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童话读后感

红色童话读后感,第1张

红色童话》读后感

《红色童话》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真实的取材,以及在朴实俏皮的语言中,传递出的真实历史的心酸和无奈。因为之前就看过该书作者王小平作者任编剧的《刮痧》,所以看起《红色童话》来,同样有一种中美文化强烈碰撞的冲击感,只不过,这次的背景更为特殊——文革时期。

中美恢复邦交后,三个红小兵肩负着组织的重任和“革命”的嘱托,远赴美国进行语言学习,开始了懵懂的留学生涯。但这一批小留学生太与众不同,年龄小——分别在初中一年级与小学五年级;时代特殊——他们配有专门的思想辅导员,来积极灌输所谓的红色革命理论,避免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迷失;性格迥异——热情开朗的苏五月,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热情似火,从小就具备着“干部”特点的林朵朵,平时似乎招人讨厌,但在遥远的美国,竟也和苏五月成为了好朋友,年龄最小的赵杰凯,也是唯一一个男孩子,没有主见,却显得楚楚可怜。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他们三个的思想辅导员——郝阿姨,这个所谓的老师或阿姨有她的苦楚,在资本主义国家,她要监督着三个小孩的思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能让小留学生被资本主义污化腐蚀,所以她一板一眼,严苛得不可理喻,任何事情都要上纲上线,连圣诞节小孩子收到的帽子围巾都要求统统上交,孩子饿肚子时一个炸土豆也会让她暴跳如雷,要求孩子们反思“国内的艰苦状况”……这样的小心翼翼和胆战心惊让她显得尤其惹人讨厌,但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哀。(www.creditsailing.com)我不由得想到近两年看到游客赴朝鲜游览后的游记,他们送给小孩子的礼物会在他们离开后被要求上交并平分,这是一种极端的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现在的朝鲜仍然盛行,那么当时的中国,也不难想象。

整本书没有大起大落,仅仅是三位中学生的留学生活,仅仅是琐事小事,却能把读者牢牢抓住。即使是在现在,我们会想起六七十年代中国,那段岁月里,我们也许不怕拷打不怕污蔑,但是我们怕的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丧失了活力,木讷又呆板,怕那个时代夺去了孩子的童真和本性,怕民族失去希望。读这本书时也是这样,书本并没有讲述到未来,但我还是能看到苏五月的成长,看到她不放弃的努力学习另一门语言,看到她即使是在富裕的家庭中生活也不沉迷,是她在郝阿姨的打击下不仅不消沉,反而更阳光更自信。

这就是苏五月,五月阳光一样暖人和煦,自信坚强。也许,这不仅仅是苏五月,这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人,是我们的父辈。

曾为《三联生活周刊》杂志撰写专栏。出版自传《我的非正常生活》和杂文集《无目的美好生活》、《廉价哲学》

《红色童话》1、洪晃(1961—),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12岁时被送往纽约学英文,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学院。曾经做过咨询、有色金属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工作。

2、现任《iLook》出版人,专栏作家,曾为《三联生活周刊》杂志撰写专栏。出版自传《我的非正常生活》和杂文集《无目的美好生活》、《廉价哲学》。洪晃的个人博客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点击量过亿。

《红色童话》(王小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UQnOQJUgP4_Xl2Dvq2kBA

提取码:qube  

书名:红色童话

作者:王小平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页数:298

内容简介:

“文革”期间,三个红小兵“空降”纽约,肩负”革命”的嘱托,开始了懵懵懂懂的留学生涯。在这个散漫的、实用主义盛行的异国他乡,他们处处显得突兀而怪异,经历着种种荒诞而滑稽的事儿……

主人公苏五月,像三伏天的冰啤酒一样让人畅快,捣蛋,傻大胆,从来不会委屈自己,脑子里的念头一个比一个古怪。

故事取材于现实中作者所遇到的几个人物的真实经历,作者用机智风趣的语言,记录了一段尘封往事,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体会历史的辛酸与沉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421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5
下一篇 2023-02-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