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

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第1张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战争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都称之为人民战争。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 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类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的支持,因而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可以称之为人民战争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人民战争最后总是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虽属人民战争性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政治上妥协退让,革命果实终于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取。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得以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为争取阶级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相继粉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及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是对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它随着革命斗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战争以反对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目标。在敌强己弱,军事力量十分悬殊,各革命根据地分散割裂,处于白色政权四面包围的条件下,红军主要采取反“围剿”的作战形式,依托农村根据地,实行党政军民一齐军事化,以打破敌之“围剿”与进攻,求得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并与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略上的相互配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出现了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大规模渡江作战,大迂回、大包围等多种作战形式,并以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正面战场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政治斗争相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努力生产,捐献武器,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并发展了现代条件下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在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对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多次进行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根据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严重威胁中国的客观事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战争准备,实行“全民皆兵”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人民国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并发展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了实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并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

①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发动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中国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反抗外来侵略中,把全国人民大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国际上包括敌方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争取到革命方面来,组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战争时期的不同任务和特点,灵活地制定对敌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同时要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关系,把战争的胜利发展和适当照顾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②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 务。它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这支军队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军队中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把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它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有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坚强团结。它具有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革命纪律。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③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先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首先在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使之成为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长期支持革命战争的人力与物力主要来源的战略基地和实现革命战争目的的重要依托。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渐将根据地扩大为解放区,以保证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围和孤立占据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的敌人,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④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革命战争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革命力量,削减反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因此,在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同时,必须把一切革命人民都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同时组织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项建设工作,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从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广泛而又全面地开展与配合起来。

⑤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地方兵团(地方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是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组织保证。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分别执行超地方性和地方性的作战任务;游击队和民兵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是固定在一定区域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三者作战分工不同,但目的一致,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一个整体。

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敌强己弱、武器装备敌优己劣的条件下,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原则为依据,充分地利用敌方一切弱点,发扬己方一切优点;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地依靠、坚信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力量、智慧和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及政治上的坚强团结,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关照全局,主动协同,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其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执行战略防御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进攻的速决战;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结合起来;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等。

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发展了的、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特点与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其强大的生命力已被中国历次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边防、海防的斗争实践所证明。它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仍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正在改变着战争的规模和样式,使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是,人民战争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降低。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将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战线密切配合的全民性战争,依靠各种武装力量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广大空间或局部地区紧张、剧烈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军队武器装备的高度现代化,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来掌握;战争的巨大消耗,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战争物资的生产。深入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律,赋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的重要任务

正义性和群众性。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正义性和群众性。

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其根本标志在于战争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

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正义的战争合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便会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不仅投入非武装的战斗,还积极参加与军队结合的武装战斗。

扩展资料:

正义的战争合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便会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不仅投入非武装的战斗,还积极参加与军队结合的武装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都是正义的、群众的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后期的享乐主义、脱离群众,加之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战争最终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因而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济南军区·黄河民兵】牢固树立人民战争思想 挖掘强军兴军深厚伟力

人民战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战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

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的主张,从军事思想的高度来解释人民战争,认为人民战争所依持的前提有二:

1、人类社会一切主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所创造,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当然主人;

2、一切社会现象和过程包括战争,都只有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前提下,才可能是公正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公正与不合理。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基本内容:

1、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2、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采用农村包围城市。

4、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革命战争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革命力量,削减反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5、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地方兵团(地方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6、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战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77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1
下一篇 2023-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