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非常接近
对Linux持质疑态度的人们总是抱有一个论调,那就是在使用Linux系统之后,他们将无法完成在Windows平台上所进行的工作。
其实单纯从具备的功能来说,Linux并不比Windows逊色,无论是处理日常办公任务,还是进行一些家庭娱乐活动,Linux都可以轻松完成。可以说,Linux在桌面领域已经可以完成95%以上的Windows职能。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和Windows相比,Linux在一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比如作为一个娱乐平台,在游戏软件的支持方面,Windows令Linux阵营无法在短期内超越。不过反过来分析,也有不少工作是Linux系统可以完成而Windows却很难完成的。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Linux的多桌面功能。一直以来这都是Linux在桌面系统领域引以为傲的功能,而内核级别的可定制能力以及在线式的应用程序获取,也证明了Linux在模式上的优越性。
当然,由于Linux是一种产自技术圈子的 *** 作系统软件,在软件技术领域一些成果发布的时候,也往往呈现出在Linux平台上发布早于Windows平台的态势。事实上,从功能层面来说,Linux已经可以看作是一个主流的、成熟的 *** 作系统了。
技术型与用户型产品
尽管Linux具有了和Windows一样的应用功能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支持的应用比Windows还要多。但事实上,Linux并没有超越Windows成为最受欢迎的桌面 *** 作系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用户的使用习惯。
一般情况下,用户会对自己所使用的产品有所期望,并猜测其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经验。我们通常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指导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思维心理模型,称为使用者模式。
从技术角度来看,Linux有很多Windows无法比拟的优势。也许我们应该把Linux称作是具有企业级技术的桌面 *** 作系统。不过作为一种软件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技术要素转化成在用户接受程度上的提升,将是决定用户对产品认可度的核心问题。
微软的 *** 作系统从设计伊始就从使用者模式出发,并在数次产品版本更迭中汲取了大量的用户意见,所以才能够具备突出的易用性。
而对于Linux *** 作系统来说,设计者模式往往是与使用者模式并驾齐驱的,很多设计是从开发团队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出发研制的。
即使Linux能够从社区获得一些用户接口设计方面的反馈,但是由于整个系统是由不同套件组成,也即是由不同团队设计的,在意见的汇总以及设计的统合方面,Linux还面临一定困难。
对于使用了多年Windows *** 作系统的用户来说,早已熟悉了该系统的各种惯例,而正是这种惯性,增加了用户使用Windows时的亲切感和舒适感。
对于计算机新手而言,也许学习Windows和学习Linux的差别并不太大。但是对于类似本专题中酒店行业用户这样的企业来说,要从Windows环境转换到Linux环境,就会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和成本压力。
入主桌面尚待时日
如果不考虑Windows先入为主所带来的各种效应,Linux成为能够抗衡Windows的桌面 *** 作系统,甚至超越Windows还需要很长时间吗?也许我们无法预知确切的答案,不过这确实不是短期内能够达到的目标,因为这不仅与产品特性有关,很大程度还在于“标准”。
虽然多种多样的Linux发行版使得Linux阵营看起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使得有不同需要的用户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版本,但是这种现状对Linux阵营的帮助更大还是阻碍更大呢?这是一个值得开发者深思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Linux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只是 *** 作系统的内核部分。在内核基础上,制作各种发行版的团队整合了用户界面和各种应用程序,才形成了最终应用于用户的Linux套件。而这些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与Linux内核并没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
Linux既可以使用GNOME提供的图形界面功能,也可以选择使用KDE,而OpenOffice这样的大型套件也可以在包括Linux在内的多种系统平台上使用。这意味着Linux系统的形态可以有很大的差别,这也使得各个Linux发行版之间难以获得全面的统一。产品众多、缺乏标准已经成为阻碍Linux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此外,标准方面的困难还包含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不同的 *** 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之间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互 *** 作标准,这也增加了目前的Windows用户走向Linux的担心。
例如,虽然通过Wine这样的程序,Linux能够通过模拟的方式执行Windows程序,但对于日益复杂、包含大量周边组件的Windows应用,Wine很难达到理想的兼容性。
一个在全球消费者领域获得成功的桌面 *** 作系统,必须要跨越单纯的产品层面,成为一个符合行业标准、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品,这是Linux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走向未来 适者为王
最早,投身到Linux阵营当中的是一些想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想通过自身努力优化这个世界的理想家。而随着Linux的成熟,不断有更多的人因为Linux适合他们特定的需要而选择Linux。
可以说,现在的Linux对那些特殊的用户群体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例如对于对病毒极度头痛的用户、想在非主流配置上运行主流软件功能的用户、需要更多定制能力的用户以及那些无力购买Windows的用户来说,Linux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只有一般需要的用户,Linux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它能够完成大部分用户的大部分工作。
但是,任何事物都符合适者生存这一道理。如果Linux想要在桌面 *** 作系统领域获得成功,还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
如果Linux不适合你现在的应用需求,你仍可以对其保持关注,随着更多的人不断为Linux做出贡献,Linux的盛夏也许很快就能到来。
链接:Linux的实用性之路
1991年,Linus Torvalds公开了自己编写的 *** 作系统内核,这个小东西还只是一个自制的玩具,不过已经开始在少量人群中传播。
1993年,Linux 1.0版本使用GPL进行发布,引起了技术团体的高度兴趣,并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讨论和思考活动。
1994年,Slackware作为基于Linux内核的第一个商业产品被开发出来,这意味着Linux的成熟度达到了在更多用户计算机上运行的目标。
1996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确认1.2.13版本的Linux符合POSIX标准,这为Linux在商业领域的更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1999年,红旗、中软、Xteam、蓝点等中文版Linux发行版开始在市场上展开争夺,此时中文Linux的技术意味要大于产品化和易用性的考量,绝大多数用户对Linux尚处于怀疑和观望的阶段。
同样是在1999年,2.2版本的Linux内核大量增加了各种设备驱动程序,使得试用和使用Linux的用户有了大幅度增长,提高了非技术用户群体接受该系统的可能。
2001年,2.4版本内核发布,Linux发行版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可用性上发展迅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应用Linux系统。
2003年,2.6版本内核发布,对64位处理器、嵌入式处理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方面的增强大大扩展了Linux的应用外延,底层的极大完善为Linux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6和2007年间,由于微软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再推新版Windows *** 作系统,以及涉及开源软件产品的多次重量级收购合并,Linux产品在压力下前行,在实用性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真正开始对Windows系统产生威胁。
网络工程师如何创业以上是针对于迫切想得到一个初级职位的朋友们的建议。如果你需求的不仅仅是岗位,而是岗位的质量,那么我劝各位向下进行:
1.用时间去上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51job等。。。。。。在职位搜索中键入你所要征求的岗位,仔细的归总各个企业的职位需求,如果你不具备那些需求,又渴望得到这个机会的话,只有踏实下来学习。就学你所看到的,企业目前要用的那些技术,这样避免了很多朋友不知道技术该从何学起的问题。将你所归总好的技术点一一记录下来,给自已安排一个周期性的学习计划。
2.学习需要实践,实践的目的是要了解这个技术为什么要被企业应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一遍。目前网络上有很多的资源,足可以找到每一个技术的应用案例及它为何能成为企业的主要应用之一的原因,了解这些,你才能从容面对你所学习的技术。
3.基础很重要,在学习任何技术的时候都要现总结它所要应用到的技术。例如学习Mysql,首先你要知道Mysql一般架设在什麽样的服务器上。目标应用Mysql技术的最常见的架构是LAMP,那么好了,我知道Mysql要架设在Linux系统上,那么Linux系统的基础 *** 作就是学习Mysql技术的基础。以此类推,找清楚各项技术的基础,你就会很快的总结出来自己的学习路线。而这个路线不是应试,而是应聘的。
4.集成环境的学习。技术没有单一独立的应用的,学习某一种技术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应用环境,在这个应用环境下我们还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术。刚才提到的LAPM,我们看到Apache也是其中的一个应用环境下需要理解的一个技术,那么我们就也把它学了,再看看,Apache是一个web service,那么目前企业还经常用到的有什么,例如resin也是替代Apache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们也可以试试看。一定要把环境搭建起来,然后运行中看看会遇到什么问题,利用baidu、google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在准备好了你所要到企业中的技能后,再参照上面我所阐述的简历方法,你就会有底气去面对那些你垂涎欲滴的职位。
其实真正的智者是没有危机的,所以学会给自己找到生存于任何环境下的方法尤为重要。
好了,期待各位朋友有一个很不错的求职之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