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NET 在线程里面做了一个TCP发送数据,三秒钟发一次,当我不想发送时,销毁线程居然停止不了数据发送

ASP.NET 在线程里面做了一个TCP发送数据,三秒钟发一次,当我不想发送时,销毁线程居然停止不了数据发送,第1张

这是我网络中找的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多线程任务中,TCP任务通过三次握手能建立可靠的连接,但是经常会发生在数据传输或通信时发生网络突然断开或者长时间连接空循环监听而未进行 *** 作,需要在软件设计时考虑程序运行中检测到服务器对客户端的这一“虚连接”现象。

如果主机崩溃,write是否阻塞取决于内核的tcp缓冲区,但read将一直阻塞,直到超时ETIMEOUT,或由于某些中间路由器的原因返回EHOSTUNREACH/ENETUNREACH。select不能检测到该情况。

如果主机崩溃并重起,客户的write到达主机时主机响应RST,客户的read将返ECONNRESET。

此处的”非正常断开”指TCP连接不是以优雅的方式断开,如网线故障等物理链路的原因,还有突然主机断电等原因

心跳机制

有两种方法可以检测:1.TCP连接双方定时发握手消息

2.利用TCP协议栈中的KeepAlive探测

第二种方法简单可靠,只需对TCP连接两个Socket设定KeepAlive探测,所以本文只讲第二种方法在Linux,Window2000下的实现(在其它的平台上没有作进一步的测试)

1)Windows平台

C代码

//定义结构及宏

struct TCP_KEEPALIVE {

u_longonoff

u_longkeepalivetime

u_longkeepaliveinterval

}

#define SIO_KEEPALIVE_VALS _WSAIOW(IOC_VENDOR,4)

//KeepAlive实现

TCP_KEEPALIVE inKeepAlive = {0}//输入参数

unsigned long ulInLen = sizeof(TCP_KEEPALIVE)

TCP_KEEPALIVE outKeepAlive = {0}//输出参数

unsigned long ulOutLen = sizeof(TCP_KEEPALIVE)

unsigned long ulBytesReturn = 0

//设置socket的keep alive为5秒,并且发送次数为3次

inKeepAlive.onoff = 1

inKeepAlive.keepaliveinterval = 5000//两次KeepAlive探测间的时间间隔

inKeepAlive.keepalivetime = 5000//开始首次KeepAlive探测前的TCP空闭时间

if (WSAIoctl((unsigned int)s, SIO_KEEPALIVE_VALS,

(LPVOID)&inKeepAlive, ulInLen,

(LPVOID)&outKeepAlive, ulOutLen,

&ulBytesReturn, NULL, NULL) == SOCKET_ERROR)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 \WSAIoctl failed. error code(%d)!\n"), WSAGetLastError()))

}

//定义结构及宏 struct TCP_KEEPALIVE { u_longonoffu_longkeepalivetimeu_longkeepaliveinterval} #define SIO_KEEPALIVE_VALS _WSAIOW(IOC_VENDOR,4) //KeepAlive实现 TCP_KEEPALIVE inKeepAlive = {0}//输入参数 unsigned long ulInLen = sizeof(TCP_KEEPALIVE)TCP_KEEPALIVE outKeepAlive = {0}//输出参数 unsigned long ulOutLen = sizeof(TCP_KEEPALIVE)unsigned long ulBytesReturn = 0//设置socket的keep alive为5秒,并且发送次数为3次 inKeepAlive.onoff = 1inKeepAlive.keepaliveinterval = 5000//两次KeepAlive探测间的时间间隔 inKeepAlive.keepalivetime = 5000//开始首次KeepAlive探测前的TCP空闭时间 if (WSAIoctl((unsigned int)s, SIO_KEEPALIVE_VALS, (LPVOID)&inKeepAlive, ulInLen, (LPVOID)&outKeepAlive, ulOutLen, &ulBytesReturn, NULL, NULL) == SOCKET_ERROR)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 \WSAIoctl failed. error code(%d)!\n"), WSAGetLastError()))}

2)Linux平台

C代码

#include

……

////KeepAlive实现

//下面代码要求有ACE,如果没有包含ACE,则请把用到的ACE函数改成linux相应的接口

int keepAlive = 1//设定KeepAlive

int keepIdle = 5//开始首次KeepAlive探测前的TCP空闭时间

int keepInterval = 5//两次KeepAlive探测间的时间间隔

int keepCount = 3//判定断开前的KeepAlive探测次数

if(setsockopt(s,SOL_SOCKET,SO_KEEPALIVE,(void*)&keepAlive,sizeof(keepAlive)) == -1)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 setsockopt SO_KEEPALIVE error!\n")))

}

if(setsockopt(s,SOL_TCP,TCP_KEEPIDLE,(void *)&keepIdle,sizeof(keepIdle)) == -1)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 setsockopt TCP_KEEPIDLE error!\n")))

}

if(setsockopt(s,SOL_TCP,TCP_KEEPINTVL,(void *)&keepInterval,sizeof(keepInterval)) == -1)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 setsockopt TCP_KEEPINTVL error!\n")))

}

if(setsockopt(s,SOL_TCP,TCP_KEEPCNT,(void *)&keepCount,sizeof(keepCount)) == -1)

{

ACE_DEBUG ((LM_INFO,

ACE_TEXT ("(%P|%t)setsockopt TCP_KEEPCNT error!\n")))

}

心跳机制:定时发送一个自定义的结构体(心跳包),让对方知道自己还活着,以确保连接的有效性。

网络中的接收和发送数据都是使用WINDOWS中的SOCKET进行实现。但是如果此套接字已经断开,那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时候就一定会有问题。可是如何判断这个套接字是否还可以使用呢?这个就需要在系统中创建心跳机制。其实TCP中已经为我们实现了一个叫做心跳的机制。如果你设置了心跳,那TCP就会在一定的时间(比如你设置的是3秒钟)内发送你设置的次数的心跳(比如说2次),并且此信息不会影响你自己定义的协议。所谓“心跳”就是定时发送一个自定义的结构体(心跳包或心跳帧),让对方知道自己“在线”。以确保链接的有效性。

所谓的心跳包就是客户端定时发送简单的信息给服务器端告诉它我还在而已。代码就是每隔几分钟发送一个固定信息给服务端,服务端收到后回复一个固定信息如果服务端几分钟内没有收到客户端信息则视客户端断开。比如有些通信软件长时间不使用,要想知道它的状态是在线还是离线就需要心跳包,定时发包收包。发包方: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服务端,看哪边实现方便合理。一般是客户端。服务器也可以定时轮询发心跳下去。心跳包之所以叫心跳包是因为:它像心跳一样每隔固定时间发一次,以此来告诉服务器,这个客户端还活着。事实上这是为了保持长连接,至于这个包的内容,是没有什么特别规定的,不过一般都是很小的包,或者只包含包头的一个空包。在TCP的机制里面,本身是存在有心跳包的机制的,也就是TCP的选项。系统默认是设置的是2小时的心跳频率。但是它检查不到机器断电、网线拔出、防火墙这些断线。而且逻辑层处理断线可能也不是那么好处理。一般,如果只是用于保活还是可以的。心跳包一般来说都是在逻辑层发送空的包来实现的。下一个定时器,在一定时间间隔下发送一个空包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反馈一个同样的空包回来,服务器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收不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反馈包,那就只有认定说掉线了。只需要send或者recv一下,如果结果为零,则为掉线。但是,在长连接下,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数据往来。理论上说,这个连接是一直保持连接的,但是实际情况中,如果中间节点出现什么故障是难以知道的。更要命的是,有的节点(防火墙)会自动把一定时间之内没有数据交互的连接给断掉。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心跳包了,用于维持长连接,保活。在获知了断线之后,服务器逻辑可能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断线后的数据清理呀,重新连接呀当然,这个自然是要由逻辑层根据需求去做了。总的来说,心跳包主要也就是用于长连接的保活和断线处理。一般的应用下,判定时间在30-40秒比较不错。如果实在要求高,那就在6-9秒。

TCP连接异常断开后 *** 作系统会告诉你,你查询套接字的状态会得到异常,或者当发现函数失败WSAGetLastError的时候也会得到内核的通知。

// 发送回应消息

int nSend = Send4IntMsg(sock, (char*)(LPCTSTR)strSendBuf,

strSendBuf.GetLength(), errMsg)

if (nSend <0) //

发送消息失败

closesocket(sock)//重新连接

在B/S编程和UDP编程时才用到心跳。比如定期向web服务器发一个request证明自己在线。http协议是请求一下就断开了,每次都要重新连接,重新请求,这种情况下才有必要用心跳机制。一般的TCP通信都是长连接,不可能频繁连接和断开。对于长期保持连接的情况,一旦断开, *** 作系统底层都会通知你,你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获取到系统的通知。

呵呵。明白你的意思。

要用hook sock 获得目标的网络句柄 hwnd 然后发包。拦截ws_32.dll的send和rev

通过api原型 send 网络句柄,数据,大小,0 发送即可。

没有vb的。只有vc的。也可以用汇编类。vb有一个cls的汇编类。

直接 *** 作函数原型。发包。当然要hook或者注入。要找地址。当然网络句柄是会变的。要找到存放的原地址。百度一下。发包就可以看到了。

hwnd = FindWindow(vbNullString, "QQ") '

'MsgBox SendMessage(hwnd, WM_CLOSE, 0, 0) '关闭窗体命令

'MsgBox SendMessage(hwnd, WM_SYSCOMMAND, SC_MINIMIZE, 0)

'MsgBox SendMessage(hwnd, WM_SYSCOMMAND, SC_CLOSE, 0)

= =你这个消息机制通过发送一个消息触发。和拦截发包是两码事

TCP为了保证可靠传输,尽量减少额外开销(每次发包都要验证),因此采用了流式传输,面向流的传输,相对于面向消息的传输,可以减少发送包的数量,从而减少了额外开销。但是,对于数据传输频繁的程序来讲,使用TCP可能会容易粘包。当然,对接收端的程序来讲,如果机器负荷很重,也会在接收缓冲里粘包。这样,就需要接收端额外拆包,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这个特别适合的是数据要求可靠传输,但是不需要太频繁传输的场合(两次 *** 作间隔100ms,具体是由TCP等待发送间隔决定的,取决于内核中的socket的写法)

(2)UDP,由于面向的是消息传输,它把所有接收到的消息都挂接到缓冲区的接受队列中,因此,它对于数据的提取分离就更加方便,但是,它没有粘包机制,因此,当发送数据量较小的时候,就会发生数据包有效载荷较小的情况,也会增加多次发送的系统发送开销(系统调用,写硬件等)和接收开销。因此,应该最好设置一个比较合适的数据包的包长,来进行UDP数据的发送。(UDP最大载荷为1472,因此最好能每次传输接近这个数的数据量,这特别适合于视频,音频等大块数据的发送,同时,通过减少握手来保证流媒体的实时性)

====================================================================

粘包问题分析与对策

TCP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

出现粘包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由发送方造成,也可能由接收方造成。

什么时候需要考虑粘包问题

1如果利用tcp每次发送数据,就与对方建立连接,然后双方发送完一段数据后,就关闭连接,这样就不会出现粘包问题(因为只有一种包结构,类似于http协议)。

关闭连接主要是要双方都发送close连接(参考tcp关闭协议)。如:A需要发送一段字符串给B,那么A与B建立连接,然后发送双方都默认好的协议字符如"hello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然后B收到报文后,就将缓冲区数据接收,然后关闭连接,这样粘包问题不用考虑到,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发送一段字符。

2如果发送数据无结构,如文件传输,这样发送方只管发送,接收方只管接收存储就ok,也不用考虑粘包3如果双方建立连接,需要在连接后一段时间内发送不同结构数据,如连接后,有好几种结构:

1)"hello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

2)"Don't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

那这样的话,如果发送方连续发送这个两个包出去,接收方一次接收可能会是"hello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Don't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这样接收方就傻了,到底是要干嘛?不知道,因为协议没有规定这么诡异的字符串,所以要处理把它分包,怎么分也需要双方组织一个比较好的包结构,所以一般可能会在头加一个数据长度之类的包,以确保接收。

TCP无保护消息边界的解决

针对这个问题,一般有3种解决方案:

(1)发送固定长度的消息

(2)把消息的尺寸与消息一块发送

(3)使用特殊标记来区分消息间隔

为什么基于TCP的通讯程序需要进行封包和拆包

TCP是个"流"协议,所谓流,就是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大家可以想想河里的流水,是连成一片的,其间是没有分界线的。但一般通讯程序开发是需要定义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数据包的,比如用于登陆的数据包,用于注销的数据包。由于TCP"流"的特性以及网络状况,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假设我们连续调用两次send分别发送两段数据data1和data2,在接收端有以下几种接收情况(当然不止这几种情况,这里只列出了有代表性的情况).

A.先接收到data1,然后接收到data2.

B.先接收到data1的部分数据,然后接收到data1余下的部分以及data2的全部.

C.先接收到了data1的全部数据和data2的部分数据,然后接收到了data2的余下的数据.

D.一次性接收到了data1和data2的全部数据.

对于A这种情况正是我们需要的,不再做讨论.对于B,C,D的情况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粘包",就需要我们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拆包,拆成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包,为了拆包就必须在发送端进行封包。

另:对于UDP来说就不存在拆包的问题,因为UDP是个"数据包"协议,也就是两段数据间是有界限的,在接收端要么接收不到数据要么就是接收一个完整的一段数据,不会少接收也不会多接收。

为什么会出现B.C.D的情况

1.由Nagle算法造成的发送端的粘包:Nagle算法是一种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的算法.简单的说,当我们提交一段数据给TCP发送时,TCP并不立刻发送此段数据,而是等待一小段时间,看看在等待期间是否还有要发送的数据,若有则会一次把这两段数据发送出去.这是对Nagle算法一个简单的解释,详细的请看相关书籍. C和D的情况就有可能是Nagle算法造成的.

2.接收端接收不及时造成的接收端粘包:TCP会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在自己的缓冲区中,然后通知应用层取数据.当应用层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时的把TCP的数据取出来,就会造成TCP缓冲区中存放了几段数据.

怎样封包和拆包

最初遇到"粘包"的问题时,我是通过在两次send之间调用sleep来休眠一小段时间来解决。这个解决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使传输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也并不可靠。后来就是通过应答的方式来解决,尽管在大多数时候是可行的,但是不能解决B的那种情况,而且采用应答方式增加了通讯量,加重了网络负荷. 再后来就是对数据包进行封包和拆包的 *** 作。

封包

封包就是给一段数据加上包头,这样一来数据包就分为包头和包体两部分内容了(以后讲过滤非法包时封包会加入"包尾"内容)。包头其实上是个大小固定的结构体,其中有个结构体成员变量表示包体的长度,这是个很重要的变量,其他的结构体成员可根据需要自己定义。根据包头长度固定以及包头中含有包体长度的变量就能正确的拆分出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拆包

对于拆包目前我最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方式:

(1)动态缓冲区暂存方式。之所以说缓冲区是动态的是因为当需要缓冲的数据长度超出缓冲区的长度时会增大缓冲区长度。

大概过程描述如下:

A,为每一个连接动态分配一个缓冲区,同时把此缓冲区和SOCKET关联,常用的是通过结构体关联.

B,当接收到数据时首先把此段数据存放在缓冲区中.

C,判断缓存区中的数据长度是否够一个包头的长度,如不够,则不进行拆包 *** 作.

D,根据包头数据解析出里面代表包体长度的变量.

E,判断缓存区中除包头外的数据长度是否够一个包体的长度,如不够,则不进行拆包 *** 作.

F,取出整个数据包.这里的"取"的意思是不光从缓冲区中拷贝出数据包,而且要把此数据包从缓存区中删除掉.删除的办法就是把此包后面的数据移动到缓冲区的起始地址.

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

1) 为每个连接动态分配一个缓冲区增大了内存的使用.

2) 有三个地方需要拷贝数据,一个地方是把数据存放在缓冲区,一个地方是把完整的数据包从缓冲区取出来,一个地方是把数据包从缓冲区中删除.第二种拆包的方法会解决和完善这些缺点.

前面提到过这种方法的缺点.下面给出一个改进办法, 即采用环形缓冲.但是这种改进方法还是不能解决第一个缺点以及第一个数据拷贝,只能解决第三个地方的数据拷贝(这个地方是拷贝数据最多的地方).第2种拆包方式会解决这两个问题.

环形缓冲实现方案是定义两个指针,分别指向有效数据的头和尾.在存放数据和删除数据时只是进行头尾指针的移动.

(2)利用底层的缓冲区来进行拆包

由于TCP也维护了一个缓冲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TCP的缓冲区来缓存我们的数据,这样一来就不需要为每一个连接分配一个缓冲区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recv或者wsarecv都有一个参数,用来表示我们要接收多长长度的数据。利用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对第一种方法进行优化。

对于阻塞SOCKET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循环来接收包头长度的数据,然后解析出代表包体长度的那个变量,再用一个循环来接收包体长度的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638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