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的价格最不反映价值
很多人并不知道,高档产品之所以贵,并不一定因为产品的成分特别高级或者稀有,其研发和广告宣传费用也不一定比中低档产品高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贵,仅仅因为市场定位如此,所以产品的价格可以说是高得毫无道理。
经过市场调查,专家们发现各个档次化妆品的直接生产成本跟它们]的市场定价关系不大。举例来说,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国零售价是560元,可其成本仅为人民币6.5元。惊讶吧! 就算把研发成本加进去,每单的成本也不超过10元。资生堂650元的50克的眼霜成本也只有不到10元。而欧珀莱那些150元的低端眼霜成本也只有3元。
欧莱雅之所以比大宝贵,是因为欧莱雅每年会花很多钱进于新产品的技术研发,研发的费用就会在欧莱雅产品的价格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专柜的化妆品之所以比超市开架的化妆品贵,就是因为专柜总会技术革新( 这是专业人士说的)。
高档或许就是一个谎言
正像欧莱雅公司在《商业周刊》上坦承的那样: 尽管在过去的10年里,产品研发的重大突破没有经常发生,但是科学家们为了改进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使用感受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实质上,高档和低档产品的差别可能就只在于它是不是能让人感到更滋润,而不是有没有加入更新的成分。美容业界金融分析专家贾丁.摩尔一语道破天机:“对美容护肤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要靠‘变化’制造流行,所以其卖点也就是流行而已。至于产品是不是真的在本质上变得更好,就没那么重要了。”
疗效产品的效果有待证实
现在的护肤品五花八门,个个都宣称自己有独特疗效,但专家考察后说,许多新产品的效果并没有广告中说的那样好。
首先拿总是宣传自己更健康有效的天然产品来说,美国大型研究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的皮肤科专家罗伯塔,帕拉斯丁认为: 纯天然的护肤品不一定就好,因为许多天然成分虽然价格昂贵,但是除了能保持滋润外,也没什么其他作用。美国著名专销纯天然化妆品的拉.克里斯达公司创办人琳达。考林森甚至认为,纯天然产品对许多人的意义只是不易引起皮肤过敏而已。
女士们,听了这些权威人士的高见,现在不再认为你们脸上涂抹的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了吧?
当然,我们并不能无视大品牌、高档品的安全和效果优势,但这种安全性和效果上的优势,其实并没有价格上表现出来的那么大。所以不论是欧莱雅还是大宝,不论包装好看与否,适合自己最重要。
美人计:如何正视芦荟护肤产品
现在声称具有滋润、防晒和抗过敏功效的芦荟产品越来越多,在市场上也很受大家欢迎,但事实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部的副主席、医学博士斯坦利.米尔斯坦指出,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芦荟XX产品”,实际上只是芦荟香型的产品。因为要激活芦荟产品中抗过敏成分的活性,必须使它的含量达到产品总量的5%~ 10%,而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芦荟产品的价格将会一路攀升,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力,因而绝不会有如此高的市场普及率。
做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找准目标用户,有人说是明确产品定位,有人说是产品思维,还有人说是格局。
我自己在做产品过程中,发现这些说法提到的都不可或缺,且各自之间关联紧密、互相影响。
我理解各个要素都是为了保证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从而确保产品做出来不偏离方向、有价值。
所以,做产品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用户的需求。
所谓用户需求,是指用户内在的、原始的、潜在的动机或需要。那么,产品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要围绕用户的这个需要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产品帮用户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其需求,才会有价值。
比如,滴滴打车解决了用户打车难的问题,支付宝解决了用户线上线下支付不方便的问题,美团外卖解决了用户懒于做饭、懒于出门吃饭的问题。
把握好用户的需求,之所以最为重要,主要是因为:满足用户需求是产品的初心;加之,用户需求并不好把握。
满足用户需求是产品的初心。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才不会迷失方向,也不至于被各种假象诱导、诱惑蒙蔽。 一旦偏离了初心,做出的产品,很可能就不是用户需要的。
正如张小龙对微信的定位是一款工具,其初心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用完即走。所以,我们看到微信没有盲目堆砌很多功能,而是围绕初心在不断优化,并抵制住了很多商业诱惑。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不少产品,没守住初心,忘记了用户需求的根本,盲目增加功能,恨不得把产品做得大而全,甚至加各式各样的广告、过度的营销。用户自然就慢慢离之而去了。
首先,把握好用户需求的前提是:明确用户是谁,找准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也就是产品要服务的对象、产品的使用者。锁定目标用户,才能发现用户的需求,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不同产品的目标用户不同,需求差异较大,人群特征也不尽相同。一般可通过调研、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用户分析,把用户的画像勾勒出来。
其次,产品经理往往容易把自己臆想的需求强加在用户身上,觉得用户也有这种需求。 要避免这种问题,产品经理就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去思考。
我自己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成用户,尝试融入到用户群体里去,成为他们的一员。这也可以说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吧。如果实在难以变成用户,也可多跟用户聊天,感受用户所思所想。
还有,用户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或者表达不出来,甚至还会提出自己仅能想象出来的解决方案。 这时,我们应该深挖其背后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把握好需求。
我们曾经就接过类似的需求,运营说要在后台做三个订单页面,分别展示三种不同类型的订单。如果我们不加思索就去开发,做出来的产品就会很奇怪,也不合理。
经过我们的深入追问,就发现他们其实是要能一次看到一个类型的订单及其统计数据。这样的话,在一个页面,通过标签或者筛选的方法进行设计,完全可以满足。
做产品,主观性很强,是件很不容易、很有挑战的事情。
做产品,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法照搬硬套,唯有把握住核心本质,及通过实践去验证。
因此,我一直围绕满足用户需求这个点,去做产品,幸运的是效果还不错。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