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国外的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威士忌的狂热收藏以及抬价比起来,“炒”飞天茅台真的不算什么。
威士忌里的“大爷”尤其是凡·温克家的威士忌。
现如今,莫说我们这些海外爱好者了,就连美国本土的威士忌消费者,也鲜少能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一瓶凡·温克家的威士忌。
它们的“建议零售价”是在 80 美元到 250 美元(518-1619人民币)之间。
但是一旦流入市场,则通常可以卖到 750 美元到 5,000 美元以上。
(换成人民币就是四千八到三万二,还止不住)。
注意,这不是特殊装瓶,也不是收藏级产品,而是品牌的常规酒款。
这个疯狂的价值增幅,直直地超过了日威那几位头部品牌。
简单来说,这个威士忌里的“大爷”。
在美国酒友心中,已经成为了“爱马仕”一般的存在和国内抢飞天茅台比真的不值得一提。
因为如果消费者想在经销商处购买几瓶帕比·凡·温克,他们不仅要连夜排队打地铺、摇号抽签求人品、老老实实认涨价……而且,还得服从经销商的“配货政策”,也就是先得凡·温克家的威士忌有货才行。
就连凡·温克威士忌品牌负责人 朱利安·凡·温克三世(Julian van Winkle III)都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购买咱们酒厂的威士忌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合适的人脉、是否支付高得离谱的价格,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大爷”的由来那么问题来了,凡·温克家的威士忌为什么难买且被抬高价格?其实,“大爷”的价格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离谱,帕比·凡·温克与众多波本酒厂一样,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成“乡下酒”。
上世纪90年代,一瓶20年的凡·温克,差不多50美元(按那个年代的汇率,大概三四百块人民币)就能买到。
那个时候,整个肯塔基的波本威士忌产业模式以“内部消耗”为主。
酒厂产量少少,就做点乡里乡亲的生意,朴实无华。
但是到了2000年代,一切都不同了。
2000年代中期,《广告狂人》席卷北美文化圈,顺便也把old fashioned 和波本威士忌的软广打进了千家万户。
最开始,是明星名流开始狂夸“波本威士忌”。
然后大众媒体推波助澜,数量庞大的普通消费者开始对这种“老家的烈酒”产生浓厚兴趣。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接下来的10年里,波本威士忌的产量增长了 150% 以上,新建酿酒厂的数量增加了五倍之多。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帕比·凡·温克这位“大爷”莫属。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品牌几乎把全球烈、酒行业中所有分量重的奖项全部包揽了好几次。
从世界威士忌大奖(WWA)到旧金山/洛杉矶烈酒挑战赛(SFWSC/LAIWSC);从Jim Murray《威士忌圣经》“液体黄金称号”,到美国饮料测试机构(BTI)高达99分的评分。
尤其是最经典的凡·温克的15年和20年。
打开商品页面,你不把网页缩放个50%,根本无法把它们长长地获奖清单给全部截下来。
在“高质量”成为共识的同时,消费者也切身感受到了凡·温克的市场稀缺性。
首先,这个酒厂的产量就很小——年产只有7000箱左右。
再加上几乎只卖10年以上的中高年份酒款,陈年过程中的酒精耗损,也是酒厂库存稀少的原因之一。
有消息称,2015年,帕比·凡·温克的仓库里有几桶酒因为天使份额损耗过大,达不到母公司野牛足迹的标准,所以直接被销毁。
导致该年酒厂库存减半,并产生了一系列滞后反应,影响持续至今。
库存稀少的对面,是流行文化刺激下,连年攀升的需求量。
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帕比·凡·温克的真实成交价水涨船高;而“有市无价”的市场现象,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无限膨胀的购买欲望,毕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就这样,帕比·凡·温克在本世纪初的波本狂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富盛名的那一个品牌。
最后的一点思考其实帕比·凡·温克的封神之路,除了它自身过硬的质量之外,也是市场机遇与文化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股潮流与目前我们国内飞天茅台的水涨船高有些类似,但因为有美国这个更加庞大的威士忌消费市场做基础,而显得更为疯狂。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这股“波本狂潮”必将愈演愈烈,而飞天茅台等白酒的涨价也是一种趋势。
但笔者想说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真的希望这股潮流在国内升温得慢一点儿,让咱们的钱包多喘一阵子吧。
大家觉得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