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2.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3.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如下:
1.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2.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3.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1、两个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2、两种语言形式。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3、运用于不同文体中。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总结来说: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对仗上下联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对偶上下句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