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及制作过程
合成地震记录即是将测井资升态料经人工合成转换为地震记录(地震道)。据第五章的讨论,我们知明镇道地震记录x(t)是地震子波w(t)与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的褶积,即
x(t)=w(t)*r(t) (7-1-1)
因此,理论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处理流程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其实现的过程可以示意地表示于图7-1-1,图中(b)可是由测井资料得到的地下地层速度模型。由地层速度模型通过下列公式算出反射系数序列(如果测井资料中有密度(ρi)资料,则下式中的vi→Zi=vi·ρi):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图7-1-1 地震记录的形成及其反演的原理
反射系数序列与子波褶积便得图中(g)的合成地震记录(地震道)。其中子波的选择则是通过设计若干个地震子波,与测井反射系数曲线褶积得到若干个地震道,把这若干个地震道与井旁实际地震道进行对比,选用符合程度最好的作为要选用的子波。这种从一口井的资料计算出一道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也叫一维地震模型。在实际地震解释中用得更多的是二维地震模型,它的实施过程如下:
(1)从实际地震剖面出发,提出一个地层岩性或油气分布的初步解释方案。
(2)把这个解释方案作为地质模型,将模型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计算出合成地震剖面。
(3)比较合成地震剖面和实际地震剖面,看两者是否符合。如果两者符合,说明解释方案正确;否则激笑粗,就要修改解释方案,并重新进行(2)、(3)项工作,直到解释结果和实际情况能满意地符合为止。
(二)合成地震记录的应用
(1)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能更好地解释地震波的层位,用于地震层位的标定。
(2)利用包括和不包括多次波的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对比,能更好地分辨出多次波。
(3)利用多道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合成地震剖面图来确定和寻找地层和岩性油气藏,以及详细的含油气砂层变化等。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本文将姿激睁着重从原理上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技术对策. 1、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 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F(t) =S(t)×R(t)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迹岁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铅罩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2、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主要包括计算反射系数、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调整时深关系三个环节,如何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成为决定最终精度的关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依照下列方法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2].2.2.1.1 层位的选择及标定
层位标定一般采用以测井声波曲线及密度曲线制作念者丛的合成地震记录。当有垂直地震测井资料时要结合VSP测井资料。为了正确使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应认真对待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声波参数的选取及测井资料的漂移和静校正。用一个高质量的合成地震记录力求达到波组对比一致,找出地质界面和地震反射波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钻井地层不连续和岩性变化异常的地区,使用好该嫌差项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套地层标定无误的情况下,对于某一气层顶的层位的确定也要选择能量较强、连续性好,易追踪能反映该构造特征的最接近目的层位的地震反射为追踪目的层。
2.2.1.2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是首先用声波、密度测井经井径及泥浆浸染校正后,进行波阻抗及反射系数计算,由井旁地震道选择出地震子波,并与反射系数进行褶积运算,即可构成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图2.3)。
图2.3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流程[3]
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可以对地震资仔樱料进行准确的层位标定,图2.4给出了渝东石炭系的层位标定实例。
2.2.1.3 垂直地震剖面(VSP)层位标定
垂直地震剖面(VSP)是一种高分辨率地震方法。由于理想的纵波震源子波没有噪声,只有简单的水平反射面,反射波的深度及其特征和波形很容易确定,使高分辨率的VSP走廊叠加剖面可以对地震资料的层位进行准确的深度标定。
采用测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及VSP走廊叠加剖面可以对井旁地震记录资料进行准确的层位深度标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