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项目刚好使用了Service,特别是AIDL远程服务,经过这次项目对Service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这里作个总结。
startService / bindService 混合使用
每一次调用 startService 都会回调onStartCommand,之后调用了stopService之后就会 destroy Service。即使有多个clIEnt启动服务,那调用一次stopService 就能 destroy Service 。通过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Service可以通过调用 stopSelf 主动退出。 第一次调用bindService 的时候才会回调 onBind,如果有多个clIEnt连接服务,在最后一个clIEnt调用unbindService时才会回调 onUnbind,并destroy Service。如果startService / bindService 混合使用 那Service的生命同期会怎样呢,其实只要记住以上的思路,这种问题很好理解。首先 startService 与 stopService 对应 ,没有stopService 之前不会 destroy Service , bindService 与 unbindService对应 ,没有 unbindService 前也不会destroy Service。
为服务添加权限
相信大家做的服务都是公共的,即所有应用都可以调用。但是如果我想我的服务只给特定的应用调用,应该如何设置呢?我们可以给服务添加权限。关于权限,AndroID系统给权限为了四个类别:
普通级: 这些权限并不能真正伤害到用户(比如更换壁纸),当程序需要这些权限是,开发者不需要指定程序会自动赋予这些权限。 危险级: 这些权限可能会带来真的伤害(比如打电话,打开网络链接等),如果要使用它们需要开发者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声明对应的权限。 签名级: 如果应用使用的是相同的签名证书时,这些权限会自动授予给声明或者创建这些权限的程序。设计这一层级权限的目的是方便组件间数据共享。 签名/系统级: 和签名级一样,例外的是系统镜像是自动获取这些权限的,这一层级是专为设备制造商设计的。<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custom.XXX"/>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开发的Service只能被特定的ClIEnt调用,那就可以添加自定义的权限。比如危险级,我们可以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声明对应的权限,只有应用也设置了这个权限,才能正常启动服务。
关于AIDL远程服务
所谓的AIDL远程服务 就是运行在另一个进程的服务,平时我们调用的服务都运行在主线程。要使用AIDL服务就必须写AIDL接口,向外暴露接口就可以与远程服务进行交互了。对于AIDL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AIDL接口的函数都不支持重载,即函数名不能一样,即使函数参数个数不一样。 AIDL接口传递的参数只有是基本数据类型、String 和CharSequence、List 和 Map、实现androID.os.Parcelable 接口的类。 既然AIDL是在另一个进程的服务,那客户端调用的AIDL接口是否堵塞?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加 oneway 修饰符,那客户端调用的接口都是堵塞的,但是oneway修饰符也有限制,就是oneway接口下面的方法都必须是返回voID类型,不能返回其他类型的数据。AIDL的接口如何升级?
在做一个比较大型的项目,那项目会不断迭代,那就有可能增加、修改AIDL接口,那如何保证AIDL接口和老的接口不会混乱呢,根据我的经验有如下总结:
对于增删参数的接口:AIDL函数的访问会检测参数,ClIEnt有参数的接口可以调用Service的接口(不管有无参数),反过来,ClIEnt的接口没参数就只能调用Service没有参数的接口。比如我们的新接口定义函数添加了参数,那clIEnt必须同时或提前修改,不然我们发布了新接口的Service应用,ClIEnt就不能调用了,但是ClIEnt用新接口是可以去访问老接口的服务的。 对于增删函数的接口:服务端增加函数并不影响客户端,相反客户端增加服务端没有的接口就会访问无效果,如果客户端增加接口有返回值就返回默认值。Service管理多个客户端
如果Service有多个客户端,如何安全地与它们通信呢?如何给各个客户端回调结果呢? 在这里我要说说我在最近项目出现的一个问题,我在项目中要做一个公共的服务,类似于指纹解锁,其它应用通过调用我的服务来获取结果,我设计了start(callback),stop()两个接口,一开始我就用单回调的方式,即在代码中定义一个callback的属性,谁调用了start就把callback设置成谁,只有最后一个调用start的ClIEnt能够获得回调,代码如下 :
private Callbak mCallback;public voID start(Callback callback) { this.mCallback = callback;}public voID stop() { this.mCallback = null;}
这种方式,在单个应用时是很有效的,在多个应用时,只要应用能按顺序执行start、stop 那这个接口的设计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事情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ClIEnt1调用了start,跟着ClIEnt2也调用了start,这时ClIEnt1 要stop,那会怎样,那整个服务都stop了。这个就是我设计的服务中出现的大问题,之后我想着为我的服务接口作一些改变,以适应这种多应用的不按顺序的调用 。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用register、unregister的方式,用一个List收集所有的callback ,回调时可以轮循,stop时也可以通过判断List的个数,如果是小于等于1,那就执行stop :
private List<Callbak> mCallbacks;public voID start(Callback callback) { mCallbacks.add(callback);}public voID stop(Callback callback) { mCallbacks.remove(callback); if(List.size() >= 1) return;}
考虑到接口的升级,这个改动是最小的,只给stop添加了一个参数。但是这个方式也有毛病,我们服务对Callback的引用是强引用,如果ClIEnt异常退出了,那引用还在并且会越积越多,在回调的时候,也可能出现DeadobjectException的错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我找到了RemoteCallbackList,RemoteCallbackList也是一个列表,保存的是回调接口,使用link-To-Death回调 (在Sevice中接受到这个Binder对象,并且使用 binder.linkToDeath(),注册一个DeathRecipIEnt回调;实现DeathRecipIEnt。当ClIEnt意外退出的时候,DeathRecipIEnt.binderDIEd()将被回调,我们可以在这里释放相关的资源。)。最终代码如下:
private RemoteCallbackList<Callback> mCallbacks = new RemoteCallbackList<>();public voID start(Callback callback) { mCallbacks.register(callback);}public voID stop(Callback callback) { mCallbacks.unregister(callback); if(mCallbacks.getbroadcastItem() >= 1) return;}private voID notifyResult(String result) { final int len = mCallbacks.beginbroadcast(); for (int i = 0; i < len; i++) { try { mCallbacks.getbroadcastItem(i).onResult(result);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mCallbacks.finishbroadcast();}
使用Messenger 实现 ServIE与ClIEnt端通信
Messenger是基于Handler的,通过为Messenger添加Handler来传递处理数据,之后Service与ClIEnt的通信都是通过传递的Handler来进行。用这种方式可以不需要定义AIDL接口,也就不出现因为修改AIDl接口所造成的接口版本不对应的麻烦。
Messenger的使用就是通过 Handler传递消息, 客户端send方法发送的是一个Message,这个Message.replyTo指向的是一个Messenger,Messenger又持有客户端的一个Binder对象(MessengerImpl),服务端正是利用这个Binder对象做的与客户端的通信。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编程小技巧。
总结以上是内存溢出为你收集整理的详解Android Service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详解Android Service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内存溢出网站内容还不错,欢迎将内存溢出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