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aka,我又来了。
学习背景:老板让我搞图像领域,内心是很无力的,毕竟自己正在做omics的东西都没有什么进展呢,又让我搞新的,但是一切都是没得办法。所以又来学CNN、DNN了。
在上面我们介绍了DNN相对于SNN来说,隐藏层数更多,而且拟合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但是随着而来的越来越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梯度消失问题,导致多层隐藏层成了噩梦,甚至多层效果还不如简单的SNN。于是Hinton,(2006)利用与训练方法缓解了局部最优解问题才将隐藏层推到了7层,同时为了克服梯度消失的问题,将sigmoid函数尝试用ReLu、maxout等输出函数替换,形成了大家比较熟知的DNN结构。
参考:
DNN与ANN的区别
DBN/DNN/ANN/SNN
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DNN(深度神经网络)的内部网络结构有什么区别?
为了训练的需要,要不然会出差错
1 背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Siri的走红,类似Siri、搜狗语音助手这样利用语音实现控制,语义理解的系统开始大量涌现。而语音识别系统作为这类系统的入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类应用的质量。没有一个好的语音识别系统做支撑,再好的助手也只能干瞪眼。
与此同时,随着微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反馈,在多种场合下不方便收听语音,需要将语音转换成文字。许多微信公众号也表示需要将语音识别成文字,以便进一步的处理。在此形势下,提高我司现有语音识别系统的准确率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之前主流的语音识别系统都是采用HMM-GMM技术。近些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技术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采用HMM-DNN技术。这项技术把描述特征发射概率的模型从混合高斯模型(GMM)替换为深度神经网络(DNN),从而使系统的错误率下降了20%~30%。
2 相关产品
当前市场上的采用DNN技术的主要竞品有讯飞的相关产品,包括讯飞语音输入法和讯飞口讯等产品、以及某互联网公司的输入法等。
科大讯飞是当前语音行业的领航者,在语音行业有十几年的历史,在Siri推出前就已经推出了讯飞语音输入法等产品,在数据积累方面具有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行业内另一家互联网公司则是声称国内最早将DNN技术应用到语音识别产品中的公司。
3 技术介绍
31 深度神经网络
为了描述神经网络,我们先介绍最简单的神经网络,该神经网络只由一个神经元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神经元
图1所示的神经元接受3个输入,x1,x2,x3,和一个偏置+1, 其输出为
其中Wi 为xi在输入中的权重。函数f(x)被称作激活函数。
图2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将许多个单一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神经网络最左边的一层叫做输入层,最右的一层叫做输出层。中间节点组成的一层叫做隐藏层
32 深度神经网络在声学模型中的应用
深度神经网络则是层数较多的神经网络。虽然神经网络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但因为计算量的问题,神经网络的层数一直无法提升。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GPU的出现,才使得深度神经网络得以发挥其威力。
图3 使用DNN作为声学模型[1]
图3说明了DNN是如何替代GMM应用到声学模型中的。图3中上半部分是HMM的结构,HMM的结构和转移概率是HMM-GMM模型训练的结果。图3中间部分是描述了一个DNN,这个DNN模型来决定HMM的发射概率。通常情况下这个DNN模型的层数不会小于5层,每层大概数千个神经元组成。图3中的下半部分是DNN模型的输入,需要注意的是DNN模型的输入是多帧特征,而不是GMM模型中一帧。在识别语音的过程中,一小段语音都会被提取成上图中所对应的Observation,并根据HMM中的状态计算发射概率(也就是跟不同的发音比较相似度),选择发射概率最大路径作为最终的结果。
图4 DNN声学模型的训练流程
图4说明了DNN声学模型的训练流程。在训练DNN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训练出一个HMM-GMM模型来做强制对齐(forced alignment)。强制对齐的结果作为DNN训练的样本提交GPU上训练DNN模型,这个过程包含了两部分,首先是基于GPU的Pretrain,使神经网络有一个好的起点。然后使用BP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Fine Tuning,得到最终的模型。
33 DNN训练与识别系统的工程优化
DNN网络具有数据巨大的参数需要学习,每一层网络都有数百万的参数,而下一层网络的输入又是上一层网络的输出,通常情况下训练一个32节中所述的声学模型需要近两千个CPU内核运行近一个月。此外,由于声学模型所用到的DNN较为特殊:每一层的一个神经元都依赖上一层的所有神经元,因此,如果把模型不同层次切分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分别进行训练的话,会带来巨大的网络开销,使系统实际上不可用,因此我们在训练DNN的过程中使用了GPU,并通过不断的优化,使得训练速度相比单台服务器有近两千倍的速度提高,从而使DNN模型的训练成为现实。
此外,为了使DNN模型可以应用到线上的服务中,我们对DNN在CPU上的计算也做了优化,在几乎不影响准确率的情况下,将计算速度提升了将近10倍。
4 实验结果
通过DNN模型的应用,我们语音识别系统的字错误率下降了40%左右,根据第三方的测试已经超过百度,并有望追上讯飞。
首先回顾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反向传播
forward:
Loss Function:
backward:
w的梯度:
b的梯度:
令:
已知 ,推导上一层 :
( 1) 单通道(极简情况)
为了简单起见,设输入X为3 3,单通道,卷积核K为22,输出Y为22,单通道。 ,即:
在计算时会转化为:
所以,卷积运算最终转化为矩阵运算。即X、K、Y变形在之后对应矩阵变为XC、KC、YC,则
Y和K只要reshape一下就可以了,但X需要特别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叫im2col(image to column),就是把卷积窗口中的数拉成一行,每行 列,共(Xw-k+1)(Xh-k+1)行。
(2)多通道(实际情况)
下面是一张被广泛引用的说明图,图中显示的输入是3通道(3层,比如R、G、B共3个channel),输出是2通道(channel),于是总共有32=6个卷积核,每个核有4个元素,34=12,所以6个卷积核排成一个122的核矩阵,即为权重矩阵,把这6个KC的组合(权重矩阵)记为WC。
图中最底下一行表示两个矩阵乘积运算,就是卷积层的前向传播算法。实际编码时还会加上偏置,而且还要考虑Batchs。
如图中所示,如果输入的维度为 ,那么
上图中显示的乘法维度是:
最后将 即可
池化(Pooling):也称为欠采样或下采样。主要用于特征降维,压缩数据和参数的数量,减小过拟合,同时提高模型的容错性。主要有:
Max Pooling:最大池化
Average Pooling:平均池化
池化层的反向传播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以最大池化举例,上图中,池化后的数字6对应于池化前的红色区域,实际上只有红色区域中最大值数字6对池化后的结果有影响,权重为1,而其它的数字对池化后的结果影响都为0。假设池化后数字6的位置误差为 误差反向传播回去时,红色区域中最大值对应的位置误差即等于 ,而其它3个位置对应的 误差为0。因此,在卷积神经网络最大池化前向传播时,不仅要记录区域的最大值,同时也要记录下来区域最大值的位置,方便误差的反向传播。
而平均池化就更简单了,由于平均池化时,区域中每个值对池化后结果贡献的权重都为区域大小的倒数,所以误差反向传播回来时,在区域每个位置的误差都为池化后误差 除以区域的大小。
由前面的前向传播可知卷积核的计算为:
记:
在反向传播中, 是从后面一层(一般是激活函数层或池化层)传过来的,是一个已知量,在此基础上求
1求
只需要reshape一下就可以得到
2求
根据反向传播公式,
但是从 还原到 并非易事,im2col的逆映射计算复杂度高得不能接受,要计算 还得另寻它途。
下面是新的计算方式的推导:
根据前向传播:
可以计算每个 的导数:
所以:
3求
我们的 是一个列向量,它给卷积结果的每一个通道都加上同一个标量。因此,在反向传播时,它的导数等于卷积结果的 误差在每一个通道上将所有 误差进行求和的结果,即:
由于有些公式支持的不好,所以有些地方我用了截图,如果有读不懂的,可以在评论区回复邮箱,我把word版发给你们。另外,如果大家发现我有地方写得不对或者有疑问的,麻烦评论, 我会回复并改正
原文: 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学术范
最近,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许多图像识别基准上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包括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ILSVRC-2012)。在定位子任务中获胜的模型是一个网络,它预测了图像中每个对象类别的单个边界框和置信度得分。这样的模型捕获了围绕对象的整幅图像上下文,但如果不天真地复制每个实例的输出数量,就无法处理图像中同一对象的多个实例。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显著性启发的神经网络检测模型,它预测了一组与类无关的边界框,每个框有一个分数,对应于它包含任何感兴趣的对象的可能性。该模型自然地为每个类处理数量可变的实例,并允许在网络的最高级别上进行跨类泛化。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用范例是训练在子图像上 *** 作的对象检测器,并在所有的场所和尺度上以详尽的方式应用这些检测器。这一范例被成功地应用于经过区别训练的可变形零件模型(DPM)中,以实现检测任务的最新结果。对所有可能位置和尺度的穷举搜索带来了计算上的挑战。随着类数量的增加,这个挑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大多数方法都训练每个类单独的检测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从检测器级联到使用分割提出少量的对象假设。
关于对象检测的文献非常多,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利用类不可知思想和解决可伸缩性的方法。
许多提出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基于部件的模型,最近由于有区别学习和精心设计的特征,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然而,这些方法依赖于在多个尺度上详尽地应用零件模板,这是非常昂贵的。此外,它们在类的数量上是可伸缩的,这对像ImageNet这样的现代数据集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前一个问题,Lampert等人使用分支绑定策略来避免计算所有可能的对象位置。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Song et al使用了一个低维部件基,在所有对象类中共享。基于哈希算法的零件检测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另一种不同的工作,与我们的工作更接近,是基于对象可以本地化的想法,而不必知道它们的类。其中一些方法建立在自底向上无阶级分割[9]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片段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反馈进行评分。基于同样的动机,Alexe等人使用一种廉价的分类器对对象假设是否为对象进行评分,并以这种方式减少了后续检测步骤的位置数量。这些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多层模型,分割作为第一层,分割分类作为后续层。尽管它们编码了已证明的感知原理,但我们将表明,有更深入的模型,充分学习可以导致更好的结果。
最后,我们利用了DeepLearning的最新进展,最引人注目的是Krizhevsky等人的工作。我们将他们的边界盒回归检测方法扩展到以可扩展的方式处理多个对象的情况。然而,基于dnn的回归已经被Szegedy等人应用到对象掩模中。最后一种方法实现了最先进的检测性能,但由于单个掩模回归的成本,不能扩展到多个类。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预测一组表示潜在对象的边界盒来实现一种与类无关的可扩展对象检测。更准确地说,我们使用了深度神经网络(DNN),它输出固定数量的包围盒。此外,它为每个盒子输出一个分数,表示这个盒子包含一个对象的网络信任度。
为了形式化上述思想,我们将i-thobject框及其相关的置信度编码为最后一网层的节点值:
Bounding box: 我们将每个框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坐标编码为四个节点值,可以写成vectorli∈R4。这些坐标是归一化的w r t图像尺寸,以实现图像绝对尺寸的不变性。每个归一化坐标是由最后一层的线性变换产生的。
Confidence: 置信度:包含一个对象的盒子的置信度得分被编码为单个节点valueci∈[0,1]。这个值是通过最后一个隐藏层的线性变换产生的,后面跟着一个sigmoid。
我们可以组合边界盒位置sli,i∈{1,…K}为一个线性层。同样,我们可以将所有置信区间ci,i∈{1,…K}作为一个s型层的输出。这两个输出层都连接到最后一个隐藏层
在推理时,我们的算法生成kbound盒。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使用ek = 100和K= 200。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使用置信分数和非最大抑制在推理时获得较少数量的高置信框。这些盒子应该代表对象。因此,它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分类器进行分类,实现目标检测。由于盒子的数量非常少,我们可以提供强大的分类器。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个dnn进行分类。
我们训练一个DNN来预测每个训练图像的边界框及其置信度得分,以便得分最高的框与图像的groundtruth对象框很好地匹配。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训练例子,对象被标记为boundingboxesgj,j∈{1,…,M}。在实践中,pre- dictionary的数量远远大于groundtruthboxm的数量。因此,我们试图只优化与地面真实最匹配的预测框子集。我们优化他们的位置,以提高他们的匹配度,最大化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将剩余预测的置信度最小化,这被认为不能很好地定位真实对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为每个训练实例制定一个分配问题。Wexij∈{0,1}表示赋值:xij= 1,如果第i个预测被赋值给第j个真对象。这项任务的目标可以表示为
其中,我们使用标准化边界框坐标之间的el2距离来量化边界框之间的不同。此外,我们希望根据分配x优化盒子的可信度。最大化指定预测的置信度可以表示为
最终的损失目标结合了匹配损失和信心损失
受式1的约束。α平衡了不同损失条款的贡献。
对于每个训练例子,我们通过解决一个最佳的赋值x的预测到真实的盒子
约束执行赋值解决方案。这是二部匹配的一种变体,是一种多项式复杂度匹配。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匹配是非常便宜的——每幅图像中标记的对象的数量少于一打,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很少的对象被标记。然后,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参数。例如,反向传播算法的一阶导数计算w、r、t、l和c
尽管上述定义的损失在原则上是足够的,但三次修改使其有可能更快地达到更好的准确性。第一个修改是对地面真实位置进行聚类,并找到这样的聚类/质心,我们可以使用这些聚类/质心作为每个预测位置的先验。因此,鼓励学习算法为每个预测位置学习一个残差到一个先验。
第二个修改涉及到在匹配过程中使用这些先验:不是将N个groundtruth位置与K个预测进行匹配,而是在K个先验和groundtruth之间找到最佳匹配。一旦匹配完成,就会像之前一样计算目标的置信度。此外,位置预测损失也不变:对于任何一对匹配的(目标,预测)位置,其损失定义为groundtruth和对应于匹配先验的坐标之间的差值。我们把使用先验匹配称为先验匹配,并假设它促进了预测的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以一种与类无关的方式定义了我们的方法,但我们可以将它应用于预测特定类的对象盒。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需要在类的边框上训练我们的模型。此外,我们可以预测每个类的kbox。不幸的是,这个模型的参数数量会随着类的数量线性增长。此外,在一个典型的设置中,给定类的对象数量相对较少,这些参数中的大多数会看到很少有相应梯度贡献的训练示例。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两步过程——首先本地化,然后识别——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允许使用少量参数利用同一图像中多个对象类型的数据
我们使用的本地化和分类模型的网络架构与[10]使用的网络架构相同。我们使用Adagrad来控制学习速率衰减,128的小批量,以及使用多个相同的网络副本进行并行分布式训练,从而实现更快的收敛。如前所述,我们在定位损失中使用先验——这些是使用训练集上的均值来计算的。我们还使用α = 03来平衡局部化和置信度损失。定位器可以输出用于推断的种植区以外的坐标。坐标被映射和截断到最后的图像区域。另外,使用非最大抑制对盒进行修剪,Jaccard相似度阈值为05。然后,我们的第二个模型将每个边界框分类为感兴趣的对象或“背景”。为了训练我们的定位器网络,我们从训练集中生成了大约3000万幅图像,并对训练集中的每幅图像应用以下步骤。最后,样品被打乱。为了训练我们的本地化网络,我们通过对训练集中的每一幅图像应用以下步骤,从训练集中生成了大约3000万幅图像。对于每幅图像,我们生成相同数量的平方样本,使样本总数大约为1000万。对于每幅图像,样本被桶状填充,这样,对于0 - 5%、5 - 15%、15 - 50%、50 - 100%范围内的每个比例,都有相同数量的样本,其中被包围框覆盖的比例在给定范围内。训练集和我们大多数超参数的选择是基于过去使用非公开数据集的经验。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没有探索任何非标准数据生成或正则化选项。在所有的实验中,所有的超参数都是通过对训练集。
Pascal Visual Object Classes (VOC)挑战是最常用的对象检测算法基准。它主要由复杂的场景图像组成,其中包含了20种不同的对象类别的边界框。在我们的评估中,我们关注的是2007版VOC,为此发布了一个测试集。我们通过培训VOC 2012展示了结果,其中包含了大约。11000张。我们训练了一个100框的定位器和一个基于深度网络的分类器。
我们在一个由1000万作物组成的数据集上训练分类器,该数据集重叠的对象至少为05 jaccard重叠相似度。这些作物被标记为20个VOC对象类中的一个。•2000万负作物与任何物体盒最多有02个Jaccard相似度。这些作物被贴上特殊的“背景”类标签。体系结构和超参数的选择遵循。
在第一轮中,定位器模型应用于图像中最大-最小中心方形作物。作物的大小调整到网络输入大小is220×220。单次通过这个网络,我们就可以得到上百个候选日期框。在对重叠阈值为05的非最大抑制后,保留评分最高的前10个检测项,并通过21路分类器模型分别通过网络进行分类。最终的检测分数是给定盒子的定位分数乘以分类器在作物周围的最大方形区域上评估的分数的乘积。这些分数通过评估,并用于计算精确查全曲线。
首先,我们分析了本地化器在隔离状态下的性能。我们给出了被检测对象的数量,正如Pascal检测标准所定义的那样,与生成的包围框的数量相对比。在图1中,我们展示了使用VOC2012进行训练所获得的结果。此外,我们通过使用图像的最大中心面积(max-center square crop)作为输入以及使用两个尺度(second scale)来给出结果:最大中心面积(max-center crop)的第二个尺度(select3×3windows的大小为图像大小的60%)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使用10个边界框的预算时,我们可以用第一个模型本地化453%的对象,用第二个模型本地化48%的对象。这显示出比其他报告的结果更好的性能,例如对象度算法达到42%[1]。此外,这个图表显示了在不同分辨率下观察图像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算法通过使用最大中心作物获得了大量的对象,但当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作物时,我们获得了额外的提升。进一步,我们用21-way分类器对生成的包围盒进行分类,如上所述。表1列出了VOC 2007的平均精度(APs)。达到的平均AP是029,与先进水平相当。注意,我们的运行时间复杂度非常低——我们只使用top10框。示例检测和全精度召回曲线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可视化检测是通过仅使用最大中心方形图像裁剪,即使用全图像获得的。然而,我们设法获得了相对较小的对象,例如第二行和第二列的船,以及第三行和第三列的羊。
在本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定位图像中的对象,该方法可以预测多个边界框的时间。该方法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基本特征提取和学习模型。它制定了一个能够利用可变数量的groundtruth位置的多箱定位成本。在“一个类一个箱”方法的情况下,对1000个盒子进行非max-suppression,使用与给定图像中感兴趣的DeepMulti-Box方法相同的准则,并学习在未见图像中预测这些位置。
我们在VOC2007和ILSVRC-2012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基准上给出了结果,在这两个基准上,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竞争力。此外,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后续分类器将探测到的位置。我们的结果表明,deepmultibox的方法是可扩展的,甚至可以在两个数据集之间泛化,就能够预测感兴趣的定位,甚至对于它没有训练的类别。此外,它能够捕获同一类物体的多种情况,这是旨在更好地理解图像的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定位和识别路径折叠到一个单一的网络中,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个通过网络的一次性前馈中提取位置和类标签信息。即使在其当前状态下,双通道过程(本地化网络之后是分类网络)也会产生5-10个网络评估,每个评估的速度大约为1个CPU-sec(现代机器)。重要的是,这个数字并不与要识别的类的数量成线性关系,这使得所提出的方法与类似dpm的方法非常有竞争力。
目前,业界有一种错误的较为普遍的意识,即“深度学习最终可能会淘汰掉其他所有机器学习算法”。这种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下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远超过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并且媒体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大肆夸大的报道。
深度学习,作为目前最热的机器学习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是机器学习的终点。起码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 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展现出神奇的效果,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小样本问题,此时深度学习方法无法入手,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就可以处理;
2 有些领域,采用传统的简单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没必要非得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方法;
3 深度学习的思想,来源于人脑的启发,但绝不是人脑的模拟,举个例子,给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看一辆自行车之后,再见到哪怕外观完全不同的自行车,小孩也十有八九能做出那是一辆自行车的判断,也就是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往往不需要大规模的训练数据,而现在的深度学习方法显然不是对人脑的模拟。
深度学习大佬 Yoshua Bengio 在 Quora 上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时,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这里引用一下,以回答上述问题:
Science is NOT a battle, it is a collaboration We all build on each other's ideas Science is an act of love, not war Love for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at surrounds us and love to share and build something together That makes science a highly satisfying activity, emotionally speaking!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科学不是战争而是合作,任何学科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博采众长、相得益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行。机器学习的研究也是一样,你死我活那是邪教,开放包容才是正道。
结合机器学习2000年以来的发展,再来看Bengio的这段话,深有感触。进入21世纪,纵观机器学习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可以简单总结为2000-2006年的流形学习、2006年-2011年的稀疏学习、2012年至今的深度学习。未来哪种机器学习算法会成为热点呢?深度学习三大巨头之一吴恩达曾表示,“在继深度学习之后,迁移学习将引领下一波机器学习技术”。但最终机器学习的下一个热点是什么,谁又能说得准呢。
编辑于 2017-12-27
2991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感谢收起
阿里云云栖社区
用户标识1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的术语,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大约从8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始设计可以学习和模仿人类行为的算法。
在算法方面,最重要的算法是神经网络,由于过拟合而不是很成功(模型太强大,但数据不足)。尽管如此,在一些更具体的任务中,使用数据来适应功能的想法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功,并且这也构成了当今机器学习的基础。
在模仿方面,人工智能专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专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创建诸如边缘检测,颜色配置文件,N-gram,语法树等。不过,这些进步还不足以达到我们的需求。
传统的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L)技术在预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L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的模型结构,例如:
1线性回归。
2逻辑回归。
3决策树。
4支持向量机。
5贝叶斯模型。
6正则化模型。
7模型集成(ensemble)。
8神经网络。
这些预测模型中的每一个都基于特定的算法结构,参数都是可调的。训练预测模型涉及以下步骤:
1 选择一个模型结构(例如逻辑回归,随机森林等)。
2 用训练数据(输入和输出)输入模型。
3 学习算法将输出最优模型(即具有使训练错误最小化的特定参数的模型)。
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些任务中表现不错,但在其他方面表现不佳。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低功耗(简单)模型和高功耗(复杂)模型。选择不同的模型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由于以下原因,使用低功率/简单模型是优于使用高功率/复杂模型:
在我们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之前,训练高功率模型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我们拥有大量数据之前,训练高功率模型会导致过度拟合问题(因为高功率模型具有丰富的参数并且可以适应广泛的数据形状,所以我们最终可能训练一个适合于特定到当前的训练数据,而不是推广到足以对未来的数据做好预测)。
然而,选择一个低功率的模型会遇到所谓的“欠拟合”的问题,模型结构太简单,如果它复杂,就无法适应训练数据。(想象一下,基础数据有一个二次方关系:y = 5 x ^ 2;你无法适应线性回归:y = a x + b,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a和b。
为了缓解“不适合的问题”,数据科学家通常会运用他们的“领域知识”来提出“输入特征”,这与输出关系更为直接。(例如,返回二次关系y = 5 square(x),如果创建了一个特征z = x ^ 2,则可以拟合线性回归:y = a z + b,通过选择a = 5和b = 0)。
机器学习的主要障碍是特征工程这个步骤,这需要领域专家在进入训练过程之前就要找到非常重要的特征。特征工程步骤是要靠手动完成的,而且需要大量领域专业知识,因此它成为当今大多数机器学习任务的主要瓶颈。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和足够的数据,那么我们必须使用低功耗/更简单的模型,这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创建合适的输入特征。这是大多数数据科学家今天花时间去做的地方。
神经网络的回归:
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大规模并行处理基础架构的共同发展,使得机器处理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不再局限于低功耗/简单的模型。例如,当今最流行的两种主流机器学习模型是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树。尽管如此,两者都非常强大,并且提供了非线性模型拟合的训练数据,但数据科学家仍然需要仔细地创建特征以获得良好的性能。
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家重新使用神经网络的许多层来完成这些人类模仿的任务。这给DNN(深度神经网络)带来了新的生机,并在图像分类和语音识别任务方面提供了重大突破。DNN的主要区别在于,你可以将原始信号(例如RGB像素值)直接输入DNN,而不需要创建任何域特定的输入功能。通过多层神经元(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DNN可以“自动”通过每一层产生适当的特征,最后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预测。这极大地消除了寻找“特征工程”的麻烦,这是数据科学家们最喜欢看到的。
DNN也演变成许多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所以有CNN(卷积神经网络),RNN(递归神经网络),LSTM(长期短期记忆),GAN(生成敌对网络),转移学习,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所有的这些被统称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它正在引起整个机器学习界的关注。
强化学习:
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关于如何模仿一个人(或动物)的学习,设想感知/行为/奖励循环的非常自然的动物行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首先会通过感知他或者她所处的状态来了解环境。在此基础上,他或者她会选择一个“动作”,将他或者她带到另一个“状态”。那么他或她将获得“奖励”,循环重复,直到他或她消失。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强化学习)与传统监督机器学习的曲线拟合方法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强化学习学习得非常快,因为每一个新的反馈(例如执行一个行动并获得奖励)都被立即发送到影响随后的决定。
强化学习也提供了预测和优化的平滑整合,因为它在采取不同的行动时保持当前状态的信念和可能的转换概率,然后做出决定哪些行动可以导致最佳结果。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 AI
与经典的ML技术相比,DL提供了一个更强大的预测模型,通常可以产生良好的预测结果。与经典优化模型相比,强化学习提供了更快的学习机制,并且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机器学习 vs 深度学习
在深度探讨machine learning和data science的联系之前,这里简要地讨论一下machine learning 和deep learning。machine learning是一套算法,来训练数据集做预测或者采取行动以使得系统最优化。举例来说,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被用来根据历史数据将想要贷款的客户分成预期好的和预期差的(good or bad prospects)。对于给定的任务(比如监督聚类),需要的技术多种多样:naive Bayes、SVM、neural nets、ensembles、association rules、decision trees、logistic regression,或者是很多技术的组合。所有这些都是数据科学的子集。当这些算法自动化后,比如无人驾驶飞机或者无人驾驶汽车,这就叫AI了,或者说的具体一点,deep learning。如果采集的数据来自传感器并且通过互联网传播,那么这就是机器学习或数据科学或深度学习应用于物联网了。
有些人对深度学习有不同的定义,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一种机器学习的技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子领域,是关于解决那些对人类来讲非常容易但是对计算机而言很难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strong AI可能可以做所有人类可以做的事情(可能除了纯粹的物理问题)。这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做计划,在世界上到处溜达,识别物体和声音,说话,翻译,社交或者商业交易,还有创造性工作(比如写诗画画)等等。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只是AI要处理的语言部分,尤其是写。
Machine learning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给出一些可以被以离散形式描述的AI问题(比如从一系列动作中选出对的那个),然后给定一堆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不需要程序员手动写程序的情况下选出那个“正确的”行为。通常情况需要借助外界的一些过程来判断这个动作对不对。在数学上,这就是函数:你给一些输入,然后你想要他处理一下得到正确的输出,所以整个问题就简化为用一些自动的方式建立这种数学函数模型。和AI区分一下:如果我写了一段特别机智的程序有着人类的行为,那这就可以是AI,但是除非它的参量都是自动从数据中学会的,否则就不是机器学习。
Deep learning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机器学习的一种。它包含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可以想成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简单块的组合(或者说是块的功能的组合),这些块可以进行调整来更好的预测最终结果。
深度神经网络是机器学习(ML, Machine Learning)领域中一种技术。
在监督学习中,以前的多层神经网络的问题是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如果训练样本足够充分覆盖未来的样本,那么学到的多层权重可以很好的用来预测新的测试样本。但是很多任务难以得到足够多的标记样本,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模型,比如线性回归或者决策树往往能得到比多层神经网络更好的结果(更好的泛化性,更差的训练误差)。
扩展资料:
非监督学习中,以往没有有效的方法构造多层网络。多层神经网络的顶层是底层特征的高级表示,比如底层是像素点,上一层的结点可能表示横线,三角。
而顶层可能有一个结点表示人脸。一个成功的算法应该能让生成的顶层特征最大化的代表底层的样例。如果对所有层同时训练,时间复杂度会太高; 如果每次训练一层,偏差就会逐层传递。这会面临跟上面监督学习中相反的问题,会严重欠拟合。
深度学习之损失函数与激活函数的选择
在深度神经网络(DNN)反向传播算法(BP)中,我们对DNN的前向反向传播算法的使用做了总结。其中使用的损失函数是均方差,而激活函数是Sigmoid。实际上DNN可以使用的损失函数和激活函数不少。这些损失函数和激活函数如何选择呢?以下是本文的内容。
MSE损失+Sigmoid激活函数的问题
先来看看均方差+Sigmoid的组合有什么问题。回顾下Sigmoid激活函数的表达式为:
函数图像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于Sigmoid,当z的取值越来越大后,函数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意味着此时的导数σ′(z)也越来越小。同样的,当z的取值越来越小时,也有这个问题。仅仅在z取值为0附近时,导数σ′(z)的取值较大。在均方差+Sigmoid的反向传播算法中,每一层向前递推都要乘以σ′(z),得到梯度变化值。Sigmoid的这个曲线意味着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梯度变化值很小,导致我们的W,b更新到极值的速度较慢,也就是我们的算法收敛速度较慢。那么有什么什么办法可以改进呢?
交叉熵损失+Sigmoid改进收敛速度
Sigmoid的函数特性导致反向传播算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呢?换掉Sigmoid?这当然是一种选择。另一种常见的选择是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代替均方差损失函数。每个样本的交叉熵损失函数的形式:
其中,为向量内积。这个形式其实很熟悉,在逻辑回归原理小结中其实我们就用到了类似的形式,只是当时我们是用最大似然估计推导出来的,而这个损失函数的学名叫交叉熵。
使用了交叉熵损失函数,就能解决Sigmoid函数导数变化大多数时候反向传播算法慢的问题吗?我们来看看当使用交叉熵时,我们输出层δL的梯度情况。
对比一下均方差损失函数时在δL梯度
使用交叉熵,得到的的δl梯度表达式没有了σ′(z),梯度为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距,这样求得的Wl,bl的梯度也不包含σ′(z),因此避免了反向传播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使用了sigmoid激活函数,交叉熵损失函数肯定比均方差损失函数好用。
对数似然损失+softmax进行分类输出
在前面我们都假设输出是连续可导的值,但是如果是分类问题,那么输出是一个个的类别,那我们怎么用DNN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DNN分类模型要求是输出层神经元输出的值在0到1之间,同时所有输出值之和为1。很明显,现有的普通DNN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但是我们只需要对现有的全连接DNN稍作改良,即可用于解决分类问题。在现有的DNN模型中,我们可以将输出层第i个神经元的激活函数定义为如下形式:
这个方法很简洁漂亮,仅仅只需要将输出层的激活函数从Sigmoid之类的函数转变为上式的激活函数即可。上式这个激活函数就是我们的softmax激活函数。它在分类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将DNN用于分类问题,在输出层用softmax激活函数也是最常见的了。
对于用于分类的softmax激活函数,对应的损失函数一般都是用对数似然函数,即:
其中yk的取值为0或者1,如果某一训练样本的输出为第i类。则yi=1,其余的j≠i都有yj=0。由于每个样本只属于一个类别,所以这个对数似然函数可以简化为:
可见损失函数只和真实类别对应的输出有关,这样假设真实类别是第i类,则其他不属于第i类序号对应的神经元的梯度导数直接为0。对于真实类别第i类,它的WiL对应的梯度计算为:
可见,梯度计算也很简洁,也没有第一节说的训练速度慢的问题。当softmax输出层的反向传播计算完以后,后面的普通DNN层的反向传播计算和之前讲的普通DNN没有区别。
梯度爆炸or消失与ReLU
学习DNN,大家一定听说过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两个词。尤其是梯度消失,是限制DNN与深度学习的一个关键障碍,目前也没有完全攻克。
什么是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呢?简单理解,就是在反向传播的算法过程中,由于我们使用了是矩阵求导的链式法则,有一大串连乘,如果连乘的数字在每层都是小于1的,则梯度越往前乘越小,导致梯度消失,而如果连乘的数字在每层都是大于1的,则梯度越往前乘越大,导致梯度爆炸。
比如如下的梯度计算:
如果不巧我们的样本导致每一层的梯度都小于1,则随着反向传播算法的进行,我们的δl会随着层数越来越小,甚至接近越0,导致梯度几乎消失,进而导致前面的隐藏层的W,b参数随着迭代的进行,几乎没有大的改变,更谈不上收敛了。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而对于梯度爆炸,则一般可以通过调整我们DNN模型中的初始化参数得以解决。
对于无法完美解决的梯度消失问题,一个可能部分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的办法是使用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激活函数,ReLU在卷积神经网络CNN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CNN中梯度消失似乎不再是问题。那么它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很简单,比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激活函数都简单,表达式为:
也就是说大于等于0则不变,小于0则激活后为0。
其他激活函数
DNN常用的激活函数还有:
tanh
这个是sigmoid的变种,表达式为:
tanh激活函数和sigmoid激活函数的关系为:
tanh和sigmoid对比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输出落在了[-1,1],这样输出可以进行标准化。同时tanh的曲线在较大时变得平坦的幅度没有sigmoid那么大,这样求梯度变化值有一些优势。当然,要说tanh一定比sigmoid好倒不一定,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softplus
这个其实就是sigmoid函数的原函数,表达式为:
它的导数就是sigmoid函数。softplus的函数图像和ReLU有些类似。它出现的比ReLU早,可以视为ReLU的鼻祖。
PReLU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ReLU的变种,特点是如果未激活值小于0,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变为0,而是进行一定幅度的缩小。如下图。
小结
上面我们对DNN损失函数和激活函数做了详细的讨论,重要的点有:
1)如果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则交叉熵损失函数一般肯定比均方差损失函数好;
2)如果是DNN用于分类,则一般在输出层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和对数似然损失函数;
3)ReLU激活函数对梯度消失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决,尤其是在CNN模型中。
我们从下面四点认识人工神经网络(ANN: Artificial Neutral Network):神经元结构、神经元的激活函数、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神经网络选择权值和学习算法。
1 神经元:
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图就能了解是怎样从生物神经元建模为人工神经元。
下面分别讲述:
生物神经元的组成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触。树突可以看作输入端,接收从其他细胞传递过来的电信号;轴突可以看作输出端,传递电荷给其他细胞;突触可以看作I/O接口,连接神经元,单个神经元可以和上千个神经元连接。细胞体内有膜电位,从外界传递过来的电流使膜电位发生变化,并且不断累加,当膜电位升高到超过一个阈值时,神经元被激活,产生一个脉冲,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为了更形象理解神经元传递信号过程,把一个神经元比作一个水桶。水桶下侧连着多根水管(树突),水管既可以把桶里的水排出去(抑制性),又可以将其他水桶的水输进来(兴奋性),水管的粗细不同,对桶中水的影响程度不同(权重),水管对水桶水位(膜电位)的改变就是水桶内水位的改变,当桶中水达到一定高度时,就能通过另一条管道(轴突)排出去。
按照这个原理,科学家提出了M-P模型(取自两个提出者的姓名首字母),M-P模型是对生物神经元的建模,作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个神经元。
由MP模型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与生物神经元的相似之处,x_i表示多个输入,W_ij表示每个输入的权值,其正负模拟了生物神经元中突出的兴奋和抑制;sigma表示将全部输入信号进行累加整合,f为激活函数,O为输出。下图可以看到生物神经元和MP模型的类比:
往后诞生的各种神经元模型都是由MP模型演变过来。
2 激活函数
激活函数可以看作滤波器,接收外界各种各样的信号,通过调整函数,输出期望值。ANN通常采用三类激活函数:阈值函数、分段函数、双极性连续函数(sigmoid,tanh):
3 学习算法
神经网络的学习也称为训练,通过神经网络所在环境的刺激作用调整神经网络的自由参数(如连接权值),使神经网络以一种新的方式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每个神经网络都有一个激活函数y=f(x),训练过程就是通过给定的海量x数据和y数据,拟合出激活函数f。学习过程分为有导师学习和无导师学习,有导师学习是给定期望输出,通过对权值的调整使实际输出逼近期望输出;无导师学习给定表示方法质量的测量尺度,根据该尺度来优化参数。常见的有Hebb学习、纠错学习、基于记忆学习、随机学习、竞争学习。
4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单层前向网络、多层前向网络、反馈网络,随机神经网络、竞争神经网络。
5 神经网络的发展
(不能贴公式不好解释啊 -_-!)sigma是误差信号,yita是学习率,net是输入之和,V是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矩阵,W是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重矩阵。
之后还有几种
随着计算机硬件计算能力越来越强,用来训练的数据越来越多,神经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人工智能领域常听到DNN(深度神经网络)、CNN(卷积神经网络)、RNN(递归神经网络)。其中,DNN是总称,指层数非常多的网络,通常有二十几层,具体可以是CNN或RNN等网络结构。
参考资料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