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打趣道:人类的本质就是鸽子精。
站在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人为本体,鸽子是喻体。
为什么偏偏是鸽子?“放鸽子”这一说法,其实由来已久。
不过,鸽子这样一个可爱的形象,为何会和“失信”联系起来呢?《酉阳杂俎》中说:“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鸽子天生就有着认巢的能力,在没有电话、微信的古代,它自然成了千里传话的“通讯工具”。
古时候有种叫“赛鸽”的活动,将鸽子放飞、竞翔取乐。
《广东新语》中就有记载说”岁五六月广人有放鸽之会,……择其先归者,以花红缠鸽颈”。
在赛鸽活动中,鸽子最先飞回的一方,则为胜利,会系一条红绳在鸽子颈上。
比赛中,有人趁机用普通鸽子偷偷调换别家品质优良的鸽子,鸽子的主人到最后也未见自己的鸽子飞回,扑了一场空。
由此“放鸽子”便有了有去无回,爽约的意思。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一对好友相互约定分离后以鸽子保持通信。
如果有想传达的话就放来一只鸽子,将写好的信件绑在鸽子脚上,好让对方知晓自己的近况。
谁知其中一方,在放飞鸽子时却全然忘记了绑信这回事。
朋友收到他放来的鸽子,却没收到信,于是回信询问他“为何言而无信?”(为什么只放来鸽子,像是有话要说,但却又没见信纸)。
从此放鸽子便有了“失信”“言而无信”的说法。
当古人被放鸽子“放鸽子”这件事情,其实古人也很难避免。
赵师秀的《约客》一诗,正是明明白白写了他被放鸽子的一次经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乡村寂静的夏夜,蛙声一片。
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赴约,如鼓的蛙声扰人心绪,都已经过了夜半,友人仍未露面。
这个时候诗人在想,倘若对方未失约,此刻应该是在一起举棋消愁,若真是这样该多快乐?诗中画面虽美,但字里行间尽是“被放鸽子”的遗憾。
与人约定却不赴约,承诺好了却失信,让人空等一场,心里便生出对对方的埋怨。
同样,诗人孟浩然也遭遇过被人放鸽子的境况。
他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一诗中描述过,自己被朋友爽约的遭遇。
夕阳度西岭,羣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羣(qún) 倏(shū) 暝(míng) 樵(qiáo)夕阳没入半山腰,月色浸上山顶,山中生出丝丝凉意。
空荡荡的山居,只有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友人的到来。
有过相似经历的还有诗人李益。
不过这一次,放他鸽子的是一位佳人。
他在《写情》一诗中,讲述了这一次经历。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簟 (diàn)他说,被心爱的人放了鸽子,从此以后,月亮是月亮,自己是自己,从此两不相干。
内心苦闷,以后的夜晚便是冷月清光,只会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可见,从古至今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在与人交往中守信始终是第一位的。
一旦被放鸽子,让人的期待生生落了空,心中便生出落寞和苦闷。
人无信不立,失信更失心年幼时学过的一篇古文——《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中午一同出行,朋友失约,却反过来责骂陈太丘不等他。
陈太丘七岁的儿子回应道:“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这位朋友明明和父亲有约定,却不准时赴约,这本来就失信了。
不仅如此,还反过来责骂父亲,这便是失礼了。
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尚且都懂得“与人约,必守信”。
从古至今,我们以信为做人的准则。
因为与人交往时,信任是慢慢累积起来的,失望也是。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积分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打分表,你每信守承诺一次,就加一分,你每失信一次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扣掉好几分。
与人交往之中,不能实现的承诺就请不要轻易说出口,但一旦做出了承诺,哪怕再多困难也要去实现。
否则,失信的同时也终将失掉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