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反复做的最多的事情,
不是编程,而是排错。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眼里放不得半粒沙子的个性。
悲催的一族...
和程序员谈恋爱会非常的累,在这场感情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换回来的永远都不是幸福的生活,完全是一种冷冰冰的状态。
一、以工作为主
程序员的职责就是以工作为主,对于自己的恋爱总是顺其自然发展。因为程序员不懂得情趣,在他们的生活里工作往往大于一切,甚至在自己工作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别人打扰自己。
如果触碰这样的底线程序员就会感觉特别的心烦,也会让程序员产生一种厌烦的状态,甚至和对方很少说话,慢慢的就变成一种陌生的感觉。
二、非常小气
在感情里都说当天的事情当天解决,如果两个人闹别扭尽量去解决这样的事情。可是程序员完全不同,在两个人闹别扭的时候程序员都会有一种冷暴力现象,都不会和对方及时去沟通,也不会有一个大度的情怀去迁就对方。这种状态两个人就会慢慢造成矛盾,因为一件小事而造成感情的隔阂。因为在感情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这一份沟通,再幸福的感情也会有分离的结局。
三、有猜疑心
感情都是彼此的信任,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但是程序员的爱情你永远猜不透他的心里所想,他都会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心中从来不说给对方听。因为那属于自己的秘密,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爱当场表达出来。这样的感情对于两个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快乐而言,感情是需要互相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让这一份感情长久。
和程序员谈恋爱除非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样才能接受程序员的爱情,也会让两个人的爱情顺其自然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要远离程序员,远离这样的爱情。
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作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之前,研发频道曾发过《东方程序员怎么看西方程序员》和《西方同行眼中的东方程序员》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下面是来自知乎网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一位叫吴涛的程序员的回答: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一样可以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业的历史。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非常相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 *** 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做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很少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出现,即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状况。记得劣质盗版VCD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做出一款丑陋但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因为计算机「热门」而已。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因为也不会做别的什么了。另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很少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自己使用的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相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乏情调、土。可偏偏又自负而且互相看不起。总而言之,在中国做一个程序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人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状况中,使劲贬低自己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过,就好像黑人可以自称或者互称「黑鬼」,但是白人如果敢讲立刻会惹祸一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最后,英语有类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做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Dilbert就有不少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cube farm说的并不是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往往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作,大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如果不是令人向往,至少也并无贬义。补充:本版同文所说的code monkey在英语中的语用,与「码农」在中文里的用法并不一样。code monkey是指以计算机程序员或者那些以编码为生的人。这个术语可能包含轻微的贬义,这意味着开发者可能编写代码,但不能执行复杂点的任务,比如:构建软件结构、分析和设计,一般指初级程序员。如果一名code monkey正在努力增加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那么会有另一个等级名词赋予他。其实code monkey这个术语在层次划分上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像那些真正熟练的开发人员或程序员他们仍然在做编码工作。或许像这样划分会好一点:coder:编码员programmer:程序员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software analyst:软件分析师software architect:软件架构师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初级”、“中级”、“高级”这几个前缀。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等级、技能水平和薪资。请注意:它只能在小范围确定的某种层次结构,例如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在A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可能比B公司的中级架构师所要求的技能更多。下面是关注前端技术的邓陈华同学的回答:首先, 问题的题目”“是有一定的可辩论性的,因为我所了解的事实是,大多时候是“中国的程序员自称为码农”,很少有不同行的人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当然,可能和我所处环境有关系。认可涛吴所说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就像他所举的例子,黑人允许自称,但不允许白人称呼,同样的词在熟人说来是亲切、是自嘲、甚至可以是自讽,但在外人说来,那不仅是不尊重,还有可能是侮辱。其次,身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工作辛苦,加班再正常不过,项目进度、突发情况、公司文化都可能成为加班的理由,虽然收入不一定差,但够苦逼。另外一方面, 程序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向来是一个强调能力的开放行业,有多少能力就拿多少工资,这样注定有相当大一部分因为水平不够,导致收入问题成为“码农”的心病。而“ 工作辛苦”、“收入低”和农民有类似,所以无论自嘲或者是被别人冠以“码农”的称谓,辛苦、收入低这两个标志包含其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两者兼有,那就是纯种‘码农’一枚,够苦逼。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像赵劼姐夫这样,“d钢琴的码农”,已经做“码农”做到一种境界,并不一定强调其辛苦、更不会收入差,以“码农”调侃的口吻戏谑人生,这个心态和大家自称屌丝是一样的,更多的自嘲自讽。其实,这样收入高而且相对不这么辛苦的精英“码农”在行业内也不少。下面是在读研究生吴洲提供的,来自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的首卷语:《所谓码农》一文的解释:对于“码农”这个称呼,有些人喜爱有加,有些人不以为然。区别在于对待“农”这个字的感觉。农当然是指农民,这个词寓义很丰富,既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渺小。说它伟大,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农民,而且中国一直是个农业为本的国家,曾经说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这意味着往前翻�9�2两代,你我众人皆是农民出身。以此观之,农可谓大哉。说它渺小,则是因为大家的观念里,农民意味着有很多缺点,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劣根性,比如目光短浅、思维陈旧、自私小气等等,总之是为我们受过教育的人群所看不惯的种种毛病——这些毛病虽然我们自己也有,但是我们看不见——于是乎“农民”成为了骂人时常用的字眼。其实,把自己的编程生涯与田间地头的锄禾日当午对应起来,确是有那么些相似之处的。你能想象得到,田间整齐栽种的秧苗,与屏幕上显示的错落有致的代码行有几分神似。各种庄稼的种植是有讲究的,正如你要注意编程风格。施肥灌溉,犹如你对代码进行的编译链接。除草除虫,自然是在做着debug 。你挑水来我浇园,大概是在小菜园中进行的结对编程。因为靠天吃饭,农民们也要学点云计算,去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进修的人也多起来了。收割的季节,活多人少,也常常是要搞外包的,因为deadline 很重要。不过坦率地说,“码农”这个叫法让人体会更多的是滑稽、搞怪、无厘头。毕竟一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一个是高智商的脑力劳动,不可同日而语。而程序员却偏爱这样的时空错乱的感觉,自嘲(我就是个农民!)的同时却又自命不凡(我是码农我怕谁?!),特立独行极了。码农的草帽底下,是一颗充满创造力的自由不羁的头脑。他们遵从最佳实践而痛恨陈规教条,他们欣赏天才而不迷信权威,他们喜欢思考而不轻易苟同。他们是技术人,却追求人文理想;他们敢于呐喊,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更善于脚踏实地,用自己的点滴工作去改变现状。码农们是勤奋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常有的事情,城市夜间的灯火,有多少是在码农们的办公室和居所点燃?周末四处举办的技术交流和讲座,又活跃着多少码农的身影?线下读书,线上讨论,冥思苦想,动手实践,新技术驱动着码农们的脚步,码农们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离不开农民,生活离不开码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