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简单两笔,一撇一捺。
做人,尝尽百态,辛苦一生。
图什么?
泛黄的日记本上,躺着的张大勇写下这样一段话:
“人有两根脊柱:一根是骨骼脊柱,一根是精神脊柱。 骨骼脊柱病了,只要挺起精神脊柱,照样能活成大写的‘人’。 ”
卧床30年,他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痛,在围困中苦苦挣扎;
跨越时光的长河,他“站”得笔直,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01
在最绚烂的年纪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废人
10平米不到的卧室,灰白的墙壁,破旧的家具,便是几十年来张大勇拥有的全部世界。
身患强直性脊柱炎,30多处关节僵硬,浑身上下,唯一能动的只有头和手臂……多年来,他只能瘫痪在床。
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像是一个“会呼吸的木乃伊”。
活,活不好;
死,死不了。
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他也曾无数次回想过。但往事终究成了风,吹过,就再也回不来。
1964年,张大勇出生在河南。
外公王天秩,洛阳复旦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外婆蔡芸芝,是魏巍的老师,语文课本里《我的老师》一文的主人公。
在这样的一个书香门第,大勇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畅想未来,他期待着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
只是谁也没想到,命运的魔爪正在悄悄伸向这个少年。
从10岁开始,大勇就偶尔会感觉到膝盖疼痛。
待到初中,腿疼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烈,最后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去医院检查,他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这种疾病几乎很难治愈,但只要好好治疗,还是能够改善症状。
只可惜, 大勇遇上了庸医。
负责治疗的医生不知如何用药,只会一再注入大量激素,针一下一下扎进肉里,却不见有任何成效。
金钱和时光如流水一般滑走,大勇的病情却越发严重。
熬到最后,等来的只有一张张病危通知书。
40度高烧,断断续续烧了一个月,数次抢救,他在生死的边缘不断徘徊,脆弱得像是飘在水面的浮萍。
好在,大勇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只是身体却越发虚弱,渐渐的,他连路都走不了。
但命运的重击仍未停下,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1991年,大勇27岁,彻底躺在了床上。
无法起身,无法动d,生活起居全靠母亲照料,在最绚烂的年纪,他成了一个废人。
狭小的房间如同一个囚笼,难以逃离;
冰冷的床铺像是一幅镣铐,无法挣脱。
人生,只剩下一片黑暗。
02
卧床6年完成“中国纪录大全”
却遭遇“吉尼斯”起诉
人生如此,大勇也曾想过解脱,他拿过一把剪刀,悄悄藏在枕头下面。
但他仍有不甘,仍有不舍。
终日在床边照料的母亲发现了“秘密”,她并未拆穿,只是投入更多的关怀,更多的鼓励。
她一再告诉儿子: “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存在的价值。”
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母亲的鼓励下,大勇很快找到答案。
23岁那年,大勇第一次看到英国的《吉尼斯世界大全》,在震惊的同时又有些不满:所谓的世界纪录,连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没录全。
“你不收录,我收录。”
因为疾病,这个想法被一再搁置,但如今,躺在病床上的他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收集资料,母亲跑遍附近的小区、学校,用收废品的方式收来旧报纸。
大勇躺在床上,一点一点翻阅,一点一点记录。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一黑一亮,便是一天;春夏交替,又是一年。
6年时间,大勇写下了整整50万字的手稿。
1996年,《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完成。
“切尼斯”是英文“chinese”的音译,切尼斯纪录就是中国人的纪录。
2003年,大勇创办了“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网”,获得国家版权局审核登记备案;
2010年,切尼斯成为注册商标。
但在同年年末,一张来自美国的信函却打破了宁静。
因为域名问题,英国吉尼斯一纸诉状,将切尼斯告到了美国国家仲裁院。
在当时,中国人遇到国际域名仲裁,90%都选择了放弃。
但大勇并没有退缩,而是在律师的帮助下积极准备答辩书。最终,吉尼斯的起诉被一一驳回。
这个只能躺在床上的男人,赢了吉尼斯。
03
创办全国第一个寻人网站
常年卧床,翻阅过的10吨报纸,是大勇和这个世界最亲密的联系。
读报期间,他发现几乎每份报纸都会设立一个“寻亲”板块,寻找被拐卖的孩子、走失的老人……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意味着可能会有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生命的逝去。
他把这些内容一张张剪下来,思考着自己能做些什么。
直到1998年,新华社报道了美国的一个寻人中心网站,大勇深受触动,心里瞬间有了打算。
他拉上弟弟张小勇忙活起来,兄弟两人一个构想、准备资料,另一个到处蹭书蹭网学习网站制作技术。
2001年, 大勇的“中国寻人网”成功建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寻人网站。
在相关媒体报道之后,寻人网站很快引起了轰动。
越来越多的寻人者涌入网站, 短短3个月时间便团圆了3个家庭;几年过去,网站共帮助300多个家庭,找到了失踪亲人。
无形的网络,让一切都变得与从前不同,孤岛与大陆相连,大勇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尔后几年,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专业的寻人网站、机构相继出现。
因为缺乏支持和资金,他的寻人网站却一度面临关停。
面对如此情况,大勇决定调整方向。他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全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尸体无人认领,但却很少有机构或个人愿意触碰这个领域。
“有人寻生者,我来寻逝者。”
他决定建立一个数据库,送无名逝者“回家”。
大勇没有料想到的是,寻找无名逝者的信息竟然如此之难。
掌握信息的警方、医院等部门很少愿意给他提供信息;因为“忌讳、冷门”,媒体也鲜少愿意提供援助。
他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用电脑查找资料,一个个拼凑,进度异常缓慢。
无奈之下,大勇开启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卧行中国”。
他躺在担架上,被亲人抬着, 沿08年奥运圣火的路线卧行到各大城市,联系当地警方、医院、民政部门、火葬场等搜集无名逝者信息。
2012年, “ 全国无名逝者数据库 ”正式上线。
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无名逝者信息,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网站首页,简洁而又清晰;
不用注册,只需要点击详情,就能查看到逝者性别、大致年龄、体貌特征、死亡原因、遗物照片、事发当地警方、派出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
整个网站完全免费,完全没有门槛,仅仅只是为了 “让生者慰藉,让逝者安息,让阴阳相隔,两个世界的亲人都满意”。
网站底部,大勇放上了温家宝的一句话:
“在中国,任何大数除以13亿都是小数,任何小事乘以13亿,都是大事。”
04
卧床30年,生死交替
他早已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时光晃晃悠悠,一年又一年。
大勇仍然被禁锢在小床上,眼前还是那片不足十平米的天地。
唯一的变化,可能是长期卧床导致汗液沤烂了床板,木床换成了一张小铁床。
他还在坚持运营着网站,一获得信息,就赶紧更新到数据库。
累计到现在,无名逝者的信息已达到一百多页,而在这冰冷的数字背后, 关联的是几千条生命,几千个等待亲人“回家”的家庭。
从发布信息来看,难度不易于大海捞针,但无论是大勇还是逝世者亲人,仍在坚持。
对于寻亲者,他只有唯一一个要求: “找到了,请不要忘记联系我。”
如今这也成为了他唯一的遗憾,他无法确定有多少人,在网站找到了亲人。
但回望过去,他仍无怨无悔。
卧床30年,打造“中国纪录大全”、创办寻人网、卧行中国、送无名逝者回家……他从未忘记心中的信念:
“不能像 健康 人那样站着、坐着、走着、跑着为 社会 做贡献,我就躺着、爬着为 社会 做贡献。”
从“生”到“死”,从“死”到“生”;
命运下的所有馈赠,都已经成为了最好的安排。
在平凡中现出真实,在闪耀中现出绚烂, 他早已活成一个大写的“人”。
往后余生,不出意外的话,大勇应该是只能在这张床上度过了。
但实际上, 他早就已经站了起来,将生命的足迹留在了每一个角落。
不是吗?
一直以来传统道德观里都强调入土为安,生老病死本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而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死亡是需要避讳的,更别提说把遗体捐赠出去,任人宰割。
但实际上,进行遗体捐献不仅可以供医学教学研究,同时将可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因为器官衰竭的病人。
如果是你, 你愿意捐赠遗体吗?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卫健委在官网发布首次通报27例肺炎病例,同时春运即将到来,巨大的人员流动,让疫情逐渐扩散,武汉至此按下暂停键,
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封。在经历76天封城时间里,有汗水有泪水,但也有人怀揣着对生的渴望,永远地留在了2020年。
而就在这时也有91个中国人以遗体捐赠的方式迈出勇敢一步,帮助世人认识了新冠肺炎病毒机理,永远留在了武汉。
2020年3月6日夏艳文于凌晨去世,她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第一个主动捐献遗体的新冠肺炎患者。
在知道能够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后一直有这个念头,在逝世后她的孙女遵循她的遗愿,捐赠了她的遗体。
2020年3月6日夏艳文于凌晨去世,她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第一个主动捐献遗体的新冠肺炎患者。
在知道能够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后一直有这个念头,在逝世后她的孙女遵循她的遗愿,捐赠了她的遗体。
“握笔的手一直在发抖”。“刀切下去,你外婆的身体(遗体)该有多疼啊。”对家属来说,接受亲人的遗愿,其实也不容易。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无法认可遗体捐赠这一行为,在火神山遗体捐赠事件中,许多家庭不仅没有得到亲人的认可,反而还被认为是炒作出名,用亲人的遗体换钱。
蔡雅卿的父亲蔡德润去世后在火神山医院捐献了遗体。此事件一经公布,多数网友为这家人点赞
也有一些网友言辞激烈,批评她在父亲去世后“擅自”作出决定捐献遗体,“不孝”。
但在那个新冠病毒肆虐的时期,能够顶着压力,捐赠遗体让医生加深一丝关于病毒的认识都是莫大的帮助,也真真切切能够帮助武汉抗疫。
对于很多捐赠的遗体大部分是留在高校成为“大体老师”,一位遗体捐献者曾经留言
“我宁愿让医学生在我身上试划千刀,也不愿见他们未来在病人身上划出一刀。”
这就是大体老师,正是因为有大体老师无私地奉献,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医生。
正是有这些为医学发展前赴后继的人,我国的医疗水平才会不断进步。而昆明医科大学的李秉权教授和他的爱人也正是这样的人。
李教授作为昆明大学的神经外科创始人,救死扶伤一辈子之后,毅然决然地决定捐出自己的遗体。
而老教师临终前也是只是留下这句话:“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
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而他的爱人在去世之后同样选择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并在遗嘱中写道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而在相隔十余年之后,两人以别样的方式再次重逢。
夫妻两人可谓是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所有,两个秉承相同的热情和理念先后成为大体老师,让更多学子有学习的机会。
捐赠遗体需要勇气,可能会面临父母的的阻挠,家人的不理解。
捐赠遗体同样也意义重大,能够利用死后的躯壳帮助更多的人。
无论能否接受遗体捐赠,都是自己个人的选择,无关乎对错,对于愿意捐赠的人感谢你们的付出,也感谢你们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
而对于无法接受的人,不是只有捐赠遗体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分享自己的善意,做善良的人,才让善良走地更远,让社会变得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