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输入和编译源程序。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程序,最后将此源程序以文件形式存放在文件夹内,文件用.c作为后缀,生成源程序文件。对源程序进行编译,先用c编译系统提供的“预处理器”对程序中的预处理指令进行编译预处理。例如,对于#include指令来说,就是将stdio.h头文件的内容读进来,取代#include行。由预处理得到的信息与程序其他部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用来正式编译的源程序,然后由编译系统对该源程序进行编译。
编译的作用是对源程序进行检查,判定程序有无语法的错误。直到没有错误时,编译程序自动把源程序转换为二进制形式的目标程序进行连接处理。经过编译后所得到的二进制目标文件还不能供计算机直接执行。一个程序可能包含若干个源程序文件,而一次编译只能得到与一个源程序文件相对应的目标文件,
只是程序的一部分,必须把所有编译后得到的目标文件链接装配起来,再与函数库相连接成一个整体,生成一个可供计算机执行的目标程序,称为可执行程序,即使一个程序只包含一个源文件,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也不能直接运行,也要经过连接阶段,因为要和函数库进行连接,才能生成可执行程序。运行可执行程序,得到运行结果。把f.exe输入计算机,并使之运行,得到结果。
C 语言程序仅可以解释执行。
解释程序是将源程序(如BASIC)作为输入,解释一句后就提交计算机执行一句,并不形成目标程序。编译程序是把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Pascal、C等)源程序作为输入,进行翻译转换,产生出机器语言的目标程序,然后再让计算机执行这个目标程序,得到计算结果。
相对于编译性语言,其优点是可移植性好,只要有解释器环境,程序就可以在不同的 *** 作系统上运行。
缺点是代码需要有专门的解释器,在程序运行时,除要给用户程序本身分配内存空间外,解释器也占用系统资源,所以其运行速度较慢。另外,也很难达到像C、C++那样 *** 作系统底层 *** 作的目的。
解释型语言常用于,一是对运行速度要求不高(如一些网页脚本等)的场合,二是对跨平台( *** 作系统的兼容性)有要求的场合。
扩展资料
1、Python和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Python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
2、 Python代码在运行前,会先编译成中间代码,每个 .py 文件将被换转成pyc 文件,pyc 就是一种字节码文件,它是与平台无关的中间代码。不管放在 Windows 还是 Linux 平台都可以执行,运行时将由虚拟机逐行把字节码翻译成目标代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释执行
c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和运行
编辑
对于C语言来说,任何文本编辑器都是可以的;windows自带的notepad,linux常用VIM都可以
编译,链接
虽然这是两个步骤,但通常是同一套tool,例如开源的gcc系列,微软的visual C++都有自己的编译链接工具。
运行
一旦编译链接完成通常就可以在目标机器上运行了;如果使用了动态库,还需要运行环境里有对应的库文件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