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锚定效应”。
网红品牌的“盛名”会使其品牌的“锚点”过高,会在无意之间拉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但是消费者在接触到真实的产品之后,很难将之前的品牌印象与眼前的“just so so”产品形成连接。
即便产品真的还不错的前提下,但是由于前期在用户心理种下了太多的“希望种子”,用户也会觉得其不过如此。
被误传的品牌信息,加上被拉高的品牌“锚点”,共同扭曲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层层叠加下来,网红品牌基本上都会落得个名不副实的罪名,消费者感叹:“还是逃不过网红品牌宿命啊…” 文| 公关之家 作者 | 发条褐l UGC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化媒体的走向也发生了变化,内容的产出形式也随之变化,社会化和移动化的媒介形式让内容信息逐渐摆脱了原来的“呆板”印象。
大众获取内容和娱乐的形式不再是传统的电视、报纸、户外广告,逐渐向“两微一抖”(即微博微信、抖音)转变,内容获取从此变得碎片化和大众化,内容产出形态发生了“从上至下”的改变,由权威内容的转移到了基于大众兴趣爱好的亚文化,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冲浪选手”。
UGC(用户原创内容)是用户在亚文化场景下,经过自发生产、自主传播,并且具有消费可能性的价值内容。
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图文、微博、知乎的文章、唱吧的音乐、抖音的各种视频,INS上的照片,这些都是属于UGC。
UGC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主动参与程度高,互动空间更大。
用户通常自主产出内容之后,就会形成自发性的二次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赢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UGC与PGC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是现代进行时,一个是过去进行时。
PGC是专业生产内容的一种内容来源,由专业权威、团队针对性输出的,较为权威的内容都属于PGC,比如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媒体资讯等等。
l UGC目前的发展难以控制但是UGC目前的发展却容易走向“成败皆是我”的局面。
当互联网巨头再次将目光放到同一个赛道时,竞争自然会进一步加剧。
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UGC,将小红书拉下了社交购物的高位。
小红书下架整改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直呼大快人心。
用户早就对“天天二十岁,人人法拉利”的小红书积怨已久,即便有“种草宝库”之称的小红书也难逃炫富之殇、假货之殇,更是被愤怒的网友直呼“假货鼻祖”。
小红书是成也UGC,败也UGC,非议也源自UGC。
l UGC目前的发展态势容易给品牌造成不好的媒体公关影响UGC本质上就像一种公关行为,通过用户自创内容去进行营销,通过有号召力的网红去介绍自己的品牌,可以把品牌在官方广告片中说不清楚的功效说明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网红对品牌信息的诠释不尽相同,所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极容易发生信息扭曲变形的情况。
在传播学上,这个现象叫“沟通漏斗”。
沟通漏斗,指的是工作中团队沟通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但是当他在公众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漏掉了20%,表现出来的只有80%了。
往往一个品牌被推荐的次数越来越多,其公关危机也越来越深。
是因为当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品牌被推荐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其所积累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吃瓜群众喜闻乐见公众人物出糗,喜闻乐见被“吹上天”的品牌出现那么这样或者那样的小瑕疵。
当网红品牌被扒皮示众的时候,网友的情绪高涨,“你瞧,我就说这个品牌被吹得这么火肯定有问题”等等类似的声音此起彼伏,似乎群众等着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吃瓜群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基于群众“错误指控”的公众反应。
吃瓜群众对网红品牌的错误指控心理,“可算逮着你的毛病了”这样一种公众反应,在美国文化里有一种专有名词可以解释这样的公众反应,那就是“gotcha文化”,gotcha的口语化意思是“我可逮着你了”。
为什么吃瓜群众会喜闻乐见明星网红的八卦绯闻,为什么聊八卦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聊天技巧,聊八卦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可避免的重要社交技能之一,其实这就是一种“八卦”心理。
我们在聊八卦的时候偶尔会产生罪恶感,偶尔会产生骄傲感,产生骄傲感时的心理活动大致是,连这样的大名人都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小错误那就理所当然可以被原谅。
聊八卦似乎冲淡了那个被称之为“道德”的东西。
八卦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互换,并建立自己的社交地图。
情报收集者都是消息最灵通的人,他们为了收集和验证消息,发现通过八卦这个行为,可以获得相关情报,被八卦者的有待考究真实性的信息,以及其他人对被八卦者的看法。
“关爱八卦”从古至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岁小孩,顺应民意,合理化了娱记需求量的增加。
八卦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互换,并建立自己的社交地图。
情报收集者都是消息最灵通的人,他们为了收集和验证消息,发现通过八卦这个行为,可以获得相关情报,被八卦者的有待考究真实性的信息,以及其他人对被八卦者的看法。
人们喜闻乐见那些被网红和社交媒体捧上天的品牌跌下神坛,往往是因为那些被网红和社交媒体“高捧”的品牌太过虚高,配不上如此“盛名”。
曾经被吹上神坛的HFP就被美妆女神进化论扒过皮,将HPF拉下神坛的文章里深扒了其五大槽点:打着“药妆”的旗号、模仿The Ordinary、鸡贼的品名、虚假的低价以及夸张的功效宣传。
公众对网红品牌之所以有“错误指控”的心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网红品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营造出一种“万人迷”的假象,让旁观者十分不解甚至不爽:“排一个小时的队去买一杯喜茶,是去朝圣吗?”、“神仙水卖这么贵是收智商税吗?”等等。
这样的一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锚定效应”。
当人们判断一件事情时,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关键是看如何定位基点。
基点就像一只锚一样,只要这个定了,评价标准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网红品牌的“盛名”会使其品牌的“锚点”过高,会在无意之间拉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但是消费者在接触到真实的产品之后,很难将之前的品牌印象与眼前的“just so so”产品形成连接。
即便产品真的还不错的前提下,但是由于前期在用户心理种下了太多的“希望种子”,用户也会觉得其不过如此。
被误传的品牌信息,加上被拉高的品牌“锚点”,共同扭曲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层层叠加下来,网红品牌基本上都会落得个名不副实的罪名,消费者感叹:“还是逃不过网红品牌宿命啊…”l UGC的未来发展态势实际上,UGC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UGC现在出1.0时代,呈现特征是爆发式增长。
如何推动UGC快速发展,走向2.0时代,有两个核心命题要面对:1、如何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内容?这点对于UGC类型的产品来说是很重要的,成熟的内容制造者有助于带动UGC的整体质量,后续的用户运营也会更加具备针对性。
事实上,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UGC并不是明星网红,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素人,在看似不经意间就可以偷走“消费者的自我”。
文化偏好《易经》的贲卦彖辞里有一段“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卦象阐释出文化就是「人文化成」,人文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的认知和价值观。
每个人的文化观念都具备差异性,在这些差异下也可以找到文化的同类潮流。
无论是美妆、艺术、育儿类UGC,都有其特定的受众,有“现代鲁班”之称的“牛头梗”凭借其幽默的视频风格收获一大批粉丝,旨在解析中国现代魔幻主义建筑的volgger史里芬,凭借其搞笑的文字解析能力和超高的语速人气快速获得上涨。
无论是那一类型的内容生产者,只要有受众,生产出的内容只要有人看,这个内容生产者就是有价值的。
Papi酱凭借其搞笑的风格和清奇的画风成为“网红界的鼻祖”,首个大火视频就是解构两性关系的“男性生存法则第一d”,看准了当代社会中两性关系的痛点,视频既赢得了女性的认同和点赞,也替广大男性吐露出了心中的苦水。
据调查统计显示,Papi酱的女性粉丝的是男性粉丝的两倍,Papi酱的视频内容抓住了女性粉丝的内心痛点,紧跟时代热点,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啊,成为了站在风口的那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
如何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答案很简单,只要内容生产者找准社会痛点,抓住现代人的生活痛点,刺激到大众的感官需求,形成某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或者匹配某种文化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痛点+理解人性+引发共鸣。
无论是折射社会焦虑,还是幽默风趣引人一笑。
内容创造最终都是要回归到流量变现这条路上。
2、如何刺激用户持续生产?社区运营有一个要遵循的法则就是“二八法则”,即社区中20%的人服务于80%的人(就好像舞台上其实是一小部分的演员在表演,但是只要有一个歌手在唱歌,这个歌手是符合用户的调性的,台下的人就会给予热烈的掌声。
)所谓刺激用户生产,其实就是刺激这20%的用户。
而如何刺激这20%的用户?答案就是确定一批可以持续生产内容的意见领袖。
培养头部用户、打通用户的关注链,内容消费者用户则可以在谷歌领域关注到那些头部用户,这将进一步促使用户提升内容质量及其专业度,刺激到20%的头部用户,培养良性的生产者竞争等等。
引用B站董事长睿总所说的一句话:“B站并非是创造内容的团体,而是为创造内容的人提供服务和平台。
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建立链接,让喜爱个性化、多元化文化的人,把B站当成他们的乐园。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