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涵盖了四大主要思维模式!
正向思考
就是顺着来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最注重两个点:
一个是步骤感,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完成思考,不要跳级,顺着事物和问题的发展规律来,并获取阶段性的结论。就比如现在有孩子做数学应用题:"小明每分钟能够跳140下",脑子就下意识知道"我知道了他每分钟的频率。"无论题目后面问什么,你早就读一句就有了结论,顺着路走就来到了答案终点。
第二是建立模型,在课堂上,会有很多的模型图,饼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等。用已给的条件正着思考,并建立简单的模型。
逆向思考
有的时候,当孩子无法找到入口的时候,不如逆着思考一下。好比如让孩子在1 2 3 4 5 =6在中间的空缺填上运算符号使得等式成立。
如果顺着去想,就会像1至5如何才能变成6,就可能有点难,不知道从那里下手。所以既然结果仅为一个6,不如反着从后面思考吧,前面的1234会得到一个结果,与5运算得出6,那么孩子很容易知道1+5=6,所以只要把前面的1234凑成一个一。四个数凑成一个结果挺简单的吧,以此类推倒着就可以找到答案。
有序思考
十个相同的桃子放进四个一样的箩筐里,到底有多少种放法?
可能孩子一听到会觉得十分简单,但是不按顺序说着说着就会乱了,根本就不能把所有的放法罗列出来。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去从小到大的想,仔细认真才能不漏掉一个答案。
这个题目有很好的延展性,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们还可以问"把十个相同的桃子放进四个不同的箩筐里"。这也还联想的一种,我并不倡导题海战术,让孩子学会逻辑思考和关联,数学其实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思维是对的,数字怎么变都没关系。
规律思考
数学最好学的一类就是可以从中找到规律,要让孩子将找规律成为一种本能。好比如你看到1,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
找出规律不仅是数学题型,更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精神和方法。用孩子本身的知识叠加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敏感度。
来一道小学简单的题思考一下:
15、10、13、10、11、10 、( )、( )、 7、 10
答案是9、10,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作对呢?
在我看来,有序思考和规律思考模式是数学思维中最常用到的两种思考,在我们了解了多种不同的数学题型后,还具备一定的找规律的能力,那么数学对于孩子来讲也不再是地狱般的存在了。
父母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要只再数123了!
化抽象为具体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是抽象的,所以我们不要让它只呆在圣殿,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数学啊。家长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可以找到数学最原始的模样。
好比如:今天买三斤白菜送一斤土豆,大甩卖打5折,满599送100等等。把课堂上抽象的数学化为具体的,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划算吗?你可以帮我算算折后需要多少钱吗?
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具体化的数学环境,引导并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会对于很难理解的抽象数学而感到厌恶!
让孩子学会自由提问
中国的家长一般会对放学的孩子问:今天在学校听话吗?而培养出众多诺贝尔获奖者的犹太人家族来讲,他们会问:今天在学校你提问了吗?
自由提问不仅是检测孩子是否了解这个知识点,是否愿意深度的探索这个问题。不要只局限一个点,引导孩子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举个例子:"妈妈,鱼为什么可以在水里生活,但是我们不可以呢?""因为鱼有腮可以吸收水里的氧气,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只有肺部只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妈妈,是不是所有的一加一都等于一呀?""有的时候又不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看一堆沙子加上一堆沙子是不是还是一堆大沙子?"
让孩子运用数学思维模式思考,并且学会组织语言的能力。
父母多问孩子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不是只回答是与不是,它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回答。
"你可以罗列出有多少种可能吗?""你觉得这样合适吗?""再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途径?"
运用这样自由开放的问题,让孩子最大程度的打开大脑,放出创新,不再是规规矩矩的回答。正向或者逆向的思维逻辑,让孩子找出不同事务的相同规律,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如果你仅仅只是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为标准,那么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基地就打不牢固,在未来初高中面对难度很大的数学和理科,孩子就会想条溺水的鱼无从适应。锻炼思维方式是长远的部署,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一般家长认为,要提升数学能力就要多做题,培养兴趣。事实上,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得好,产生信心,才能生出兴趣来。所以数学不好,问题不在自信,而是孩子的能力不足所致。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孩子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诸如”长短、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孩子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2.提升孩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孩子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孩子,数学成绩却未必好,原因即在此。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孩子,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 的理解力,家长或教师应查出儿童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4. 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 *** 作。若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其次,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这样一些数字:” 1,3,5,7,”让孩子概括出这列数字的规律后一位比前一位多,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9)。最后是培养孩子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看这样一组图形:(←,↑,→,↓, )让孩子寻求其变化规则,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度角,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总之,通过”文字数字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对数学材料进行概括的敏感性。5. 提示孩子的运算能力。对”数或符号”的运算 *** 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儿童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有的儿童乘、除法会做,但加、减法常出错,这是因为乘、除法主要依靠听觉记忆功能,会背九九乘法表,即可能做对,而加减法因为计算时受进借位的影响,涉及视觉功能与记忆,因而更容易出错。综上所述,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