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 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 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 宾语、 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的解释为:囫囵:整个的,完整的。把整个的枣子不加咀嚼就吞下肚去。成用来比喻学习或理解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食而不化。出处:宋·圆悟克勤·《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
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成语寓意: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