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原器是什么?

米原器是什么?,第1张

国际米原器仅作为“最能表明‘米’的规定性质"的器具。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

米原器的精度可以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对米的定义,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扩展资料

在菲索测光速的那个时代,科学家们对于 1米是多长的共识是这样的:1 米就是经过巴黎的四分之一经线,也就是北极点至赤道总长度的 1000 万分之一。

根据这个定义,法国人用铂金做成了一个米原器,当然,这个米原器的长度不可能刚好就是定义的长度,这就是说,从定义到米原器产生了第一次系统误差

各个生产尺子的单位就会以这个米原器为基准来生产尺子,那当然也不可能长度完全一致,这里就会产生第二次系统误差。然后,菲索再用尺子去测量眼睛到反射镜的距离,当然又会产生第三次测量误差。

一秒就是一个平均太阳日的 86400 分之一,所有生产计时器的厂家都根据这个定义去生产自己的计时器,那当然也会产生大小不一的第一次系统误差。再用这个已经有误差的计时器做各种测量,自然又会产生第二次测量误差。

所以,在菲索那个时代,所谓的光速值,当然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无论怎么设计精密的实验,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理论上都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不过,时代在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我们对光速的不断深入研究,科学界终于在二十世纪初达成了共识——光速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光速是一个固定值,且不论这个值到底是多少,反正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固定值,而且还不依赖于参考系,永恒不变就真的是绝对意义上的永恒不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米原器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JohnWilkins)提出需要一个十进制的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

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维欧·布拉提尼(TitoLivioBurattini)首次在论文中使用了metrocattolico这个词,该词是由希腊语μέτρον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为"一种通用测量单位"。

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扩展资料:

相关理论

1、米原器

1792-1799年,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质原器——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而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2、光谱定义

19世纪末,科学家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y=6438.4696×10-10米。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6071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