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计算机五大应用系统

医院计算机五大应用系统,第1张

一、一般来说分以下几大类应用系统

①系统管理平台(SMS)

②临床信息系统(CIS)

③病人管理系统(PAS)

二、也有医院按各应用系统模块分法,常见的有:

①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

②CIS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临床信息系统

③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扩展资料

①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的优点: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避免疏漏;减轻劳动强度;提供其他专家诊治意见,以便尽快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息处理过程,速度较快,考虑到的因素较全面,逻辑判断也较严谨。

②基于MRI的肝硬化程度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基于MRI的肝硬化程度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提出了将肝脏纹理特征与形状特征相结合以实现计算机辅助诊断肝硬化程度的新方法。

③中医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的临床应用:

中医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能够追随医生的诊断思路,随时向医生提供各种数据和可能的常规诊疗方案以供选择。并能按经典理论作出联想和推论,提示医生进行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真正起到"记忆延伸"和"医生助手"的作用。

摘 要现代化医院的建筑智能化和医疗信息化,向医院内所有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高效、安全的就医、诊疗、科研、办公、学习的软、硬件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 布线系统设计

AbstractIntelligent Building of the modern hospital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to all staff in the hospital, providing a convenient, comfortable, efficient and safe medical care, clinics, research, office, learning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which greatly improvedhospital"s overall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abling system design

引 言

随着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们也遇到了实际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往往建设者非常关注于医院建设时能够立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一步到位”,因此在建设时期望过高,而在实际规划时,由于资金等种种条件限制力不从心,所以不得不减少在某些系统上的投入,网络和布线系统相比起来,往往非常忽视了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密切关系。这一点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本文将着重在讨论综合布线系统在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此提出的一些看法,或许能够给本文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1综合布线系统在医院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中的定位

医院智能化系统是定位在建筑弱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上的,通常包含楼宇自控系统(BA),公共安全管理(SA),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FA)、广播(PA)与有线电视(CATV)、综合布线(PDS)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Computer Network)等,此外还有一些医院专用智能化平台,如:医护对讲系统、排队叫号系统、闭路电视示教系统、手术室监控系统、影像存储传输系统等。

医院信息化平台是定位在网络应用层之上,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终端联网,信息集中处理、存储以及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了诊疗效率、诊疗效果和改进了管理手段。信息专用信息化平台一般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远程医疗系统等。因为,一般概念医院智能化系统通常要包含十几个子系统,而医院信息化(MIS)平台通常也要包含十几个不同的功能模块,而我们在建设初期往往希望建设一步到位,从目前的建设经验来看,这样的期望很难达成,而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是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者往往不懂医院信息化和医疗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者之关注于应用层的需求,往往对认为底层系统应有智能化系统建设,医院的使用者通常缺乏这两方面的经验,这就在造成了建设时各个系统间缺乏宏观的规划,往往关注细节而忽略整体,今后一旦这个系统投入使用,再想调整亦是千难万难。

综上,我们认为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在初期建设时应该从整体性、长期性进行全局的、宏观的规划和考虑。首先应该全力建设一套符合医院智能化、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有足够扩展空间的基于网络布线的计算机通信承载平台。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前期应该从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功能模块开始规划,分期、分布,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完成,而这段时间同时也是伴随着使用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内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成一套符合高效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同时,在这段建设周期内,最终以长远角度着眼规划的计算机通信承载平台,始终是这一切成功的基石。

2如何规划一套适合的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21 医院信息化的复杂性对网络提出了高要求

目前,如何构建一套成功的医院信息化平台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有待于解决。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50314-2006《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中,对医院的智能化建设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医院的信息网络平台几乎是所有网络中最复杂的了,原因是——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是医院业务运行的平台,就医患者的诊疗信息和医院的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运行其上,关系重大,可以看出医疗程序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程度越高,其对计算机网络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2 自上至下的规划——综合布线系统建议分开设置

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的架构的特点出发,建议网络布线系统分为几个物理隔离网络系统(注:当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网络未尝不可,只是在网络安全性上需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

A数据内网(医疗信息网) — 这个网络上运行的医院的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完成医院内部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医务管理,病房管理等信息的传输处理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医院的生产网,是医院至关重要的网络,因此在综合布线上是首先着重考虑的。由于这个网络涉及医院的内部信息和患者的个人隐私,因此这个网络应严格与外界物理隔离的。由于医院应用的特殊性,其网络结构往往非常复杂,除了支持医院MIS系统网络系统之外,在某些重点区域,还应考虑建设给区域的区域专网,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建立对外接口或物理隔离。

B数据外网(Internet网) — 实现Internet连接,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外部发布医院的公共信息,医护人员上网信息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以及远程培训及远程医疗等应用。外网的重要性比较低,因此在布线规划时,满足功能要求即可。

C语音网(内部电话、公用电话) — 实现话音通信等,支持数字、ISDN电话及IP电话以及未来视频电话等的应用;

结 语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计算机网络和布线系统设计相对简单,往往达不到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平台的高标准要求,这样的结果是项目中标后,深化设计时又有较大整改,而此时往往又超出预算资金,使用户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在医院项目建设初期就充分关注医院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平台的关系,功能定位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合理分配投资,把有限资金用在关键部位和关键业务上。同时,由于医院信息化平台是医院的生产平台,计算机网络是医院信息应用的传输系统,应着重考虑;而综合布线系统又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物理承载平台,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一经安装,长期不变的特性,使在规划时应更加关注与对当前应用和对未来应用的支持。

作者简介

兴嘎 美国康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首先,你的问题不精确。

第一:目前我国不是所有医院都打印影像检查胶片,你没有调查过。

什么叫电脑信息化普及呢?

就是,我们医院的每台电脑都可以查询患者所拍摄的影像,一般不需要再打印,即院内每台电脑都可以查询,门诊和住院部均可。

1:这是以前

2:这是现在!我们医院基本这样看!

目前我市尽量做到全市可查询各公立医院影像学报告可查询,正在努力。

除非,患者需要拿胶片去外地或者上级医院就诊,比如发现异常,家属需要外地或者上级医院就诊,需要拿胶片给外地医生或专家看,一般不需要打印胶片。

普通胸片等x线胶片还便宜,如果是CT或者MRI胶片费用还是有一点贵。

不打印胶片,可以减轻患者费用,同时环保。

第二:打印出来的影像胶片医生一般不看,简直就是不妥!

首先,我每次都会看,用电脑查询患儿刚刚拍摄的影像,比如胸片,CT或者MRI,然后再分析病情。

我也相信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医生会看胶片,就像我上面的1和2一样。

1 以前是这么看:

手拿着看

用墙上的灯照射看

2 现在是对着电脑看:

现在是门诊对着电脑看,有时候也指给患者分析

不过目前我们不是彩色的,也会这样给自己和就诊的患者看

第三:希望国人看到祖国的进步

不能因为自己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

不能因为自己没看到的就一定没有发生的。

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迅猛, 科技 逐步深入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改进和继续发展。

希望 科技 医疗逐步深入我国各地医院。

医院胶片现在都是自助打印,需要就打印,不需要就不打,打印也就是方便你如果到其他医院看病方便点。

在大大小小的医院开始推广和普及院内局域网之后,放射影响、超声影像、病理、医学检验的结果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内部共享。简单说吧,临床医生只要打开自己科室的电脑,便可以直接在电脑上阅读放射影像科的DR、CT、MRI等等数字影像。这就和数码相机与传统感光底片相机的情况差不多,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进步,现而今放射影像设备电子成像的分辨率早已超过了胶片。即便是根据数字图像打出的胶片,其分辨率也远低于数字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胶片是固定大小,而数字影像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放大、缩小的。因此,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观看的数字影像要比胶片占据更大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很多医院的放射影像科现在还在冲印胶片呢?

医院之间不同步

但目前为止,能够实现数字影像内部共享的基本都局限于某一个医院的内部局域网。简单说,能够看到放射影像科数字影像的只有本院其他科室的医生,外院的医生是无法实现直接网络共享的。这就比较麻烦了,毕竟现而今自主选择就诊医院是患者的自由。我不想再这个医院看了,随时可以转去另外一个。

诚然,数字影像是可以做成光盘或者存储入U盘的。可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出于内部局域网的安全性考虑,都对大多数科室电脑的移动存储设备接口进行了相应限制使用处理。简单说,如果你不具备相应使用权限,即便把U插入电脑,电脑也没反应……手机亦然,如果你没有相应权限,手机数据线只能当充电线使用。至于光盘驱动器,说实在的,我就没见过几个医院的电脑装这玩意儿的。

如此一来,即便有的医院给患者烧了光盘或者将数字影像资料传存储进了U盘,患者拿到另外一个医院去会诊,那个医院的医生也未必就可以直接打开看……这是很多患者现实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拿着A医院的光盘去B医院会诊,结果B医院医生的电脑根本没有光驱,光盘瞬间成了“废塑料片”!相比而言,胶片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其本身就是一张张“照片”,拿起来就能看,不需要借助于任何电脑驱动程序,甚至根本不需要电脑。

增加放射影像科的工作量

人口基数大是我国无法回避的国情,因为人口多,我国的大中型三甲医院几乎都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而我国的公立医院辅助科室大多人员不足,不少医院的放射影像科甚至医师还兼着技师的活儿……为了缓解因人员不足造成的压力,现而今很多医院都设置了胶片自助打印机,患者可以在机器上自行打印胶片。

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哪家医院设置了专门的自助光盘刻录机。那么,问题就来了,光盘只能由放射影像科的技师来制作,而不少医院的放射影像科本就人员不足、捉襟见肘,平白无故又多出来这么一大堆事情,相关人员不得不将大把时间用在没有实际诊断意义的烧制光盘上,显然有些得不偿失了。毕竟,胶片制作简单,而且也不影响患者拿着前往其他医院就诊,不是吗?在这样的前提下,光盘就显得有些“鸡肋”了。USB存储设备亦然,不仅增加了放射影像科的工作量,而且个人自带的U盘还存在医院内部局域网安全隐患,如果存储设备携带病毒,很可能造成医院局域网的瘫痪,那就更加是得不偿失了。

综上所述,数字影像有着胶片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我国医院的现状还不足以支撑数字影像完全替代胶片。数字影像替代胶片是大趋势,而且一些医院已经开始试水了。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光盘自助刻录设备能够在医院普及,各家医院增加光盘驱动器的工程其实并不是太复杂的,费用也基本都可以接受,毕竟光驱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直接由患者用移动存储设备存储,可能性应该不大,毕竟涉及到各个医院内部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如果因此造成信息泄露、局域网瘫痪,那就是大麻烦了!

刚好我们医院也是不打印胶片了,其实我有话要说!

这个胶片的片子确实有点浪费资源,而且胶片是选摘的,没有电脑上看起来更完整!对于在病房,对于内科大夫来说是没错的,平时我们也不看病人打印的胶片!

但是!我想说但是!

对于外科大夫在手术室做手术的时候就太不方便了!!!我有强迫症,术前为了分辩左右侧,都是一看标记,二看报告,三看片子,我觉得标记可能错了,报告可能错了,片子不会错了吧?少看一样就不舒服,以前片子挂在无影灯上可以随便看,比如一些小的肿瘤或者石头找不到的时候总喜欢回过头来看看片子,现在好了,扭过头去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手术室的电脑护士**姐还要用来报账…………太不方便了

花钱买的的东西,没有吃到嘴里,没有穿在身上,没有拿在手里,心里能舒服吗?医院无纸化刚开始就不打印胶片的,被投诉多了,就打印胶片了。

说起来,打印胶片后,后续复查、会诊、转院等方面便于医生查阅,掌握病人客观病情资料。

以前是看的 现在有pacs了 更多的是患者自己留档 去外院看病用的。

胶片携带方便,特别是方便医生阅片,电子档往往存在格式问题;胶片带有医院LOGO,可知道影像来源,有权威性,而电子档被各种PS,权威性差;公立医院固有思维。

胶片是旧时代的产物。就当前来讲,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本院有本院pacs系统,电脑上浏览能够更快捷,更方便 也更清晰。ct,磁共振也能展示更多图像。胶片有什么用,无非是拿回家扔垃圾桶

支持取消打印胶片。浪费资源!还不方便储存!

PACS介绍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即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的数字医疗设备如CT(计算机断层成像)、MR(磁共振成像)、US(超声成像)、DSA(数字减影)、CR(计算放射成像)、DR(数字平板放射成像)、NM(核医学成像)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医学图像的采集、规定、管理、诊断、数据处理的综合应用系统。

1、PACS的发展历史

“数字放射诊断学”是DR Paul Capp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PACS最早的理论原型,而数字图像通信与显示的概念则是德国柏林技术大学Heins U Lemke教授提出的。

1982年1月,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在美国加州举行了第一次关于PACS的国际会议,之后这一会议与医学成像会议合并,定于每年2月在美国南加州举行。随后日本、欧洲都建立了类似的会议组织。这些组织成为PACS理论研究的开端。

最早的PACS相关研究计划是1983年美国军方赞助的一个远程放射学研究计划,1985年美国军方又资助了另一项DIN/PACS计划,由MITRE公司管理,华盛顿大学、乔治敦与乔治华盛顿联合大学具体实施,Philips医疗系统公司和AT&T公司参与。同年美国国家癌症中心资助UCLA开始其第一个PACS相关的研究计划。

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于1982年下半年成立数字图像和通信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分别代表医学成像设备用户和制造商的放射学家和厂方专家组成,致力于制定数字成像设备接口的有关标准。在Agfa 、Kodak、Ge、Philips、Siemens、Sony等公司的积极参与下,该委员会分别于1985年、1988年发布了ACR-NEMA10、ACR-NEMA20的ACR-NEMA标准的两个版本。该标准是医学图像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标准。1992年,ACR-NEMA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上展示了上述标准的第三个版本,该版本在1993年发布时被正式命名为DICOM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DICOM30的制定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标准化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同时,DICOM30的制定也参考了其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以及放射领域之外的医疗卫生标准(如HL7等)。DICOM30标准总结现有的医学图像领域的其它标准,兼顾并吸收它们的长处,同时改正了前两个版本ACR-NEMA10、ACR-NEMA20的不足之处。

DICOM30的发布以及之后的不断更新,为PACS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1993年之后,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的达到实用阶段的符合标准的PACS产品。但是由于当时相关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硬件设备、存储系统软硬件相当昂贵,PACS核心技术都垄断在国际大医疗设备厂商手中,所以PACS实施的案例均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大型医院,同时由于DICOM是一个语义级的标准,对于现实世界五花八门的应用需求,各种PACS系统存在的各种不同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硬件设备、存储系统价格不断下降,同时DICOM的核心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中小型公司掌握,使PACS的推广普及成为可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PACS开始为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研究机构作为研发产品和工程项目来实施。

国际上,对PACS研究越来越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北美放射学会(RSNA)和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发起成立IHE组织,以解决医疗信息系统工作流的定义和规划、对异质系统间信息共享,达到更佳的集成应用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商对IHE进行研究和遵循,以提高产品的规范性和通用性。IHE的制定也为PACS应用部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通用需求。

2、PACS带来的效益

(1)数据完整性与数据共享

数字医学图像相对传统胶片最大的优势在于保留了所有图像信息,通过窗宽窗位的动态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高位数字图像。

传统影像胶片的异地访问,需要人力或者物力将媒介送到目的地才能完成,但是在PACS中,院内的异地访问,即放射科(影像科)以外的调用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准确、快速的完成,保证了临床医疗的需求。同样院外或者市外、省外、国外的调用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为了完成。

数字化影像的特点,保证了任意次复制也不会改变图像的精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临床、研究、教学的需求。

(2)设备共享

PACS使原先对成像设备资源的独占更新为共享,从而可以节省医院对DICOM相关设备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

(3)人员共享

PACS使整个系统中的包括人员(技师、医生等)在内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充分提高人力资源的应用效率。

(4)诊疗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PACS形成的图像库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同时PACS为院内会诊、院间会诊提供有力的资源应用平台,使检查科室与临床科室更好的协作,共同提高医院对疾病的诊疗水平。

(5)快速传输

理论上数字影像在网络中可以达到光速的传输速度,即使考虑网络因素的话,在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网络中,病人的一次CT图像的在网络中的传输仅需要数秒时间。

(6)实现工作流革新

遵循IHE的PACS可以很好的规范现有检查科室工作流程,提高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对病人的有效服务。

(7)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收入

一方面,PACS的软硬件价格大大下降,取代传统的胶片和纸质报告,实现院内无纸无胶片医疗,从而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效率提高和流程变革,可以大大增加病人的流通量,从而增加了检查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病人通量,增加医疗收入。

(8)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PACS的管理程序可以简洁的掌握放射科(影像科)的工作状态、人员水平等管理信息。通过授权控制,简便的管理图像数据库,保证临床使用的前提下,又满足了放射科(影像科)资料保存的需要。

(9)提高医院声誉

通过PACS对医院整体的改造,可以大大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知名度,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PACS给放射科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改变放射科(影像科)医师的诊断模式,并给临床意识带来了极大方便。为患者提供全新的医疗服务,同时为放射科(影像科)和临床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方便,也为远程影像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最初是从处理放射科的数字图像发展起来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前身是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最先推动PACS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传统的相机厂家。这是因为当数字化浪潮到来的时候,他们首先就意识到这对他们的产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巨大的冲击。 他们对各个厂家的设备连接能力有着最为清楚的了解;但作为传统的机械制造商,他们的计算机技术不够充足,对图像设备及图像处理也不够了解。

最初,许多设备制造商对开放的网络连接时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意义不大,并且对他们的利益有冲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落在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后面;更不了解,信息技术会给医疗影像行业带来什么。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医学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PACS 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ACR-NEM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 Association,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电器制造商学会)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30标准的普遍接受,目前的PACS已扩展到所有的医学图像领域,如心脏病学、病理学、眼科学、皮肤病学、核医学、超声学以及牙科学等。PACS所包含的内容和能力已超越这一名词原来的含义,现在一般提到的PACS普遍是指包含了放射科信息系统(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1、 内部存储格式标准化为DICOM30

目前几乎所有欧美先进PACS厂家都用正式DICOM30文件格式来储存图像。设计旧一点的PACS还用ACR-NEMA20或SPI,只有很老的PACS才用到厂家自己定义的格式。用DICOM30格式有许多好处,其中一条是今后要更换PACS时不必找旧PACS厂家来转换数据。更重要的是用DICOM30文件格式可以随时加影像模式、加减和更改图像文件的内容。而传统的固定字段长度图像格式要添些东西就要全盘改动。

2、 采纳标准压缩算法来压缩图像文件。

新一代的PACS大多采用DICOM支持的标准压缩算法,如JPEG、JPEGLossless、JPEG2000、JPEG-LS和Deflate等。厂家用自定义算法来压缩图像的现象越来越少。

3、三级储存模式(在线、近线和离线)转变成两级(在线和备份)

目前欧美先进PACS厂家都在推行在线和备份两级储存。备份只是为了防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在线用的是硬盘,用RAID(冗余存储磁盘阵列)加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或SAN(StorageAreaNetwork)。而前几年PACS界最常见的是用三级图像储存模式:在线(online)、近线(near-line)和离线(off-line)。新的图像在线存在硬盘上、老一点的图像近线存在网路服务机里、再老一点的图像离线存在MOD或磁带里。

4、智能化医学影像平台

智能影像IT平台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否最快获得全部诊断信息是评价影像工作站优劣的唯一标准。syngo via是全球首个“会思考”的影像工作平台,它改变了传统的影像后处理理念,摒弃以软件为导向的传统CT工作站工作方式,开启以解剖或疾病诊断为导向的全新工作视角,突破性的成为直接服务疾病诊断的影像工作平台。让医生从繁琐的影像后处理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医学诊断。

西门子syngovia影像IT平台具有图像预处理功能,影像处理与扫描序列无缝链接,自动进行,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它有以疾病为导向的工作流程,自动进入按照疾病或解剖部位定制的工作模块;为每位医生量身定制其所需的诊断工作模块,任意顺序集成相关影像处理软件;带有诊断书签功能,能自动记录医生的每次病变测量、病变标记,方便跨科室医生间的交流和上级医生复核报告。

由于我国开发和引进PACS系统较晚,目前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PACS系统并不多见(特别是内陆省市)。究其原因主要是标准化程度低、兼容性差,一般为封闭式的专用系统,既不经济、价格也昂贵,配置的硬件不够合理,对工作量大的医院缺乏强大的存储子系统,无法支持数据量巨大的常规放射影像,因此不能真正实现“无片化”管理。多数PACS系统也没有其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自动化管理功能,也不能向临床诊断提供所需的全部,表现在在线信息少,响应速度慢。对网络安全、保密和符合法律要求方面还不可靠。现有的PACS系统设计大多数没有考虑技术发展和扩展需要的可能,难于与现有的HIS/RIS整合为一个系统。 各国的PACS系统研究和发展各具特点:美国PACS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在政府和厂商的资助下来进行的;欧洲的PACS系统由跨国财团、国家或地区的基金来支持,研究小组倾向于与某个主要厂商合作,着重于PACS建模和仿真及图像处理部件的研究;日本将PACS系统研究和开发列为国家计划,由厂商和大学医院来共同完成,厂商负责PACS系统集成和医院安装,医院负责系统临床评测,而且系统技术指标固定,没给医院研究人员留有多少修改的空间;韩国的PACS系统是在大型私营企业资助下所完成的。

PACS在国内发展方向重点在:应严格遵守国际技术标准的系统设计和完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基于IHE、DICOM30和 HL-7(医疗保健)等国际标准;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网络结构,需支持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可远程会诊;采用TB级甚至PB级存储子系统,提高响应能力;提供容错、纠错能力及更好的数据安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有高性能数据压缩技术;系统界面友好,有强大的中文支持能力,易学易用;有语音、图像和数据的传输等多种技术的无缝整合;有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利于维护和技术支持。 上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的医疗影像设备不断涌现。50年代超声技术运用于医学领域;70年代CT和80年代MRI先后应用于临床。此后基本上每隔两三年就有新种类的医疗影像设备被发明。越来越多的医疗影像设备一方面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管理这些医疗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医疗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保证不同厂家的影像设备的数据能够互连。1982年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电器制造协会(NEMA)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组(ACR-NEMA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委员会),研究如何制定一套统一的通讯标准来保证不同厂家的影像设备能够信息互连。经协商一致后,制定出了一套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格式标准,即ACR-NEMA 10标准,随后在1988年完成了ACR-NEMA 20,1993年发布30版本正式命名为DICOM30(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疗数字成像和通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此标准直到1997年才慢慢被各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接受。此后标准每年都有大变动,涉及到医学影像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最近刚加入标准的SR(结构化报告)涉及了其他标准不敢涉及的领域。同时,标准还在安全性(隐私和授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添加了TSL/SSL,数字签名,数字授权,数据加密支持。为了支持不同领域的数据交换,还增加了XML支持。总之,DICOM标准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DICOM30已为国际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普遍遵循,各大厂商所生产的影像设备均提供DICOM30标准通讯协议。

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上必须支持DICOM30标准,已成为PACS的国际规范。只有在DICOM30标准下建立的PACS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系统连接和扩展功能。

(一) DICOM30

DICOM 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是按照NEMA的程序制订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ACR-NEMA的第三个版 本。之所以不叫 ACR-NEMA30 而改称 DICOM30 是因为:①该标准并不单单是由ACR-NEM的联合委员会制订的,世界上其它一些标准化组织也共同参与了它的制订与发展。这些标准化组织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251技术委员会(即 CENTC251),该委员会早已以DICOM为基础,制订出一项与DICOM完全兼容的标准--MEDICOM;还有日本的JIRA(japanese industry radiology Apparatus)和医学信息系统发展中心(medical informationsy stem development center)。这两个组织对DICOM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利用可移动的媒质(光 盘等)来存贮、交换医学图像的标准。在制订标准过程中,也参考了其它的一些组织,包括IEEE、HL7和ANSI等有关标准。②标准不仅支持医疗放射图像,它是可扩展的,面向所有医学图像,只要简单地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扩展到心电图(cardiology、内窥镜(endoscopy)、牙医(dentistry)、病理学(pathology)和其它等类型图像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与其前面的10和20版本一样,DICOM在制订工作一开始就考虑到一些相关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为DICOM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技术。由于是面向网络环境的通讯标准,故对 DICOM 影响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ISO-OSI)。

(二) HL7

HL7 是在医疗环境中(尤其是在院病人治疗)交换电子数据的标准。1987年5月,在Pennsylvania 大学医院,成立了一个由医疗单位(和用户)、厂家和医疗顾问(consultants)组成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HL7的工作,目的就是简化不同厂商(尤其包括竞争的厂商)在医疗领域中的计算应用的接口实现。其主要应用领域就是HIS/RIS。

HL7目前主要是规范在HIS/RIS系统及其设备之间通讯如下信息:病人入院/挂号、出院或转院数据(统称ADT-admissions/registration、discharge、transfer)和查询、病人安排、预订、财务、临床观察、医疗记录、病人的治疗、主文件更新信息等。

功能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医院运行机制的转变,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卫生部为了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制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其中,对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功能设置了以下规范。

(一) 影像处理

1.数据接收功能:接收、获取影像设备的DICOM30和非DICOM30格式的影像数据,支持非DICOM影像设备的影像转化为DICOM30标准的数据。

2.图像处理功能:自定义显示图像的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设备型号等参数。提供缩放、移动、镜像、反相、旋转、滤波、锐化、伪彩、播放、窗宽窗位调节等功能。

3.测量功能:提供ROI值、长度、角度、面积等数据的测量;以及标注、注释功能。

4.保存功能:支持JPG、BMP等多种格式存储,以及转化成DIDICOM30格式功能。

5.管理功能:支持设备间影像的传递,提供同时调阅病人不同时期、不同影像设备的影像及报告功能。支持DICOM30的打印输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迁移管理。

6.远程医疗功能:支持影像数据的远程发送和接收。

7.系统参数设置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窗宽窗位值、放大镜的放大比例等参数。

(二) 报告管理

1.预约登记功能。

2.分诊功能: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查设备、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划价收费。

3.诊断报告功能:生成检查报告,支持二级医生审核。支持典型病例管理。

4.模板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灵活的定义模板,提高报告生成速度。

5.查询功能:支持姓名、影像号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查询。

6.统计功能:可以统计用户工作量、门诊量、胶片量以及费用信息。

(三) 运行要求

1.共享医院信息系统中患者信息。

2.网络运行:数据和信息准确可靠,速度快。

3.安全管理:设置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建立可靠的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实现病人信息的长期保存。

5.报告系统支持国内外通用医学术语集。

以上就是关于医院计算机五大应用系统全部的内容,包括:医院计算机五大应用系统、解析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布线系统设计方案: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什么医院仍然打印影像检查胶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200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