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鬼国
语音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罗氏鬼国,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的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
中文名
罗氏鬼国
时 期
宋末
民 族
彝族
地 区
云贵地区
宋末,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 南部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
宝祐五年,蒙古军由云南进攻播州。杨文请准于朝,诏节度使吕文德同往罗氏鬼国,说服酋长共同抵御蒙古军。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水西由安姓土司统治。水东由宋姓土司统治。至明初,彝族土司管辖今贵州省除遵义、铜仁、黔东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 [1]
贵州历史上有过罗甸国或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地方王国名称。有些早期外地历史文献,对此有所提及,但多半混淆不清,说罗甸国又叫罗殿国,也叫罗氏鬼国,也没有指出具体地方。现代有贵州学者据以考证,认为罗甸国或作罗殿国,中心在今安顺地区,罗氏鬼国中心在今大方,各是一个政权。考证还不准确,特据史实分辨如下:(1)罗甸国的封号有两次,第一次是三国时蜀汉封罗甸国,中心在今大方县。《大定县志》卷三《前事志·纪年一》引《三国志》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济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命世为罗甸君长。”《明史》载:“蜀汉时,火济从诸葛亮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载:“蜀汉时,有火济者从丞相亮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慰使安氏远祖也。”《读史·方舆纪要》载:“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时,帅火济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大定府志》载:“火深目长身,面黛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因令世长其土。”云南《镇雄州志》载:“七星营为武侯会见火济处,火济献粮通道,助兵有功,封为罗甸王,世长其地。”这些记载有学者认为:“应持谨慎态度不可轻易肯定其有,也不可轻易肯定其无,把疑点提出来让后人进一步去作研究。”现在有些彝族文物可以印证这个罗甸国的史实,这个疑点就可迎刃而解了。按:火济彝名妥阿哲(者),汉称火济或济火,在上述记载中,除《方舆记要》记为“帅”,“居普里”之说,不合史实外,其余都可与彝书或彝文古迹相印证。《西南彝志选》有“追忆我祖先,妥阿哲君长,后汉皇帝世,孔明先生来,南征破蛮王。祖先妥阿哲,领兵随汉皇,又供给军粮。汉皇帝说:妥阿哲为人,真是个忠臣,爵禄加顶子,应该赐给你。红印加手本,赐给妥阿哲。彝帅罗甸王,皇帝给封爵”的记叙。大方柯家桥有块彝文古碑,就是记济火助孔明南征的事,有“愿协助皇帝去征讨,长者兴高采烈地毅然决策,在楚敖山,与孔明结盟宣誓说,“若与皇帝背道而弛,存有叛逆之心者当无善果”、“征远兵粮络绎不绝”、“将彝君长的功,记入汉文史册”、“道兴丙午年,封彝君国爵,以表酬谢”等记载。在彝汉文史料的对照中,已使蜀汉加封济火为罗甸王,其中心在今大方的历史明朗化,的确是毋需置疑的信史。
(2)第二次封的罗甸国王(有些史书记为罗殿王)是唐朝加封的,中心在今贞丰。《唐书》和《贵州通志》都记载:“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昆明卢鹿部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内附。”《唐书》、《通典》载:“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新唐书·南蛮传》载:“开成元年鬼主阿佩内附。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甸玉,世袭爵,后封其别帅为滇王。”在上面封王的不同记载中,当以《唐书》和《通典》的记载为正确。《新唐书·南蛮传》的记法,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内附的主帅是阿佩为什么会不封主帅,而一再封其别帅呢?既一再封王,为什么各都不记,一再封王的别帅究责是谁?这样的写法是没有历史价值的。又因为宋代曾有诬称“罗氏鬼国”之名,又被宋王朝所取用。到元代,一些不求甚解的御用学者们,又把罗甸国和罗氏鬼国混为一谈,如《经世大典·招辅总录·八番顺元》说:“罗氏又名罗殿。”《方舆览胜·普安路》说:“蛮名如是部,即罗氏鬼国,初附后立总管府,领蛮夷诸甸。近又分立镇宁、永宁、习安三州。”同书《普定路》又说:“蛮名普栗部又谓之罗殿国,领镇宁、永宁、习安三州。”对这些错乱的记载,有学者以辨析论述,认为罗甸国也作罗殿国,可理解为“罗苏建立的政权”或“罗苏占有的地方。”因为贵州彝族多自称“罗苏”。很显然“罗殿国”之名,是汉人根据彝语给予的他称,彝族自己则称“播勒大革。”“罗氏鬼国”之名,也是汉人对贵州另一个彝族政权的一种不确切的称谓。“鬼国”之名,来源于乌蛮尚鬼之说。《新唐书·南蛮传》说:“乌蛮与南诏世婚姻……俗尚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乌蛮乃是彝族先民,因其尚鬼,并有鬼主之说,所以古书中常称乌蛮为“鬼蛮”,有时也称之为“罗鬼”,称其政权为“鬼国”。又按罗殿国和罗氏鬼国的史事和地理位置辨析,认定“罗殿国和罗氏鬼国是两个政权”,“罗殿国在今安顺地区,都邑在安顺附近。罗氏鬼国在今毕节地区及安顺地区的一部分,都邑在今大方。”“一个是阿者(哲)家所建立的罗氏鬼国,以慕俄格(今大方)为中心;另一个是播勒家所建立的罗殿国,以播勒大革(今安顺)为中心。”这个论述,因是出于历史家的笔下,影响很大,有些学者都赞同。但由于文献不足,没有不同资料的比较研究,除罗殿国和罗氏鬼国各是一个政权这一点基本正确以外,其余论述还是没有中的。总的看来“罗甸”与“罗殿”之不同,当以前者为正确,后者是误写,其取义与彝语自称无关。因为贵州彝族不是多自称“罗苏”,而是多自称“呢署”。“罗甸”之名是用汉文字义定的。罗,意为罗致;甸,意为郊外之地,指边远地方。罗甸王即罗致边远地方的王,亦即收边远之地的地方王国。
宋朝并没有完全控制现在的贵州省区域,而是类似于“臣属国”、“附属国”这样的名义进行控制,只是部分占据了贵州省的一部分地区,全部将贵州划入宋朝的版图确实有待商榷。
贵州得名始末和贵州地区在北宋时期的管辖。
974年,彝族祖先的一支乌蛮人攻占了贵阳城,建立部落联盟性质组织。乌蛮人的首领普贵为了和北宋王朝交好,于是到北宋首都汴梁进行朝贡,赵匡胤接待了普贵,并颁布了敕书《敕普贵书》,敕书中讲到: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这里提到的贵州不能等同于现在的贵州省,只是贵阳一带,是蛮荒尚未开发之地。普贵也因此得以封王,为宋朝皇帝代为管辖贵州,“贵州”的称呼由此而来。宋朝管辖的所谓贵州,只是贵阳一带,并没有全部纳入宋朝的管辖。(赵匡胤像,藩属于北宋的只是贵州的贵阳一带,而不是全部)
贵州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宋朝不愿意下大力气开发,只能委托管理,用少数民族制衡少数民族,把疆域划归宋朝也是模棱两可之间。贵州当时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统治区域,同时云南地区的大理国也控制了贵州地区的一部分。
元朝时期,蒙古军队也是控制了贵州的主要有利益区域,并没有全部占领,也是委托当地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管理,真正派遣官员深入贵州等地则是在明朝时期了。(彝族图腾柱)
为啥贵州在宋朝时期的国外疆域地图中缺少贵州省的大部分?
北宋初年的北宋地图中应该缺少贵州地区,只有974年乌蛮人首领普贵来朝贡后,贵州的一部分才算是划归了北宋的管辖范围,这一时期没有贵州地区是情有可缘的。
纵观宋朝一朝,西南地区宋朝并没有完全控制管辖,在山区有很多的部落联盟或者部落存在,并不完全听从宋朝的命令,而是占据一方,宋朝对此也是不太关注。著名的有罗氏鬼国、罗殿国、田氏部落联盟、自杞国。
一、罗氏鬼国。
控制地区为贵州省中部地区,建立的民族为乌蛮人,彝族的先人,又称罗氏鬼国。建立于唐朝末年,首领称“大鬼主罗殿王”,依附于宋朝,属于藩属的部落联盟。
二、罗殿国(又称罗甸国)。
控制贵州南部地区,北与罗氏鬼国接壤,南部与大理国接壤,是乌蛮人建立的部落联盟,依附于大理国。唐朝时期册封了大理国和罗殿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三、自杞国。
自杞国是乌蛮人(彝族先民的东爨乌蛮部落)建立的国家,主要控制区域是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和云南东部地区(滇东),建立于1100年,1260年被元朝灭亡。
其实这些部落联盟也被认为是小的国家,分别依附于宋和大理国,版图自然不应该算在宋朝的疆域上。元朝时期,这些部落联盟都被消灭了!
我们经常看到的宋朝(北宋和南宋)地图大都是统一性质的地图,如果按照细致的年代和政权来分的话,贵州的好多区域是不完全属于宋朝的疆域的。有不少区域属于藩属国性质的国家或者部落联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