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用诙谐幽默的剧情,为我们上演了男主“严谨”从安分认真的银行职员转变成经验老辣的劫财悍匪的故事。
严谨出身于普通人家,在银行上班,他对于工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严谨,他会拒绝上司不符合规定的协议,会被同事排挤,但即使这样他也一直认真又苛刻。
有一次,局里组织“演习”,需要一名银行志愿者自愿配合“当劫匪”,阴差阳错下严谨被选中了。
当身边的人开始认真,才知道自己有多不认真。
因为是演习,银行行长、除严谨以外的银行职员、部分警察都特别随意。行长在去现场的路上跟别人开玩笑:“你们人到了吗?到时候咱们还是弄一个专访,再弄一个热搜好不好?抢银行嘛,只要不是抢到自己头上,大家都还是喜闻乐见的”。一边说笑着,一边慢悠悠的去现场“看好戏”。
银行的同事们就更不认真了,纷纷准备下班回家,根本不把演习当回事儿,有的约了牙医,有的约了丈母娘,甚至取笑“全副武装”的严谨是不是“戏有点多”。
但是,对比之下,严谨为了真的像抢银行做了什么呢?
他每天蹲守,研究天时地利人和:动员全家一起努力研究抢劫(国家一级演员腾格尔、许娣饰演父母),银行几点有运钞车,1张百元钞115克,10万就是两斤半,100万就是23斤,300万就是69斤,用多大尺寸的箱子装钞票最合适?从什么地方逃离现场最快又不堵车?还有,万一被困在里面,准备几个方案才能成功脱险?特警会从哪些角度突破?每一种可能性他都用小本子推演,然后设定解决方案。
好戏开始,所有人慢慢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真的“劫匪”。
《大赢家》表面上是严谨带来的喜剧,实际上却是现实生活里的悲剧。 严谨其人因为自己的“耿直”的性格,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却经常不讨人喜欢。在生活里我们很少有这样严谨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这样的好品质在慢慢消失,这是我们的悲剧。
取而代之的是身边无数个“差不多先生”,工作差不多就得了,生活差不多就凑合吧,感情差不多就结婚吧。我们抱着差不多的态度,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其实心里明白的很,这样的日子距离我们少年时的理想未来真的真的差很多。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因为严谨和认真为生活做出的种种努力,对比之下,才发现自己究竟有多不认真。严谨就是他们看到自己“不严谨”时的镜子,所有人在他面前都现了原形。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不“严谨”了?
知乎上有个类似的问题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好像什么都懂,但就是成不了事?其中一个高赞回复是:
什么都懂的人,大多缺乏勇气
什么都懂的人,大多缺乏专业能力
什么都懂的人,大多缺乏毅力
什么都懂的人,并不是真的懂。
在《大赢家》**里,警察对上司说:“给我5分钟,我把这小子给你揪出来”。自信的结果是,派上了很多人,熬了许久仍然没有“把严谨揪出来”。他以为自己很专业,但其实功课做的不足。
银行的女职员更是,因为闹着要见牙医,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教育”严谨,破坏演习,她什么都不懂却极度缺乏坚持做下去的毅力,直到看到帅气有腹肌的特警也入了坑才“安静了下来”。
生活里每天都不是演习,而是现场直播,越来越不“严谨”的人其实是过分的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方。
但是, 从古至今总有想把事情做好的人,有因为“严谨”做事成就佳话的人。
有一句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意思是:诸葛亮这一生做事都十分谨慎,吕端办事坚持原则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三顾茅庐也已显露他的“严谨”“谨慎”。但是这个吕端是谁?
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最经典的是安抚李继迁这件事。
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变,在西北部边境上屡次造次。有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照顾好他的老母亲,老母亲被宋军俘获。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太太。
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见了寇准,跟他商量此事。
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吕端的办公地,吕端将其拦下并问其经过。然后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适,请你暂缓处理,我去找皇帝说说。
他来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母,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是刘邦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
做大事的人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结下怨仇,更坚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吕端说:不如妥善安置老太太,对李继迁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掌握中。太宗连连说好:多亏了你,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宋朝。
因为严谨,挽救了一条性命
因为严谨,避免了一场恶战
因为严谨,改写了一次国运。
跟严谨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慢慢变“严谨”。
在**里有个情节,除了大鹏和柳岩,其他人质都被赶上了大巴车,很多人都在怀疑这个情节并不真实,他们本可以逃跑。但是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人质帮助劫匪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理学分析:
这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 *** 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实案例: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但是注意了,这是一场演习,严谨并没有实施侵害以及威胁到他们的性命,可是在某个时刻,比如银行行长威胁严谨再不结束就要辞退所有人,所以在那一刻,严谨和现场所有人有了“命运共同体”,因为他们的决定会真正影响到实际生活。所以在某种层面上讲,他们被迫产生了部分心理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严谨的“严谨”,他们被彻底影响了,自己慢慢变严谨。
于是,他和他们都认真了,愿意陪他一起“演下去”。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严谨”,成为大赢家
《大赢家》这部**戏里戏外都透露着“严谨”。
戏里你看到的可能是严谨其人对于“抢劫”绞尽脑汁,全力以赴最终成功的做到了。
戏外你没注意到的是《大赢家》这部喜剧有4位国家一级演员,分别是: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歌唱家(饰演严谨父亲):腾格尔
国家一级演员(饰演严谨母亲):许娣
国家一级演员(饰演警察局长):杜源
国家一级演员(饰演取款给孙子的爷爷):张绍荣
就连只出镜几秒的警嫂都是毕业于世界名校英国伦敦大学的学霸叶晞月。
而这些演员都甘愿在《大赢家》里面做绿叶,担当小人物的角色。请诸多老戏骨拍戏,本身就是对于自己的作品“严谨”的态度。
在剧慌的疫情期间,本着一台好戏免费看的福利,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有幸见识了这部严谨的《大赢家》,但是也不乏有很多质疑声,觉得跟韩版《率性而活》诸多相似。
为此大鹏还专门解释一番:《大赢家》的出品公司有很多图书版权,这个故事来自日本小说,曾被韩国翻拍过**。
这个小插曲让我想起前两天回顾《请回答1988》这部韩剧,里面有个细节,宝拉在晚上回家的路上,遇到正峰正在被同期的同校学生欺负,宝拉挺身而出,但是很快就被正峰同校学生身上的包和衣服吸引住了,她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穿美国货?”
正峰同校学生一时语塞,宝拉接着说:“我们的国货多好,跟我一起念,我们要实用国货!我们要实用国货!”反反复复反反复复。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觉得感动,一个韩剧里面在很多细节里面传递爱国、支持国货的价值观。
《误杀》和《大赢家》在很多意义上都不是第一次讲这些故事,但是都是我们国家近几年第一次讲这个版本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都是可圈可点。作为资深的**迷,当然知道很多国外的**炫目和优秀,但是我们应该去支持努力做好的国产**,努力做到“严谨”的国产**,大力支持优秀的“国产”**,这也是我们的国货。
如果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中国影迷可以一起陪着国产**成长,回到那个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时代,那个中国**登峰造极的时代,那是我们的时代。
——END——
作者简介
赖企心,3年CEO的演讲培训经验,卖出过30万字的文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项目作品《向上的力量》《火星演讲会》《CEO的演讲课》。目前专注读书、写作和演讲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