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接、短链接与连接池

长链接、短链接与连接池,第1张

在了解连接池之前,我们需要对长、短链接建立初步认识。我们都知道,网络通信大部分都是基于 TCP/IP 协议,数据传输之前,双方通过“ 三次握手 ”建立连接,当数据传输完成之后,又通过“ 四次挥手 ”释放连接,以下是“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示意图: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示意图:

四次挥手释放连接示意图:

长、短连接是相对通信时间而言的。长连接相对短连接而言,多了一个 保持连接 的过程,可以在一个连接上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在连接保持期间,如果没有数据包发送,需要双方发链路检测包。

短连接的 *** 作步骤是:

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请求,server接到请求,然后双方建立连接。client向server发送消息,server回应client,然后一次请求就完成了。这时候双方任意都可以发起close *** 作,不过一般都是client先发起close *** 作。上述可知,短连接一般只会在 client/server间传递一次请求 *** 作。

短连接的优点是: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存在的连接都是有用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控制手段。

长连接的 *** 作步骤是:

建立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server接受client连接,双方建立连接,client与server完成一次请求后,它们之间的连接并不会主动关闭,后续的读写 *** 作会继续使用这个连接。

TCP长连接保持的两种办法:

自定义心跳消息头.,一般客户端主动发送到服务端,服务器接收后进行回应(也可以不回应),以便能够侦测连接是否异常断开。

通过设置TCP keepalive的属性,并设置发送底层心跳包的时间间隔。TCP keepalive是在底层定时发送心跳报文,服务器端接收到底层的心跳报文直接丢弃,不关心其内容。

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在HTTP/1.0中默认使用短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 *** 作,浏览器就会重新建立一个HTTP会话。

而从HTTP/1.1起,默认使用长连接,用以保持连接特性,使用长连接的HTTP协议,会在响应头加入这行代码:

在使用长连接的情况下,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不会关闭,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时,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中设定这个时间。实现长连接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HTT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实质上是TC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

基于TCP/IP协议,我们可以知道,频繁的连接创建和销毁都需要消耗资源,而连接池是将已经创建好的连接保存在池中,当有请求来时,直接使用已经创建好的连接进行访问,这样省略了创建连接和销毁连接的过程。这样性能上得到了提高。

以数据库连接池为例,基本原理如下:

连接池技术带来的好处:

由于连接得到重用,避免了频繁创建、释放连接引起的大量性能开销。在减少系统消耗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增进了系统运行环境的平稳性(减少内存碎片以及临时进程/线程的数量)。

连接池在初始化过程中,往往已经创建了若干连接置于池中备用。此时连接的初始化工作均已完成。对于业务请求处理而言,直接利用现有可用连接,避免了连接初始化和释放过程的时间开销,从而缩减了系统整体响应时间。

在较为完备的连接池实现中,可根据预先的连接占用超时设定,强制收回被占用连接。从而避免了常规连接 *** 作中可能出现的资源泄漏。

以PHP开发为例,基于PHP-FPM机制实现的Web服务,并不容易实现连接池,而常驻内存的开发框架,例如workerman、swoole 则可以简单实现连接池功能。PHP-FPM机制下的连接池需要借助第三方Proxy实现,例如:

其实长连接是相对于通常的短连接而说的,也就是长时间保持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连接状态。

通常的短连接 *** 作步骤是:

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而长连接通常就是:

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关闭连接;

这就要求长连接在没有数据通信时,定时发送数据包,以维持连接状态,短连接在没有数据传输时直接关闭就行了

什么时候用长连接,短连接?

长连接主要用于在少数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频繁通信,因为这时候如果用短连接频繁通信常会发生Socket出错,并且频繁创建Socket连接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但是对于服务端来说,长连接也会耗费一定的资源,需要专门的线程(unix下可以用进程管理)来负责维护连接状态。

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962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