对分销渠道的高效低成本拓展。
同样,品牌专卖渠道的拓展,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营模式、单店加盟模式、区域加盟模式,自营模式完全由厂家自己开设专卖店,单店加盟模式则是由厂家发展单个门店或数个门店的加盟商来实现渠道拓展,而区域加盟模式则先由厂家发展省级或者地市级区域经销商来实现对渠道的拓展,再由区域经销商去发展单店加盟商。除此之外,还有专门针对特殊渠道或者团购渠道的大客户直营模式,或者通过呼叫中心进行的无店铺直销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都有其各自所针对的渠道和终端类型,企业只有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渠道的高效拓展。
渠道细分化的发展趋势还要求企业必须做到对不同渠道的多元化拓展,不少企业的整体渠道结构较为简单,不同的渠道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比如对于主要的国际性KA和全国性KA,有一些企业都是采取直营的业务模式,而对于地域性的大型KA,一般都是由经销商直接覆盖,另外对于那些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的中小终端网点,企业基本上都倾向于由经销商直接覆盖终端,对于这些分销网点的覆盖要么是空白、要么就是自然流通的局面。在这样的渠道运作中,各类渠道实际上并没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企业应该站在区域整体运营的高度来整合不同渠道,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是单纯依赖经销商去拓展了,而应当形成多元化、联动的渠道体系,在整个战略体系中清晰界定不同渠道类型的角色地位,如KA主要用于树立品牌形象;分销渠道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企业获取销量和现金流,团购可以满足集团客户或节日营销的需求等。如果企业能够将不同的渠道整合起来,将会带来良好的效应。
老树新花的怒放
——分销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分销模式是传统的渠道模式,它对于加快周转速度、提升产品销量、市场覆盖率意义重大。今天,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各种终端的强势崛起,分销模式日趋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让分销这一传统模式发挥新的作用?
分销模式的特点与演变
分销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能借此加快产品周转速度,挤占竞争对手的空间,还可以利用渠道价差空间借势成长。
但是,分销又极为复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适用的分销模式差异极大,当传统分销模式面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时,所体现出来的困惑与利益之争更加剧了整个分销环节的混乱。中国企业要突破持续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对分销体系进行变革,顺应分销体系的发展规律,建立一套适应未来发展的渠道分销运作模式。
传统的分销模式下,渠道成员通常包括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等。这种模式投入少、启动快、渗透力强。然而,近年,受大型零售商的冲击,传统的批发市场逐渐萧条;同时,在分销模式下,经销商忠诚度也比较低。所以,尽管批发市场还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但其越来越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深度分销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标杆企业采用了另外一种分销模式——深度分销。其优势在于:渠道层级少,经销商重心低,强化了分销商的区域管理功能,企业销售人员则定期直接服务分销商和重点终端,从而达到掌控渠道的目的。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即对分销渠道管理能力和销售人员数量要求较高,因此通常适用于市场容量大、网点密集、配送距离短的发达市场,没有足够量的销售额为前提往往难以支撑下去。
“二级联销体”渠道模式
那么,除了传统分销和深度分销模式,还有第三种模式吗?企业可以跟经销商、分销商合作,走类似于娃哈哈“二级联销体”的分销联合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渠道分销模式,其要点在于:
经销商:从配送商到渠道服务商
大部分企业简单套用深度分销模式都并不成功,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对销售资源的共享,这使得企业耗费了大量人财物去做本不该自己做的事情,而经销商则日益依赖于企业的业务人员对渠道提供维护。
结果,企业的销售费用不断上升,无法做到对渠道的细致维护;同时,经销商原本只为下级客户提供简单的送货工作,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对渠道的维护。如此一来,厂商双方的资源都造成了浪费。
企业不应将经销商视作单纯的物流配送商,而应该视其为渠道服务商。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经销商的资源和服务平台,引导经销商为渠道成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则重在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从智力上为经销商提供支持,使经销商的资源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服务型的业务模式是掌控市场的核心
在传统随机配送型的业务模式下,经销商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按照下级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而如果只给大客户配送,则无法形成对市场的有效覆盖。因此,经销商必须转换经营模式,提高铺货效率。
经销商和分销商不妨建立按照固定行程计划开展巡访配送,根据每个客户固定时期的进销存数据,按照正常库存量的15倍让客户备货,尽量做到既不断货也不积压。在该模式下,经销商和分销商的配送效率将大大提升,同时还可以减少车辆,降低每辆车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前面提到的“两难”问题。
构建“联合分销体”
建立“分销联合体”,旨在通过经销商发展分销商,从而间接掌控零散的中小零售终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在现有批发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分销网络进行调整,优先保证经销商从批发市场获得基本保障,然后再引导其建立分销商客户网络。
职责划分的目的在于:对经销商的业务范围进行合理分配,使其能集中精力对本地市场进行精耕细作。
价格体系设计和窜货管理
分销模式容易导致价格体系混乱,产生窜货等现象,因此,对此的预防和管控至关重要。
海阔天空
——厂商合作新思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厂商博弈成为国内商界的主旋律,然而,当硝烟散尽,有远见的厂商开始明白,只有跳出利益纷争,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厂商关系,厂商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价值链思维下的厂商
协同
厂商博弈的背景之下,厂家既想充分利用经销商又不想过分依赖经销商,而经销商既想得到厂家的帮助,但又不希望丧失对渠道的控制权。于是,打造新型的厂商战略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极其迫切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发现企业在推进这项工作时还存在这几个问题,它们影响了厂商一体化合作的推行:
1厂商营销策略缺乏统一性。尽管企业意识到了经销商公司化运营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深入与经销商共同制订市场拓展的策略规划。厂家必须为经销商提供智慧支持,内容包括组织体系如何构建、营销团队如何配置、业务流程如何设计、激励体系如何构建、管理体系如何构建等。
2厂商组织难对接。我们发现企业在推进经销商公司化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倾向,其一,企业为了降低人员成本,只给区域市场人员支付基本工资,而将奖金的考核和支付交给经销商来做。这样,市场人员往往就受制于经销商,无法完全实施企业战略。其二,有的企业只发放工资和奖金,市场人员的差旅费用则交由经销商来承担,而有的经销商为了节省费用,严格控制企业市场人员出差次数,造成企业营销人员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上述两种模式下,厂商双方都陷入了各自算“小账”的局面。为此,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区域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企业和经销商人员待遇。企业业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及日常差旅费用都由企业自行承担,不给经销商代理带来负担,而管理中心也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和高度推动经销商有效地拓展市场。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效,从根本上打消了经销商的顾虑,从组织机制上与经销商实现了一体化运作,而非企业单方面地推动经销商实施公司化运作。
3厂商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厂商一体化合作,绝不是那种传统的交易型的合作,而是厂商双方在整个渠道运作的价值链中,对渠道价值链各环节共同参与、共同建立合作关系的一种模式。要真正实现厂商一体化,需要通过一种组织形式来加以保障,将这种“一体化”的思想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联营机制。在这种模式之下,厂商在整条渠道价值链上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具体来讲,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策略规划一体化
按照一般做法,在厂商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厂家先制定策略规划,然后再要求经销商去执行,可以说这种做法从先天上就给厂商一体化的实现制造了障碍。一体化要得以确实体现,双方在认识上就要全面达成一致,如果双方在出发点上都不能够形成共识,一体化的实施就必定会大打折扣。
厂商在策略规划上的一体化要求双方特别是厂家,在策略规划的形成过程中要让经销商参与进来,从而将双方的整体策略有机整合起来,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保证双方对利益的一致追求。因此,厂商双方应对各自的年度策略构想和目标进行事先沟通,对于市场状况、竞争态势、产品结构、渠道结构、价格体系、推广方法、销售政策以及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设想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然后再对年度的销售目标和市场目标进行预测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还可以针对彼此构想的差异点进行分析沟通,尽量从一开始就消除潜在的不协调因素,以取得思想、行为上的一致。
2组织设置一体化
不少经销商从“夫妻店”发展而来,尚未完全实现公司化运营,缺乏对于市场的系统分析和思考能力,在合作中往往难以达到厂家的要求,并由此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因此,厂家应该在联营中致力于推动经销商自身组织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帮助经销商设立专业化的品牌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组织架构,帮助经销商完善营销组织和提升运作效率。同时,厂家也可以在经销商的组织体系中,设置一个专门的业务团队来进行管理,这个团队相当于厂家的区域办事处,它既可以帮助经销商提升公司化的运营水平,亦可以帮助厂家提升业绩和品牌。这种合作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厂家将自己的组织体系嵌入经销商的组织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厂家品牌与经销商运营的“无缝对接”,它顺理成章地使厂商双方在战略上保持高度一致,最终提升了经销商的整体运营水平。
3 管理流程一体化
实现组织一体化之后,厂商双方在各自的管理流程上也要实施一体化,如此方能匹配双方联营机制的高效运作。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厂商必须共同来打造一条高效供应链,而这要求厂商实现管理流程的一体化。
在厂商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许多环节上密不可分,比如销售预测、订单处理、信息反馈、进销存管理、费用报批及核销等方面,不过很多企业都未能有意识地在厂商之间构建起顺畅的管理流程,因此常常造成市场运作中的脱节。而组织化的厂商一体化联营机制则要求厂家必须将自身与经销商之间的运作用管理流程打通,构建起高效的共同运营平台,这要求厂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建起厂商之间的IT平台,通过导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实现厂商运营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对厂商之间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固化和优化。唯如此,才能持续推动厂商一体化的持续高效运转。
4团队建设一体化
在厂商联营机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厂家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普遍要高于经销商旗下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厂商一体化,如果双方销售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差距过大,也将影响双方合作的深入和持续。因此,厂商的一体化必须通过团队建设的一体化来加以保障。
在厂商团队建设一体化的过程中,厂家要协助经销商围绕着整体营销组织体系,从人员配置、人员招聘、薪酬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人事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对经销商进行全面辅导,将经销商的团队建设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一方面,企业应当向经销商输出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建设理论和体系,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帮助经销商吸引人才、组建团队,从而使双方团队的能力、素质、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
结束语
渠道力的打造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系统工程,但这种耗费绝对是值得的,渠道优势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今天,要构建渠道核心竞争力,模式创新是关键所在。企业必须从渠道运作的价值链系统考虑,在整体的营销战略规划下对渠道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灵活设计相适应的渠道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网络优势。
作为营销工作者,可能经常会听到全网营销这个词,但全网营销又不像新闻营销、搜索营销这样的词意义直接明了,甚至有些不同地方的解读也是不同的,这里小马识途营销顾问分享一下自己对全网营销的理解,以及企业该如何落地全网营销?
全网营销的内涵与价值
全网营销是全网整合营销的简称,指将产品规划、产品开发、网站建设、网站运营、品牌推广、产品分销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内容集成于一体的新型营销模式,是集传统网络,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为一体进行营销。全网整合营销的优势在于:提升品牌形象、规范销售市场、促进整体销量、解决线下销售瓶颈、完善客服体系、梳理分销渠道。
事实上,全网营销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建站系统,或是自有B2C、天猫等第三方平台等销售平台,它实现了所有网站后台的打通;还将各种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新媒体营销工具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营销体系,是整个媒体行业的创新和突破,是当今这个时代营销必备的利器,其强大的全网覆盖功能和便捷的营销 *** 作模式,正在悄然引发一场新营销革命。
全网营销具体要干什么?
全网整合营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网页搜索、搜索、视频分享、B2B平台、B2C平台(自有和第三方)、门户媒体、分类信息平台、垂直行业论坛、微博博客推广、知名百科。
1、网页搜索
根据行业、区域及产品特点整体规划关键词,研究关键词的流行程度和相关性,在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面取得较高的排名次序,增加企业网站在七大主流搜索引擎(百度、搜狗、搜搜、谷歌、360搜索、即刻、有道)的收录量和网页展示量,当客户在搜索引擎中查找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可以方便快速的找到企业信息。
2、搜索
针对特定关键词以的形式在搜索引擎推广,将商品的直观的推到用户眼前,以涵盖搜索用户,来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信息展示量,给企业带来商业机会。
3、视频分享
视频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媒介,因为它所受的关注度比较普遍,加上声音和画面,都能给人直观而生动的感受。视频分享还具备互联网互动性,传播性极强。制作产品或者相关服务信息视频,分享至各大视频网站。
4、B2B平台
将企业和产品信息,大量发布在国内知名B2B行业网站,客户通过浏览这些B2B网站平台搜索到您的企业及产品信息,从而联系您进行咨询,最终达成交易。
5、B2C平台(自有和第三方)
将企业和产品,展现在销售平台,终端客户通过浏览页面,进行咨询下单,达成企业对客户的下单。分为自有商城和以天猫为主的第三方商城。
6、门户媒体网站
将企业产品或者服务信息以软文的形式投放到各大媒体门户网站(如:腾讯、新浪、网易、中华网、搜狐焦点等等)。投放后可以直接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永久查看,通过门户网站的权威性来提升品牌度。
7、分类信息平台
利用分类信息这种网络应用平台,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布在各种分类信息网站上,从而达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的目的。
8、垂直行业论坛
利用论坛这种网络交流平台,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发布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从而让目标客户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企业宣传、加深市场认知度的目的。
9、博客推广
利用博客这种网络交互平台,发布企业相关概况和服务信息,并且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复平台上客户对于企业的相关疑问和咨询,以达到宣传企业信息的目的。
10、知名百科
在各大知名百科中创建企业、品牌、产品、网站相关词条,既可以树立自己相关信息的公共形象,也可以增加传达机遇,提升知名度。
11、直播短视频推广
短视频最近几年兴起的,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其视觉体验非其他推广平台能比,所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曝光也是当下必选推广渠道之一。
12、微信推广
微信拥有强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推广自然不可放过微信生态,这个生态里比较常见的推广有微信公众号推广、微信朋友圈推广、微信群推广等。
全网营销的实战原则
之所以是全网营销,是从网络全局角度考虑,来如何达成营销目标,具体执行原则分析如下:
1、渠道尽宽
有针对性,是指需要与目标人群相关。尽宽,是指尽量多。例如,对于HR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解决方案,一般关注的人群,要么是IT部门的同事、要么是行政人力部门的管理人员。
因此,撇除那些如瑞丽时尚网、摇篮网这种明显不适合的,我们可以尽量尝试更多的渠道,例如:广普的渠道,如百度、360、知乎、头条、微博
商业的渠道,如商业新知、领英
IT的渠道,如36氪、CSDN
HR的渠道,如各种HR论坛、各种人力资源贴吧、HR公众号等等。
2、效果测试
网络推广,天然可以进行数据观测:曝光的次数、 被点击的次数、停留的页面和区域、转化的次数等
要开启一个线上推广渠道,必须先搞清楚它能提供的数据转化路径及中间的数据观测节点,否则我们无法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例如在知乎上,在与目标客户接触上之前,能观测的数据很可能只有阅读量、关注人数等指标。在一段时间的测试后,如果发现有效果,我们便可以逐步建立一个“阅读量-关注数-互动数-转化数”的数据转化模型。同时通过这个模型驱动我们的后续投入和动作调整。
哪怕某些渠道最终无法对转化过程进行有效标识,我们至少也可以设定不同的联系电话、着陆页面,甚至只是在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追加一个“从哪里了解到我们?”的问题设定,对流量进行来源判定。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动作。另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因此在渠道尽宽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数据反馈,进行渠道的筛选和收缩。
3、持续更新
有很多内容营销渠道,例如知乎、领英、CSDN等,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逐渐体现效果的。例如曾经协助的一家IT软件提供商,他们在知乎上持续发布和互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后,才开始接触到了目标客户,但自此以后,知乎上就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咨询量,也因此合作了几个大客户。
因此,对于不同渠道,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测试时间计划。如头条、广点通、百度搜索推广等以广告驱动的渠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测试出其大致的转化效果。
但如刚刚说的知乎、商业新知、CSDN等以内容驱动的渠道,则需要有一定耐心,在内容质量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到是否有转化效果,而一旦突破了某个临界点,很可能会持续产生高质量的流量。
4、提高内容质量
大多数内容输出者,很难一开始就输出高质量内容,所以我们不是提倡有了好的质量才输出,而是要在输出中提高质量。所以,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一开始就能输出90分的文章,而应该持续更新、刻意练习、不断优化。用时间和耐心来换取质量。
5、借势放大流量
虽然刚刚我们反复提到百度、公众号、知乎等耳熟能详的内容和流量渠道,即便仍然具备有效性,但是它们的红利已经在减少。它们成为了全网营销的及格线,但企业是无法仅仅通过及格以致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所以,在及格线之上,我们需要找到有红利的流量渠道,进而借势放大流量。
虽然抖音的流量红利盛宴也已过,但它显然比我们之前提到的传统线上渠道更能带来流量。
尝试通过抖音嫁接流量,是更具备杠杆效应的手段。
全网整合营销,整合了所有可以利用的网络推广方法,系统规划实施达到转化客户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背景的企业 *** 作方法亦不尽相同。所以小马识途营销顾问认为全网营销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需要按照整体的方向和原则拓展,在实践中进行测试改良,当然前期最好也是有精通网络营销的顾问人才来整体把控,否则全网营销各项目之间整合不够好,结果亦是难尽人意。
融创自2005年初已经开始频繁的调整。年初按西南、华东及华北的区域划分,成立区域集团,但2005年上半年仅实现384亿元销售回款的现实使融创迅速将下半年的发展战略调整为提高利润率水平。此时的汪浩,还在解决顺驰的变化与成长的问题。如果说此时的孙宏斌把挽救顺驰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汪浩身上的话,面对汪浩在顺驰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和自己为融创开出的药方完全不同,不知他当时作何感想。在2006年孙宏斌宣布重新主持顺驰时,他肯定了汪浩过去一年的工作。
之后,他宣布撤消顺驰三大区域集团,转为总部直接管理模式。而在融创,孙宏斌早在2005年已完成这一战略调整。此外,早在2005年已经开始在融创强调的成本和利润率概念,也在孙宏斌重掌顺驰后才被“复制”过来。但是,这些使融创成功“刹车”的举措,对顺驰已几乎没有作用。
回头再看顺驰和融创的发展历程,更像孙宏斌一次惊险的房地产企业的运作“实验”。在挑战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现金流周转率的“试验”中,孙宏斌以顺驰为主要对象,在成功向万科宣战并多番攻城掠地之后,他以为这一模式已接近成功,于是将刚刚成立的融创也拉入这一快速奔驰的跑道。
当发现顺驰和融创都已如脱缰野马般不听使唤时,融创被孙宏斌所“垂青”,成为其挽救之策的试验之所。在给融创狠下几帖“猛药”之后,融创的运营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于是,这几帖“猛药”被作为已试验成功的对症之策,运用于顺驰。顺驰最终被出售的命运,并不能说明孙宏斌的“实验”失败;但融创的存活,也无法证明孙宏斌的成功。在2006年中,孙宏斌曾在融创内部有过一次发言,这次发言被融创内刊整理并部分发表。这次发言孙宏斌颇有些替自己辩护的意味:“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险,但因为选择了梦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败。虽然中国人讲求成王败寇,但为了梦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没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靠这些有梦想的人去推动的。”但经历了两次起伏的孙宏斌,也在反思自己,“我们在变化中得到不断成长,日益成熟。成熟就是能够把握平衡,不走极端。”“同时,成熟还意味着发展风险和发展速度的平衡,在发展过程中,把控风险”。
孙宏斌的激情以及“偏执”的性格烙印依然深刻。在融创的公司文化中,“使命般的激情”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句被提出,而“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对核心价值观的偏执和执行,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的零容忍”也在公司文化中被强调。但是,除此之外,融创遗留的孙宏斌张狂个性的痕迹,已无处搜寻,仅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位上,孙宏斌的名字依旧赫然在列。 孙宏斌给顺驰取名意在又快又顺,在其成长前五年还算平滑快速前进。但在临死前3年,顺驰开始大跃进式扩张,其商业模式在纸上谈兵时经过精确计算,结论是可以快速复制。而现实中,中国房地产行业是标准化程度极低,在一个充满不可预见性的不太标准化行业,试图快速地精确复制,只能找死,而且是自寻速死。
2008年的房地产话题依然热得发烫,但这跟孙宏斌已经几乎毫无关系。不管他曾经将房地产业搅得如何的天翻地覆,如今都不得不呆在被媒体遗忘的角落。整个2008上半年,这位媒体曾经的宠儿只被真正关注过一次,还是因为路劲地产的单伟豹跳出来要跟他打官司。当然,这不是媒体残酷,而是市场无情。与孙宏斌的走冷不同,“顺驰”热度不减,但与2004年决然不同的是,如今的顺驰不再是报道对象,而是引用语,作为“因扩张过速而资金链断裂”的失败案例代号,“下一个顺驰”在2008年房地产市场上足以与“拐点论”、“百日剧变论”等关键词并驾齐驱。
事实上,“顺驰”一词的历史穿透力还会更强。因为房地产改革是改革开放30年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也最有看头的市场,地产英豪的传奇故事是一波接一波。但在各路地产英豪中,速度极富冲击力,模式极具颠峰性,结局极具历史性的只有孙宏斌与他的顺驰。 孙宏斌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智商奇高,谋略颇大。25岁时就成为联想少将,负责全国IT分销网的建设,比杨元庆资历都老,影响都大。但1990年因“经济问题”与柳传志发生冲突,获罪入狱,一呆将近四年。聪明过人的孙宏斌既有胸怀,又有眼光。1994年3月出狱后,主动请柳传志吃饭认错,但他没有重 *** IT旧业,而是准备进军房地产。
在柳的资助下,孙宏斌4月就在天津创建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8月即获得“先达小区”的独家销售代理。半年后,即1995年初就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切入房地产开发业务,7月即开发出第一个项目“香榭里”小区。
7个月,这个速度比房地产行业从拿地到开发的平均周期18个月快了一倍以上。这位IT起家,受过摩尔定律熏陶,又在监狱中苦等过四年光阴的人,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了绝招之一:速度。只是此时的孙宏斌还只是房地产市场一位默默无闻的新来者,没人理会他。
天津同行最先感受到了这一招的凶狠。房地产周期主要受制于拿地和筹钱,为打通这一关节,孙宏斌1996年不惜让出董事长位置,请来人脉丰厚的张贵宗(前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顺驰果然从此项目不断,实力悄然大增。之后的故事已经为大家所熟知。1998年,孙宏斌看准国家停止福利分房的政策后,开始大干,当年一举拿下面积14万平方米的名都项目,声震津门。2000年8月拿下万科与泰达都不敢碰的梅江地块,并成功开发出蓝水项目,不久又拿下面积17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太阳城,基本确立津门老大地位。
孙宏斌
从1998年到2002年,顺驰天津开发了近30个项目。虽然孙宏斌没有赚到大笔利润,但对地产模式带来了巨大震动。孙宏斌带来的第一大震动是速度。他彻底打破了房地产平均开发周期18个月的惯例,一举缩短到7个月。与速度紧密相关的是模式。以今天的研究来看,顺驰的速度从战略上源于孙宏斌急切的称王之心,从战术上则源于他老练的IT模式。 孙宏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后来被称作“现金—现金”模式或者“地产戴尔”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利用很低的自有资金启动项目,迅速转入土地开发进程,然后以销售回款支撑后期建设与城建配套等,再用毛利作为新的自有资金启动新项目,如此循环,极速滚动。按照他的模式,只要每一个时间点拿捏得当,每一步战略执行到位,这一模式不仅行得通,而且威力巨大。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孙宏斌凭借这一模式,4年就从天津一个普通的代理商变成名震津门的开发商,6年就成为天津房地产开发商老大。而从1998年到2002年,孙宏斌四年开发出30多个项目。
其次,2002年,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孙宏斌看到该文件为开发商的全国扩张扫清重大障碍后,迅速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国。离开天津的2002年,顺驰规模不过10亿,到2004年,顺驰就已经逼进百亿,不到三年,翻了10倍,差一点就掀翻万科,坐上全国老大的交椅。
论智论勇,孙宏斌都堪称中国房地产业的超一流人才,但不幸的是,这个超一流人才偏偏犯了一个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错误,那就是毫无风险意识,更不要说像华为那样时刻准备过冬的危机感。
房地产业有四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执行风险,四是系统风险。
从政策上,因为市场的敏感,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层出不穷,开发方向(如90/70)、土地转让方式、预售许可时间、土地款交付时间与比例、贷款利率等政策的调整,每一招都直截开发商的现金流。市场风险与执行风险同样能要顺驰的命,像如今这样股市大跌、房价下拐、信贷紧缩、消费者观望等全线崩溃的系统风险更是如此。
在孙宏斌的模式中,他根据城市和项目大小把进攻路线分成M1、M2、M3、M4四条,东线进攻不利,西线驰援,南线不力,北线救主,但他从没考虑如果全线溃败还怎么玩。
忽略或轻视这些风险是孙宏斌在做顺驰过程中犯下的最大错误,就好像他以过人的智慧设计了一辆极速战车,但忘记了前进的路上不仅有坑有河,还有悬崖深谷,结果栽得头破血流。 孙宏斌有理由怪罪房地产的12年单边上涨行情,但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地产英雄大部分都是孙宏斌的同路人,从富力的李思廉与张力,碧桂园的杨国强,合生创展的朱孟依,雅居乐的陈氏五兄弟,到龙湖的吴亚军,恒大的许家印等,基本上都是1994年前后出发的。
孙宏斌与他们真正的区别其实并不是孙宏斌不计风险,而是人生理想不同。一般地产商都想创富,而孙宏斌是想称王。早年孙宏斌跟随柳传志做联想,负责分销渠道时,就已经王气毕露,企图功高震主,另立王朝,但柳传志发现及时,处理果断,孙宏斌不仅称王未成,反而获罪入狱四年。出狱之后的孙宏斌不仅急需用顺驰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弥补失去的光阴,他一定还想向世人证明:孙宏斌就是王。
2003年,在中城房网重庆会议上,孙宏斌曾当面向王石下战书,要成为中国房地产的一哥。孙宏斌在北京昌平金池蟒山会议中心为顺驰高层连续开会17小时,做了题为《鸿鹄之志向,蚂蚁之行动》的演讲,其实就是称王宣言,而看似口无遮拦的百亿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应景而设的登基仪式。为了称王,孙宏斌在两个方面向利润做出了重大妥协,一是不惜代价拿地,二是合作开发。
在拿地方面,莽山会议之后,顺驰一年时间拿地近千万平方米,仅需要支付的土地款就高达100亿元,尤其是轰动京城“北京世纪第一拍”,更显出其王心之急,霸心之重。高价拿地的直接后果是顺驰的房价往往明显高于其周边其他项目,管理成本占总成本也高达8%~9%,远高于2%~3%的行业平均水平。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一贯被认为是暴利的房地产行业,顺驰2003年和2004年的净利润率据称只有3~4%,而万科从来不会低于15%,富力与中海更是超过30%。但孙宏斌偏偏不看重利润,只要能当上老大,挣多挣少,他不在乎。
合作开发的后果同样严重。因为这不仅会分流利润,还有造成管理混乱,更重要的是难以达成战略共识,完美方案往往被执行得牛头不对马嘴。当然,孙宏斌不是丝毫没有意识到合作的副作用,为了抵消这一点,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因为与老将相比,年轻人更勇猛、善学,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在顺驰的团队中,鲜有40岁以上者,后来的董事长汪浩更是只有34岁,开全国地产业之先河。孙宏斌的新兵战略也是用意明显,以最快的速度复制顺驰模式和体系,而不是产品。这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他对速度的追求越来越高,以至于后来根本没有足够的老兵来带新兵,结果顺驰很快变成一帮乌合之众的名利场,孙宏斌的雄韬伟略到他们手里已经演变成吹牛扯蛋。
孙宏斌的命运颇有戏剧性,他为公司取名顺驰,本身也具备称王的很多素质,但他的称王战略偏偏与中国最有名的一句称王口诀背道而驰。孙宏斌如今正以融创为平台,谋求东山再起,但如果不改霸王之术,他恐怕还会落个悍将之命。 孙宏斌曾有一段话:“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险,但因为选择了梦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败。虽然中国人讲究成王败寇,但为了梦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没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靠有梦想的人去推动的。”
20年前,孙宏斌的梦想是“做一家全国性的大公司”,这个梦想曾经推动着他勇往直前,不惧风险,但又不是鲁莽草夫。孙宏斌有着对市场优于常人的敏感--柳传志评价他是极少数“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人,只不过这种敏感提前踏空了市场的节拍。
1994年,孙宏斌创建顺驰,以房地产中介的方式进入地产界。同年8月,为了获得比常规更快的发展,孙宏斌向柳传志借款50万元。随后,顺驰在天津开始迅速扩张,并成为当地绝对的“大哥大”。当时的顺驰是用了近乎10年的时间,才占据了天津市场10%的份额。
一切皆因“招拍挂”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2002年6月,顺驰成功竞得天津塘沽一地块,综合费用甚至比协议价还要实惠。仅仅3个月,在这块地上开发的“莱茵春天”就开盘销售。这让孙宏斌看到了高周转与招拍挂相结合的市场契机。
2003年8月,在一次业内会议上,孙宏斌在既定的发言中突然话锋一转,称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他顿了顿后说道:“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包括王石。”坐在台下的王石拉长脸予以反驳,“提醒”他要注意风险。
2003年,地产老大万科销售额只有638亿元,当时的王石已经开始预测楼市拐点。而孙宏斌却放言,他不信未来5年中国地产业出不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元的企业。
从2003年到2004年,顺驰先后从华北、华东和华中等拍得10余块土地,行动迅速令人咋舌,“天价地制造者”的大手笔更是惊人。顺驰的销售额也随之扶摇直上,从2001年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7亿元。“孙宏斌就是一个到处拿地的偏执狂。”这是多年以后,一位房地产资深人士回忆起孙宏斌最深刻的印象。最疯狂时期,孙曾经创下一年拿地6000亩的历史纪录。
5年之后,如孙宏斌所预测,中国果然出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元的企业。这家企业不是顺驰,仍然是老大万科。也正如王石所预测,2004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让同年计划赴港上市的顺驰惨遭夭折。直至2007年,由于资金链过于紧绷,孙宏斌最终将顺驰的控股权低价转让给路劲,他本人抽身潜心发展融创。 关于顺驰“灾难性”的骤变,现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的聂梅生曾表示:“别人都用一个瓶子一个盖或者两个瓶子一个盖地周转,但孙宏斌是十个瓶子两个盖地玩,这能不出问题吗?”
言语中,聂梅生流露出惋惜。“只要再撑一段时间,孙宏斌就会像2008年走到资金链边缘的许多企业一样,绝处逢生。”如今在业界叱咤风云的龙湖地产也曾徘徊在生死边缘,龙湖一位内部员工向记者回忆道:“2008年,龙湖几乎都发不出工资来,内部传闻称,高层已在谈收购,但后来‘四万亿’刺激计划一下子让龙湖活过来,飞速发展至今。”有时候,地狱与天堂就在一念之间。只不过,在顺驰的前世,“幸运”没有来到。
多年以后,再谈起顺驰,孙宏斌冷静地说,中国MBA案例教学,几乎每个大学都有顺驰失败的案例,这挺荒唐的。“顺驰是有做错的地方,但也不全是不好,现在的高周转、招拍挂、现金流(管理)等,别人都是跟我学的。”
“我打心里觉得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吃过亏,有过挫折之后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事。确实吃过亏、有过挫折以后是一个经验积累。”痛定思痛的孙宏斌说,“这些坎坷之后,我的性格并没有变,变的是我对做企业的认识。”
基于新的认识,东山再起的孙宏斌极度强调公司运营的安全性、稳健性和纪律性。
正在快速成长的融创中国,如今账面上有超过100亿元的现金,销债率(销售额/净负债)接近2,几乎是行业的最好水平;2013年,孙宏斌要求融创更加重视现金流管理,融资的资金成本不能超过13%。他为融创定下了铁的纪律:在拿地时谨慎,绝不盲目争抢“地王”。
2012年7月10日,备受业界瞩目的北京万柳地块开拍。由于央企身份备受争议,融创中国的联合体合作方保利地产暂时退出万柳地块竞争,只剩下融创孤军奋战。在与中赫置地经历了200轮的“贴身肉搏”后,融创最终不敌对手,与万柳地块失之交臂。竞拍结束后一小时,孙宏斌更新了一条微博,公开回应“失地”称:“我说我们喜欢这块地,但从来没有志在必得的地块,合适就拿不合适就不拿。”
在疯狂的抢地面前,孙宏斌选择了忍耐。他们所谓的拿地纪律是指:针对具体城市的具体地块,对土地的毛利率以及内部回报率设定严格测算,一旦超过该红线,无论多喜欢,融创立刻停止再举牌,其中,毛利率的红线最低不能低于30%。
鉴于顺驰当年在全国摊子铺得过快过大最后倾覆的教训,在区域战略上,融创开始坚持“区域深度聚焦”,只布局京、津、渝、沪、杭五大区域,缩短管理半径,在一线城市回暖的2012年,区域聚焦的策略让融创赚得盆满钵满。
“对我自己来说,没变的是理想、激情,变了的地方就是要讲究平衡,不走极端。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承担风险和控制风险是一个矛盾。”孙宏斌说。
2012年12月31日,中国房地产企业2012年度销售TOP50榜单出炉。融创中国全年销售额上升为356亿元,位列12位;2011年,融创中国位列18位;2010年,其排名还远在30名之外。
以上就是关于强势渠道是怎样炼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强势渠道是怎样炼成的、如何理解互联网整合营销、孙宏斌的顺驰融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