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ESI-MS质谱图分析方法

求助ESI-MS质谱图分析方法,第1张

原因:

1平均自由程是分子(离子)两次碰撞所走过的路程,发生碰撞的时候那么离子的运动方向和速率都将会发生变化,在质谱中离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那么在有限长的真空腔体内发生分子间或者是离子间的碰撞就越少,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如果真空低,平均自由程就短,那么分子之间的碰撞就频繁,分辨率下降。

2 如果真空腔体真空低,比如说是在几Pa到几十Pa,那么根据放电的最佳条件可知,这个时候高压特别容易放电;另外如果系统使用的是EI,那么为了防止EI灯丝烧断,真空度要高于10-3Pa。

3高气压下,离子分子反应这个就不必讲了,CID就是最为典型的人为离子-分子反应得到目标离子碎片。

4真空中必须高真空还有一点就是,目前所使用的微通道板和电子倍增器等信号放大系统都需要在高真空下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质谱系统:

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都是基于微生物的形态学、细胞生理生化、以及核酸基础建立的。自20世纪90年代,微生物鉴定系统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生理生化和核酸基础上。近年来,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质谱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高通量、快速等特点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质谱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离子源将待检样品转变为高速运动的离子,这些离子根据质量/电荷比的不同在电场或磁场作用下得到分离,并且检测器记录各种离子的相对强度,形成质谱图用于分析,进行数据库检索,提供可靠的鉴定结果。目前用于微生物检测鉴定的质谱技术主要是气—质联技术(GC—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电喷雾质谱(ESI—MS)及热裂解亚稳态原子轰击质谱(Py—MAB—MS)等。

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质谱检测器的基本组成及功能原理,学习质谱检测器的调谐方法;

2 了解色谱工作站的基本功能,掌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的基本 *** 作。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分离手段,它是以惰性气体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法,其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中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上的差异。气相色谱法虽然可以将复杂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开,但其定性能力较差,通常只是利用组分的保留特性来定性,这在欲定性的组分完全未知或无法获得组分的标准样品时,对组分定性分析就十分困难了。随着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定性分析手段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在线的联用技术,即将色谱法与其它定性或结构分析手段直接联机,来解决色谱定性困难的问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最早实现商品化的色谱联用仪器。目前,小型台式GC-MS已成为很多实验室的常规配置。

始自1930年出版的《中华药典》。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编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 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1950 年1 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 年4 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 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 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 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 年4 月24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 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 1953 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1953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531 种,其中化学药215 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 种,动物药13 种,抗生素2 种,生物制品25 种,各类制剂211 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 年出版《中国药典》 1953 年版第一增补本。1955 年卫生部成立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 人,通讯委员68 人,但这届委员会因故未能进行工作。1957 年成立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 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 月28 日至8 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卫生部李德全部长作了药典工作报告,特别指出第一版中国药典没有收载广大人民习用的中药,是个很大的缺陷。会议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了制订药典的原则,讨论了药典的性质和作用,并修改了委员会章程,会议一致认为应把合乎条件的中药收载到药典中。8 月27日卫生部批准委员会分设药理与医学、化学药品、药剂、生化药品、生药、生物制品六个专门委员会及名词小组,药典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改称秘书室。1958 年经常务委员会研究并经卫生部批准,增聘中医专家8 人、中药专家3 人组成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组织有关省市的中医药专家,根据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起草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即中成药)的标准。

1959 年6 月25 日至7 月5日在北京召开这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审议新版药典草稿,并确定收载品种。草稿经修订补充后,分别由各专门委员会审定,于1962 年完成送审稿,报请国务院批准后付印,1965 年1 月26 日卫生部公布《中国药典》 1963 年版,并发出通知和施行办法。

1963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 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 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66 年由于“文革”动乱影响,药典委员会工作陷于停顿。1972 年4 月28 日国务院批复卫生部“同意恢复药典委员会,四部(卫生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商业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参加,卫生部牵头”。据此,同年5 月31 日至6 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编制国家新药典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检验、药政管理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共88 人。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编制药典的指导思想、方法、任务和要求,交流了工作经验,确定了编制新药典的方案,并分工落实起草任务。1973 年4 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药典工作会议,讨论制订药典的一些原则要求,以及中西药品的标准样稿和起草说明书,并根据药材主产地和药品生产情况,调整了起草任务。1979 年10 月4 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 1977 年版自1980 年1 月1 日起执行。1977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925 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 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 种,共1 152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 种。

1979 年,由卫生部聘请委员112 人组建第四届药典委员会,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主任委员。同年11月22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开这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委员会章程、药品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计划。委员会分设:中医、中药、医学与药理、化学药、生化药、药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及名词10 个专业组。由有关专业组分别推荐新药典收载的品种,中医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一部收载的品种范围;医学与药理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二部收载的品种范围;由主产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和有关单位负责起草标准,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交叉复核,有些项目组成专题协作组通过实验研究后起草,标准草案经有关专业组委员并邀请有关药品检验所和药厂的代表讨论审议后报卫生部审批。《中国药典》 1985 年版于1985 年9 月出版。1986 年4 月1 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 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 种,中药成方207 种,共713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 种。

1985 年7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该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明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86 年卫生部根据药典委员会章程聘请委员150 人组建第五届药典委员会,由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常设办事机构改为秘书长制。同年5 月5 日至8 日召开第五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修订了委员会章程,通过了“七五”期间标准工作设想,确定编制《中国药典》 1990 年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分别举行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及药理等专业会议,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务。1987 年11 月出版《中国药典》 1985 年版增补本,新增品种23 种,修订品种172 种,附录21 项。1988 年10 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 1985 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编。1989 年3 月,各地起草的1990 年版药典标准初稿基本完成,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开始组织审稿和编辑加工。同年12 月在北京举行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各专业组长扩大会议进行审议,报卫生部批准后付印。1990 年12 月3 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 1990 年版自1991 年7 月1日起执行。

这版药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 种。一部收载784 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 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967 种。与1985 年版药典收载品种相比,一部新增80 种,二部新增213 种(含1985 年版药典一部移人5 种);删去25 种(一部3 种,二部22 种);对药品名称,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修订。药典二部品种项下规定的“作用与用途”和“用法与用量”,分别改为“类别”和“剂量”,另组织编著《临床用药须知》一书,以指导临床用药。有关品种的红外光吸收图谱,收入《药品红外光谱集》另行出版,该版药典附录内不再刊印。

1991 年组建第六届药典委员会,由卫生部聘请委员共168 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同年5 月16 日至18 日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委员会的章程和编制《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设计方案,并成立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专家共11 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分设13 个专业组,即:中医专业组、中药材专业组、中成药专业组、西医专业组、药理专业组、化学药专业一组、化学药专业二组、化学药专业三组、抗生素专业组、生化药品专业组、生物制品专业组、放射性药品专业组、药品名词专业组。会后,各专业组分别召开专业组委员扩大会议,安排落实全会提出的任务。

1993 年《中国药典》 1995 年版、附录初稿发往各地作为起草、修订正文标准的依据。1994 年7 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标准的起草任务,由药典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组织审稿工作。1994 年11 月29 日提交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审议,获得原则通过,报请卫生部审批付印。卫生部批准颁布《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自1996 年4 月l 日起执行。

这版药典收载品种共计2375 种。一部收载920 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 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 种;二部收载1 455 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 种,二部新增品种4 ”种。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编制出版《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995 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一书经修订,随《中国药典》 1995 年版同时出版,经卫生部批准,其中的“适应证”和“剂量”部分作为药政和生产部门宣传使用和管理药品的依据。

这届药典委员会除完成1995 年版药典的编制外,还于1992 年、1993 年先后编制出版《中国药典》1990 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以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中国药典》 1990 年版英文版亦于1993 年7 月出版发行。

为加强国家药品标准工作,1993 年5 月21 日卫生部决定将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离出来,作为卫生部的直属单位,这是药典委员会机构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1996 年5 月经卫生部批准,第七届药典委员会成立,由卫生部聘请204 位委员组成,其中名誉委员18 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1998 年9 月,根据中编办(1998 ) 32 号文: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并成建制划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及1999 年3 月陈敏章部长逝世,在征得有关领导部门同意后,按照第七届药典委员会章程精神,经1999 年12 月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一致同意调整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这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16 个,分别为:中医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一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二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三专业委员会、中药第四专业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药品名词专业委员会、附录专业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一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二专业委员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生化药品专业委员会、放射性药品专业委员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

1996 年召开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这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国药典》 2000年版设计方案”,一部确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确立了“赶超与国情相结合,先进与特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这届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方案,1996 年10 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落实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工进行工作。1997 年底,首先完成了附录与制剂通则的修改,并下发各起草单位征求意见。1998 年底药典初稿完成,经进一步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至1999 年10 月底,先后召开了16 个专业委员会审定稿会议。《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于1 999 年12 月经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0 年1月出版发行,2000 年7 月1 日起正式执行。

2000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2691 种,其中一部收载992 种,二部收载1699 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399 种,修订品种562 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10 个,修订附录31 个;二部新增附录27 个,修订附录32 个。二部附录中首次收载了药品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等六项指导原则,对统一、规范药品标准试验方法起指导作用。现代分析技术在这版药典中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 1995 年版一九九七年增补本、一九九八年增补本、《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一九九八年增补本)及《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二卷)、《临床用药须知》(第三版)。1997 年完成了《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决定《中国药典》 2000 年版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以往几版药典中的“剂量”、“注意”项内容,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药典》 2000 年版设计方案”的提议,这版药典二部取消了这两项,其有关内容移至《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一书中。

2002 年10 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 年9 月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成立。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聘请312 位委员组成,不再设立名誉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英兼任主任委员。原常务委员会更名为执行委员会,由全体委员大会授权审定《中国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的重大事项。本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24 个。在上一届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药专业委员会(筹)、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药品包装材料与辅料专业委员会;原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扩增为血液制品专业委员会、病毒制品专业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体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专业委员会、重组制品专业委员会和体外诊断用生物试剂专业委员会。

2002 年10 月召开第八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大会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本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国药典》 2005 年版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明确了坚持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了“科学、实用、规范”等药典编纂原则;决定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人药典,设为药典三部;并编制首部中成药《临床用药须知》。

2002 年11 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安排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别进行工作。2003 年7月,首先完成了附录草案,并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2004 年初药典附录与品种初稿基本完成,增修订内容陆续在国家药典委员会网站上公示3 个月,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6 月至8 月,各专业委员会相继召开了审定稿会议。9 月,《中国药典》 2005 年版经过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12 月报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5 年1 月出版发行,2005 年7 月1 日起正式执行。本版药典收载的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共收载3214 种,其中新增525 种。药典一部收载品种1146 种,其中新增154 种、修订453 种;药典二部收载1967 种,其中新增327 种、修订522 种;药典三部收载101 种,其中新增44 种、修订57 种。《中国药典》 2000 年版收载而本版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共有9 种。2000 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及2002 年增补本收载而未收载人药典的品种共有123 种。

本版药典收载的附录,药典一部为98 个,其中新增12 个、修订48 个,删除1 个;药典二部为137 个,其中新增13 个、修订65个、删除1 个;药典三部为140 个,其中新增62 个、修订78 个,删除1 个。一、二、三部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进行了协调统一。

本版药典在主任委员的积极倡导下,对药品的安全性问题更加重视。药典一部采用原子吸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增加了有害元素(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并规定了有害元素的限度;药典一部还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药典二部有126 个静脉注射剂增订了不溶性微粒检查,增修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达112 种;残留溶剂测定法中引入国际间已协调统一的有关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并有24 种原料药增订了残留溶剂检查;药典二部还增加了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正电子类和锝[ 99mm Tc ]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药典三部增订了逆转录酶活性检查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等,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及CHO 细胞蛋白残留量等检测方法也得到改进。本版药典结合我国医药工业的现状和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将由卫生部颁布的原《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修订为“可见异物检查法”,以加强注射剂等药品的用药安全。

本版药典坚持注重环保的一贯性原则,在品种中对苯等有害溶剂,尽可能采用其他溶剂替代。本版药典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收载的中成药标准项下的功能与主治进行了科学规范,为准确理解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促进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本版药典三部源于《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自1951 年以来,该规程已有六版颁布执行,分别为1951 年及1952 年修订版、1959 年版、1979 年版、1990 年版及1993 年版(诊断制品类)、1995 年版、2000 年版及2002 年增补本。2002 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 年版)。

第八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 2000 年版2002 年增补本、2004 年增补本、《中国药品通用名称》(2005 年版)及《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三卷)、《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第一版、化学药第四版)。2005 年,完成了《中国药典》 2005 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本届委员会期间,与美国药典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首届中美药典论坛。

为加强和提高国家标准工作效率与水平,常设机构完成了办公自动化及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已颁布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检索查询与统计分析。

《中国药典》的特色之一即在于它继承发扬了传统医药学的成果,并实现了中西医药学的结合。

2010版《中国药典》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台湾于1949年和1980年也先后出版了《中华药典》第二版和第三版。《中华药典》第三版收载各类药品746种。 (一)凡例

1名称与编排

2检验方法与限度

3标准品、对照品

4精确度

(二)正文

名称(英文和汉语拼音),结构式,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类别,贮藏,制剂

(三)附录

组成:制剂通则、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等

(四)索引

一部: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拉丁学名

二部: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三部: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从第二组红外光谱开始,每组Y值的数据添加一个常数,比如A(X1) B(Y1)保持不变,C(X2) D(Y2)中的D(Y2)数值加5,E(X3) F(Y3) 中的 F(Y3)数值加10,以此类推,重新绘图。

绘制好一张图后,会在图形框的左上角看到一个灰色的带有数字的小方块,这个就是图层的标记,图层1用数字1表示,图层2用数字2 表示,等等(如果只有一个图层,那么就只有数字1)。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例:

y=2x+3

向左平移a:y=2(x+a)+3

向右平移a:y=2(x-a)+3

向上平移a:y=2x+3+a

向下平移a:y=2x+3-a

扩展资料:

Origin中的曲线拟合是采用基于Levernberg-Marquardt算法(LMA)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Origin强大的数据导入功能,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包括ASCII、Excel、NI TDM、DIADem、NetCDF、SPC等等。图形输出格式多样,例如JPEG,GIF,EPS,TIFF等。内置的查询工具可通过ADO访问数据库数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rigin

A601油液质量快速分析仪采用单片机技术研制而成,该仪器由传感电路、计算机电路、显示电路、接口电路和内置交直流电源系统组成。仪器检测以及在用润滑油是否合格,是企业保护设备、节约能源加强润滑管理、实现按质换油的检测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油田、港口、运输、矿山、电力、冶金、化工、工程机械等领域。仪器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测量范围广。

油品检测

仪器特点

1、提高了仪器的测试精度和使用可靠性,他不仅能测各种润滑油,如机油和齿轮油。

2、能测要求灵敏度高的液压油等。

3、供电为交直流两用,方便使用。

4、仪器数据库中有一定数量的油品报废参考值, *** 作时只要根据测试窗口指示规范 *** 作即可,检测后自动将油品质量划分为报废、堪用和良好三个等级;

5、 *** 作方便。免调零,只有一个传感器,用户只需要往一个传感器分别加入标准液与待测液就可以得到测量结果。

6、测量重复性好,多次测试结果一致。

技术参数

重复性测量:误差≤3%

检测项目:水分,颗粒污染

整机功耗:≤300mW 电池可连续工作 6 小时

电源:交流电:市电~220V/50Hz;

直流电:9V 高能可充电电池。

尺寸(长×宽×高):225 mm ×225 mm × 140mm

重量:≤5kg

一、植被指数

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是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地面植物状态的一种方法。通过大量对植物反射光谱的研究发现,植物光谱信息在红光波段有一个明显的吸收带,而在近红外波段有一个较强烈的反射带,因此可以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通过对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的组合计算来设计植被指数,并在植被生态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植被指数经过多年的发展,按不同的监测及计算方法可分为多种,较常用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垂直植被指数(PVI)等。目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多种植被指数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各指数的意义如下:

NDVI(近红外区与红光区的反射率差值/近红外区与红光区的反射率和值)用公式表示:NDVI=(NIR-R)/(NIR+R)。

NDVI可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取值范围为-1~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 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度。对于同一幅图像,分别求RVI和NDVI时会发现,RVI值增加的速度高于NDVI值的增加速度,即NDVI对高植被区具有较低的灵敏度。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NDVI虽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空间覆盖范围广;植物检测灵敏度高;数据具有可比性。但是,这些优势是在经过以下处理后才可以得到:消除大气影响,大气中的多种成分如水汽、臭氧等会影响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同时传感器在接收来自目标的信号时,也会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噪音;消除植物背景土壤的影响,传感器在接收植被信息的同时,也接收到了来自植被背景土壤的信息,这会导致相同植物覆盖在不同背景的影响下得到不同的光谱信息。

植被指数的提取方法很多,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从而提取出各种植被指数。在用软件提取NDVI之前,需要对影像进行处理,包括图像预处理,对图像进行校正、转换投影、转换格式等;波段分析组合,找到用来研究最合适的波段搭配,使图像效果增强;图像裁剪或拼接,以满足研究区域的需要。然后按照NDVI的计算公式,计算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差与和,最后将两者相除。

二、损毁植被面积

面积较大时,利用遥感影像、航空摄影照片、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植被损毁面积测量。面积较小时利用人工实地测量方法确定植被损毁面积。

三、降水量

在导致滑坡产生变形或产生剧滑的所有外界触发因素中,以集中连续暴雨最为常见。降雨诱发滑坡的作用是通过渗水效应,引起滑坡面的抗剪强度降低造成的。降雨对中小型滑坡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具有同发性和地区性特点。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当降水量达到某一临界降水量或临界降水强度时,就会发生大量的滑坡。因此,国外近年来将降水监测作为滑坡监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预报、警报的有效因素而被重视。

监测降水量要使用雨量计。雨量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翻斗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等,现以应用最广的翻斗式雨量计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

翻斗式雨量计是由感应器及信号记录器组成的遥测雨量仪器,感应器由盛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d簧开关等构成;记录器由计数器、录笔、自记钟、控制线路板等构成。其工作原理为: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盛水器,落入接水漏斗,经漏斗滴嘴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01mm)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向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并记录下来,如此往复即可将降雨过程测量下来,如图5-4所示。另外,现在使用的雨量计都还具备数采模块及通信模块,能够把监测到的数值直接传输到指定的数据库中。

虹吸式雨量计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虹吸式雨量计由盛水器、浮子室、自记钟和外壳所组成。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盛水器,经下部的漏斗汇集,导至浮子室。浮子室是由一个圆筒内装浮子组成,浮子随着注入雨水的增加而上升,并带动自记笔上升。自记钟固定在座板上,转筒由钟机推动作用做回转运动,使虹吸式雨量记录笔在围绕在转筒上的记录纸上画出曲线。记录纸上纵坐标记录雨量,横坐标由自记钟驱动,表示时间。当雨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10mm)时,浮子室内水面上升到与浮子室连通的虹吸管处,导致虹吸开始,迅速将浮子室内的雨水排入储水瓶,同时自记笔在记录纸上垂直下跌至零线位置,并再次开始随雨水的流入而上升,如此往返持续记录降雨过程。

图5-4 翻斗式雨量计结构图

四、孔隙水压力

自从太沙基(1883~1963)提出饱水黏土中孔隙水压力理论后,该监测内容在国外的滑坡稳定性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主要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也可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的监测。监测滑坡体内特别是滑带处的孔隙水压力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来预测预报暴雨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程度,做到超前预报,以减轻或避免暴雨滑坡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为排水疏干法防治暴雨滑坡提供科学的依据。

孔隙水压力监测的一般性原理主要是:当外界温度恒定,渗压计仅受到渗透(孔隙)水压力时,其压力值P与输出的频率模数ΔF具有如下线性关系:

P=kΔF

ΔF=F0-F

式中:k—渗压计测量压力量的最小读数(KPa/F);ΔF—渗压计基准值相对于实时测量值的变化量(F);F—渗压计的实时测量值(F);F0—渗压计的基准值(F)。

当作用在渗压计上的渗透(孔隙)水压力恒定时(即ΔP′=0),而温度增加ΔT,此时渗压计有一个输出量ΔF′,这个输出量仅仅是由温度变化而造成的,因此在计算时应给以扣除。

实验可知,ΔF′与ΔT具有如下线性关系:

ΔP′=kΔF′+ bΔT=0

kΔF′=-bΔT

ΔT=T-T0

式中:b—渗压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Pa/℃);ΔT—温度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T—温度的实时测量值(℃);T0—温度的基准值(℃)。

当渗压计受到渗透(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的双重作用时,渗压计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Pm=kΔF+bΔT=k(F0-F)+ b(T-T0)+ Q

式中:Pm—被测渗透(孔隙)水压力量(KPa);Q—修正参数,若大气压力有较大变化时,应予以修正。

先参照07年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有机所成立于1950年5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科学院最早组建的研究所之一,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50年5月,在前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和前北平研究院化学所与药物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1952年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有机化学组调入;1953年药物研究室调出,组建药物研究所;1956年高分子化学组和物理组调迁北京,参建中科院化学所。1970年易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所本部主要有3个开放实验室:《生命有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开放实验室》;和6个研究室:现代有机合成研究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室、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高分子研究室、分析化学研究室、计算机化学和化学信息学研究室。此外,建有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分析测试中心,与上海三维制药公司联合成立的三维药物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组建的沪港化学合成实验室。受中国化学会委托,负责编辑并出版《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三种刊物。

上海有机所现有高级科研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研究员48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6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7人;有研究生指导教师70名,其中上岗的博士生导师48人和18名海外合作导师。

上海有机所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创新的科研工作环境。现有7500M2的实验室。目前一幢建筑面积为15325 M2,9层高的现代化化学实验大楼已经使用。实验大楼的1层为分析测试室,安放大型仪器;2-8层为化学合成实验室。拥有价值4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24台(件),百万元以上设备14台包括有核磁共振仪8台(600兆、500兆和400兆各一台,300兆5台),超高分辨付里叶变换质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和液相-质谱联用仪各2台,高分辨磁质谱仪和MALDI-TOF 质谱仪各1台,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包括红外拉曼光谱仪), X光四园单晶衍射仪,X光单晶衍射仪,元素分析仪3台,毛细管电泳仪2台,液相色谱仪4台,全自动组合化学合成仪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各一台,旋光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差热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凝胶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各一台, SGI ORIGIN 300 16cpu超级服务器和OCTANE 2等14台高档图形工作站以及MDL、Tripos和Accelrys公司的各种数据库与软件组成的计算化学平台。300兆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及计算机,均供研究生自己独立上机 *** 作使用。

上海有机所研究生的住宿条件也有进一步改善。除现有的研究生公寓宿舍外,一幢建筑面积为16601 M2、15层高的研究生公寓大楼,已于2004年4月交付使用,入住研究生。研究生公寓大楼有151间研究生宿舍,可供302名研究生入住;50套带厅的套房,安排50位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研究生公寓大楼除提供研究生住宿外,还提供有研究生开展文体活动、自修学习、课余生活的活动场所。

上海有机所的图书馆拥有齐全的化学学科书刊,藏书40余万册,其中外文书刊占80%以上,订阅期刊近600种,其中外文版期刊约占60%。每年均以一定比例投入经费增加书刊藏量,至2005年用于购置外文书刊和数据库的经费已达285万元/年。近年来,又引进了一系列专业数据库系统,如:SciFincer, CrossFire, Web of Science, ACS, RSC等。我所图书馆书刊的新、全特色在国内化学界享有盛誉。1997年启用的4000 M2新图书馆,还能提供丰富的计算机化的信息资源和文献检索,实行书库阅览一体化和文献检索计算机化的管理,极大地改善了研究生阅览和查阅文献的条件。

上海有机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55年,1965年以前招收过7届50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首批批准我所为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0年批准设立高分子专业、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批准增设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授予点。1992年5月批准我所为授予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免检单位。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把我所选作全国首批开展自行审定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我所被中国科学院评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所为化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2000年6月我所再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授予学位。

上海有机所采取硕、博连读方式,学制一般为五年。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集中进行学位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起在导师处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在录取入学后第二学期末,以“师生互选、统筹兼顾,领导决定”的原则分配导师。入学第五个学期经资格考核,通过后转入博士阶段学习。

报考上海有机所的硕士研究生考生,一律不填导师,只填专业,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的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由中科大命题,按当年国家教委规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入学考试初试成绩的高低、及差额复试的成绩,以及综合在校的情况等,择优录取。本所各专业每年可按教育部规定,接收一定数量的推荐免试生。

我们热忱欢迎各校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应届本科生、和应历届本科毕业生踊跃报考我所研究生。

有机化学专业(070303)

一、专业介绍:

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有机合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着手,发展有机化学的反应、合成、方法和理论;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研究;以现代有机化学理论为背景,结合计算机技术、研究和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原创性方法和算法;功能性大分子以及有机功能软物质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制备、物理化学性能表征以及应用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向:

1、天然有机化学:主要从事结构复杂及具有高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合成。诸如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的油菜甾醇及其类似物、抗疟药物鹰爪素类天然产物、前列腺素类似物、白三烯、昆虫信息素和具有抗癌活性的埃坡霉素、吡嗪双甾体等的合成研究和在复杂分子合成中应用改良的Sharpless反应,光氧化反应,反Diels-Alder反应等立体选择性方法学的研究;以及复杂分子的分离,结构鉴定方法的研究等。

2、生物有机化学:以现代有机合成、结构分析、物理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为手段,发展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小分子并研究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具有抗癌、抗炎、抗菌以及神经活性的生物碱、环肽、甾体及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结构-活性关系,及其与靶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2)针对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G-蛋白偶联的受体、蛋白激酶以及细胞凋亡过程,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调节剂并应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3)利用单晶-衍射或NMR 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构象,从而探讨活性小分子如药物分子作用的内在机制。4)研究酶,细胞或微生物催化的新反应,酶催化反应的机理,酶的改性等。研究酶或微生物参与的复杂分子的合成机理。

3、元素有机化学:有机氟化学、有机磷化学、有机硼化学等研究。有机氟化学领域:主要开展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如将一氟、二氟亚甲基、三氟甲基及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有机氟化学反应的研究(如亚磺化脱卤反应、电子转移反应等),含氟生物活性物质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含氟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氟化方法(其中包括高价金属氟化,电化氟化和气体直接氟化的手段改进和更新);有机磷化学方面,开展生命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有机磷化学反应的研究和有机磷萃取剂的研究;有机硼化学方面,开展了过渡金属及其他元素化合物催化促进下的有机硼的高选择性新反应的研究。

4、金属有机化学:主要开展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设计并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及反应性能,研究金属—碳键和金属—氢键等的形成,化学转化和碳—金属键的淬灭,重点发展导向有机合成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强调发展高选择性的催化反应,金属催化的材料化学。

5、物理有机化学:从事有机分子聚集体、非生物分子折叠和螺旋体、分子识别、纳米分子组装和分子器件、卟啉化学、仿生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水或极性促簇性溶剂体系中进行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导致的分子簇集或分子自卷曲的研究;生命过程中有机分子的疏水亲脂相互作用与其生理作用关系等以及解簇剂的研究等。

6、有机分析化学:色谱与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7、有机计算机化学:以发现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先导结构为目的,应用现代信息与计算技术从事计算机辅助波谱数据分析、化学信息学、中药信息学、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等方面的方法研究与系统开发;应用先进的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发现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先导结构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

8、材料化学:导向新型有机小分子、大分子功能新材料的新型结构分子以及单体的分子设计、合成化学,发展高效率、高选择性的新型大分子聚合反应催化剂以及聚合反应机理(活性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反应、生物转化等)。围绕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环境生物降解材料)、导电高分子以及有机光电子功能材料(光致发光、电致发光、薄膜显示、传感器等)、生物功能大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药物及基因载体、响应性智能材料、仿生软物质材料)、含氟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进行有机及大分子合成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以及应用相关研究。

三、考试科目:101政治理论、201英语、626物理化学、819有机化学(报考材料化学方向:101政治理论、201英语、626物理化学或64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819有机化学)

参 考 书 目

1物理化学(范围包括热力学、动力学、胶体表面、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物理化学》                     傅献彩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 范崇政等编       中国科大出版社 

2有机化学(范围包括伍越环编著的《有机化学》全部内容)

  《有机化学》                     伍越环编       中国科大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 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范围包括高分子化学、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基本内容)

  《高分子化学》                   潘才元编        中国科大出版社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马德柱等编 科学出版社

通讯地址: 上海市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 200032

单位名称: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联系部门: 研究生部

联 系 人: 丁率捷 王娟 Email: chaengtsi@mailsiocaccn

wangjuan@mailsiocaccn

电 话: (021) 54925239 54925238 传真:(021)54925239

导师介绍可以在网上查询 网址:>

以上就是关于求助ESI-MS质谱图分析方法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助ESI-MS质谱图分析方法、药典的中国药典(Ch.P)、OriginPro 8 中如何上移曲线,把图中曲线上下移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499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