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常元、变元及联结词是形式描述命题及其推理的基本语言成分,用它们可以形式地描述更为复杂的命题。下面我们引入高一级的语言成分——命题公式。
定义11 以下三条款规定了命题公式(proposition formula)的意义:
(1)命题常元和命题变元是命题公式,也称为原子公式或原子。
(2)如果A,B是命题公式,那么(┐A),(A∧B),(A∨B),(A→B),(A?B)也是命题公式。
(3)只有有限步引用条款(1),(2)所组成的符号串是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简称公式,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等表示。公式的上述定义方式称为归纳定义,第四章将对此定义方式进行讨论。
例18 (┐(p→(q∧r)))是命题公式,但(qp),p→r,p1∨p2∨…均非公式。
为使公式的表示更为简练,我们作如下约定:
(1)公式最外层括号一律可省略。
(2)联结词的结合能力强弱依次为 ┐,(∧,∨),→,?,(∧,∨)表示∧与∨平等。
(3)结合能力平等的联结词在没有括号表示其结合状况时,采用左结合约定。
例如, ┐p→q∨(r∧q∨s) 所表示的公式是 ((┐p)→(q∨((r∧q)∨s)))
设A是命题公式,A1是A 的一部分,且A1也是公式,则A1称为公式A的子公式。
如对公式A:┐p→q∨(r∧q∨s),则p, ┐p ,q , (r∧q∨s) 及q∨(r∧q∨s)都是公式A的子公式,而┐q, ┐p→q, 虽然是公式,但确不是A的一部分,因此不是A的子公式;q∨(r∧虽然是公式A的一部分,但不是公式,因而也不是A的子公式。
如果公式A含有命题变元p1,p2,…,pn,记为A(p1,…,pn),并把联结词看作真值运算符,那么公式A可以看作是p1,…,pn的真值函数。对任意给定的p1,…,pn的一种取值状况,称为指派(assignments),用希腊字母a,b等表示,A均有一个确定的真值。当A对取值状况 a 为真时,称指派a弄真A,或a是A的成真赋值,记为a (A) = 1;反之称指派a弄假A,或a是A的成假赋值,记为a (A) = 0对一切可能的指派,公式A的取值可能可用表17来描述,这个表称为真值表(truth table)。当A(p1,…,pn)中有k个联结词时,公式A的真值表应为2n行、k+n列(不计表头)。
例19 作出公式┐(p→(q∧r))的真值表。
表17
p q r q∧r P→(q∧r) ┐(p→(q∧r)
0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0
0
0
1 0
0
0
0
1
1
1
0
表17即为所求。可见指派(0,0,0),(0,0,1),(0,1,0),(0,1,1)及(1,1,1)均弄假该公式,而指派(1,0,0),(1,0,1),(1,1,0)都弄真这一公式。
if函数真值为计算公式=IF(D2>=100,30,D2-D1)或=IF(D2>=D1,30,D2-D1)。
IF(E8>3000,"300", E301)也就是说,将引用部分的引号去除。EXCEL函数中,引号就代表将内容作为文本来处理。如果是引用单元格的话,就直接将单元格行列号写入公式就可以了,就像E8>3000这样。
if函数真值计算机语言表示法:
用于求出一个逻辑值或逻辑表达式的相反值。如果您要确保一个逻辑值等于其相反值,就应该使用NOT函数。语法表示为:NOT(logical)。
参数Logical是一个可以得出TRUE或FALSE结论的逻辑值或逻辑表达式。如果逻辑值或表达式的结果为FALSE,则NOT函数返回TRUE;如果逻辑值或表达式的结果为TRUE,那么NOT函数返回的结果为FALSE。
一分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02:10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一元一次方程12:14
系数含参的一元一次方程03:12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02:16
整数解问题视频讲解02:56
一元一次方程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尚轶伦
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根。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配问题、盈亏问题、积分表问题、电话计费问题、数字问题。[1]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1]。公元820年左右,数学家花拉子米在《对消与还原》一书中提出了“合并同类项”、“移项”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纪,数学家韦达创立符号代数之后,提出了方程的移项与同除命题[2]。1859年,数学家李善兰正式将这类等式译为一元一次方程[1]。
中文名
一元一次方程
外文名
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标准形式
ax+b=0或ax=b(a≠0)
类型
整式方程、线性方程
创立者
韦达
相关课程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系列课程
去学习
快速
导航
概念定义求根方法研究应用价值意义
历史溯源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1]
约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中记载了第24题,题目为:“一个量,加上它的
等于19,求这个量。”解决了形为
的一次方程,即单假设法解决问题。
花拉子米
公元前1世纪左右,中国人在《九章算术》中首次加入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解决了移项问题。在“盈不足”一章中提出了盈不足术。但该方法并没有被用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在11~13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地区,并被称为“契丹算法”。
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在《对消与还原》中给出了解方程的简单可行的基本方法,即“还原”和“对消”。但没有采用字母符号。体现了明显的方程的思想。
12世纪,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在《丽拉沃蒂》一书中用假设法(设未知数)来解决一类一元一次方程。由于所假设的数可以是任意正数,婆什迦罗称上述方法为“任意数算法”。
13世纪,中国的盈不足术传入欧洲,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计算之书》中利用单假设和双假设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韦达
16世纪时,韦达创立符号代数之后,提出了方程的移项与同除命题,也创立了这一概念,被尊称为“现代数学之父”。但是韦达没有接受负数。
16世纪时,明代数学家程大位(1533-1606)在《算法统宗》一书中也用假设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1859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正式将这类等式译为一元一次方程。[1]
概念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高次数是1,等号两面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1]其一般形式是:
有时也写作:
可以通过等式性质化简而成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整式方程(如
)也属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种线性方程,且只有一个根。
求根方法
一般方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五步,即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所有步骤都根据整式和等式的性质进行。[1]
以解方程
为例: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常简写为“合并,得:”)
系数化为1,得:
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一步通常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分母为分数,则可化为该一项的其他部分乘以分母上分数的倒数的形式。[2]
以方程
为例:
消除分母上的分数,可化简为:
进而得出方程的解。
如果分母上有无理数,则需要先将分母有理化。
求根公式法
基本公式
对于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其求根公式为:
推导过程
解: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图像法
对于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可以通过做出一次函数
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的根就是它所对应的一次函数
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
的值。即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3]
一次函数
以方程
为例:
如图,作出函数
的图象。
由图像知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点
可得原方程的根是
研究应用
基本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可用于做数学应用题,[1]也可应用于物理、化学的计算。
如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已知一定的液体密度和压强,通过
公式代入解方程,进而计算液体深度的问题。例如计算大气压强约等于多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已知大气压约为100000帕斯卡,水的密度约等于1000千克每立方米,g约等于10米每二次方秒(10牛每千克),则可设水柱高度为h米,列方程得100010h=100000,解得h=10,即可得知大气压强约等于10米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真值函数又叫布尔函数,在有的场合又叫逻辑函数。与所有函数一样是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的。其特殊之处就在于,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为 {0,1}(或是{真,假}),这就是说,自变量都是“命题”。2、自变量之间的运算法则都是逻辑运算。命题经过逻辑运算后还是命题(复合命题),所以真值函数的值域也是 {0,1}。
你问“函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这怎么回答?就像“版纳妹妹”所说,只能是通过函数解析式计算得出。不同的真值函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也不同——函数值(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就是“函数本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