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盘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
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扩展资料:
禅定的修炼的注意事项:
1、在禅定时首先要做到“沉思”、“静滤”、“心一”,除此之外还要求:头平正、身正直、眼微闭观鼻、舌舔上腭、五心朝天、气沉丹田。《大智度论》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赤不散”。
2、在打坐时因姿势稳固、舒适,故极易打开“会阴”穴,“会阴”又称铁门,是万箭步入之地,松此穴可牵动全身,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息运行、启动真气而又不外散。
3、另外在我们打坐中还必须做到下实上虚。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因身体的重心都放在脐下,故极力于气血流动、静脉畅通,加之配合心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禅八定
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四禅八定是指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
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一、四禅
1、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2、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也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停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3、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4、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动。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
三界胜定。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发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盘。是为邪倒。非涅盘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二、八定
1、初禅定法:静虑,安定身心。
2、二禅定法:清净,悟空静定。
3、三禅定法:静定,身处乐境。
4、四禅定:寂静,念空静境界。
5、空无边处定法,身与天宇融为一体,在无边处禅定。
6、识无边处定法,意与虚空同体,在浩翰无边处禅定。
7、无所有处定法:观空无所有处禅定。
8、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意想寂静处,意识活动在相对静止之中。
八定由浅入深,稳定情结,协调形神。舍弃初禅八触十功德的觉受,才能进入二禅。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定中生起喜乐。舍弃二禅的喜,即进入三禅。三禅是离喜妙乐地。超越欢喜的微妙快乐。若舍弃一切觉受,才能进入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此时清净平等,空、乐、明、等一切觉受均无。
扩展资料
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
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
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3、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
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
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所经历的种种境界,
是心灵觉知,由攀缘六根尘色,取舍外部世界的昏沉状态。
转向为,心灵观照身心内在的觉照状态。
心灵逐渐清淡中,觉知复苏的过程,呈现出四禅八定境界。
觉性,在觉知中寂静明晰,觉知融化于觉性。
觉性无生,明性无挂,空性无碍。
觉海性澄圆,无生觉圆妙。
呈现出圆明十方、清净遍满的,法界无际光明刹土。
禅定中的体验状态,核心永远是觉知。
觉知以细微觉受,呈现刹那分别;觉受以觉知分辨,呈现细腻波动。
第一层:四禅定。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
内心愿望对于世界,产生出厌离心。
不再执迷人世间的心灵,从人世间的欲望情感中,短暂地复苏了清净休息。
如疲于奔命的人,停止了奔跑的脚步,休息疲惫的身心。
心灵不再被思考外界的意识所凝固,心灵感知中的单纯柔软,自意识情绪中复苏了安宁。
安宁柔软的心淡泊清净,对内心欲望感受有所觉察。
意识思维,不再随着内心欲望的惯性去延展。
内心感受不被记忆思维加强,感受情绪就会淡化。
淡化过程中,心灵会感受到轻松愉悦,犹如人卸下了万斤重担。
解脱欲望情绪的疲惫后,感受深处的心灵体验,开始逐渐清净。
清净淡泊的体验,犹如静水倒映浮云。
心灵体验中的清净,开始反观思维意识的浮动。
犹如一辆停止的车辆,观看奔驰的车流。
感受与思维,都在清净体验中清晰浮现。
于清净心中,浮现的意识思维与感受欲望,带不动清净的心灵体验。
心灵体验,脱落身心惯性的欲望串习,心灵觉受中,生起清纯崭新的快乐。
这就是初禅——离生喜乐地。
第二禅又叫定生喜乐地,是开始入定了。
构成感受的,细腻体验清净到一定程度时,
体验就会由内而外,呈现出来心灵觉受,细腻的光明形态。
光明挂不住黑暗,感受与体验,本能的在光明之中消散。
建立在感受欲望推动之上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开始从清净体验中脱落。
不再被意识牵引,不再被感受裹挟的细腻觉受。
在身心意识中,独自纯澈,凝定明晰,如日出沧海,光芒照破云雾。
纯澈无挂身心,名为定。清净无染感受,名喜乐。
第三禅又叫离喜妙乐地。
清净纯澈心,脱落了意识思维的繁杂,与欲望感受的污秽。
不被意识思维,欲望感受牵引的心灵体验。
体验犹如结冰的冰块,开始逐渐融化。
心灵觉知,自想阴、受阴、色阴构成的世界名相中清醒复苏。
复苏的心灵觉受中,绽放觉知清澈的光明。
觉知在身心体验中,如眼光清澈,熄灭了体验细腻的感知。
离开有喜悦感知的细微念头,心灵进而生出清净妙乐。
第四禅又叫舍念清净地。
觉知如眼光纯澈,在自我意识的身心相续中,如日出虚空。
光明驱散黑暗,眼光不染灰尘,觉照心如云中之光,不挂意识分别。
意识念头依旧生灭相续,心灵觉照念头,而不挂碍念头。
欲望感受依旧川流不息,心灵觉照体验,而无挂染体验。
觉照朗朗晴明,心如镜面,映照十方宇宙。
这就是进入了四禅,舍念清净地。
四禅定的基础,是觉受清净。
平等安详,宁定晴明,是为初禅到四禅。
第二层:四空定。
在清净心的基础上,反观觉照本心,就复苏了觉知的纯然。
觉知于身心中,熄灭六尘,脱落六根,照破贪欲境界。
在色受想蕴的习气烦恼中,复苏觉知的过程,呈现出四空定。
复苏清澈的觉知,脱根尘感受体验。
心灵无取烦恼,无得欲望,无受意识,不拒苦乐。
觉知,于不受不拒的心灵安宁纯澈中。
清醒熄灭了生灭浮影,离浮影则清醒脱落。
是空无边处定。
明澈熄灭了苦乐觉受,离苦乐则觉受消失。
是识无边处定。
光明大乐中,明晰觉照大乐。
大乐如雾气消散,光明如幻影褪色。
世界与众生不可得,
是无所有处定。
无有觉察者,亦无觉察境界。觉者即所觉,所觉即觉者。
不可说,不思议,离分别,不可取。
是非想非非想定。
四空定的核心,是觉知在心灵细腻觉受境界中的复苏。
仔细体会,仔细体证,仔细经验......
以上四禅八定,诸种妙受经验,都建立于——对存在的感知。
言语文字背后的境界,皆有所指的妙乐体验。
即便是不可思议,无所得,不可说。最终有一个,不可得,不可说,不可思议的存在。
即无明。
心识一念分别,刹那永恒的存在。
四禅八定以上,是觉知脱落所觉。觉者即所觉,所觉即觉者。
第三层:法界觉慧定。
觉性,在身心相续的,刹那间生灭觉知中,明晰纯澈,不可思议。
如人自所见的景象中,觉醒了见世界的纯澈目光。
目光清澈无杂,普照万物而无挂无染,明了世界而无取无证。
如虚空在流动的云彩中,觉醒了性空无碍的自由。
空性在云彩中,随缘不动而清净无生,无碍无得而无生无灭。
如树中有香,香随树所现,拆树而觅香,香终不可得。
如色中胶青,青随色所现,灭色而寻青,青亦无所得。
随缘性起,落落无生,周遍圆满,如如不动。
随顺性寂,故生灭相中,无挂变易迁流,名寂静。
生灭变易,本性不可得,故变易性清净,名菩提。
故而,在我们被妄想活着的因缘中,因果业境消散之时,觉性明晰的纯澈,不会被散乱妄念所蒙蔽。
相不可得,即心不可得,心相无生即性明。
所觉即觉知,觉知熄灭所觉,觉知无所依存,是觉所觉空。
觉知熄灭所觉,觉知亦不可得,不被所觉蒙蔽的,觉知“存在感”,就是空觉极圆。
觉知随所觉熄灭,而消融了觉知分别,为空所空灭。
觉知熄灭了最终刹那,分别觉知一同熄灭,是生灭既灭。
心灵感知熄灭,宇宙时空脱落。
无生则清净,清净名周遍。
不动名庄严十方,是觉性朗寂。
无灭而随顺圆满,是清净周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人无我,法无我,烦恼即菩提,心法性湛然。
随心现缘,性自清净,随缘不变,无取无证,是入法界登佛果。
在烦恼中性清净,在生灭中性不动,在缘起中性无挂,在名色中性圆满。
普照十方,圆觉过去未来,随顺清净,圆满十方刹土, 为大菩萨法性慧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