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的讲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然后设计数据库的E-R模型,然后将E-R模型图转换为各种表,并对其进行数据库设计范式(范式因不同书籍有不同)的审核,然后进行数据库的实施,然后运行维护。
一句话来讲就是将用户的需求变成带有各种关系的表,以及其它的数据库结构,然后供编程使用
具体如下: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考虑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
(2)概念设计。
(3)逻辑设计。
(4)物理设计。
(5)数据库实施。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5.1.1需求分析阶段
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需求。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时的一步。作为“地基”的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与准确,决定了在其上构建“数据库大厦”的速度与质量。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数据库重新设计,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5.1.2概念模型设计阶段
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仅从用户角度看待数据及其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也称为“组织模式”。概念模式能充分反映现实世界中实体间的联系,又是各种基本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易于向关系模型转换。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得到降低,便于组织管理。
(2)概念模式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也独立于存储安排,因而比逻辑设计得到的模式更为稳定。
(3)概念模式不含具体的DBMS所附加的技术细节,更容易为用户所理解,因而能准确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概念模型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如采用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该阶段即将所设计的对象抽象出E-R模型;如采用用户视图法,则应设计出不同的用户视图。
5.1.3逻辑模型设计阶段
逻辑模型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将概念模型设计阶段得到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如采用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该阶段就是将所设计的E-R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采用用户视图法,则应进行表的规范化,列出所有的关键字以及用数据结构图描述表集合中的约束与联系,汇总各用户视图的设计结果,将所有的用户视图合成一个复杂的数据库系统。
5.1.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取方法。显然,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完全依赖于给定的硬件环境和数据库产品。在关系模型系统中,物理设计比较简单一些,因为文件形式是单记录类型文件,仅包含索引机制、空间大小、块的大小等内容。
物理设计可分五步完成,前三步涉及到物理结构设计,后两步涉及到约束和具体的程序设计:
(1)存储记录结构设计:包括记录的组成、数据项的类型、长度,以及逻辑记录到存储记录的映射。
(2)确定数据存放位置:可以把经常同时被访问的数据组合在一起,“记录聚簇(cluster)”技术能满足这个要求。
(3)存取方法的设计:存取路径分为主存取路径及辅存取路径,前者用于主键检索,后者用于辅助键检索。
(4)完整性和安全性考虑:设计者应在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进行分析,作出权衡。
(5)程序设计:在逻辑数据库结构确定后,应用程序设计就应当随之开始。物理数据独立性的目的是消除由于物理结构的改变而引起对应用程序的修改。当物理独立性未得到保证时,可能会引发对程序的修改。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1.5数据库实施阶段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实际数据库结构、装入数据、测试和试运行的过程称为数据库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主要有三项工作。
(1)建立实际数据库结构。对描述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结果的程序即“源模式”,经DBMS编译成目标模式并执行后,便建立了实际的数据库结构。
(2)装入试验数据对应用程序进行调试。试验数据可以是实际数据,也可由手工生成或用随机数发生器生成。应使测试数据尽可能覆盖现实世界的各种情况。
(3)装入实际数据,进入试运行状态。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如果不符,则返回到前面,修改数据库的物理模型设计甚至逻辑模型设计。
5.1.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系统正式运行,标志着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工作的结束和维护阶段的开始。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四项:
(1)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检查系统安全性是否受到侵犯,及时调整授权和密码,实施系统转储与备份,发生故障后及时恢复。
(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运行性能:对数据库的存储空间状况及响应时间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用户反应确定改进措施。
(3)根据用户要求对数据库现有功能进行扩充。
(4)及时改正运行中发现的系统错误。
构建相山地区地学空间数据库是在对各类原始数据或图件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处理的基础上,将各类数据或图形进行按空间位置整合的过程。其工作流程见图 21。
图21 相山地区多源地学空间数据库构建流程
221 资料收集
相山地区有 40 多年的铀矿勘查和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地质生产或科学研究资料。笔者收集的面上的资料包括原始的离散数据如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ETM 数据,而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仅收集到文字报告和图件。上述各类数据均可达到制作 1∶50000 图件的要求。地质图采用 1995 年核工业 270 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完成的 “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找矿模式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项目的 1∶50000附图; 采用的 1∶50000 地形图的情况见表 21。
222 图层划分
GIS 数据库既要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又要存储和管理空间拓扑关系数据。数据层原理: 大多数 GIS 都是将数据按照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即按空间数据逻辑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类型或专业数据层。相山地区数字化地质图包括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两大部分,共设置 9 个图层,每一图层 (包括点、线或多边形) 自动创建与之相对应的属性表。
表21 采用的地形图情况一览表
注: 坐标系均为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 10 m。
(1) 水系图层 (L6XS01) : 包括双线河流、单线河流、水库或水塘。
(2) 交通及居民地图层 (L6XS02) : 包括公路和主要自然村及名称。
(3) 地形等高线图层 (L6XS03) : 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和山峰高程点。
(4) 盖层图层 (D6XS04) : 包括第四系 (Q) 和上白垩统南雄组 (K2n) 及其厚度和主要岩性。
(5) 火山岩系图层 (L6XS05) : 包括下白垩统打鼓顶组 (K1d) 、鹅湖岭组 (K1e) 及各种浅成- 超浅成侵入体 (次火山岩体) 的分布和主要岩性特征。
(6) 基底图层 (L6XS06) : 含下三叠统安源组 (T3a) 、震旦系 (Z) 、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 、加里东期花岗岩 (γ3) 。
(7) 构造图层 (L6XS07) : 相山地区褶皱构造不发育,构造图层主要包括实测的和遥感影像解译的线性断裂或环形构造。
(8) 矿产图层 (L6XS08) : 包括大、中、小型铀矿床和矿点。
(9) 图框及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L6XS09) : 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图框、角点坐标、涉及的 1∶500000 标准图幅编号、调查单位及出版年代等。
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
相山铀矿田多源地学信息示范应用
223 图形输入
图形输入或称图形数字化,是将图形信息数据化,转变成按一定数据结构及类型组成的数字化图形。MapGIS 提供智能扫描矢量化和数字化两种输入方式。本次采用扫描矢量化输入,按点、线参数表事先设定缺省参数,分别将地形底图和地质底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的 TIF 文件,按照图层划分原则,在计算机内分层进行矢量化。线型、花纹、色标、符号等均按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业标准执行。
对于已建立的图层,按点、线、多边形分别编辑修改,结合地质图、地形图及相关地质报告,采集添加有关属性数据,用以表示各图层点、线、多边形的特征。拓扑处理前先将多边形的地质界线校正到标准图框内进行修改,去掉与当前图层区域边界无关的线或点。对于图幅边部不封闭的区域,采用图框线作为多边形的边界线,使图幅内的多边形均成为封闭的多边形。拓扑处理后进行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挂接。
在 MapGIS 实用服务子系统误差校正模块中,将数字化地图校正到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图形数据库采用高斯-克吕格 (6 度带) 投影系统,椭球参数: 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MapGIS 数据文件交换功能使系统内部的矢量图层很容易实现 Shape 和 Coverage 等文件格式的转换。在图形处理模块将上述各图层转成 Shape 文件格式。
224 离散数据网格化
在收集的原始资料中,除 1∶50000 地形图和地质图之外,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包括原始的和去条带处理后的数据) 、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都是离散的二维表格数据。用 GeoExpl 网格化。GeoExpl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提供了多种网格化计算的数学方法,本次选用克立格插值方法,网格间距 15 m。重力和航磁数据网格化后,进行不同方向或不同深度的延拓处理。所有网格化数据均采用了与上述图形数据相同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
225 网格化数据影像化
MapGIS 网格化文件格式为 grd,可直接被 Erdas Imagine 读取,GeoExpl 网格化文件包括重磁处理反演后的网格化文件可转换成 Surfergrd 后,被 Erdas Imagine 读取。然后将上述网格化数据一一转成 img 影像数据格式。
226 DEM 生成
地形等高线 (L6XS03) 文件在 MapGIS 空间分析子系统 DEM 分析模块中,生成 DEM栅格化文件: L6XS03grd,再转成 img 格式,文件名改为: XSDEM。
经过上述程序形成的各类矢量或栅格数据,在 ArcView 平台建立 “相山数据库”工程文件,将上述各 Shape 图形和 img 影像文件一一添加到该工程文件中。该工程文件即为相山地区矢量、栅格一体化地学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一可以对这类地学空间信息实现由 GIS 支持的图层管理,二可以视需要不断进行数字—图形—图像的转换,三可以将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叠合和融合,以实现多源地学信息的深化应用和分析,为实现相山地区铀资源数字勘查奠定基础。
逻辑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结果是E-R模型,但是它独立于任何一种数据模型,也独立于任何一个具体的DBMS。为建立用户所需的数据库,需要把概念模型转换成为某个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1将概念模型转换成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2将转换来的模型向特定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转换;
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1) 存储记录结构 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存储要求和应用需求,设计存储记录格式。 (2) 存储空间分配 存储空间分配有两个原则: ①存取频度高的数据尽量安排在快速、随机设备上,存取频度低的数据则安排在速度较慢的设备上。 ②相互依赖性强的数据尽量存储在同一台设备上,且尽量安排在邻近的存储空间上。 从提高系统性能方面考虑,应将设计好的存储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储区域。尽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顺序特点,把不同类型的存储记录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访问方法的设计 一个访问方法包括存储结构和检索机构两部分。存储结构限定了访问存储记录时可以使用的访问路径;检索机构定义了每个应用实际使用的访问路径。 (4) 物理设计的性能评价 ① 查询响应时间 从查询开始到有结果显示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查询响应时间。查询响应时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服务时间、等待时间和延迟时间。 在物理设计过程中,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性能评价包括时间、空间、效率、开销等各个方面。 ⊙ CPU服务时间和I/O服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 ⊙ CPU队列等待时间和I/O队列等待时间的长短受计算机系统作业的影响。 ⊙ 设计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通信延迟时间。 ② 存储空间 存储空间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包括运行的应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数据包括用户工作区、DBMS工作区、OS工作区、索引缓冲区、数据缓冲区等。 存储空间分为主存空间和辅存空间。设计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间,例如可指定缓冲区的分配等。但设计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辅存空间。 ③ 开销与效率 设计中还要考虑以下各种开销,开销增大,系统效率将下降。 ⊙ 事务开销指从事务开始到事务结束所耗用的时间。更新事务要修改索引、重写物理块、进行写校验等 *** 作,增加了额外的开销。更新频度应列为设计的考虑因素。 ⊙ 报告生成开销指从数据输入到有结果输出这段时间。报告生成占用CPU及I/O的服务时间较长。设计中要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报告生成。 ⊙ 对数据库的重组也是一项大的开销。设计中应考虑数据量和处理频度这两个因数,做到避免或尽量减少重组数据库。 在物理设计阶段,设计、评价、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建立数据库时,DBA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进行数据库配置。 在数据库运行时,DBA监察数据库的各项性能,根据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的准则,及时进行修正和优化 *** 作,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保持高效率地运行。 6程序编制及调试 在逻辑数据库结构确定以后,应用程序设计的编制就可以和物理设计并行地展开 程序模块代码通常先在模拟的环境下通过初步调试,然后再进行联合调试。联合调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数据库结构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DDL)编写出数据库的源模式,经编译得到目标模式,执行目标模式即可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结构。 (2) 调试运行 数据库结构建立后,装入试验数据,使数据库进入调试运行阶段。运行应用程序,测试 (3) 装入实际的初始数据 在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之前,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制定数据库重新组织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复规范 (3) 制定系统的安全规范 7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后,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规范和故障恢复规范,在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授权和更改密码。及时发现系统运行时出现的错误,迅速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把数据库的备份和转储作为日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立即使用数据库的最新备份予以恢复。 (2) 监察系统的性能。 运用DBMS提供的性能监察与分析工具,不断地监控着系统的运行情况。当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或响应时间等性能下降时,立即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参数、整理碎片、调整存储结构或重新组织数据库等方法,使数据库系统保持高效率地正常运作。 (3) 扩充系统的功能 在维持原有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采纳用户的合理意见,对原有系统进行扩充,增加新的功能。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1、物理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 *** 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2、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3、逻辑数据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
1、安装并打开MySQL WorkBench软件以后,在软件的左侧边栏有三个选项,分别是对应“连接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迁移数据库”的功能。这类选择第二项,设计数据库,点击右边的“+”号,创建models。
2、进入MySQL Model界面后,点击“Add Diagram"。
3、然后就进入了EER Diagram的设计页面。可以从左侧的图标中选择要创建的资源。鼠标停留在图标上3秒后,会提示资源的类型。选择资源后,可以在设计页面上方选择属性。
4、这里添加了一张数据库表,添加后,双击,在页面的底部会出现数据库表的编辑框。
5、这里创建一张user表,设置了id、name、age三列。
6、还可以创建外键,左侧提供了四种外键类型。点击后,只需要用鼠标分别选中要关联的两个表即可。Workbench会自动生成对应的外键。
7、在文件、导出中,可以选择导出为sql脚本。
8、下图是导出过程sql脚本的过程。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规划2需求分析3概念模型设计4逻辑设计5物理设计6程序编制及调试7运行及维护。这些阶段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各阶段间相互联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写出相应的文档。每个阶段都是在上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整个开发工程是有依据、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1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要确定将建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与周边的关系,要对应用系统定位,其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位、应起的作用均须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明确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数据库支持的范围。分析数据来源、数据采集的方式和范围,研究数据结构的特点,估算数据量的大小,确立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和业务的规范标准。规划人力资源调配。对参与研制和以后维护系统运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提出要求,对最终用户、 *** 作员的素质作出评估。拟定设备配置方案。论证计算机、网络和其他设备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处理能力,要有足够的内外存容量,系统的响应速度、网络传输和输入输出能力应满足应用需求并留有余量。要选择合适的os,dbms和其它软件。设备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统性能、购置成本和维护代价各方面综合权衡。对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的成本作出估算。预测系统效益的期望值。拟定开发进度计划,还要对现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统过渡作出具体安排。规划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写出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规划书。内容应包括:系统的定位及其功能、数据资源及数据处理能力、人力资源调配、设备配置方案、开发成本估算、开发进度计划等。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规划书经审定立项后,成为后续开发工作的总纲。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来完成。(1)需求信息的收集,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机构设置和业务活动为主干线,从高层中层到低层逐步展开(2)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数据流图(dfd,dataflowdiagram)是业务流程及业务中数据联系的形式描述。图41是一个简单的dfd示例。数据字典(dd,datadictionary)详细描述系统中的全部数据。数据字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数据项:是数据的原子单位。·数据组项:由若干数据项组成。·数据流:表示某一数据加工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数据存储:是处理过程中要存取的数据。·数据加工过程数据加工过程的描述包括:数据加工过程名、说明、输入、输出、加工处理工作摘要、加工处理频度、加工处理的数据量、响应时间要求等。数据流图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数据字典是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主要成果。(3)需求信息的评审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评审,确认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聘请项目外的专家参与评审,可保证评审的质量和客观性。评审可能导致开发过程回溯,甚至会反复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预期目标都达到才能让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写出一份既切合实际又具有预见的需求说明书,并且附以一整套详尽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3概念模型设计概念模型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他是纯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结构。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展开,常常要对数据进行抽象处理。常用的数据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er方法是设计概念模型时常用的方法。用设计好的er图再附以相应的说明书可作为阶段成果概念模型设计可分三步完成。(1)设计局部概念模型①确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围②定义实体③定义联系④确定属性⑤逐一画出所有的局部er图,并附以相应的说明文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2)设计全局概念模型建立全局er图的步骤如下:①确定公共实体类型②合并局部er图③消除不一致因素④优化全局er图⑤画出全局er图,并附以相应的说明文件。(3)概念模型的评审概念模型的评审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用户评审。第二部分是开发人员评审。4逻辑设计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把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计算机上dbms所支持的结构数据模型。逻辑设计的输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户需求、约束条件、选用的dbms的特性。逻辑设计的输出信息包括:dbms可处理的模式和子模式、应用程序设计指南、物理设计指南。(1)设计模式与子模式关系数据库的模式设计可分四步完成。①建立初始关系模式②规范化处理③模式评价④修正模式经过多次的模式评价和模式修正,确定最终的模式和子模式。写出逻辑数据库结构说明书。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2)编写应用程序设计指南根据设计好的模式和应用需求,规划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应用程序的草图,指定每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取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逻辑接口。编写出应用程序设计指南。(3)编写物理设计指南。根据设计好的模式和应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设计阶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数据和文档。例如,数据库的数据容量、各个关系(文件)的数据容量、应用处理频率、 *** 作顺序、响应速度、各个应用的lra和tv、程序访问路径建议,等等。这些数据和要求将直接用于物理数据库的设计。编写出物理设计指南。5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对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配置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物理设计的输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设计指南、硬件特性、os和dbms的约束、运行要求等。物理设计的输出信息主要是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其内容包括物理数据库结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位置分配及访问方法等。物理设计的步骤如下:(1)存储记录结构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存储要求和应用需求,设计存储记录格式。(2)存储空间分配存储空间分配有两个原则:①存取频度高的数据尽量安排在快速、随机设备上,存取频度低的数据则安排在速度较慢的设备上。②相互依赖性强的数据尽量存储在同一台设备上,且尽量安排在邻近的存储空间上。从提高系统性能方面考虑,应将设计好的存储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储区域。尽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顺序特点,把不同类型的存储记录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3)访问方法的设计一个访问方法包括存储结构和检索机构两部分。存储结构限定了访问存储记录时可以使用的访问路径;检索机构定义了每个应用实际使用的访问路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4)物理设计的性能评价①查询响应时间从查询开始到有结果显示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查询响应时间。查询响应时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服务时间、等待时间和延迟时间。在物理设计过程中,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性能评价包括时间、空间、效率、开销等各个方面。⊙cpu服务时间和i/o服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cpu队列等待时间和i/o队列等待时间的长短受计算机系统作业的影响。⊙设计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通信延迟时间。②存储空间存储空间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包括运行的应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数据包括用户工作区、dbms工作区、os工作区、索引缓冲区、数据缓冲区等。存储空间分为主存空间和辅存空间。设计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间,例如可指定缓冲区的分配等。但设计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辅存空间。③开销与效率设计中还要考虑以下各种开销,开销增大,系统效率将下降。⊙事务开销指从事务开始到事务结束所耗用的时间。更新事务要修改索引、重写物理块、进行写校验等 *** 作,增加了额外的开销。更新频度应列为设计的考虑因素。⊙报告生成开销指从数据输入到有结果输出这段时间。报告生成占用cpu及i/o的服务时间较长。设计中要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报告生成。⊙对数据库的重组也是一项大的开销。设计中应考虑数据量和处理频度这两个因数,做到避免或尽量减少重组数据库。在物理设计阶段,设计、评价、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建立数据库时,dba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进行数据库配置。在数据库运行时,dba监察数据库的各项性能,根据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的准则,及时进行修正和优化 *** 作,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保持高效率地运行。6程序编制及调试在逻辑数据库结构确定以后,应用程序设计的编制就可以和物理设计并行地展开程序模块代码通常先在模拟的环境下通过初步调试,然后再进行联合调试。联合调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1)建立数据库结构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ddl)编写出数据库的源模式,经编译得到目标模式,执行目标模式即可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结构。(2)调试运行数据库结构建立后,装入试验数据,使数据库进入调试运行阶段。运行应用程序,测试(3)装入实际的初始数据在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之前,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数据库重新组织的可行方案。(2)制定故障恢复规范(3)制定系统的安全规范7运行和维护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后,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1)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按照制定的安全规范和故障恢复规范,在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授权和更改密码。及时发现系统运行时出现的错误,迅速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把数据库的备份和转储作为日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立即使用数据库的最新备份予以恢复。(2)监察系统的性能。运用dbms提供的性能监察与分析工具,不断地监控着系统的运行情况。当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或响应时间等性能下降时,立即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参数、整理碎片、调整存储结构或重新组织数据库等方法,使数据库系统保持高效率地正常运作。(3)扩充系统的功能在维持原有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采纳用户的合理意见,对原有系统进行扩充,增加新的功能。
以上就是关于具体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具体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过程、数据库构建流程、数据库之逻辑结构设计如何实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