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Walter Shewart的统计质量控制原理,已有60多年历史。W. Edwards Deming和Joseph Juran 在20世纪40和50年代发展了这些原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特别是在日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度百科不让贴,请自己到以下“扩展阅读”中提供的地址查看,包含以下内容:
1 统计质量控制理论概述
2 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学基础
2.1 一、数据的种类
2.2 二、总体和样本
2.3 三、数据特征值
3 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3.1 老七种工具之一:调查表
3.2 老七种工具之二:分层法
3.3 老七种工具之三:直方图
3.4 老七种工具之四:散布图
3.5 老七种工具之五:排列图
3.6 老七种方法之六:因果图
3.7 老七种工具之七:控制图
4 影响质量的9M因素
1.首先把自己编辑好的SQC文件(如:test.sqc)放在指定的目录下。2.正式开始编译前,需要和DB2数据库(如:TESTDB)建立连接。
以linux环境为例,在命令行状态下,输入:db2
connect
to
TESTDB
3.调用DB2的prep命令对SQC文件进行预编译,用来生成C文件。
在命令行状态下,输入:db2
prep
test.sqc
BINDFILE
package
using
bindtest
说明:
上述命令中的“BINDFILE”是用来指定在做预编译的同时生成bind文件的(如:bindtest.bnd)
上述命令中的“package
using
bindtest”是用来指定将要写入到DB2的系统表中的package信息的名称(如:bindtest)。
bind文件里记载的是用来写入到package信息的数据。
4.调用DB2的bind
命令从上一步生成的bind文件中读出必要的数据写入到上一步指定名称的package信息中。
并可以给这条信息指定访问权限。
以linux环境为例,在命令行状态下,输入:db2
bind
ConnTEST.bnd
GRANT
PUBLIC
5.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与DB2相关的所有预编译就基本完成了,我们需要的C文件(如:test.c)也整成生成了,那个bind文件后边暂时不会用到了。
下来就可以调用CC或GCC之类的C代码编译器对这个C文件进行编译,基本的过程是test.c→test.o→test。这样我们就可以执行这个最终的可实行程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