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源代码情景分析_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步骤

android源代码情景分析_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步骤,第1张

android源代码情景分析_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步骤 前言AndroidComponent使用指南单独调试和发布组件交互UI跳转集成调试代码边界生命周期组件化拆分的感悟0前言今年6月份开始,我开始负责对“得到app”的android代码进行组件化拆分,在动手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组件化或者模块化的文章,虽然有一些收获,但是很少有文章能够给出一个整体且有效的方案,大部分文章都只停留在组件单独调试的层面上,涉及组件之间的交互就很少了,更不用说组件生命周期、集成调试和代码边界这些最棘手的问题了。

有感于此,我觉得很有必要设计一套完整的组件化方案,经过几周的思考,反复的推倒重建,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路,整理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Android彻底组件化方案实践。

这两个月以来,得到的Android团队按照这个方案开始了组件化的拆分,经过两期的努力,目前已经拆分两个大的业务组件以及数个底层lib库,并对之前的方案进行了一些完善。

从使用效果上来看,这套方案完全可以达到了我们之前对组件化的预期,并且架构简单,学习成本低,对于一个急需快速组件化拆分的项目是很适合的。

现在将这套方案开源出来,欢迎大家共同完善。

虽说开源的是一个整体的方案,代码量其实很少,简单起见demo中做了一些简化,请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注意一下几点:(1)目前组件化的编译脚本是通过一个gradle plugin提供的,现在这个插件发布在本地的repo文件夹中,真正使用的使用请发布到自己公司的maven库(2)组件开发完成后发布aar到公共仓库,在demo中这个仓库用componentrelease的文件夹代替,这里同样需要换成本地的maven库(3)方案更侧重的是单独调试、集成编译、生命周期和代码边界等方面,我认为这几部分是已发表的组件化方案所缺乏的或者比较模糊的。

组件之间的交互采用接口+实现的方式,UI之间的跳转用的是一个中央路由的方式,在这两方面目前已有一些更完善的方案,例如通过注解来暴露服务以及自动生成UI跳转代码等,这也是该方案后面需要着力优化的地方。

如果你已经有更好的方案,可以替换,更欢迎推荐给我。

1AndroidComponent使用指南首先我们看一下demo的代码结构,然后根据这个结构图再次从单独调试(发布)、组件交互、UI跳转、集成调试、代码边界和生命周期等六个方面深入分析,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讲了这六个方面的原理,这篇文章更侧重其具体实现。

代码中的各个module基本和图中对应,从上到下依次是:app是主项目,负责集成众多组件,控制组件的生命周期reader和share是我们拆分的两个组件componentservice中定义了所有的组件提供的服务basicres定义了全局通用的theme和color等公共资源basiclib中是公共的基础库,一些第三方的库(okhttp等)也统一交给basiclib来引入图中没有体现的module有两个,一个是componentlib,这个是我们组件化的基础库,像Router/UIRouter等都定义在这里;另一个是build-gradle,这个是我们组件化编译的gradle插件,也是整个组件化方案的核心。

我们在demo中要实现的场景是:主项目app集成reader和share两个组件,其中reader提供一个读书的fragment给app调用(组件交互),share提供一个activity来给reader来调用(UI跳转)。

主项目app可以动态的添加和卸载share组件(生命周期)。

而集成调试和代码边界是通过build-gradle插件来实现的。

1 单独调试和发布单独调试的配置与上篇文章基本一致,通过在组件工程下的gradle.properties文件中设置一个isRunAlone的变量来区分不同的场景,唯一的不同点是在组件的build.gradle中不需要写下面的样板代码:而只需要引入一个插件com.dd.comgradle(源码就在build-gradle),在这个插件中会自动判断apply com.android.library还是com.android.application。

实际上这个插件还能做更“智能”的事情,这个在集成调试章节中会详细阐述。

单独调试所必须的AndroidManifest.xml、application、入口activity等类定义在src/main/runalone下面,这个比较简单就不赘述了。

如果组件开发并测试完成,需要发布一个release版本的aar文件到中央仓库,只需要把isRunAlone修改为false,然后运行assembleRelease命令就可以了。

这里简单起见没有进行版本管理,大家如果需要自己加上就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组件是唯一需要修改isRunAlone=false的情况,即使后面将组件集成到app中,也不需要修改isRunAlone的值,既保持isRunAlone=true即可。

所以实际上在Androidstudio中,是可以看到三个application工程的,随便点击一个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并且可以根据配置引入其他需要依赖的组件。

这背后的工作都由com.dd.comgradle插件来默默完成。

2 组件交互在这里组件的交互专指组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我们的方案中使用的是接口+实现的方式,组件之间完全面向接口编程。

在demo中我们让reader提供一个fragment给app使用来说明。

首先reader组件在componentservice中定义自己的服务然后在自己的组件工程中,提供具体的实现类ReadBookServiceImpl:提供了具体的实现类之后,需要在组件加载的时候把实现类注册到Router中,具体的代码在ReaderAppLike中,ReaderAppLike相当于组件的application类,这里定义了onCreate和onStop两个生命周期方法,对应组件的加载和卸载。

在app中如何使用如reader组件提供的ReaderFragment呢?注意此处app是看不到组件的任何实现类的,它只能看到componentservice中定义的ReadBookService,所以只能面向ReadBookService来编程。

具体的实例代码如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组件是可以动态加载和卸载的,因此在使用ReadBookService的需要进行判空处理。

我们看到数据的传输是通过一个中央路由Router来实现的,这个Router的实现其实很简单,其本质就是一个HashMap,具体代码大家参见源码。

通过上面几个步骤就可以轻松实现组件之间的交互,由于是面向接口,所以组件之间是完全解耦的。

至于如何让组件之间在编译阶段不不可见,是通过上文所说的com.dd.comgradle实现的,这个在第一篇文章中已经讲到,后面会贴出具体的代码。

3 UI跳转页面(activity)的跳转也是通过一个中央路由UIRouter来实现,不同的是这里增加了一个优先级的概念。

(这块的代码参考了我之前在网易的技术老大的实现思路,在这里表示感谢,老大你永远是我的老大)。

具体的实现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代码还是很清晰的。

页面的跳转通过短链的方式,例如我们要跳转到share页面,只需要调用具体是哪个组件响应componentdemo://share这个短链呢?这就要看是哪个组件处理了这个schme和host,在demo中share组件在自己实现的ShareUIRouter中声明了自己处理这个短链,具体代码如下:在这里如果已经组件已经响应了这个短链,就返回true,这样更低优先级的组件就不会接收到这个短链。

目前根据schme和host跳转的逻辑是开发人员自己编写的,这块后面要修改成根据注解生成。

这部分已经有一些优秀的开源项目可以参考,如ARouter等。

4 集成调试集成调试可以认为由app或者其他组件充当host的角色,引入其他相关的组件一起参与编译,从而测试整个交互流程。

在demo中app和reader都可以充当host的角色。

在这里我们以app为例。

首先我们需要在根项目的gradle.properties中增加一个变量mainmodulename,其值就是工程中的主项目,这里是app。

设置为mainmodulename的module,其isRunAlone永远是true。

然后在app项目的gradle.properties文件中增加两个变量:其中debugComponent是运行debug的时候引入的组件,compileComponent是release模式下引入的组件。

我们可以看到debugComponent引入的两个组件写法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组件引入支持两种语法,module或者modulePackage:module,前者直接引用module工程,后者使用componentrelease中已经发布的aar。

注意在集成调试中,要引入的reader和share组件是不需要把自己的isRunAlone修改为false的。

我们知道一个application工程是不能直接引用(compile)另一个application工程的,所以如果app和组件都是isRunAlone=true的话在正常情况下是编译不过的。

秘密就在于com.dd.comgradle会自动识别当前要调试的具体是哪个组件,然后把其他组件默默的修改为library工程,这个修改只在当次编译生效。

如何判断当前要运行的是app还是哪个组件呢?这个是通过task来判断的,判断的规则如下:assembleRelease → appapp:assembleRelease或者 :app:assembleRelease → appsharecomponent:assembleRelease 或:sharecomponent:assembleRelease→ sharecomponent上面的内容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每个组件可以直接在Androidstudio中run,也可以使用命令进行打包,这期间不需要修改任何配置,却可以自动引入依赖的组件。

这在开发中可以极大加快工作效率。

5 代码边界至于依赖的组件是如何集成到host中的,其本质还是直接使用compile project(…)或者compile modulePackage:module@aar。

那么为啥不直接在build.gradle中直接引入呢,而要经过com.dd.comgradle这个插件来进行诸多复杂的 *** 作?原因在第一篇文章中也讲到了,那就是组件之间的完全隔离,也可以称之为代码边界。

如果我们直接compile组件,那么组件的所有实现类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使用方就可以直接引入实现类来编程,从而绕过了面向接口编程的约束。

这样就完全失去了解耦的效果了,可谓前功尽弃。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解决方式还是从分析task入手,只有在assemble任务的时候才进行compile引入。

这样在代码的开发期间,组件是完全不可见的,因此就杜绝了犯错误的机会。

具体的代码如下:6 生命周期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讲过,组件化和插件化的唯一区别是组件化不能动态的添加和修改组件,但是对于已经参与编译的组件是可以动态的加载和卸载的,甚至是降维的。

首先我们看组件的加载,使用章节5中的集成调试,可以在打包的时候把依赖的组件参与编译,此时你反编译apk的代码会看到各个组件的代码和资源都已经包含在包里面。

但是由于每个组件的唯一入口ApplicationLike还没有执行oncreate方法,所以组件并没有把自己的服务注册到中央路由,因此组件实际上是不可达的。

在什么时机加载组件以及如何加载组件?目前com.dd.comgradle提供了两种方式,字节码插入和反射调用。

字节码插入模式是在dex生成之前,扫描所有的ApplicationLike类(其有一个共同的父类),然后通过javassisit在主项目的Application.onCreate中插入调用ApplicationLike.onCreate的代码。

这样就相当于每个组件在application启动的时候就加载起来了。

反射调用的方式是手动在Application.onCreate中或者在其他合适的时机手动通过反射的方式来调用ApplicationLike.onCreate。

之所以提供这种方式原因有两个:对代码进行扫描和插入会增加编译的时间,特别在debug的时候会影响效率,并且这种模式对Instant Run支持不好;另一个原因是可以更灵活的控制加载或者卸载时机。

这两种模式的配置是通过配置com.dd.comgradle的Extension来实现的,下面是字节码插入的模式下的配置格式,添加applicatonName的目的是加快定位Application的速度。

demo中也给出了通过反射来加载和卸载组件的实例,在APP的首页有两个按钮,一个是加载分享组件,另一个是卸载分享组件,在运行时可以任意的点击按钮从而加载或卸载组件,具体效果大家可以运行demo查看。

2组件化拆分的感悟在最近两个月的组件化拆分中,终于体会到了做到剥丝抽茧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确定一个方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克服重重困难坚定的实施下去。

在拆分中,组件化方案也不断的微调,到现在终于可以欣慰的说,这个方案是经历过考验的,第一它学习成本比较低,组内同事可以快速的入手,第二它效果明显,得到本来run一次需要8到10分钟时间(不过后面换了顶配mac,速度提升了很多),现在单个组件可以做到1分钟左右。

最主要的是代码结构清晰了很多,这位后期的并行开发和插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如果你面前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建议你使用该方案,以最小的代价尽快开始实施组件化。

如果你现在负责的是一个开发初期的项目,代码量还不大,那么也建议尽快进行组件化的规划,不要给未来的自己增加徒劳的工作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520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7
下一篇 2022-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