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美容磨泥程序

汽车美容磨泥程序,第1张

1、车进工位,检查漆面

首先检查漆面虫尸、氧化物、划痕、柏油等受损伤的程度。(掉漆等损伤大的情况及时和客户沟通)

2、喷洒清洁剂

根据漆面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的使用虫胶清除剂(喷洒在前保险杠、倒车镜、前档玻璃等虫尸密集的部位)铁粉清洁剂(主要喷洒在轮毂上面)柏油清洁剂(喷洒在黏附有柏油的漆面上)等待3分钟左右,看到轮毂出现红色。

虫尸软化,柏油软化情况就开始第一次冲洗车身(用高压水重点冲洗虫尸密集的地方,轮毂以及车辆何处缝隙)

3、喷洒洗车液

用羊毛手套从前至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方法分别擦抹车表。重点擦抹虫尸密集的地方和轮毂。(清洗轮毂需要用毛刷反复清洗直到轮毂光亮)第二次高压冲洗,冲掉泡沫清洁剂和赃物。(一定要冲洗干净,以免残留的柏油清洁剂腐蚀下一步所使用的磨泥盘)

4、离心震动漆面处理

将离心机接上气管,安装磨泥盘,根据漆面状况将离心机震动力调整到最佳档位。用装有全能水的喷壶将全能水喷洒到漆面,并用离心机进行震磨漆面。

(全能水的作用是润滑和清洁,避免漆面干燥时磨泥盘的物质黏附于漆面上从而损坏磨泥盘),该环节的漆面处理从机盖开始顺时针方向一个面一个面的震动处理,处理过程中要不断地喷洒全能水保持漆面湿润。

5、喷涂纳米镀晶液

震动磨泥完成后进行第三次冲水,冲干净全能水残液和污渍。至后将漆面水分擦干,吹干缝隙水分。

用分装喷水壶按照1:5-10的比例混合勾兑纳米镀晶液。(注意不同产品比例不一样,使用前参照产品说明书)

将兑好的镀晶液均匀喷洒在漆面上,每喷涂一个面就用细软干毛巾擦试干净并感觉漆面润滑,再进行下一个面,顺时针方向从上到下。

6、车内整理

全车漆面喷涂擦试干净后,进行车内擦灰,吸尘等工作。最后,擦干轮毂水分,轮胎上光处理。

7、检查交车

交车前对每一个面进行检查,如有残液进行处理。五分钟后可以邀请客户感受漆面的润滑度和滑水测试。

水下短基线 即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将短基线声纳系统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本次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使用尚属国内首次。实际上这种声纳系统也可以说是测量跟踪系统,在水里物探设备基本上都是声学信号。两个像哑铃一样的东西,悬挂在船舱两侧的水面下,显示水下考古队员的活动状况,可以实时显示人员活动范围和状况。

●浅地层剖面 像鲨鱼造型的这块板挂在船舱旁水面下,船拖着它走,对埋藏在海床表面以下的遗迹遗物进行探测,将数据输送至笔记本电脑,根据回声信号强度对海床表面以下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否有泥下沉船的遗址等。

●水下摄像机 和陆地摄像机的唯一区别就是防水超强,与平常的摄像机不同的是,水下摄像机外面套了一个防水功能的外壳,录下的短片可作为考古资料和档案保存。

●海洋磁力仪 黄白相间的仪器悬挂在船体下,根据地球磁场原理检测水下金属物体,工作原理有点像陆地上探测地雷。

●差分定位系统 起到GPS的作用,就是DGPS,精确度很高。在海上是没有参照物的,用肉眼很难分辨准确目的地,所以需要该仪器在海上以及陆地精确定位,误差在一米以内。

●水下喇叭 水面上的人,对水下的潜水员有什么指示,可以通过水下喇叭将命令传达下去。

●氧含量测试仪 这次水下考古队员采用的是高氧潜水方式,氧气浓度高于正常压缩空气中的比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适当延长水下考古队员的水下停留时间。

●水下无线通讯系统 水下的一种通话方式,可以不借助电缆实现水下与水上、水下与水面三方通话。

●水下视频监控 方便船上的人对水下考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英国L-3 System 3900高清侧扫声纳系统 通过声音发射至海底,经过对海底反射回来的声波进行判断,从而达到对水下海床表面地貌变化的遗迹遗物进行探测的目的。

专家讲述水下考古流程

傅亦民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培训2期学员,1999年参加过福建省连江县定海白礁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实习。“定海白礁沉船装载的是福建黑釉瓷,与小白礁Ⅰ号沉船出水大量青花瓷不同。”昨天,傅亦民在宁波介绍了水下考古的工作程序、需要用到的设备等。

首要工作是寻找和定位水下遗址

傅亦民说,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原理相同,只是工作环境不同,需要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

“沉船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它所形成的遗址一般是一次性的,没有考古地层上的早晚区别,船体、装载货物以及船上的生活用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侧面,可以此判断年代以及船运性质。”

寻找和定位水下遗址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可以通过潜水、仪器寻找。潜水寻找常用漂浮线,水底放长绳分段系上浮标,潜水员找到目标,在浮标最近的地方作出记号;还有圆圈寻找,陆上调查后确定水下遗址的大致位置,在水底打一个固定桩,拴上绳子,潜水员拉紧绳子另一端,围绕固定桩在海底做圆周搜寻探摸,回到原地后,收缩绳子,继续转圈搜寻。”傅亦民告诉记者,“转圈半径一般在10米左右,因为水底有暗流、潮涌等情况。东海水下能见度在5米左右,基本看不清,只能靠摸。”

仪器寻找就是借助现代化设备寻找,仪器包括测扫声纳系统、浅底层剖面仪、磁力仪等。傅亦民说:“现代化设备结合潜水员水下寻找是比较好的方法。”

找到水下遗址后就要准确定位。“定位是将遗址具体位置在海图上标出,用经纬数注明,便于在具体地点上能很快找到遗址。定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岸边参照物定位,并配以景物照片;二是仪器定位,即用GPS准确定位。”

水下考古的前期调查工作很重要。“小白礁Ⅰ号沉船经过了大量的岸上调查,通过渔民提供的信息,水下考古队确定遗址范围、性质、价值以及海域水下环境等,了解小白礁Ⅰ号沉船的保存现状、船上物品及掩埋的程度、海底含沙量、地层堆积等情况,进行水下摄影、小规模发掘等。前期工作是很复杂的。”

“梅园石最重,所以最后出水”

出于安全和互相配合的考虑,水下考古作业必须两人同时下水,“一人发掘,一人记录、测量。”傅亦民介绍水下作业方法,“一般采用2米×2米的探方形式。硬探方指的是用金属制作的框架放在遗址上,一个框架就是一个探方,这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另一种是软探方。”他告诉记者,目前一般采用硬探方作业,因为比较准确。

准确记录、测量、绘图、摄影是水下考古与一般打捞的区别。潜水员到了水下怎么交流呢?“以前我参加水下考古的时候只能用特定的手势,手握拳大拇指朝上是出水等,现在有了水下无线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水面与水下、水下与水下三方交流通话。”还有水下视频监控系统,对水下发掘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另外,水下摄影摄像也是重要的记录方式,发掘对象和发掘过程都要翔实摄录下来。

在谈到此次沉船宝藏出水的问题,傅亦民说:“物品提取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轻拿轻放’原则。梅园石最重,所以小白礁Ⅰ号沉船物品提取它放在后面。”物品分批装网袋或框内,提出水面,初步冲洗后登记、编号、收藏。

水下作业最怕绞缠

傅亦民介绍了个人潜水装备、水下摄像机、水下无线通讯系统、水下视频监控等主要设备。“水底情况复杂,尤其在东海水下漆黑一片,作为水下考古队员心理素质一定要好,被水草、渔网等缠住时不能慌张,及时与同伴联系,用潜水刀割掉。”

水下作业的供气设备包括气瓶和水面管供。“相比气瓶,水面供气湿度大,感觉舒服很多。”他说,管供的缺点是作业人员活动范围不大,“适宜水下固定点工作,如水下考古发掘和小范围探摸测量。”一般工作中两种供气设备都要准备。

发掘设备主要是抽泥沙机,“将覆盖在遗址和遗物上的泥沙抽走,便于观察、记录,适用于水下遗址为沙底或泥底的情况。”

傅亦民还介绍了工作船与工作平台。“根据不同的海况、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形式的工作船。工作船可以是军舰、运输船、渔船等,用于放置仪器、设备、潜水器具等,也可作为参与人员的工作、活动场地,同时也为潜水员出入水提供方便。”

框架结构砼浇筑

本技术交底适用于一般现浇框架及框架剪力墙混凝土的浇筑工程。

1.材料要求

(1)水泥;325号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及复试试验报告。

(2)砂:宜粗砂或中砂。混凝土低于C30时,含泥量不大于5%,高于C30时不大于3%。

(3)石子:粒径0.5~3.2厘米,混凝土低于C30时含泥量不大于2%,高于C30时不大于1%。

(4)掺合料:粉煤灰,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有关标准。

(5)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经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2.主要机具

混凝土搅拌机、磅秤(或自动计量设备)、双轮手推车、小翻斗车、尖锹、平锹、混凝土吊斗、插入式振捣器、木抹子、长抹子、铁插尺、胶皮水管、铁板、串桶、塔式起重机等。

3.作业条件

(1)浇筑混凝土层段的模板、钢筋、预埋铁件及管线等全部安装完毕,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2)浇筑混凝土用的架子及马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3)水泥、砂、石及外加剂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4)磅秤(或自动上料系统)经检查核定计量准确,振捣器(棒)经检验试运转合格。

(5)工长根据施工方案对 *** 作班组已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混凝土浇灌申请书已被批准。

4. *** 作工艺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柱、梁、板、剪力墙、楼梯混凝土

浇筑与振捣→养护

(1)作业准备

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检查钢筋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如使用木模板时应浇水使模板湿润。柱子模板的扫除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剪力墙根部松散混凝土已剔掉清除。

(2)混凝土搅拌:

1)根据配合比确定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部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秤标准。在上料时车车过磅,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台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

2)装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装水泥,最后倒砂子。如需加粉煤灰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如需掺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盘加入量应预加工装入小包装袋内(塑料袋为宜),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盘用量与水同时装入搅拌机搅拌。

3)搅拌时间:为使混凝土搅拌均匀,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混凝土开始卸料止,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可按表2-43规定采用。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s)表2-43

混凝土坍落度

(cm) 搅拌机机型 搅拌机容积(L)

小于400 400~1000 大于1000

小于及等于3 自落式 90 120 150

强制式 60 90 120

大于3 自落式 90 90 120

强制式 60 60 90

4)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和工长组织有关人员,对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合格后再正式搅拌。

(3)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送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如混凝土运到浇灌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灌前进行二次拌合。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2~44的规定。

泵送混凝土时必须保证混凝土泵连续工作,如果发生故障,停歇时间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4)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一般要求: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至洚筑完毕的时间(min) 表2-44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

低于25 高于25

≤C30

>C30 120 90

90 60

注:1。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时,应按试验确定。

2.轻骨料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延续时间应适当缩短。

1)混凝土自吊斗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浇筑高度如超过3米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

2)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厘米。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厘米)。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厘米,以清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5)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埋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5)柱的混凝土浇筑:

1)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5~10厘米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石子砂浆,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厘米,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

2)柱高在3米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超过3米时应采取措施(用串桶)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米,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门子洞模板封闭严实,并用箍筋箍牢。

3)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无梁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在与梁板整体浇筑时,应在柱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

4)浇筑完后应随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

(6)梁、板混凝土浇筑:

1)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2)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米的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3厘米处。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要注意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3)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浇筑此处混凝土时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4)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托拉振捣,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不允许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

5)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槎。施工缝宜用木板或钢丝网挡牢。

6)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剔除浮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先浇一层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应细致 *** 作振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7)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1)如柱、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可以同时浇筑,反之宜先浇筑柱混凝土,预埋剪力墙锚固筋,待拆柱模后,再绑剪力墙钢筋、支模、浇筑混凝土。

2)剪力墙浇筑混凝土前,先在底部均匀浇筑5厘米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并用铁锹入模,不应用料计斗直接灌入模内。

3)浇筑墙体混凝土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厘米左右,因此必须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点位置和振捣器 *** 作人员数量。

4)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厘米,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厘米,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及洞口部位,为防止出现漏振,须在洞口两侧同时振捣,下灰高度也要大体一致。大洞口的洞底模板应开口,并在此处浇筑振捣。

5)混凝土墙体浇筑完毕之后,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8)楼梯段混凝土浇筑:

1)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振捣,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2)施工缝位置: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三分之一的部位。

(9)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10)冬期施工

1)冬期浇筑的混凝土掺负温复合外加剂时,应根据温度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负温外加剂。且在使用前必须经专门试验及有关单位技术鉴定。

2)冬期施工前应制定冬期施工方案,对原材料的加热、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热工计算,并应据以施工。

3)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污垢。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用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

4)运输浇筑过程中,温度应符合热工计算所确定的数据,如不符时,应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采用加热养护时,混凝土养护前的温度不得低于2摄氏度。

5)整体式结构加热养护时,浇筑程序和施工缝位置,应能防止发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如加热温度超过40摄氏度时,应征求设计单位意见后确定。混凝土升、降温度不得超过规范规定。

6)冬期施工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以内,一般采用综合蓄热法施工,所用的早强抗冻型外加剂附有出厂证明,并要经试验室试块对比试验后再正式使用。综合蓄热法宜选用425号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或R型早强水泥。外加剂应选用能明显提高早期强度并能降低抗冻临界强度的粉状复合外加剂,与骨料同时加入,保证搅拌均匀。

7)冬施养护:模板及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摄氏度后方可拆除。混凝土与外界温差大于20摄氏度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8)混凝土试块除正常规定组数制作外,还应增设二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一组用以检验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另一组用以检验转入常温养护28d的强度。

9)冬期施工过程中,应填写“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和“冬期施工混凝土日报”。

5.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3)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要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的规定。

4)设计不允许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基本项目;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3)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45。

现浇框架混凝土允许偏差 表2-45

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单层多层 高层框架

1 轴线位移 柱、墙、梁 8 5 尺量检查

2 标高 层高 ±10 ±5 用水准仪或尺量检查

全高 ±30 ±30

3 柱、墙、梁截面尺寸 +8

-5 ±5 尺量检查

4 柱、墙垂直度 每层 5 5 用经纬仪或吊线和尺量检查

全高 H/1000且不大于20 H/1000且不大于30

5 表面平整度 8 8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6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置偏移 10 10 尺量检查

7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偏移 5 5

8 预埋螺栓中心线位置偏移 5 5

9 预留洞中心位置偏移 15 15

10 电梯井 井筒长、宽对中心线 +25

-0 +25

-0 吊线和尺量检查

井筒全高垂直度 H/1000且不大于30 H/1000且不大于30

注:H为柱、墙全高。

6.成品保护

(1)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板、楼梯的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筋。

(2)不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在梁或楼梯踏步模板吊帮上蹬踩,应搭设跳板,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准在面上进行 *** 作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4)冬期施工在已浇的楼板上覆盖时,要在铺的脚手板上 *** 作,尽量不踏脚印。

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3)麻面: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胶皮。

(4)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6)梁、柱连结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主要原因是柱接头模板刚度差或支此部位模板时未认真控制断面尺寸。

(7)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不用抹子认真抹平。冬期施工在覆盖保温层时上人过早或未垫板进行 *** 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787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