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南方的四个徽剧戏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史称“徽班进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扩展资料:
老郎神(唐明皇)是京剧的祖师爷,文革“破除迷信”时,中国大陆京剧剧团不许敬拜神佛,但在台湾京剧剧团还有供奉唐明皇的传统。改革开放后,中国所有京剧剧团不再有禁止敬拜祖师爷的规定。
唱腔京剧的唱腔以二黄腔和西皮腔为主。二黄有正二黄与反二黄之分,板式有导板、迥龙、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散板、摇板、滚板等。西皮腔板式有导板、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答:京剧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