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存储和管理全国范围多种比例尺、地貌、水系、居民地、交通、地名等基础地理信息,包括栅格地图数据库、矢量地形要素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和正射影像数据库等。
延伸: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形成数字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模式为目标,通过对各种不同技术手段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存贮,建成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建立数据传输网络体系,为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各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它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各类用户、应用面最广的公益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实用化的、长期稳定运行的信息系统实体。是我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
国家测绘局1994年建成了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注:含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400万地形数据库等;1998年完成全国1:25万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名数据库建设;1999年建设七大江河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和正射影像数据库;2000年建成全国1: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2002年建成全国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并更新了全国1:100万和1:25万地形数据库;2003年建成1:5万地名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TM卫星影像数据库。现正在建立全国1:5万矢量要素数据库、正射影像数据库等。各省正在建立本辖区1:1万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等,并正在进行省、市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今年内将个卫星系统投入运营,使得地球上任何地方可实现移动电话通信。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将有四个至五个这类系统投入商业运营,虽然其中某些系统并不覆盖全球。这些系统改变
了商务人员、旅游者和所有移动中的人们的处境,使他们随时随地保持与亲友、公司、客户等的联系。而那些居住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的人们,也能享用这种现代化的通信服务。
这些系统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则是覆盖一个很广的范围。所有这类系统的特征是,巨大的投资(数10亿美元)以及其跨国性质。涉及到国际间的关系,包括卫星制造商,蜂窝服务供应商,电子设备制造商以及通信建设管理部门等。另外,卫星系统还提供除电话以外的其它通信业务。
这几年蜂窝电话发展很快。1988年,全球用户400万户,1995年达到1亿2千3百万户。估计到2001年将翻三倍。然而,卫星系统运营商估计,在世纪之交,还有40-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蜂窝地面基站没有覆盖到的地方。
与此同时,对传统通信服务的需求则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电话线密度(每百人占有的电话线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比约为301。估计全球约有30亿人口家中尚未装有电话。这给卫星电话系统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到目前为止,共有约180颗商用同步卫星(GEO)绕地球转。在赤道上空35800公里处,它们提供了包括TV广播、转播、网络中继、海事以及地面移动通信以至于长途电话干线等各类业务。
一颗GEO星可以覆盖地球的1/3面积。三颗等距分布的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当然南北极除外。然而这类卫星未能发射足够强大的功率,因而无法实现与地面上小型手持机的运行通信。
低轨道卫星(LEO)距离地面近,单颗卫星射束覆盖的地面范围小,因而需要更多
数量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但是,LEO单颗星的个头小,重量轻,价格便宜,另外,它还减少了由于GEO卫星长距离传输导致的信号长时延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低轨道卫星(LEO)典型的高度为500-1500公里,中轨道卫星(MEO)为5000-12000公里。
对于轨道高低不同的卫星系统其设计目标是采用多联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实现全球任何地方,使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根据专家预测,目前已在计划或实施中的中低轨道移动卫星系统将只能满足全球市场的一半。
以铱星为例,LLC铱星公司预计,到2002年移动用户将达到4千2百万,其中10%,即4百20万为卫星业务,1千5百50万为卫星与地面蜂窝兼有的,2千2百30万则为城市之间的蜂窝用户。另一家公司GlobalstarLP期望到2002年能获得3百万客户,到2006年则能获得3千万客户中的9百至1千万。
全球卫星移动系统的投资是相当惊人的,一般在25亿到50亿美元之间。区域性系统接近10亿美元左右。移动电话通话费视不同国家而定。这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价格政策战略。当然也取决于本地电话公司。政府政策也会影响话费的高低。在不同国家,启动卫星服务前,运营公司还必须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批准。这包括海关弃权声明,专用频率批准书,运营执照以及与本地电话网的接入批准。要克服这些局部壁垒都需要运营公司付出巨大的努力。
表一中所列参与开发建设各系统的公司,其所属国家就像联合国会员国的名单。直接参与者不仅来自北美、欧洲,也来自中东、非洲、远东、南美、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全球系统以美国和英国为基地。区域性系统,服务于东南亚、中亚、中东、印度和东欧地区的,则各处崛起。(表一)
全球系统所须的卫星数量视卫星高度而定。高度最低的系统是66颗外加6颗备份的铱星系统(LEO)。MEO系统须要10颗星,外加两颗备份(ICO系统)。大气牵引和范阿伦(VanAllen)辐射带产生的辐射限制了LEO卫星的轨道寿命。典型值为5-8年。这就是说,LEO卫星要比MEO卫星需要更经常的更换,而后者的寿命约为12年。当然,小卫星低轨道的发射费用要比大卫星高轨道的MEO星来得低。为区域服务的更重要的GEO星一般说来建造和发射费用最高,但其设计寿命则更长,约12-15年。
大多数用户使用的将是一种双模式手持机,发射功率小于1/2瓦,采用全向天线。整个手持机看起来同蜂窝手机差不多。当有地面蜂窝服务器时,用户通过地面服务器呼叫或接听电话,而当不存在地面服务器时,则通过卫星进行通信。
世界上存在各种蜂窝电话标准,因此,卫星移动必须能适合一种以上的系统模式。这里包括日益普及的由欧洲开发的数字式系统(GSM)以及北美先进的移动电话模拟系统(AMPS)。手机制造商正在寻求一种巧妙的插卡。卫星用户只要将这种卡插入手机即可与当地标准适配。例如,ICO全球通信公司(以伦敦为基地的MEO系统开发商)和铱星系统(第一个LEO系统)都将装备外部数据端口和内部缓冲存储器。这将支持数据通信、寻呼、传真以及插卡。以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卫星系统的手机可以适用于另一种卫星系统。 (1)铱星系统
各卫星系统尽管细节上各不相同,而目标则是一致的,即为用户提供类似蜂窝型的电话,实现城市或乡村的移动电话服务。首先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的是铱星系统。到去年底为止,计划中的72颗LEO卫星已有46颗进入轨道。其余的卫星今年内将上天。今年秋季,系统将投入商业运营。铱星系统是一个由20家通信公司和工业公司组成的国际财团。官方名称为铱LLC。
铱系统的66颗星配置在均匀分布的六个近极轨道上(倾斜86.4度),离地面780公里。66颗星提供了交叠式的全球覆盖,包括极区。在轨道上的其余六颗星供备用。轨道上的这些星构成太空蜂窝铁塔,实现了移动手机直接上星的通信。为用户提供了话音、数据、寻呼以及传真等业务。
卫星结构呈三角形,长边为45米,其余两边各为1米。这种结构适合于一箭多星发射。在一支俄制质子火箭上可同时发射七颗卫星:一支美制DeltaⅡ可同时发射五颗星;而中国制造的2C/SD火箭则可同时发射两颗铱星。随着发射任务不断增加,西方国家的移动通信卫星营运商以及其它通信卫星公司愈来愈多地利用中国和俄罗斯火箭进行发射。满载时铱星的重量约为690公斤。
进入空间后,星上带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双翼展开,并由三轴动量飞轮控制系统来稳定其姿态。用砷化镓取代传统的硅电池是因为前者的效率更高,同等面积下产生功率多1/3。
由三个相控阵天线组成的天线组指向地面,并通过铱星系统使用1.610-1.625GHz频段。每颗卫星可以同时处理多达1100个双工呼叫。
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Landsdowne的主控中心将承担卫星控制和网络管理工作。它的备份系统则设在意大利的罗马。设在夏威夷和加拿大的跟踪、遥测和指令中心同主控中心相联。它们在卫星发射和入轨时帮助调整卫星位置并监视卫星是否正常运行。到1997年底,铱星系统已被批准在29个国家运营,并已有60个以上的服务供应商注册入网。
以“铱星”(Iridium)系统为代表的LEO卫星通信服务持续增长,类似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超过10个。作为卫星移动通信的领跑者和第一个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铱星可以为行人、车辆、飞机、船舶等提供全球漫游通信,被视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商业卫星网络之一。但铱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该系统最早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1996年开始部署,总投资为34亿美元,设计使用寿命为5年。在1998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几个月后,铱星公司出现了严重亏损,于1999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2000年3月终止了所有业务;但2001年3月28日,新铱星公司宣布重新开始卫星通迅业务,又起死回生了。[1]
目前,铱星处于高增长期,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终端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已超过309万个,2002~200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32%;收入迅速增长,2002~200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1%,2008年1~9月同比增长26%;运营的盈利迅速增长,自2004年以来一直盈利,2008年1~9月同比增长55%;应用范围迅速拓展,已涉足水运、航空、军队、政府、物流服务和资产跟踪等诸多领域。[1]
(2)Globalstar(全球星)
与铱星不同,Globalstar的设计者采用了简单的、低风险的、因而更便宜的卫星。星上既没有处理器,也没有星际互联链路。相反,所有这些功能,包括处理和交换,均在地面完成。这样便于维护和未来的升级。卫星的重量小,约450公斤,因而平均发射费用也更便宜些。
整个系统几乎覆盖了全球,一共48颗卫星,比铱星数量差不多少了1/3。全部卫星平均分布在八个圆形轨道上,高度1414公里。另有8颗卫星供备用。轨道与赤道成52度倾斜。各轨道间相距45度。倾斜的轨道覆盖了从北纬70度到南纬70度的所有范围,却不包括南北极地区。该系统用最少数量的卫星覆盖了地球上最多居民点。系统可望在今年内发射44颗星入轨。部分商业运营计划在今年底开始。明年初,系统全面投入使用。Globalstar的产权归五家通信服务供应商和七家通信设备以及航天系统制造商所有(见图1)。
Globalstar系统并非通过卫星将呼叫直接传递给被叫用户的。系统将卫星收到的呼叫通过馈给链路下行传送到入口网络。信号在入口网络被处理后,经由地面基础设施送出。但是,如果被叫用户也是该系统的一个用户,则呼叫将从该入口网或另一入口网上行到一个星上,再传送到目的地。
太空中的卫星数量少而且结构简单,意味着地面的入口网数量多。这一点同铱星系统比较是显而易见的。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Globalstar将有38个入口网在全球建成,而在不远的将来还要增加40个入口网。
Globalstar已经获得100多个本地服务供应商的经营特许权,覆盖了全球88%以上的人口地区。到1997年底,它已获得19个国家的营业许可证,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巴西。
Globalstar星上有一对六边形相控阵天线。一个供上行接收,另一个供下行传输。天线朝向地球一面,在地面上形成独立的16个波束。为解决用户的频率限制Globalstar尽可能多次地复用每个波束中的16MHz带宽,以增大卫星容量。
Globalstar还采用了多路分集接收法以避免当信号被障碍物阻挡时出现通信中断。每个入口网站的三台或四台56-6米的天线可以同时跟踪视线内的数个卫星。交换系统则将同一呼叫送达至少两颗卫星上。然后,多通道接收机将这些信号接收,组合成一个单一的、相干的、更强的信号。Globalstar采用CDMA技术,而使系统独具竞争力。如果采用TDMA时,就无法将两颗星的信号组合起来,所以只能选取一个卫星的最佳信号。而当我们有3-4颗卫星时,我们可以把所有信号都组合在一起,并采用自适应功率控制把信号送到最强的链路上去。这种高效功率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容量,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系统的待命性能,减少了通信中断现象。提高了服务质量。
(3)ICO(中轨道卫星)
由ICO伦敦全球通信公司选定的格局,用10颗卫星覆盖全球。这10颗星外加两颗备份星均匀分布在高度为10355公里的两个正交平面上。它们与赤道间的倾角分别为45度和135度。每颗星均与一地面网络链接。该地面网络称为ICO-Net,有12个卫星接入点。接入点构成地面站,带多座天线,交换设备和数据库,按战略要求分布在世界各地。同Globalstar的入口网一样,这些站点将呼叫从卫星传送到本地公众电话交换网或地面移动网。随着某颗卫星从视线上消逝,它们还控制呼叫从一颗卫星传递到另一颗卫星。
明年,一旦有五颗卫星上天,伦敦公司计划开始部分运营。全系统开通则要等到2000年剩下的七颗卫星也送入轨道后。
ICO系统支持TDMA的4500个同时电话呼叫。10颗卫星则可支持45000个呼叫,足够一千万户使用。呼叫经由卫星的163个波束传递到移动用户。链路的最小功率增益超过8db,平均增益则在10db以上。由于卫星高度高,信号受地面障碍物阻挡的机会少。另外,卫星在视线内运行的期间比LEO长,这就减少了呼叫从一颗卫星转移到另一颗卫星上的频次,从而减少了链路中断的机会。
ICOGlobal通信公司成立于1995年。它原本是80个国家海事卫星国际财团的旁系成员。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海事卫星集团曾经为航运业提供了移动卫星通信,而且最近也为地面移动用户服务。到去年底为止,集团的57家股东包含了世界顶尖级的20家通信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国际海事卫星公司,北京海事通信和导航公司,新加坡通信公司,希腊通信公司,印度VSNL和德国通信公司移动通信子公司。ICO产权人有一半来自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范围占全球蜂窝电话市场的25%左右。它们提供了总投资45亿美元中的20亿。
(4)Ellipso系统——后来者
拖延数年之后,去年夏天华盛顿特区移动通信控股公司(MCHI)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获得了一份建造LEO移动卫星服务系统的合同。这个系统被称为Ellipso。技术上它是一个LEO系统,但却运行在MEO的高度上,以获得更高的仰角。它一共拥有17颗卫星,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几近覆盖了全球。
系统共有三个轨道平面。在赤道上空8060公里的赤道平面上均匀分布着七颗星,覆盖了从南纬55度到北纬25度的地带。剩下的10颗星分别均匀定位在两个轨道上,各自倾斜116度。卫星在北半球的远地点为7846公里,而在南半球时的近地点为520公里。这样,对于需求量最大的地区,Ellipso的卫星看上去就显得非常高。椭圆形轨道在业务最繁忙的时段覆盖着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包括罗克希得马丁(LockheedMartin)公司和哈里斯(Harris)公司在内的四个公司加盟Ellipso作为合同投资公司。至少还有其它三家包括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服务供应商作为投资公司加入该计划。
三轴稳定卫星携带有一简单的弯管转发器,经由一对固定天线发射信号。天线在卫星覆盖的地面上产生61个波束。数字处理均在地面进行。每颗星具有同时接收3000个电话呼叫的容量。按计划,Ellipso要到2001年才开始全面投入运营。位居诸多竞争者之后,Ellipso的主管官员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相信,铱星和Globalstar将会先期占领市场,但是,Ellipso凭借它的高仰角所带来的极高的质量以及低的价格政策,将极具竞争力。
(5)亚洲GEO
GEO卫星作为区域性系统的后盾为广大地区提供手机电话业务也是很成功的。目前一共有六个这类区域性系统正处在不同的设计和实施阶段。其中只有两个系统值得在这里介绍。亚洲蜂窝卫星系统(AsiaCellularSatelliteSystem)ACeS以印尼的雅加达为基地,覆盖了东南亚22个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该系统由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三家公司的国际财团开发(图2)。该系统的目标地区有30亿人口,其中大多数尚未建立通信联系。第一颗卫星Garuda-1原定由俄罗斯的质子火箭于今年九月份发射。目前看来可能要推迟到明年初。一旦轨道测试结束,系统即可进入运营。
ACeS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不仅有手机服务,还有其它移动和固定的终端服务。除话音、传真、数据和寻呼外,系统还提供一系列GSM蜂窝电话功能,诸如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以及会议电话等。ACeS卫星将定位于赤道上空东经118加里曼丹(即婆罗洲)上空。
星上12米天线比以往商用GEO定点通信业务的任何一个都来得大。天线上可展开的反射面为远在40000公里以外的手持机通信提供足够的增益。这个距离已经到达卫星覆盖区的外沿了。独立而相同的两个抛物面反射器装在卫星两边的支架上,分别用于发射和接收。一旦卫星进入轨道,镀金的钼网反射面将缓慢打开。发射反射面和接收反射面分开设置有助于减少互调产物。
ACeS用户之间将直接经由Garuda-1进行通信。ACeS用户与地面公众网用户之间的通信则经由卫星下行至地面入口网来实现。ACeS在雅加达、马尼拉和曼谷均设有入口网。在印尼的巴登岛上则有一网络控制中心和一卫星监控站(见图2)。设计寿命为12年。
(6)西亚区域—Thuraya系统
另一个区域性卫星系统Thuraya为中东及周边地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由昂宿星团(金牛座的七颗星)的阿拉伯语得名,Thuraya覆盖了58个国家的18亿人口,包括中东、北非、印度次大陆、中亚、土耳其和东欧。Thuraya系统的卫星将于2000年五月升空入轨,并计划于当年九月投入运营。Thuraya将定位于赤道上方东44度印度洋上空,索马里海岸以东。
整个项目由Thuraya卫星通信公司运营。公司总部设在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该公司是一个有14个股东的国际财团,包括各阿拉伯国家的邮电部门。其中一个股东是阿拉伯卫星公司,属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一分子,设在沙特阿拉伯的里雅得。该公司早在80年代初就向该地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Thuraya系统采用TDMA制式。整个区域由256个可成形的集射波束覆盖。卫星可望支持13750个话音通道。设计者认为,TDMA是经济上最合算,技术上在频宽和功率方面均属高效的方案;市场竞争并非技术上的,而是投放时间和费用上的竞争。
Thuraya认定四种人是它的潜在用户,包括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漫游者。一个用户从伊斯坦布尔驱车到土耳其的安卡拉。在这漫长的旅途上,他们希望在任何地点都能得到通信服务。另外一个目标用户是没有蜂窝电话或固定电话服务的地区。居住在这些边远地区的许多人没有被现有的蜂窝系统所覆盖。而开发一个地面蜂窝系统是费时而又费钱的。卫星移动系统在这些地方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Thuraya认识到,全球卫星移动系统和其它区域性系统都可能形成对它的挑战。诸多因素,如卫星费用、寿命、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后备资金等等都有影响。决定的因素则是收费价格。Thuraya认为,他们的价格是有吸引力的。公司计划的未来空中价格为每分钟US.50。[3]
SATPROIP80D型08mKu波段船载“动中通”系统针对近海船载卫星通信用途设计,可令船舶在全国大多数近海海域保持宽带通信,实现在恶劣环境下的无损通信连接。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初步估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700亿。
技术方面,关键技术发展推动卫星通信发展,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有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星座与编队技术、和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
政策方面,十三五期间航天领域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契机;企业方面,卫星国家队、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通信产业。
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超700亿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多个地球站、航天器、空间站之间的单向或双向通信。典型的通信形式为音视频广播、数据广播(导航、定位等)、音视频通话、数据传输(遥感、遥测等)、互联网连接等。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这是卫星互联网首次被官方认定为新型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预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关键技术发展推动卫星通信发展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有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星座与编队技术、和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当前,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加速发展,卫星系统实际部署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卫星通信关键技术不断发展,通信卫星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单星容量、频谱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进步。
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卫星部件的模块化接口设计为规模化制造提供可能,并使得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卫星部件之间能够互 *** 作。另外,成熟的3D打印技术也已应用于卫星制造领域,模块化设计、轻小型化、规模标准化、3D打印生产使得卫星研制成本和迭代周期不断降低。
轻型复合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微光电技术、微型计算机、微型机械及高精尖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化应用为卫星的轻小型化提供了技术基础。2021年1月,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试运行,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替代,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发射与回收技术方面,我国一箭多星技术、异轨多星技术不断发展,例如,长征十一号商用火箭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完成多次发射,大幅提高了卫星商业发射的效率;远征三号上面级通过与长征二号丁火箭配合使用,实现了21次自主快速轨道机动部署。
2020年12月,中国版猎鹰9号,我国首个可回收版本火箭长征八号发射成功。随着一箭多星、重型火箭和火箭回收技术的革新,卫星发射成本不断下降。
星座与编队技术方面,由于小卫星体积小、功能单一、能力有限,但可使用一箭多星技术一次性发射大量卫星,所以在星座组网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国内在规划和实施中的小卫星数量超过1000颗的规模。我国高通量卫星、星上通信计算载荷的软件化发展迅速
卫星发射方面,我国卫星发射运载实力位于世界前列,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逐步提升。以航天发射场为例,当前全球主要航天国家已建成或在建发射场共计25个,中国有4个,数量与俄罗斯并列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国家政策推动卫星通信发展
中国高通量卫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政策方面,十三五期间航天领域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契机。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十三五是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主要从科学规划和利用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统筹推进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着力,同时集中突破低轨卫星通信、空间互联网等前沿关键技术;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卫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加快加强卫星产业发展是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
2015年出台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的“卫星通信以商业化模式为主,保障公益性发展需求”带动了高通量卫星快速发展,促进了卫星制造发射向商业化模式转变。
卫星国家队、民营企业纷纷布局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的逐步开放,卫星国家队和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互联网星座产业,将带动通信小卫星研制、火箭发射、卫星通信系统终端设备与软件应用市场爆发式发展。
企业方面不仅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北京中交通信科技公司进行强强联合组建运营公司,而且在2016年7月亚太卫星、中交通信、国新(深圳)等联合发起成立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亚太星通),打造集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网络系统连接和服务于一体的卫星通信巨头。
此外,新研股份、华讯方舟、星空年代等民营企业也都提出了自己的高通量卫星计划,瞄准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庞大市场,积极参与高通量卫星系统建设,为高通量卫星产业注入新活力。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卫星通信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