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程概率统计原理及其应用》可供希望利用历史文献,构建符号序列,研究灾情演化规律的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供防灾、减灾、水文、气象、水资源、海洋、保险、农业等部门有关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你好,你想问的是干旱游程理论响应时间是多少吗?干旱游程理论响应时间是2-7个月。干旱游程理论揭示了变化环境下阿克苏河流域历史和未来水文干旱特征,响应时间尺度体现了农业、水文、生态干旱对累积气象变量的响应特征,其中明确展示了干旱的响应时间是2-7个月,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敏感度分布与干旱传播率分布较为一致干旱烈度传播阈值较小的流域,水文干旱事件历时更长。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414年)京师比岁霜旱,五谷不登,诏人就食山东,以粟帛赈乏。(《魏书·天象志》)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关中大旱,昆明枯涸。(《魏书·天象志》)
北魏文成帝和平二年(461年),时三吴亦仍岁凶旱,死者十二三。(《魏书·天象志》)
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九月,州镇十一旱饥。(《魏书·天象志》)
北魏皇兴二年(468年)夏,旱,河决,州镇二十七皆饥,寻又天下大疫。(《魏书·天象志》)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九月,州镇十一水旱,诏免其田租,开仓赈乏。(《魏书·天象志》)
北魏延兴四年(474年),州镇十三饥;又比岁蝗旱。(《魏书·天象志》)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冬,州镇十五水旱,人饥。(《魏书·天象志》)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京师及州镇十三水旱,伤稼。(《魏书·天象志》)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两雍及豫州旱饥。(《魏书·天象志》)
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年)六月,诏以旱,彻乐减膳。(《魏书·天象志》)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冀定旱饥。(《魏书·天象志》)
北魏延昌二年(513年)二月己巳,占日“旱”。六月乙酉,青州民饥,诏开仓赈恤。(《魏书·天象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幽州大饥,死者数千人,自正月不雨至六月。(《魏书·天象志》)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六月,帝以炎旱,减膳撤悬。(《魏书·天象志》)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544年)三月,齐献武王历冀定二州,固入朝,以今春亢旱,请蠲悬租赈穷乏,死罪已下一皆原宥。(《魏书·天象志》)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夏,旱。(《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秋,旱且蝗。(《南史》卷2)
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秋,京都旱。(《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五月,扬州诸郡旱。(《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夏六月乙丑,大赦,旱故。(《南史》卷2)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二十年(443年),南兖、豫州、旱。(《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自去岁至是,诸州郡水旱伤稼。人大饥。(《南史》卷2)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八月,不雨,至二十八年(451年)三月。(《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八年(464年),东诸郡大旱,民饥死者十六七。(《宋书·五行志》)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去岁及是岁,东诸郡大旱,甚者米一斗数百,都下亦至百余,饿死者十六七。(《南史》卷2)
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八月,京都旱。(《宋书·五行志》)
南齐建元三年(481年),大旱。(《南齐书·五行志》)
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大旱。�(《南齐书·五行志》)
南齐永明十年(492年)五月戊辰,以旱故,都下二县,朱方、姑孰权断洒。〖BF〗(《南史》卷4) 南齐建武二年(495年),大旱。(《南齐书·五行志》)
梁天监元年(502年)大旱,米斗五千,人多饿死。(《梁书》卷2)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秋七月戊申,诏曰:“亢旱历时,嘉苗�〖HT5,6”〗歹〖KG-*3]参〖HT〗悴。……”(《周书》卷5)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夏四月甲辰,禁屠宰,旱故也。(《周书》卷5)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五月甲子朔,避正寝不受朝,旱故也。(《周书》卷5)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五月壬戌,帝以大旱,集百官于庭,诏之曰:“盛农之节,亢阳不雨,气序衍度,盖不徒然。……”(《周书》卷5)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秋七月己巳,祠太宙。自春末不雨,至于是月。壬申,集百寮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治政得失。(《周书》卷5)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秋七月乙未,京师旱。(《周书》卷6)
隋开皇四年(584年)已后,京师频旱。(《隋书·五行志》)
隋大业四年(608年),燕、代缘边诸郡旱。(《隋书·五行志》)
隋大业八年(612年),天下旱,百姓流亡。(《隋书·五行志》)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旱。(《隋书·五行志》)
唐武德三年(620年)夏,旱,至于八月乃雨。(《新唐书·五行志》)
唐武德四年(621年),自春不雨,至于七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元年(627年)夏,山东大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九年(635年)秋,剑南、关东州二十四,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吴、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秋,陕、绛、蒲、夔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秋,开、万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徽元年(650年),京畿雍、同、绛等州十,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徽四年(653年)夏、秋,旱,光、婺、滁、颍等州尤甚。(《新唐书·五行志》)
唐显庆五年(660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总章元年(668年),京师及山东、江淮大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总章二年(669年)七月,剑南州十九,旱;冬,无雪。(《新唐书·五行志》)
唐仪凤二年(677年)夏,河南、河北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隆二年(680年),关中旱,霜,大饥。(《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淳元年(682年),关中大旱,饥。(《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淳二年(683年)夏,河南、河北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神功元年(697年),黄、随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久视元年(700年)夏,关内、河东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神龙二年(705年)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师、山东、河北、河南旱,饥。(《新唐书·五行志》)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河东、河北旱。九月,蒲、同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秋,诸道州十五,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诸道州十七,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东都、河南、宋亳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嘉二年(765年)关内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大历元年(771年)春,旱,至于八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建中三年(782年),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元元年(785年)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灞产〖HT〗将竭,井皆无水。(《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元六年(790年)春,关辅大旱,无麦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喝且疫,死者甚乏。(《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元七年(791年),扬、楚、滁、寿、澧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夏,申、光、蔡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正月,不雨,至于七月甲戌乃雨。(《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贞元年(805年)秋,江浙、淮南、荆南、湖南,鄂岳陈许等州二十六,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元和三年(808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广南、山南东西皆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元和四年(809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东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元和七年(812年)夏,扬、润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元和八年(813年)夏,同、华二州大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宝历元年(825年)秋,荆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大和元年(827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大和六年(832年),河东、河南、关辅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大和八年(834年)夏,江淮及陕、华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大和九年(835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陕、华、同等州旱。(《新唐书·五行志》)
唐开成四年(839年)夏,旱,浙东尤甚。(《新唐书·五行志》)
唐咸通二年(860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新唐书·五行志》)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新唐书·五行志》)
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自五月不雨至于闰七月。(《十国春秋·南唐纪》)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夏六月至秋七月,不雨,井泉竭涸,淮流可涉,旱蝗,民饥,流入北境者相继。(《十国春秋·南唐纪》)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自十一年六月不雨,至于今年三月,大饥疫。(《十国春秋·南唐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