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开篇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可以讲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表达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这就把“道”形容的很玄妙了。
其实现在看来,老子口中的“道”,就是一款天地创世程序。 "道"创造了世界,"道"产生了万物。
我们自己做为万物的一员,是不可能见到或触摸到创造这个世界的程序的,只是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毕竟人类再厉害,毕竟不是神仙,我们不可能超出自然法则。
我们可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进而顺应自然。 这是程序给我们设定的。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注定要遭到程序施加的惩罚。
最近几百年来人类工业革命极大的破坏了自然,因此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我们生存的环境在极剧恶化,比如一些地方不断的荒漠化,沙进人退;每天都有物种因为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灭绝,最近的例子是2月18日澳大利亚官方确认的珊瑚裸尾鼠,成为首个因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灭绝的哺乳动物。据报道,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几个世纪,气候和人类的活动可能会毁掉300多种哺乳动物。
相信大家都玩过网络游戏吧。 游戏里的人物、场景异常逼真。一刀一q,一山一水都一丝不苟;俊男靓女,情情爱爱,仙侠鬼怪,飞天遁地;游戏里的人物可以打的昏天黑地,也可以爱的死去活来。
但我们知道,游戏毕竟是游戏,里面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网络游戏是我们人类开发出来的一款软件,生活在游戏里的人物是不可能了解游戏程序的,也无法描述游戏程序。游戏里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是游戏程序设定的, 那么,这套程序就可以称作是这款游戏的“道”。
我们知道,游戏是二维世界,即使是3d游戏,其实依然是一个虚幻的二维世界,它只能出现在电脑或手机的屏幕上。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三维世界,是立体的。
既然三维世界里的人类可以创造二维世界的程序,那么老子口中玄妙莫测的“道”就极有可能是高维世界创造我们所在宇宙的程序。
在没有网络游戏的古代,老子是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类似游戏程序的“道”的。因此他又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就是说,我不知道它是谁产生的,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总之,我们把老子口中的“道”理解为一款创造我们这个世界的游戏程序,顺着这条线走下去,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处处可见的“道”也就很好理解了。
各位看官,如此理解“道”,您认为如何?
这与古人对道的看法有关,老子说:“大道无形,大道至简”。道就是这个维持这个世界有序进行的规则和程序,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因为道而存在的,因此,你可以理解是,道最广大,因为他无处不在,但道也最隐晦,因为他已经让我们习惯的去忽视。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据说是去追寻大道的最终真理,当时函谷关的守门官员,关尹喜老远看到了东方天空一片紫气,往此而来,知道是有圣人来到,因而耐性等待。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尹喜激动完分,央求圣人西去之前,一定为自己留下些东西,故此,老子就写下了两部经书,分别为《道经》、《德经》,其中道经讲的是天地大道,无形无相,而德经讲的是如何顺应大道,治理国家,为人处事。故此有了我们今天的《道德经》。其实道就是所谓最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玩过游戏,你就知道所谓的程序是我们在游戏中看不到的,我们接触的到的是一个通过程序构成的形象世界,没有程序就没有这个有序的游戏世界,而所谓的形象世界不过是通过程序调用不同的资源,整合出现的东西。其实我们这儿世界跟这个差不多。追寻大道就是追寻宇宙存在的根本,而追寻德,就是追寻因为道而留下的痕迹,这两种比较相信你可以分析出两个之间的高下了吧。故此上道无德。下道唯德,告诉我们的就是真正追寻大道的是追寻宇宙的根本,而看不清宇宙本质的人,想要追寻大道,只能是通过最表面的东西,往往自己迷失自己。孔子就是一个俗世中追寻德的圣人,而老子才是真正追寻道的至人。
但愿这样的解释可以帮到你。
“道”是什么?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难以靠近的那个本我。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道不是修出来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体内丝毫不少一点。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所谓的努力修行,只是针对你的大脑而已。因为你头脑里的障碍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碍着你不认识道。当你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了。因为道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之中。仔细分析千门万法,都是在让你放下再放下,清静再清静。所谓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针对放下和清静所设计的。这是进入道之前的那段距离,需要努力去修。一旦你进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来就无处不在。道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你不可能见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但又能通过万事万物显现出它无穷的妙用。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真我本性也无处不在。山河大地,动潜飞植都是真我如来。虽不可见,但又无处不见。
你的肉体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
许多修行人认为灵魂是真我。其实,灵魂还不是真我。灵魂还是针对肉体这层外壳而言,是这个肉体的灵魂。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只是一阳一阴,阴阳互存而已。
灵魂出壳与悟道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灵魂出壳,是你的潜意识这个“识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后,找到了你那个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彻底解脱。道无处不在,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
道无我无他,无我又如何生?无生又如何有灭?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灭,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因此,你只有进入道里,你才能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
但是,无论你用多丰富的语言来描述道,来形容本来面目,都无法准确和贴切。我们要想接近它,只有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标准,通过修行改变自己。
与道达成同一频率,才能进入道。道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清静无为、平等无分别、无我无他、如如不动。
悟道如同品茶,别人品茶(开悟)后,无论怎样给你描述,你还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么滋味。只有亲自去品茶(证悟)。当你品过(开悟)之后,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须亲自去证。
如何才能进入道呢?
有人认为应该多学知识,多看经书,但是书本和知识都不可能让你进入道,只能在某个阶段引导你如何走路,指导你走哪条路可以接近道。
道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因为知识来自于头脑的思维,是“识”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维进入的,你脑子越复杂,想得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六祖慧能不识一字,未看一经,却能悟道和讲经,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你才能进入道。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总在向外求,向知识里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一直障碍在门外了,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说:“悟道不难,唯嫌捡择”。“捡择”就是分别和取舍,有了分别心才会去捡择,道是平等无分别的。
心里有二、三,才会去捡择,回到“一”就不会再有什么分别和捡择,因为“一”已经接近了道。
道如同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丑美、善恶。
人不仅有分别,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是非。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觉自己刚才起动的每一个念头,你才能觉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别。这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最大习气。
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断掉分别的习气,因为道是没有分别的。
古大德说:“成佛不难,放下既是”。
但是,人却有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亲情,放不下钱财名利,放不下所执着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执”。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愿失去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既得利益。
而且我执较重的人最爱显示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例如水、树木、土地等物体的共同点都是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这就是佛性,因此说万事万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我见”。
“我见”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见解不对,总不愿恒顺众生,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这就是个性。
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道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但它却无念。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绝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
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实你想错了,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他们绝不会活得那么累。
但是,人的习气却总爱琢磨事,琢磨人,脑子不能有一点空闲,闲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和寂寞,总想表现自己,显示自我的个性,发表自我的见解,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动念的习气。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心总往外驰,心驰则神往。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点魂,外加一把钩。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光魂”,光魂在天不在身,因为它特别亮,人体色身难以承受,当人投胎转世时,它只能留在外面。
外面的另一点是“阴魂”,由于众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因此,阴魂也在外不在身。
中间一点谓“色魂”,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此身象一把钩钩住色魂,直到死亡的时候,色魂才离开肉体。
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为外界事物所奔波,虽有三魂,却有两魂在外。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心”字如此构造确有其理,绝非随意编造。
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
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以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
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
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别攀缘心呢?
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
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
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
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
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
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
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
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
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佛;
当你的心真正达到平等无分别时,你就是报身佛;
当你的心平等到万事万物无差别时,你就是化身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