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__________?

你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__________?,第1张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998手机,在98年花了我六千多,买了部手机,那时候我工资才一千多,半年的工资没有了。打电话双向收费,打接电话一块多一分钟,我用的是139号段,是中国移动第一批号段,139号段在当时并不特别,现在已经成为了移动老用户的象征。所以139号段被视为全球通的标志。

从大哥大再到传呼机再到手机的发展史,从电话发展到网络电话无限畅玩的信息时代,内心的心情无以言表。从多人一部手机发展为一人手中多部手机,其见证着手机发展日新月异,当你手中拿着最新版本的手机,那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再加上它是父母送给你的,那就诠释着爱的满满。如果是自己送给自己的,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肯定。

我是典型的80后!81年生人。我的第一部手机2001年买的,诺基亚5110。当时都说诺基亚信号好,机器皮实。不爱出毛病。依稀记得当时花了1350还是1530来着。送了一个腰卡子和皮套。可以把手机套上皮套直接卡在腰上。当时腰带上左边是个摩托罗拉的汉显精英二代传呼机。右边是诺基亚手机。也挺时髦的。就是那时候手机费太贵,双向收费,接打都是6毛钱一分钟。还有月租费。反正记得当时虽然有手机除非特殊情况基本上不怎么用手机接打电话,都是看了传呼或手机上的来电号码显示后用单位电话或公共电话回过去。那时候长途电话都一块五一分钟啊!

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答案:大砖头:号码:9016418:

刚出来的手机又笨重,打的时间又短又会发热,价格还贵的要命,两万多块啊!

虽然这样,但是这个心还是乐呵呵的。

当时有线的电话都还没几台,最多就是BB机也就是最威风的了。

手上拿着一台大砖头,在任何场地都会投进很多羡慕的目光。

身边的朋友BB机一响,我这个大砖头就没有空了,借出去。

当朋友的电话还没打完的时候,自己的BB机又响了,朋友只好无可奈何挂线还回来。

朋友自己去找有线电话来打了。

当自己打电话聊天的时候还没到五分钟,又没电了,换电池。

就算换上一个电池,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反正第一台电话,又不好看,又不实用,又笨重,但是心还是挺乐的。

这个问题……就当是追忆下年轻时候的逗逼生活吧,哈。

整整二十年前,风华正茂、牛逼轰轰的我,就有了这辈子第一部手机,是部松下半头砖。

跟上边这部有点非常类似,好像比它再长点儿、再宽点儿、再厚点,废话多了,再大一圈吧。

那时候手机属高档消费品,能用手机的要么是大老板、企业高层,要么就是装逼装酷的,我属于后一种。

那时候,接入移动网络是写申请的,我记得我填写申请后,半个月才通知去拿手机卡。

那时候的手机,贵的都不敢明目张胆地用,在人面前张牙舞爪地接听电话,别人就不说是装逼了,是二逼,真能显摆。

那时候不但手机贵,各种费用也贵。手机入网费是1500元,每月月租是60元,拔出和接听是两个价,长途远近也不一样,总之,不管是接电话还是拔电话,都是在心惊肉跳中进行,还要时不常地看通话时间,我们的最佳通话时间都是力求控制在59秒之内,如果正好控制在59秒上,比中个奖都高兴。

在手机上的历程上,有这么几个大事:第一个,手机月租费降到了50元一个月;第二个,取消了月租费;第三个,取消了接听费;第四个,取消了漫游费……

用的手机,最初的松下好像用的时间挺长,后来貌似用过波导,再后来就是摩托罗拉系列,再后来爱立信系列,再后来就是现在的三星系列了……

到现在我用的第一个手机号码都记得:105317175,请同志们就不要再打了,不知道是哪位老兄在用,哈哈。

在同事间,可以说非常早地用上了手机,在同事间,可以说很早用上了蓝屏手机,可以说很早用上了和弦手机,还可以说很早用上了彩屏手机,更可以说是首批用上了智能手机(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DELL手机,听说过吗?)……

我的手机史,简直可以说是一个个人牛逼史,总是走在大多数人前面,也总是能从别人的眼神里读出“这人真二”的意思来,哈哈哈……

当然,也花了我不少钱。

现在,我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我穷,跟“单反穷一生,摄影毁三代”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手机“坑”了我!

写的竟然有点小兴奋,哈。

我是南方之南,欢迎关注。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没事侃侃互联网的小王儿,最早用过的手机是三星s410i。

我爸当时买手机基本都会买二手手机,这样很便宜也满足他的需求,我记得当时我爸换过的几部手机基本都是三星的,应该在2000年左右,快二十年了,那个时候三星真的是稳稳的龙头老大吧,我记得当时这种翻盖手机可以玩贪吃蛇,有没有俄罗斯方块我记不太清了,当时翻盖手机很流行,感觉超帅,满满的新鲜感,因为当时电子产品的话也基本是手机最早出现吧(这里以绝大部分人消费的角度来说),除了之前大哥大以外,当时有这样一款酷酷的手机,能扒着玩一天哈哈,不知道你们当时最早用的是什么手机?欢迎分享你当时用过的手机。

第一次用手机是2002年的时候,那时候读高一,用的是小灵通,那时候的手机功能对我们来说,除了打电话就是发短信,但是那时候有个手机在身上,感觉是相当NB的,但是那时候的信号是真的差得不得了,有时候在同学家里,两个人面对面打电话都打不通。

当初小灵通是电信推出的,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听说有人工客服,是美女在那边接听电话,曾经我们无聊的时候,还打电话给客服聊天,结果人家和我们聊几句发展我们没什么问题咨询直接挂断。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 *** 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

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 Internet的规模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 Internet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LYN是SKYPE的一个功能,SKYPE包含了LYN,Skype是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的即时通讯软件,lync翻译为在线聊天。

Skype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其具备IM所需的功能,比如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它可以高清晰与其他用户语音对话,也可以拨打国内国际电话,无论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均可直接拨打,并且可以实现呼叫转移、短信发送等功能。

Skype是全球免费的语音沟通软件,拥有超过663亿的注册用户,同时在线超过3000万。

2013年3月,微软就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即时通讯软件MSN,Skype取而代之。只需下载Skype,就能使用已有的Messenger用户名登录,现有的MSN联系人也不会丢失。

发展历史:

2010年3月8日,诺基亚OVI商店正式推出Skype symbian V3 V5 应用程序,对于诺基亚的全球2亿多用户来说,VOIP网络电话的春天来到了。

2011年10月,微软正式收购Skype,成为微软的一个独立部门。

2012年4月25日,推出了PSV版本。

2013年3月,微软就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即时通讯软件MSN,Skype取而代之。

1836年

-- 电报诞生。 Cooke和Wheatstone为这个发明申请了专利。这个发明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

她在人类的远程通讯历史上走出了第一步。

采用了用一系列点、线在不同人之间传递信息的Morse码,虽然速度还比较慢,但这和当今计算机通讯中的二进制比特流已经相差不远了。

1858年-1866年

-- 跨海电缆诞生。允许大西洋两岸之间实现直接快速的通讯。她的重要性体现在:

当今联系各大洲的枢纽仍然是海底光缆。

1876年

-- 电话诞生。Alexander Graham Bell 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新发明。

她的意义在于:

当今的Internet网络依然有很大程度上是架构在电话交换系统之上的。

Modem具有数模信号转换的功能,实现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功能。

1957年

-- USSR(前苏联)发射了的一颗人造卫星,她的重要性在于:

在全球通讯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今天许多信息实际上都在通过卫星传输。

美国设立了与之竞争的ARPA机构(高级研究规划署),并作为国防部的一部分,为美国军方科技应用打下基础。

1962年 - 1968年

-- 包交换网络(Packet-switching (PS) networks)诞生,她的意义在于:

互联网就是基于包交换来传输信息的,这一点后面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

为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提供了最大可能,这正是美国军方的本意。

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他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

增加了对数据的窃听的困难(因为数据被分割成了包)。

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

网络可以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可以这也是冷战的产物)。

1969年

-- 互联网诞生

美国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试验。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

先后建立了四个主Internet节点:UCLA大学(洛杉矶),紧接着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圣巴巴拉)和U(犹他州立)。

1971年

--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交流。

在ARPANET网上建立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

电子邮件——一个通过分布网络传送信息的程序——被发明了,这个发明和互联网的关系是:

电子邮件今天依然是互联网上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后面会用一小段文字解释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以后的生活中,电子邮件将与你息息相关。

1972年

-- 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

第一个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开演示网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机。

互联网工作组(INWG)建立,并开始讨论建立各种协议的问题。

这个工作组对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于:

起草了Telnet协议规范。

Telnet协议是当今大多数主机之间互 *** 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

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他们是:英国伦敦大学和挪威的皇家雷达机构。

以太网的最初模样被勾画出来——这就是现在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互联网思想开始流传。

旧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设了具有网关结构的网络。网关结构明确了一个网络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网络内部可以是异构的)

文件传输协议(FTP)被制定,使得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年

-- 包交换网络传输成为主流

传输控制协议(TCP)被制定,互联网的基石——包交换网络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业化运作网络向社会开放,这是第一次向社会提供包数据传输服务。

1976年

-- 网络规模迅速膨胀

伊丽莎白女王进行了发送电子邮件的尝试。

UUCP(Unix to Unix CoPy)协议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并在UNIX群体中发布。

这个协议的重要性在于:

UNIX当今依旧是各个大学和科研究构的主流 *** 作系统。

这些UNIX主机可以透过互联网“交谈”。

网络开始向全球用户开放。

1977年

-- 电子邮件服务蓬勃兴起,互联网正在变为现实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

THEORYNET网为100多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这个系统使用了一个自己开发的电邮系统和TELENET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

起草电子邮件标准

第一个在 ARPANET/无线网/SATNET 互联的演示网通过网关和互联网协议连接的演示网。

1979年

-- 新闻组诞生

旨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科学部在美国建立。

基于UUCP协议的USENET网建立。

她的意义在于: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兴旺。

产生了各种讨论组、新闻组。

当年年末建立了3个新闻组。

现在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有相应的新闻组。

1979年 (续)

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 *** 作站点建立。这个站点包含了各种冒险游戏、棋类游戏和丰富详尽的数据库。

ARPA建立了互联网配置白板(ICCB)

包交换无线电网(PRNET)在ARPA的资助下开始试验。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这个网络上进行了无数的通讯实验。

1981年

-- 各种网络重新融合

诞生于纽约城市大学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开始运行,并与耶鲁大学进行了首次连接。

除了文件传输服务(FTP)以外,他们还提供电子邮件和邮件组的服务。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项目开始启动,并向那些不能连入ARPANET的各大学的科学家们提供电子邮件服务。CSNET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网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缔造了未来的网络通讯模式

DCA和ARPA网制订了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这个协议组一般被简称为TCP/IP协议。

这个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将互联网定义为使用TCP/IP协议互联的一个网络集合,互联网就是通过TCP/IP互联的一个大网络。

1982年 (续)

由EUUG创建的EUnet(欧洲UNIX网)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并实现了最初的荷兰、丹麦、瑞典和英国之间的互联。

外部网关协议(EGP)的草案被制订,并开始运用在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上。

1983年

-- 互联网越来越壮大了

开发出了域名服务系统

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满足了大量网络节点的需要

避免了各种难以记忆的地址

采用了人们习惯中易于记忆的名称

桌面工作站开始成为现实

她的意义在于:

许多基于Berkerley的UNIX系统都内建有IP网络的相关软件

促使从用单个分时的超级计算机连入Internet的模式过渡为通过局域网连入Internet。

1983年 (续)

作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开始建立。

Berkeley发布了他们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统,其中内建了TCP/IP的实现。

欧洲科研网(EARN)采用与BITNET类似的线路开始运营。

1984年

-- 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

主机数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务系统(DNS)正式启用

代替了点分十进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为大家记忆

wwwmyuniversitymydeptmynetworkmycountry( eg wwwcscfacuk)

英国建立了JANET(Joint Academic Network)(联合科研网)

可控的新闻组服务被引入

1986年

-- 互联网的威力开始显现

连入了5,000台主机,建立了241个新闻组。

主干有56K速率的NSFNET建立

NSF建设了5个地区网络中心,都由超级计算机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这促使了网络连接数的爆涨,特别是在大学。

新闻传输协议(NNTP)被设计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务性能。

1987

-- 商业化的互联网诞生

联网主机数量达到28,000台

在Usenix的资助下,UUNET创立并着手提供商业化的UUCP和Usenet接入服务。

1988年

USFNET主干升级到T1级(即1533M)

网络中继聊天服务(IRC)被开发出来

1989年

-- 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增长

接入主机数突破10万台

出现了第一个在商业电子邮件运营商和互联网之间的中继服务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和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在IAB中成立了

1990年

-- 互联网的膨胀在继续

30万台主机接入量,1千个新闻组

ARPANET退出历史舞台

FTP服务中的文档开始可以根据名称检索和获取。

World comes on-line公司(worldstdcom)成为第一个商业性的经营电话接入的ISP。

1991年

-- 现代互联网模式开始形成

商业互联网信息交换协会(CIX)成立并继NSF之后进一步突破了网络中商业运作的种种障碍。

广域网中的信息服务诞生(WAIS) ,她的重要性在于:

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获取得机制

大量知识在网络中出现:电子邮件信息、文本信息、电子书籍、各种帖子、代码、、声音甚至数据库。

这些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的基础。

关键字检索,这种强有力的检索技术被逐步完善。

1991年 (续)

-- WWW方式的友好用户界面开始出现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发布了他们的Gopher工具。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基于文本、菜单驱动的界面简化了互联网中资源获取的方法

不用用户去记忆繁琐的 *** 作命令,用户界面更为友好。

这个方式今天已被现在更为方便的WWW浏览所代替。

1991年 (续)

-- 目前看来依然意义重大的发明

由Berners 和 Lee开发的WWW浏览器在CERN发布。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这个工具最初被用于提供分布多媒体服务

方便用户更快捷的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

开始是非图形的界面(1993年后,随着MOSAIC的出现开始有了图形支持)

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

USFNET的主干带宽提高到T3级(即44736M)。NSFNET的主干上每个月有1万亿字节,或者说100亿的包流量。

英国的JANEAT开始基于TCP/IP提供IP服务

1992年

-- 多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模样

联网主机数突破100万,新闻组达到4千个

特许成立了互联网协会(ISOC)

3月实现了网上的音频多播,11月实现了视频多播。

“网上冲浪”一词由Jean Armour Polly首次使用。

1993年

-- WWW革命真的开始了

联网主机数突破2百万,出现了600个WWW站点。

NSF建立的InterNIC机构开始提供以下服务:

目录数据库服务

注册服务

信息查找服务

商业和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

白宫和联邦政府开始在互联网上安家

Mosaic给互联网带来一场风暴,她的意义在于:

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成为互联网的最前端。

基于此开始设计日后风靡一时的Netscape浏览器。

促使WWW用户激增

1994年

-- 商业化运作正式开始

联网主机数达到3百万,建立了1万个WWW站点,1万个新闻组。

ARPANET/Internet庆祝诞辰25周年

社区开始通过线缆连入了英特网

美国参议院和国会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信息服务

超市、银行开始步入互联网

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在美国人们可以在线订购必胜客的Pizza饼了。

第一个虚拟数字银行开始运营

NSFNET每月的网络流量超过10万亿字节

WWW超过Telnet,仍逊于FTP,成为第二位的网络流行服务(这是根据NSFNET发布的流量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英国的HM Treasury在线网站运营(http://wwwhm-treasurygovuk/)

1995年

-- 商业介入互联网进展神速

650万联网主机,10万WWW站点

NSFNET恢复为一个科研网络,整个主干网的运行依赖各大网络之间的互联合路由。

根据包流量,三月WWW服务首次超过FTP服务,成为网上流量最大的服务;而若根据字节流量,到四月的时候,WWW服务也超过了FTP。

传统的拨号入网系统(如Compuserve、美国在线、Prodigy公司等)开始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许多网络相关公司在Netscape的带动下纷纷公开上市。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网络技术年:WAIS开发了WWW、搜索引擎等技术

新的WWW技术开始浮现: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Java、Javascript、ActiveX)

虚拟环境技术(VRML)

网际协作工具技术(CU-SeeMe)

1996年

-- 微软进入互联网产业

1千2百万主机接入互联网,50万WWW站点建立

网络电话业务受到美国电话公司的关注,甚至上诉到国会要求禁止此技术以保证传统业务的利润。

WWW浏览器的战斗主要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间展开,在用户迫不及待的需求下两个软件不断地发布新版本并相互进行竞争。

1997年

-- 未来将会怎样

1千9百50万主机连入,1百万WWW站点,71,618个新闻组。

Internet发展史 国际互联网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为了分散因遭遇外国核武器打击本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危险(即当网络中的某一物理层遭到破坏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实验型的网络架构APRANET,资金来源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局(APRPA)。起初,只有几个著名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及军事设备承包商等单位被允许与APRPANET联接。APRPANET的建立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时期,这一网络却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的研究人员在该网络上进行信息及技术数据交流。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架构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与非军事有关的营运活动,随即NSFnet便成为国际互联网初期的主干网。由于是政府出资,NSFnet因而只对大学院校及公共研究机构免费开放,而且限制在该主干网传输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数据信息。然而许多大企业都对网络潜藏的巨大商业机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出现了一些由企业自主兴建的主干网络。到了1992年,由于网络技术已日趋成熟,NSF为了推进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宣布几年后将停止营运NSFnet,并开始积极鼓励和资助各类商业实体建立主干网。从此,国际互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NSFnet也于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国际互联网,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事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上的创新是决定国际互联网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交换信息,而采取什么样的信息交换方式则是网络早期研究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 1961年,MIT的克兰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包交换思想,并在理论上证明了包交换技术(packet switching)相对于电路交换技术在网络信息交换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换技术就获得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同,当时APRPANET采用的就是这种信息交换技术。包交换思想的确立在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包交换技术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输不仅在技术上更为便捷,而且还在经济上更为可行。国际互联网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信息传输协议(TCP/IP)的制定。网络在类型上有多种,诸如卫星传输网络、地面无线电传输网络等等。信息的传输在同样类型的网络内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要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却会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ARPA研究人员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架构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沿用至今的TCP/IP传输协议标准。 在TCP/IP中,“网络”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个能传输数据分组的通信系统都可以被视为网络。这样,只要采用包交换技术,任何类型的数据传输网络都可相互对接。由于兼容性是技术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因而标准的制定对于国际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TCP/IP标准中的开放性理念也是网络能够发展成为如今的“网中网”——Internet一个决定性因素。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互联网页(World Wide Web,又叫万维网)技术的出现。早期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信息或者查询资料需要在电脑上进行许多复杂的指令 *** 作,这些 *** 作只有那些对电脑非常了解的技术人员才能做到熟练运用。特别是当时软件技术还并不发达,软件 *** 作界面过于单调,电脑对于多数人只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之物,因而当时“上网”只是局限在高级技术研究人员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 WWW技术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CERN)的程序设计员Tim Berners-Lee 最先开发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采用一种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无序的文件中调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应用软件研究中心(NCSA)设计出了一个采用WWW技术的应用软件Mosaic,这也是国际互联网史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软件。该软件除了具有方便人们在网上查询资料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现图象,从而使得网页的浏览更具直观性和人性化。可以说,如果网页的浏览没有图象这一功能,国际互联网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进展的,更不用说发展电子商务了。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页的浏览还具有支持动态的图象传输、声音传输等多媒体功能,这就为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会议等提供一种新型、便捷、费用低廉的通讯传输基础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适应未来商务活动的发展。如果说,最初网络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现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或者人们所熟悉的电子商务则是国际互联网今后发展的主要推进器。可以肯定的是,国际互联网仍将以一种不可预见的飞快速度向前发展,同时,如何发展网络经济也将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廻避的重要问题

1、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又称为IP电话,它是通过互联网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来进行语音传送的。传统的国际电话是以类比的方式来传送的,语音先会转换为讯号,通过铜缆将声音传送到对方。

网络电话则是将声音通过网关(gateway)转换为数据讯号,并被压缩成数据包(packet),然后才从互联网传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数据包时,网关会将它解压缩,重新转成声音给另一方聆听。

2、网络硬盘

“网络硬盘”是一块专属的存储空间,用户通过上网登录网站的方式,可方便上传、下载文件,而独特的分享、分组功能更突破了传统存储的概念。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网络硬盘”产品具有直观预览、四级共享、分组管理、稳定安全的四大特点。

3、网络金融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

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

4、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教和学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于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5、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又称IPTV(InteractivePersonalityTV),它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

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按需观看、随看随停。

6、网络保险

网络保险是新兴的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模式。网络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它代表了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12158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