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像不是永久牌儿,是凤凰牌儿,28大直杠。
花了不到200吧(具体一百六还是一百八不是太确定)!差不多小半年的工资都交代出去了,为此家里两个月没开荤,周末都跑我们家来打牙祭。
虽然肉疼,但是脸上有光啊,天天就宝贝他那自行车,回来就得擦。
我们想去骑着玩玩儿,根本不可能。
要么就只能坐横杠上,跟着出去兜兜风。
其实我也跟着沾光,要是碰到夏天放学,正好我叔顺路能接我,那坐在自行车上,别提有多神气了。
而且还能够蹭我叔一毛钱买两支盐水冰棍儿,傍晚吹着小风,河边儿溜一圈儿,那简直美滋滋。
只叹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虽然经常屁股被咯得生疼,有时候还不小心把脚给卡轮儿上了,但还是趋之若鹜啊。
这些说出来,许多人估计不理解,不就是一辆破自行车吗?有啥臭显摆的。
但事实上,这个绝对不夸张,在那个时代,自行车的稀有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百万级豪车。
乃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我叔当年能买自行车,也就是时代开放了,沾了光。
要再往前面数两年,他根本就没资格。
在刚开始有大金鹿那个年代,自行车是指标类商品,你的公社大队书记级别以上的同志才有资格配;后来条件放宽了一点,普通人可以买。
但不是花钱就行,你的有票。
就好比粮食有粮票、布匹有布票、肉类有肉票;买自行车这类工业产品你得要有“工业票”(工业券)。
这玩意儿稀有程度非常高,我爸那时候一年就两张。
而一辆自行车,少说也得五张。
也就是说,当时想要买辆自行车,你至少都得先攒个两三年的票。
所以,在那个年代,一辆自行车,足以满足你的虚荣心。
没办法,八十年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绝对非常的陌生。
那时候的物价是以分算,以毛算。
我记得最清楚得就是5分钱的馒头、3分钱的油条,对了还有五分钱的盐水冰棍。
咱们今天馒头少说也得一块一个吧,单单以这个位参照物,物价就翻了20倍。
对了,还有我爸当年最爱抽的上海烟,5毛一盒;这绝对是好烟了,像我叔抽的什么红樱、天平,那都是两毛一盒。
当然,像什么红塔山、中华、大重九甚至于骆驼牌儿这些,那就贵了,是按元算的,而且一般地方还买不着。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给大人买烟这种事儿,你们谁没干过?我家隔壁就杂货店,如数家珍好不好?此外我上学用的文具,一个作业本5分钱、一支铅笔是3分钱。
不过我一般买带橡皮的,得要5分钱。
同桌那时候经常蹭我橡皮。
至于菜价、米价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价格,同样几分钱一斤,顶多一毛左右。
每年年底我们家要囤白萝卜,因为量大,所以便宜,一分钱一斤。
如果仅仅以工资对照来看,80年代的275元,至少也得翻上一百倍,快3万块了。
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便宜。
物以稀为贵,像彩电、冰箱、洗衣机包括自行车这些都挺贵的。
我家在我叔买车的同一年买的电视,黑白国产的,14寸,花了块400块。
据说进口的更贵,如果是彩电。
像我家那么大尺寸的差不多得一千。
而冰箱洗衣机这些也都是几百上千的奢侈品。
当然这些不是太重要,对于当时的大部分人来说,日常的生活支出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