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择要具备主客观条件体现了课题选择的可行性原则。
课题选择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和需要而进行课题选择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具体科研工作中,课题选择的好坏关系到科研的成败优劣,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为关键环节,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要做好选题工作,一般应遵守四个原则:一是需要性原则,亦称价值原则,既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遵守应用价值原则又要着眼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遵守学术价值原则,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为基本依据,重视周密的调查研究,不可主观武断和臆造。
三是创造性原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超越性的贡献,获取突破性的新成果,起到开拓作用。
四是可行性原则,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估进行研究和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不要苛求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的目标。
此外,对于基础研究应特别重视选择理论意义大并产生长期效果的课题对于应用研究,要做到有的放矢,在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有可能使科学成果产业化的课题。
选题是个思想很活跃而又善于辩证思维的过程,要求根据上述原则综合地评定所选取的课题。选题程序为: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确立目标、拟定研究方案、报告论证、审批立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选题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选题的来源不同,策划的环节也不尽相同,而一个完整的选题策划过程,一般应含有以下四个环节:一、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精神劳动是生产科学文化成果的劳动,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过程中进行的。表面上看,选题似乎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实际上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种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是编辑要去发现。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要能自觉地学习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密切保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认真关注国内外图书市场的情况,并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努力捕捉各种有新意的点子,促使其生长形成新选题;与此同时,还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可贵的职业敏感,随时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热点”,并紧紧抓住,使之成为可以生长形成新选题的基点。1979年《重放的鲜花》一书的出版,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时思想解放运动风云初起,落实政策工作刚开始部署,有关编辑便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提出了该书的选题设想,建议收选“文化大革命”前曾被当作“毒草”批判的文艺作品。该选题获得通过并迅速实施。结果,《重放的鲜花》一书的问世,配合了文艺领域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故而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反响。二、构思图书的总体结构编辑最初捕捉到的选题,也许只是一个念头,一点触动,一种感觉。进入构思阶段,便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可见构思是一个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编辑的构思和作者的构思具有不同的特点:作者往往会凭借写作冲动进入写作过程,边写边想,逐步完善,甚至中途改弦易辙;编辑则必须通过构思,形成尽可能周密、详尽的方案。这是因为编辑不仅要用它来明确自己的思路,还要用它来统一工作群体的思想,并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编辑在构思阶段,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三、开展多方面的论证选题论证是通过对选题策划质量的评估来确定其是否可以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对于保证选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选题不仅要经编辑个人论证,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由集体论证。出版单位一般都有专门的选题论证机构,建立规范的选题论证制度,定期对编辑报送的选题进行审议。论证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选题论证会上,人人平等,各抒已见,科学分析,有理有据,力争取得一致意见。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由社长或总编辑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选题若要优选、优化,在论证时就要多加“阻力”,在通过后则要多加“助力”。“阻力”有助于大家从不同角度作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思考,可以有效地抵制平庸选题的出笼;“助力”则可促进好选题尽快转化为稿件。四、不断修订和优化编辑策划的选题通过以后,选题策划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不断修订和优化的问题。所谓修订和优化,一方面是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 *** 作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适时地对选题的内容进行调整。编辑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努力提高选题的智慧含量。譬如,有一家出版社为适应古典戏剧研究者的需要,策划并通过了一套总名称为《中国古典戏剧选》的选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广泛听取文学艺术界和美学界的意见,调整了编选思路,增强了经典性和学术性,最后将其改名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出版。结果不仅达到了原来的出书目的,而且广受好评。这正是选题优化的结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